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越地楚歌诗及越文化的走向——以《吴越春秋》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淑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1-46,共6页
楚歌诗是汉代的主流艺术形式。《吴越春秋》中的楚歌诗并非先秦成诗,而是汉代越地文人赵晔的自创,或自出机杼,或改写史料,是汉代越地楚歌诗的代表。这些楚歌诗既继承了楚歌诗以"悲"为主的情感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越文化特色,在... 楚歌诗是汉代的主流艺术形式。《吴越春秋》中的楚歌诗并非先秦成诗,而是汉代越地文人赵晔的自创,或自出机杼,或改写史料,是汉代越地楚歌诗的代表。这些楚歌诗既继承了楚歌诗以"悲"为主的情感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越文化特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强烈、复杂,篇幅增加,语言更为丰富细腻,有明显的文人案头创作痕迹。汉代越地楚歌诗的出现是在汉代大一统社会背景下楚文化风尚及地域文化转向的产物,它反映出越文化在汉代与主流文化逐渐趋同、融合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越文化 楚歌诗 《吴越春秋》
下载PDF
走好敦煌研究之路,引领后学四通八达——项楚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启示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义山 张芷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11,共11页
项楚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主要集中在对以王梵志诗、变文和歌辞等为代表的敦煌俗文学文献的大面积精细校订与准确释读,帮助众多读者能够顺利地读懂这些文献。这既有功于恢复敦煌俗文学文献之真貌,又方便后学利用这些文献展开研究,从而... 项楚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主要集中在对以王梵志诗、变文和歌辞等为代表的敦煌俗文学文献的大面积精细校订与准确释读,帮助众多读者能够顺利地读懂这些文献。这既有功于恢复敦煌俗文学文献之真貌,又方便后学利用这些文献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便是项先生的大贡献、大功德。巡礼项先生的敦煌学研究,可见其文化守护与传承的担当意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的艰苦磨砺,尊重学术、礼敬前贤的谦逊态度,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科学精神,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卓绝贡献,津梁后学、沾溉文林的永久功德。全面总结项先生敦煌学研究的成就与影响,以及项先生的治学路径和学术品格,对于继承项先生敦煌学研究,从而不断地将敦煌学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王梵志 敦煌变文 敦煌歌辞 项楚
下载PDF
《楚辞·九章》中的非屈原作品 被引量:4
3
作者 何金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9-91,99,共4页
本文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有些字词或其意义出现在战国以后,部分诗句语无伦次、思维混乱、不符合屈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论证了《楚辞·九章》中的《思美人》、《悲回风》和《惜往日》3篇非屈原所作。
关键词 《楚辞》 《思美人》 《悲回风》 《惜往日》 非屈原作品
下载PDF
试论楚辞与唐宋词的共同文学特征
4
作者 潘守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75,共3页
楚辞和词是两种特殊诗体。前者产生于战国时期 ,后者兴起于中唐以后 ,并在唐宋时期兴盛繁荣。它们的产生虽相隔千年 ,但两种诗体具有源自民间文学、专意抒情、富于伤感色彩。
关键词 楚辞 唐宋词 文学特征 共同性
下载PDF
七言诗之来源再认识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如雄 林雅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39-146,共8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诗脱胎于楚声楚辞无论是句式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可能。七言诗应来源于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主要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的特点是句子中不带"兮(些)"字。这类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才是孕育"七言诗"之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 非楚声楚辞系 来源 七言诗 研究
下载PDF
荆楚民歌中常见的句法格式
6
作者 芜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3-75,共3页
荆楚民歌中常见的句法格式有"A的A来B的B"、"V几V"、"连X带Y"、"A不过"、"V不彻(不赢)"、"A都A不B"、"搞这(鬼)猴"、"V地V地……"、省动兼语句、主... 荆楚民歌中常见的句法格式有"A的A来B的B"、"V几V"、"连X带Y"、"A不过"、"V不彻(不赢)"、"A都A不B"、"搞这(鬼)猴"、"V地V地……"、省动兼语句、主次陪衬句以及合分句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民歌 句法格武
下载PDF
江苏汉代诗歌之“楚调”“乐府”研究
7
作者 王韬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76-83,共8页
汉代诗歌承楚调,高祖、武帝皆以楚调歌咏,风气历被两汉宫掖而不衰,遂有鲁迅“汉宫楚声”之说。江苏汉代诗歌首推《垓下》《大风》,二者皆楚调。较诸“刘项原来不读书”,武帝雅好诗赋,所作歌诗亦多为楚调,能兼蓄慷慨之音、缠绵之旨。汉... 汉代诗歌承楚调,高祖、武帝皆以楚调歌咏,风气历被两汉宫掖而不衰,遂有鲁迅“汉宫楚声”之说。江苏汉代诗歌首推《垓下》《大风》,二者皆楚调。较诸“刘项原来不读书”,武帝雅好诗赋,所作歌诗亦多为楚调,能兼蓄慷慨之音、缠绵之旨。汉代江苏《乐府》诗按《艺文志》所列,民间歌诗目次中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杂歌谣集》所收多出自刘向所采佚名古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调 乐府 杂歌谣
下载PDF
楚歌体论略
8
作者 孟修祥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59-75,共17页
楚歌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不是“楚人之歌”,也不是“楚地之歌”,它是具有鲜明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在先秦时代就流传于诸侯各国的一种以即兴而歌为表演形式,以短章杂言为主要体式,词句多带有“兮”字... 楚歌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不是“楚人之歌”,也不是“楚地之歌”,它是具有鲜明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在先秦时代就流传于诸侯各国的一种以即兴而歌为表演形式,以短章杂言为主要体式,词句多带有“兮”字的诗歌体裁。先秦两汉时的绝大部分楚歌主要留存于古代文献的叙事中,其创作者与歌唱者同一,并有特定的叙事背景,楚歌与叙事相互说明与印证。“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其审美倾向,因此,其主体风格多为悲凉哀婉。汉以后,楚歌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此后便失去了其音乐色彩而不再有特定的叙事背景,演变成一种与其他文学样式并行的书面化的楚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歌体 即兴而歌 短章杂言 悲凉哀婉 诗歌体裁
下载PDF
试论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9
作者 刘国庆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72-73,共2页
楚辞产自楚地,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楚地歌谣的特点的分析,来推测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关键词 民谣 楚辞 渊源
下载PDF
《屈原列传》的两点疑难
10
作者 刘树胜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7,共2页
《史记屈原列传》中存在两点疑问,即张仪欺楚一事和辞、辞令、赋的混乱现象。通过比对理出了张仪欺楚的线索,经过分析弄清了辞、辞令、赋的关系。
关键词 张仪欺楚 辞令
下载PDF
《九歌》诗体的渊源
11
作者 刘树胜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九歌》不是楚辞的源头,而是屈原楚辞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九歌的源头不是《诗经》,而是早于楚地流行的民间《九歌》的远古民歌,确切的讲,是那些民歌中的“第二式”。
关键词 《九歌》 屈原 楚辞 民歌 《诗经》 诗歌
下载PDF
沮水巫音与楚音乐文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新民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41,共5页
文章论述了流行于鄂西北荆山山地的古老乐种———沮水巫音 ,与楚音乐文化中的端公乐舞、楚辞·九歌、曾侯乙编钟。
关键词 沮水巫音 楚音乐文化 端公乐舞 楚辞 九歌 曾侯乙编钟 武当山道乐
下载PDF
《诗经》《楚辞》建筑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秉高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5年第1期73-76,共4页
《诗经》和《楚辞》都分别对各自时代的建筑有具体生动的描绘。它们的描绘,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可以使人强烈感受到不同创作方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本文从目的不同、色彩迥异、视角有别、南北差异四个方... 《诗经》和《楚辞》都分别对各自时代的建筑有具体生动的描绘。它们的描绘,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可以使人强烈感受到不同创作方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本文从目的不同、色彩迥异、视角有别、南北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楚辞》 建筑 对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