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菊属一新变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杰 陈俊愉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9-650,共2页
报道了中国菊属(Chrysanthemum)一新变种——阔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Hem sl.)Stapf.var.latifolium J.Zhou et J.Y.Chen)。本变种与模式变种的区别在于直立生长,并且较多分枝,叶较狭,卵状披针形或匙形,长4-6 cm,宽2-3... 报道了中国菊属(Chrysanthemum)一新变种——阔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Hem sl.)Stapf.var.latifolium J.Zhou et J.Y.Chen)。本变种与模式变种的区别在于直立生长,并且较多分枝,叶较狭,卵状披针形或匙形,长4-6 cm,宽2-3 cm。花序直径较原种为小,约3.5-4.5 cm。主要分布于湖北宜昌、河南伏牛山山脉。抗旱性较原变种强。而主要原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麓之模式变种则铺散生长,较少分枝,叶圆形、卵圆形,长4-7cm,宽3-5 cm。花序直径较大,约4.5-5.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属 新变种 阔叶毛华菊 中国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毛华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秋玲 杨秀珍 +3 位作者 戴思兰 张倩 罗虹 张伯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1-616,共6页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研究菊花生物学现象重要的材料,为了研究氮、磷、钾对毛华菊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本文针对混合瓣型的毛华菊,采用L9(34)正交设计,探究不同水平的N(18 mg/L、74 mg/L、147 mg/L)、P(3 mg/L、12 mg/L、25 ...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研究菊花生物学现象重要的材料,为了研究氮、磷、钾对毛华菊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本文针对混合瓣型的毛华菊,采用L9(34)正交设计,探究不同水平的N(18 mg/L、74 mg/L、147 mg/L)、P(3 mg/L、12 mg/L、25 mg/L)、K(26 mg/L、105 mg/L、210 mg/L)配比对毛华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水平配比下,毛华菊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的头状花数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重存在差异;N 18 mg/L:P 3 mg/L:K 29 mg/L、N 18 mg/L:P 12 mg/L:K 105 mg/L、N 18 mg/L:P 25 mg/L:K 210mg/L处理的毛华菊单株头状花序数与其他水平之间差异显著(P<0.05),以氮素的影响最显著;不同氮水平处理下毛华菊从上盆到现蕾、破蕾、盛花的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N 147 mg/L:P 12 mg/L:K 26 mg/L处理开花最早,N 18 mg/L:P 3 mg/L:K 26 mg/L与其相比盛花时间晚了22 d;毛华菊头状花序的舌状花形态分化存在差异性,N 18 mg/L:P 3 mg/L:K 26 mg/L、N 18 mg/L:P 12 mg/L:K 105 mg/L处理的毛华菊舌状花平瓣类型数量分别为36.90%、28.26%,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匙瓣数量的差异不显著,管瓣仅在N 147 mg/L:P 25 mg/L:K 105 mg/L与N 18 mg/L:P 3 mg/L:K 26 mg/L和N 18 mg/L:P 12 mg/L:K 105 mg/L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华菊 氮磷钾 正交设计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毛华菊3种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3
作者 武晓云 廖敏凌 +4 位作者 李雪茹 舒梓淳 辛佳潼 张伯晗 戴思兰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与栽培菊花一样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变异,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理想材料。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生长素和...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与栽培菊花一样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变异,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理想材料。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生长素和花器官发育关键差异基因的影响,但目前缺乏稳定高效的不同瓣型毛华菊株系的再生体系,制约了毛华菊瓣型相关基因的研究。利用在河南省伏牛山收集的3种瓣型毛华菊株系,以叶片和茎间薄层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平瓣型叶片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NAA+2mg·L^(-1)6-BA,接种20天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分化率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NAA,生根率达100%。平瓣型毛华菊的叶片最佳再生体系也适用于管瓣型和混合瓣型株系,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46%和91.67%,生根率均为100%。移栽后对开花植株进行观察,发现利用叶片再生体系获得的3种不同瓣型再生植株花型稳定,为后续利用不同瓣型株系解析舌状花形态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华菊 不同瓣型 叶片 再生体系 茎间薄层
原文传递
毛华菊中1个新的愈创木内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洪权 王艳丽 +7 位作者 董馨语 向涛 周巧巧 朱世明 熊校勤 张蕾 郑平 刘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4611-4616,共6页
目的 研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的化学成分及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Diaion HP-20柱色谱、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 目的 研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的化学成分及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Diaion HP-20柱色谱、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已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MTT法测定各化合物体外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毛华菊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5R,6R,7R,8S,10S)-8-乙酰氧基-愈创木-3,11(13)-二烯-2-酮-12,6-内酯(1)、(1S,5R,6R,7R,8S,10S,11S)-8-乙酰氧基-愈创木-3-烯-2-酮-12,6-内酯(2)和2α-(2′,4′-hexadiynoyl)-1,6-dioxaspiro[4,5]-deca-3-ene(3)。结论 化合物2为1个新的愈创木内酯,命名为毛华菊内酯A,其对HepG2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的氢谱全谱、碳谱以及绝对构型为首次报道,它对Hep G2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值为(5.95±0.19)μmol/L;化合物3为首次从毛华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华菊 愈创木内酯 肿瘤细胞毒活性 (1S 5R 6R 7R 8S 10S)-8-乙酰氧基-愈创木-3 11(13)-二烯-2-酮-12 6-内酯 毛华菊内酯A
原文传递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后代花部性状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付瀚森 张亚雯 +4 位作者 赵阳阳 罗婷婷 邓慧杰 孟晨伟 王彩云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6,共11页
菊花绿色品种相对稀少,育种难度较大,遗传机制报道较少。以舌状花绿色、平瓣的栽培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绿叮当’为母本,与舌状花白色、平瓣的野生种毛华菊(C.vestitum)进行杂交,将其秋季开花的453株后代作为遗传群体,... 菊花绿色品种相对稀少,育种难度较大,遗传机制报道较少。以舌状花绿色、平瓣的栽培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绿叮当’为母本,与舌状花白色、平瓣的野生种毛华菊(C.vestitum)进行杂交,将其秋季开花的453株后代作为遗传群体,选取舌状花的色相角h值和色相a*值、舌状花瓣数和花序直径这4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性状呈连续变化,有极显著的中亲杂种优势,舌状花的色相角和花序直径有极显著的超亲优势;(2)色相角h值、色相a*值和舌状花瓣数均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8.74%、90.34%和76.20%;花序直径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41.20%。此外,杂交后代舌状花大多为平瓣,与双亲一致,少量个体出现管瓣与匙瓣。舌状花的色相角h值、舌状花瓣数及花序直径都分别与舌状花色相a*值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在这个绿色菊花品种与野生近缘种杂交的拟测交F2代群体中,舌状花的色相a*值主基因遗传率高,并与其他花部性状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毛华菊 绿色花 花部性状 杂种优势 数量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原文传递
不同氮水平下毛华菊形态性状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秋玲 杨秀珍 +3 位作者 戴思兰 邱丹丹 董南希 李清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7,共8页
为探究氮素对毛华菊形态性状的影响及为菊花观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价值,以混合瓣型的毛华菊为试材,对15、30、60和90mg/L氮水平下毛华菊形态性状差异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上盆98d时,毛华菊的株高和叶片数随氮水平增高呈递增趋势,叶片数最... 为探究氮素对毛华菊形态性状的影响及为菊花观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价值,以混合瓣型的毛华菊为试材,对15、30、60和90mg/L氮水平下毛华菊形态性状差异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上盆98d时,毛华菊的株高和叶片数随氮水平增高呈递增趋势,叶片数最终呈缓慢增长直至停止。叶长、叶宽和叶长宽比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叶缘的开裂程度随氮水平增加而增加。以90mg/L水平开花时间最早,15mg/L水平开花最晚,二者盛花时间相差22d。花序直径和单株头状花数量差异显著,以90mg/L水平下头状花数最多,为29.40;15mg/L水平最少,仅3.50;舌状花的平瓣、匙瓣、管瓣和单朵花序的舌状花数和花心直径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舌状花数均为13~14。舌状花的S值分布以S∈(0.00,0.25】、S∈(0.25,0.50】区间最多,其次为S∈(0.50,0.75】、S=1.00、S∈(0.75,1.00),S=0.00无,混合瓣型毛华菊的舌状花或多或少均存在开裂,不存在完全闭合的情况。综上,毛华菊整体生长状态和速率在营养生长阶段随氮水平升高而递增,各生殖指标也随着氮水平的变化呈一定差异,尤其是开花时间和头状花数量,说明氮在毛华菊发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毛华菊 形态性状 差异
原文传递
毛华菊CvCRY2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朝峰 邓成燕 戴思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578-5585,共8页
蓝光受体隐花色素(Cryptochromes)在高等植物开花时间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毛华菊转录组数据库,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毛华菊CRY2基因,命名为CvCRY2,并对该基因及其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CvCRY2基因编码区... 蓝光受体隐花色素(Cryptochromes)在高等植物开花时间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毛华菊转录组数据库,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毛华菊CRY2基因,命名为CvCRY2,并对该基因及其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CvCRY2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839 bp,共编码61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量为69.954 kD,理论等电点(pI)为5.69,为亲水性蛋白。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vCRY2与甘菊、青蒿等功能已确认的CRY2同源性较高,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达80%以上,与拟南芥AtCRY2的相似性为56.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vCRY2蛋白与甘菊、青蒿亲缘关系更近;CvCRY2蛋白功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具有高度保守DNA photolyase区域和FADbinding7结构域。CvCRY2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8.66%和无规则卷曲占46.49%。利用qRT-PCR技术对毛华菊根、茎、叶、蕾、花和顶芽等组织器官中CvCRY2基因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发现CvCRY2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尖、茎、花、花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CvCRY2响应短日照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表达丰度受短日照的影响。随着短日照诱导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丰度逐渐升高,在短日照诱导16 d时出现一个表达高峰。本研究可为毛华菊CvCRY2基因的功能解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 隐花色素 开花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