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oint Inversion of the 3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Dahu LIAO Hua +4 位作者 DING Zhifeng ZHAN Yan WU Pingping XU Xiaoming ZHENG C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33,共18页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and to predict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zones.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is area are helpful to explore deep dynamic effects and deformation field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anisotropy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o study th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eismic origin of the block's interior. In this paper,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btained via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224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from 356 mobile China seismic array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using a joint inversion method of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wave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 upper cru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terrain and lithology. Baoxing and Kangding, with their 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 clastic rocks, present obvious high-velocity anomalies. The Chengdu Basin shows low-velocity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The Xichang Mesozoic Basin and the Butuo Basin are characterised by low- velocity anomalies related to very thick sedimentary layers.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Chuan-Dian and Songpan-Ganzi Blocks has apparent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including low-velocity zon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re is a large range of low-velocity layers in the Songpan-Ganzi Block and the sub-block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wing th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relatively weak. The Sichuan Basi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shows high-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re are continuous low-velocity layer distribut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of the Daliangshan Block a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the low-velocity anomaly is nearly S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the Daliangshan fault. The existence of the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crust also provides a deep source for the deep dynam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Daliangshan Block and its boundary faults. The results of the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show that an anomalous distribution of high-density, strong-magnetic and high-wave velocity exists inside the crust in the Panxi region. This is likely related to late Paleozoic mantle plume activity that led to a large number of mafic and ultra-mafic intrusions into the crust. In the crustal doming process, the massive intrusion of mantle-derived material enhanced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crustal medium.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lso revealed that the upper mantle contains a low-velocity layer at a depth of 80-120 km in the Panxi region. The existence of deep faults in the Panxi region, which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ransporting mantle thermal material into the crust, is th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the area's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hina seismic array detection Panxi region chuan-dianBlock Daliangsha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经典咏流传”中唐宋词演唱情况研究
2
作者 张海鸥 谢丽娜 杨友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6-108,共13页
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一至四期共演唱24首唐宋词,称以“致敬英雄”为主,实则不限于此。节目选择苏轼词4首,其余亦皆经典名作,风格亦刚亦柔,内容既涉爱国情怀、英雄精神,也有爱情相思、人生哲理、山水田园意趣、文士情怀操守等... 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一至四期共演唱24首唐宋词,称以“致敬英雄”为主,实则不限于此。节目选择苏轼词4首,其余亦皆经典名作,风格亦刚亦柔,内容既涉爱国情怀、英雄精神,也有爱情相思、人生哲理、山水田园意趣、文士情怀操守等。“经典咏流传”的演唱是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包括乐谱阐释、配词阐释、演唱阐释等。阐释总是见仁见智的,有的精准,有的微妙,有的顾此失彼,有的引申发挥过多甚至走偏。总之,这些演唱既是对经典的阐释,也表现当下人对社会、对文化艺术、对生命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经典咏流传 演唱
下载PDF
备战:湘黔、川汉、川豫铁路之变和“靠山、分散、隐蔽”之争——从“156项重点工程”到“三线建设”时期的二汽厂址选择(六)
3
作者 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20,共10页
1958年底,二汽在湖南第二次上马后,因“大跃进”运动的调整而再次下马。1964年10月,二汽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第三次上马。先沿川汉铁路选在湘西一带。1965年11月,因改修川豫铁路(即襄渝铁路),二汽改到鄂西北一带选址。虽然经历了“... 1958年底,二汽在湖南第二次上马后,因“大跃进”运动的调整而再次下马。1964年10月,二汽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第三次上马。先沿川汉铁路选在湘西一带。1965年11月,因改修川豫铁路(即襄渝铁路),二汽改到鄂西北一带选址。虽然经历了“靠山、分散、隐蔽”的争议,和部分群众的“厂址造反”,但中央领导、相关部委和大部分二汽筹备人员尽力在备战隐蔽与经济合理方面取得平衡。1968年11月,周总理最终定址十堰,为二汽的建设和发展争取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汽 选址 湘西 川汉 襄渝 鄂西北 隐蔽 备战
下载PDF
卢传坚从脾虚湿瘀论治岭南地区银屑病思路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余沐原 罗亚 +3 位作者 闫玉红 姚丹霓 谢秀丽 卢传坚(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2342-2347,共6页
介绍卢传坚教授从脾虚湿瘀论治岭南地区银屑病的临床经验。卢传坚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岭南多湿的气候特点,提出脾虚湿瘀为岭南地区银屑病病机特点,脾虚为本,湿瘀为标。针对岭南地区脾虚湿瘀型银屑病,提出健脾固本、祛湿化瘀的治... 介绍卢传坚教授从脾虚湿瘀论治岭南地区银屑病的临床经验。卢传坚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岭南多湿的气候特点,提出脾虚湿瘀为岭南地区银屑病病机特点,脾虚为本,湿瘀为标。针对岭南地区脾虚湿瘀型银屑病,提出健脾固本、祛湿化瘀的治法,处方用药在禤国维教授的银屑灵方的基础上自拟固本祛湿化瘀方(主要由黄芪、土茯苓、赤芍、莪术、熟地黄、乌梅、醋鳖甲、肿节风、麸炒白术等组成),并嘱患者结合日常生活饮食调护,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岭南地区 脾虚湿瘀 健脾固本 祛湿化瘀 固本祛湿化瘀方 卢传坚
下载PDF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88
5
作者 张志斌 李朝阳 +2 位作者 涂光炽 夏斌 韦振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354,共12页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西向的挤压是形成NWW向容矿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该期为主构造期;燕山期NNE-SSW向的区域性挤压应力,具有引发区域性NEE向张性容矿构造的条件。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的分析,认为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发生的两次区域性小规模的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有较密切的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和热能。构造应力、应变场所反映的构造期次、区域性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铅锌矿床的成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该地区铅锌矿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分别和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兰坪-思茅地块碰撞、义敦弧与扬子板块碰撞,以及早侏罗世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洋打开、扩张的时间一致。该地区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和早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黔接壤地区 铅锌矿床 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背景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滇藏川交接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兴燕 周智生 武友德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5-399,432,共6页
滇藏川交接地是我国西南部跨越滇、藏、川三省区的交接边区,同时也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主体区域。区内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文章首先对滇藏川交接地进行背景分析,结合历史上及目前该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对其经济一... 滇藏川交接地是我国西南部跨越滇、藏、川三省区的交接边区,同时也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主体区域。区内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文章首先对滇藏川交接地进行背景分析,结合历史上及目前该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对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基础和特色产业开发进行研究,最后根据障碍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打破三省行政区划的限制,大力促进区际联系和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各地资源、区位优势,从而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多民族聚居区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川交接地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分工合作 资源整合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热红外辐射异常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铁宝 路茜 +3 位作者 高阳 祁玉萍 辛华 刘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2,共8页
中强震频发的川滇块体是研究地震前兆信息的热点地区,中强震前存在热辐射异常已被很多震例证实,有必要对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的热辐射异常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为该地区热辐射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多年MODIS/Terra卫星热红外亮温... 中强震频发的川滇块体是研究地震前兆信息的热点地区,中强震前存在热辐射异常已被很多震例证实,有必要对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的热辐射异常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为该地区热辐射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多年MODIS/Terra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为基础,对2004年4月至2014年8月川滇块体5级以上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低频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M≤6.1级的地震震前观测不到大范围的显著热辐射增强异常,这可为该地区大范围显著热辐射增强异常出现后地震震级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2014年8月3日鲁甸M6.5级地震前川滇块体存在大面积显著热辐射增强异常,这类异常对该地区6.5级左右的地震具有短期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地震 MODIS 热红外辐射
下载PDF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39
8
作者 罗钧 赵翠萍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421,共17页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 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 15km的上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应力场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川滇地区长波辐射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康春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8,共6页
2007年6月3日宁洱6.3级地震发生之前,在川滇地区(20°~35°N,95°~110°E)出现了一次显著的OLR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增强现象。对该区多年来OLR场的连续变化分析表明,这种增强现象在强震多发年与平静年有明显的差... 2007年6月3日宁洱6.3级地震发生之前,在川滇地区(20°~35°N,95°~110°E)出现了一次显著的OLR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增强现象。对该区多年来OLR场的连续变化分析表明,这种增强现象在强震多发年与平静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在地震多发年OLR数值场不仅为正距平,而且震前短期大多增强幅度大;而在地震平静年OLR数值场变化则多为负距平且波动小。上述结果对今后应用卫星遥感长波辐射信息跟踪监视和预测强震有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6.3级地震 川滇地区 长波辐射 异常增强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5
10
作者 乔青 高吉喜 +2 位作者 王维 吕世海 刘立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0-363,366,共5页
川滇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区域,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文中根据1988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0... 川滇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区域,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文中根据1988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0多年来,研究区内六种土地利用一级类型的面积和比重变化幅度不大,但是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组成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十分频繁,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度较高。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引起了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虽然研究区地广人稀,但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依然导致了天然林、高覆盖草地、湿地等高生态功能组分的数量减少,出现了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沙化等现象,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区域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区地形特征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乔青 高吉喜 王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2-818,共7页
川滇农牧交错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地形地貌特征复杂,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人类开发活动与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对区域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RS\GIS技术,采用遥感... 川滇农牧交错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地形地貌特征复杂,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人类开发活动与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对区域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RS\GIS技术,采用遥感调查、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1988-2000年的土地利用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初步结果发现:耕地、林地和草地是研究区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土地类型,也是类型转换相对频繁的土地类型;地形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在垂直方向上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具有控制性作用。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地形特征是川滇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地形因子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及其他自然资源要素在本区内的再分配,进而影响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特征 川滇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古近纪沉积地层古地磁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恒 仝亚博 +2 位作者 高亮 安纯志 杨振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7,共13页
针对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以红色陆相沉积岩为主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中普遍存在古地磁数据磁倾角偏低的现象,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中部大姚地区古近纪陆相红层进行了磁倾角偏低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块内部古近纪陆相红层古地磁... 针对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以红色陆相沉积岩为主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中普遍存在古地磁数据磁倾角偏低的现象,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中部大姚地区古近纪陆相红层进行了磁倾角偏低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块内部古近纪陆相红层古地磁数据不存在明显的磁倾角偏低的现象。结合前人对川滇地块内部古地磁数据及周缘新生代走滑断裂的活动演化历史研究,确定川滇地块自中中新世以来川滇地块内部表现为刚性旋转,楚雄地区则发生局部构造旋转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古近纪 川滇地块 古地磁 磁倾角偏低
下载PDF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判别指标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虹 刘丽芳 张晓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4,共7页
在成组地震孕育模型的指导下,分析研究了川滇地区M≥6.5地震成组孕育的地震学和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M≥6.5成组地震都发生在云南强震活跃期内,这个时期云南地区多点水汞测值出现了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变化,比... 在成组地震孕育模型的指导下,分析研究了川滇地区M≥6.5地震成组孕育的地震学和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M≥6.5成组地震都发生在云南强震活跃期内,这个时期云南地区多点水汞测值出现了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变化,比强震平静期的"异常"测值也要高得多;成组地震前1-2年的中期阶段地震活动会出现大面积增强;成组地震的首发地震发生时有30%以上的前兆异常持续发展,不出现转折变化,而单一强震和成组地震的最后1个地震,震前有异常震后不出现转折继续发展的数量≤15%;成组地震的首发地震前兆异常数量比结束地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成组强震 前兆异常 地震孕育 判别指标 强震活跃期 强震平静期 大面积 增强 阶段
下载PDF
不同降雨等级下耕作措施对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郑江坤 杨帆 +4 位作者 王文武 郎登潇 马星 廖峰 陈旭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5,共8页
探明川西丘陵区沙壤土在横坡和顺坡垄作下水土流失特征,可为该区不同降雨等级下的土壤侵蚀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蒲江县朝阳水库的4个坡耕地径流小区连续4年的观测数据,对10°和20°坡度下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在不同降雨等... 探明川西丘陵区沙壤土在横坡和顺坡垄作下水土流失特征,可为该区不同降雨等级下的土壤侵蚀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蒲江县朝阳水库的4个坡耕地径流小区连续4年的观测数据,对10°和20°坡度下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在不同降雨等级下的产流产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雨和暴雨是该区发生频次较高的侵蚀性降雨类型,且集中发生于7—8月;小雨和中雨基本不引起土壤侵蚀。各小区径流系数均随降雨等级增加呈增加趋势,顺垄小区的径流系数在暴雨时达到最大,是对应横垄小区的1.33~3.81倍。在同一耕作措施下,10°和20°坡度小区的径流系数相当。含沙量随降雨等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大暴雨时含沙量达最大,坡度的作用较明显。随着降雨等级的增加,各小区的径流深的离散程度逐渐变小,说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下土壤前期含水量作用不明显,但产沙量呈不规则变化,特大暴雨的产沙量反而小于大暴雨。通过建立产流产沙量和降雨量、降雨历时之间的回归方程可知,径流深的模拟效果较好,但产沙量的模拟效果欠佳。总体来看,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并没有随降雨等级的增加而增加,特大暴雨下横垄小区的含沙量高于顺垄小区,但产沙量却小于大暴雨时期,说明不同降雨等级下坡耕地产沙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降雨等级 径流系数 土壤侵蚀 川西丘陵区
下载PDF
川滇黔接壤地区城镇化空间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彭立 刘邵权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78,95,共5页
川滇黔接壤地区经济落后,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采用川滇黔接壤地区2008年各区县(市)的城镇化率作为测度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城镇化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 川滇黔接壤地区经济落后,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采用川滇黔接壤地区2008年各区县(市)的城镇化率作为测度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城镇化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算,发现各区县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性,而是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低值空间聚集。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城镇化水平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和OLS模型;相邻地区各因素的空间扩散效应对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416 1;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城镇化率的最主要驱动因子,其弹性系数为0.777 7。因此,未来川滇黔接壤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应考虑城镇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建立区域一体化开发政策,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特征 空间计量模型 川滇黔接壤地区
下载PDF
川滇黔铅锌(锗)成矿区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在找锗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娄德波 张长青 +1 位作者 山成栋 刘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07-3428,共22页
锗作为一种稀散元素,是现代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金属之一,然而大多数锗资源是在综合评价煤矿床、铅锌矿床以及铁矿床的过程中发现的,缺乏专门的找锗方法。为了进一步加强锗矿找矿方法的研究,本文以川滇黔接壤处作为研究区,通过采用探索性... 锗作为一种稀散元素,是现代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金属之一,然而大多数锗资源是在综合评价煤矿床、铅锌矿床以及铁矿床的过程中发现的,缺乏专门的找锗方法。为了进一步加强锗矿找矿方法的研究,本文以川滇黔接壤处作为研究区,通过采用探索性分析方法(EDA)和基于分形理论的浓度-面积(C-A)方法以及证据权模型,分析研究区内低密度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Zn、Ge元素的数字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 Ge元素分布由单个总体构成,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数值变化小(变异系数=0. 13),基本围绕地壳丰度值(1. 6×10^-6)波动,且矿床的分布与地球化学异常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采用以Ge找Ge的思路是行不通的,而这可能是由于Ge在表生氧化状态下的多亲和性和高度分散性造成的。(2) Zn元素分布明显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有多个峰值,数据离散程度大(变异系数=1. 14),可能至少由两个以上总体构成,且在空间上矿床的分布与地球化学异常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大多数矿床位于相对高值区。另外鉴于在原生状态下,Ge元素往往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闪锌矿中,因此在区域上采用以Zn找Ge的思路是可行的。(3)采用累计概率法、直方图法、箱式图法、原生晕法以及基于多重分形的C-A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分别为146. 5×10^-6、392. 7×10^-6、153. 9×10^-6、87. 5×10^-6和124×10^-6。通过采用证据权方法所提供的空间相关性统计量(t)进行检验,发现异常下限应当落在120×10^-6~130×10^-6的区间内。因此基于分形理论的C-A方法是最合理的,这可能是其不仅考虑了频数特征,还考虑了空间几何特征的原因。(4)在圈定地球化学块体的基础上,结合热液矿床受构造控制,且往往具有"丛聚效应"以及"鹤立鸡群"的特点,圈定黑区-赤普、大湾子-大桥边、茂租-乐红、毛坪、天宝山-小石房、猫猫厂-白蜡厂、大梁子、会泽、青山-杉树林、猴子厂-顶头山以及富乐作为寻找锗矿的潜力区,建议进一步加强这11个矿田级远景区锗资源的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矿预测 铅锌矿床 水系沉积物测量 C-A方法 证据权模型 远景区 川滇黔地区
下载PDF
川滇地块地壳运动GPS监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四林 李语强 熊耀恒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11年第1期36-41,共6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6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151个监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速度,水平运动速度大小在3.44~19.74 mm/a之间,平均为11.68 mm/a。分析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测站运...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6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151个监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速度,水平运动速度大小在3.44~19.74 mm/a之间,平均为11.68 mm/a。分析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内测站运动方向的变化得出:川滇地块及其邻区在围绕喜马拉雅东结点作顺时针旋转,川滇地块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挤压,东西方向上存在延伸现象。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川滇地块整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3.36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64.9°,川西北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5.66mm/a,运动的方向为东偏南52.1°。滇中次级块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2.57 mm/a,运动方向为东偏南7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监测 川滇地块 川西北块体 滇中块体
下载PDF
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7431的区域性鉴定及农村生产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刚 任作瑛 +6 位作者 黄盖群 佟万红 危玲 殷浩 郑继川 姚永权 张和灵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9-843,共5页
以苍溪49号×6031人工杂交桑树种子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碱和60Co-γ射线复合诱变,从诱变群体中选择出优良单株培育成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7431。经四川省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新品种川7431具有生长势旺、秋叶硬化迟... 以苍溪49号×6031人工杂交桑树种子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碱和60Co-γ射线复合诱变,从诱变群体中选择出优良单株培育成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7431。经四川省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新品种川7431具有生长势旺、秋叶硬化迟、叶片大而厚、节间密、高产、优质、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全年平均产叶量33 034.25 kg/hm2,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增产20.26%。用该品种桑叶养蚕的试验成绩为:万蚕收茧量19.56 kg,万蚕茧层量4.61 kg,5龄50 kg桑收茧量3.75 kg,分别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提高10.37%、10.43%、8.32%。新品种适合在四川省的平坝、丘陵,特别是容易发生干旱的蚕区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品种 川7431 化学诱导 辐射诱变 区域适应性 生产性能
下载PDF
在室率先验区划在地震压埋率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东升 黄丁发 +2 位作者 王旭 宋明胤 邓夕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5-401,共7页
基于在室率与人员压埋率先验关系,建立了以小区域为中心的在室率离散点,以离散点为基础用克里金插值得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在室率区划。以汶川地震灾区部分中小学为例分析在室率区划在压埋率中的应用,说明在室率先验区划在抗震救灾具有... 基于在室率与人员压埋率先验关系,建立了以小区域为中心的在室率离散点,以离散点为基础用克里金插值得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在室率区划。以汶川地震灾区部分中小学为例分析在室率区划在压埋率中的应用,说明在室率先验区划在抗震救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塌率 在室率 压埋率 离散 区划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基于改进CV模型的煤矿井下早期火灾图像分割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斌 吴一全 宋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0-1627,共8页
煤矿井下早期火灾图像中火焰区域、火焰余辉及非火焰高灰度干扰区域三者的灰度值十分接近,利用传统的Chan-Vese(CV)模型很难将火焰区域精确地提取出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V模型以实现煤矿井下早期火灾图像的精确分割。在... 煤矿井下早期火灾图像中火焰区域、火焰余辉及非火焰高灰度干扰区域三者的灰度值十分接近,利用传统的Chan-Vese(CV)模型很难将火焰区域精确地提取出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V模型以实现煤矿井下早期火灾图像的精确分割。在计算目标和背景区域拟合中心时,引入自适应权值进行加权平均,充分考虑了像素点灰度值与拟合中心的差异,并据此确定该点对拟合中心的贡献度,更加精确地计算目标和背景区域的拟合中心;为了加速模型的演化,引入曲线内外区域像素的中值绝对差,替换模型中的内外区域能量系数,提高模型分割效率。最终达到快速提取早期火灾图像中火焰区域的目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Otsu算法、CV模型、引入能量权重的CV模型、引入梯度信息的CV模型以及两种类似提出模型的CV模型相比,利用改进CV模型对煤矿井下早期火灾图像,能取得更好的分割效果,并且满足实时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早期火灾图像 图像分割 CV模型 区域拟合中心 区域能量系数 中值绝对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