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 被引量:14
1
作者 叶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4,共9页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重建,也伴随着政府对普通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唐代的提倡、鼓励政策到宋朝制度上的要求,再到明清成为法律上的规定。独立律学的消亡,并不是“士大夫始鲜知律”的原因,而是在重经义、重儒学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求普通文官具备法律基本素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律学 法律教育 法律素养 科举制度 文官
下载PDF
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谢长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19,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衰落,作为私学主体之一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兴盛发达的动因及其内容和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家庭教育乃是这一时期社会教化最重要形式的结论。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家庭教育 社会教化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儿童教育略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仁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1,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已从胎教开始。这一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为了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许多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童蒙教育。该时期战乱频繁,更促使人们认识到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许多有条件的家庭的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已从胎教开始。这一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为了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许多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童蒙教育。该时期战乱频繁,更促使人们认识到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许多有条件的家庭的子女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儿童 胎教 童蒙教育 女子教育
下载PDF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承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4-109,共6页
魏晋时期是玄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玄学的发展 ,使老庄之学兴起 ,并与传统儒学争地位。自然与名教的冲突 ,不可避免地要从思想界反映到现实政治生活中来。魏晋玄学的本质 ,就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与统一。要在名教的范围内得自然之趣 ... 魏晋时期是玄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玄学的发展 ,使老庄之学兴起 ,并与传统儒学争地位。自然与名教的冲突 ,不可避免地要从思想界反映到现实政治生活中来。魏晋玄学的本质 ,就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与统一。要在名教的范围内得自然之趣 ,并真正达到二者的合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阮籍 魏晋玄学 发展 自然 名教
下载PDF
魏晋礼法之士的“德行”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少英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45-51,共7页
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转向相对治世,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王肃与傅玄分别是礼法思想的创立者和完善者。在官方的选才标准上,亦逐渐由重“才能”向重“德行”转变,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规范... 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转向相对治世,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王肃与傅玄分别是礼法思想的创立者和完善者。在官方的选才标准上,亦逐渐由重“才能”向重“德行”转变,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规范”。礼法之士这种重视“德行”的人才思想在具体的人物品题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重忠孝仁义礼信之美德;二是重清廉节操之美德;三是礼法派对放达违礼名士的批评与责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礼法派 德行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能河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3-44,47,共3页
从医学职业地位、教育模式、医学校的产生与医学教育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医学教育产生与发展过程,借古鉴今,以求启迪我国医学教育发展。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官师制度 医学教官 医学校 师承家传 医学教育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学校教材述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洪成 贾璐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5-75,共11页
魏晋南北朝官、私学教材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有延续及创新两个方面,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动对教材的影响和要求。多元思想文化的矛盾及融合、民族的斗争与交流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动,促使此期学校教材类型、内容及知识打破经学教材的... 魏晋南北朝官、私学教材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有延续及创新两个方面,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动对教材的影响和要求。多元思想文化的矛盾及融合、民族的斗争与交流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动,促使此期学校教材类型、内容及知识打破经学教材的垄断而呈现多元化格局;学校教材深受学派争鸣、家庭教育兴盛及宗教扩张的影响,专业化及社会性明显提高;专科技术教材的编写与蒙学、文学等领域教材的创新书写了教材史的璀璨华章。所有这些都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史的认识,并为当代学校教材改革提供有益资源和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学校教材 学校制度 官、私学教育 教材类型及门类
下载PDF
王弼著述的性质及其思想来源的再审视
8
作者 党圣元 陈民镇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67-73,共7页
王弼的《老子指略例》与《周易略例》较为系统地阐论了其诠释原则,而《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论语释疑》则是其诠释原则的具体实践。作为释经之注,王弼的著述主要在经典的框架之下展开,同时又不无前见的制约与创见的闪现。王弼的... 王弼的《老子指略例》与《周易略例》较为系统地阐论了其诠释原则,而《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论语释疑》则是其诠释原则的具体实践。作为释经之注,王弼的著述主要在经典的框架之下展开,同时又不无前见的制约与创见的闪现。王弼的著述又显然不止于诠释学的探索,它有更为高远的终极追认与政治关怀,这又是与其"举本统末"的指导思想相契合的。王弼思想有多元的来源,其中道、儒两家提供了基本的思想资源。而名思想、黄老思想与王弼思想的联系过去认识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既立足于"本",亦着眼于"末",说玄学没有现实关怀并不公允。但毕竟它在具体政治行为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它对当时政治、社会的直接干预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魏晋玄学 诠释学 名思想 黄老
下载PDF
魏晋六朝官学行政体制与师生管理制度考辨
9
作者 胡金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9,共9页
魏晋六朝虽然官学兴废无常,但学官却是常设的。一方面由于朝代更迭频繁,学校设置多元化,这个时期在行政体制、师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在承袭汉代基本管理制度框架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官学此时流于一种政治合法性的符号,纸上... 魏晋六朝虽然官学兴废无常,但学官却是常设的。一方面由于朝代更迭频繁,学校设置多元化,这个时期在行政体制、师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在承袭汉代基本管理制度框架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官学此时流于一种政治合法性的符号,纸上对于制度的规定,与实际的情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官成为一种没有实质工作的虚衔。然而不可否认,这依然体现出了教育的隐性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学校行政体制 教师管理 学生管理
下载PDF
《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
10
作者 刘华山 李世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9-23,共5页
自《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和注疏。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有看过《维摩诘经》并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 自《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和注疏。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有看过《维摩诘经》并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其中它的言说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维摩诘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拟从它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禅宗的宗风和两宋文人的禅诗等几个方面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窥见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魏晋玄学 南宗禅宗风 禅诗
下载PDF
“人间世”中的“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新释
11
作者 李加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12,174,共4页
《养生主》的主旨包括:"养"的主要对象是精神,"养生"重在"养神"。"养"的原则是,于内,要"虚","刳心去知",抛却私心成见;于外,要"因",循乎天理,依乎自然。"... 《养生主》的主旨包括:"养"的主要对象是精神,"养生"重在"养神"。"养"的原则是,于内,要"虚","刳心去知",抛却私心成见;于外,要"因",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养"的最终目的是"使精神不为外物所伤","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其中,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庄子"养生"说的重要内容。结合《养生主》的宗旨及其文章脉络,并考虑到一些关键字在《庄子》中的用法和内涵。"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当释为:面对善境,不要有求名之心;面对恶境,不要因之伤害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养生主 “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下载PDF
玄学名士重“自然”的理论依据
12
作者 黄少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魏晋“自然”精神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亮丽的一颗流星,是魏晋玄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魏晋玄学名士重“自然”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个体生命本色的“人性自然”论;二是对情欲的探讨及肯定。
关键词 魏晋 玄学派 自然观
下载PDF
魏晋学术思想的殊途同归——从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对比的角度
13
作者 郝虹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2-16,共5页
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作为魏晋学术最具代表性的两支,面对需重建已崩毁的汉末解释系统的时代课题时,前者以挖掘儒学固有资源为主,后者更多借助道家之力;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此为两者殊途之处。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已被奠定,这一前提... 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作为魏晋学术最具代表性的两支,面对需重建已崩毁的汉末解释系统的时代课题时,前者以挖掘儒学固有资源为主,后者更多借助道家之力;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此为两者殊途之处。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已被奠定,这一前提规定了两者是立足于振兴儒学而进行解释系统的重建;在重振儒学凝聚社会精神作用的目标上,两者都不成功;但它们重建解释系统的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此为两者同归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学术 王肃经学 王弼玄学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中华养生文化的历史沿革(上)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聪 常丽萍 +2 位作者 李翠茹 李红蓉 贾振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085-1089,共5页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法于阴阳、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秦汉时期养生理论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重视顺应四时、避邪慎养,固护脾胃、饮食调摄,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春秋繁露》进一步发展气-阴阳-五行养生观;《论衡》提出生死寿夭,延年之道,《淮南子》倡导形、气、神兼养,中国养生理论和体系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理论发展,《养生论》提出形神兼养、清虚静泰,《黄庭经》提倡积精保精、吐纳服气、存思内视,《抱朴子》重视玄道守一、积善累德、兼采众术,《养性延命录》兼融三家、认为我命在我、守静食诫,孙思邈融通各家论养生。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程朱理学、金元四大家在食养、机体不同阶段养生方面提出新的观点。明清时期养生理论日趋完善,脏腑养生突显,药物养生渐进发展,综合调摄推动养生全面发展。近现代养生理论与实践加快发展,促进养生事业日渐繁荣。通过系统梳理中华养生历史源流,体现了儒释道医四大流派养生思想及其衍化发展,以期为健康服务事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养生 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诸子百家 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更生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4-58,共5页
魏晋南北朝是唯美文学独擅的时代 ,散文在辞赋、骈文、古诗和小说的强大压力下 ,丧失了独立发展的空间。然而 ,很多杰出的散文作家们为了适应客观环境和事实上的需要 ,仍旧以如椽之笔 ,用骈散自如的文字 ,挥洒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曼妙... 魏晋南北朝是唯美文学独擅的时代 ,散文在辞赋、骈文、古诗和小说的强大压力下 ,丧失了独立发展的空间。然而 ,很多杰出的散文作家们为了适应客观环境和事实上的需要 ,仍旧以如椽之笔 ,用骈散自如的文字 ,挥洒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曼妙动人的作品 ,故当后之学者研究骈文、辞赋、古诗和小说的同时 ,理宜重视不同时代发展的散文 ,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拓展出一片崭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散文 背景 作品 流派 研究 影响
下载PDF
源于襄阳 成于襄阳——浅谈道安般若学与荆州学派的渊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中才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36-40,共5页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注释《老》、《庄》、《易》,将儒道融合研究,又形成了魏晋玄学。东晋时期,释道安在襄阳弘法时,大胆革新,... 东汉末年,刘表在襄阳开办了荆州官学。荆州官学教官宋忠等人儒道兼综,形成了荆州学派。魏晋时期,山阳王弼在荆州学派的基础上,通过注释《老》、《庄》、《易》,将儒道融合研究,又形成了魏晋玄学。东晋时期,释道安在襄阳弘法时,大胆革新,"洋为中用",以王弼的"贵无派"玄学理论解释佛教般若学,创立本无宗。形成了一种既像印度的般若思想,又像中国的玄学思想;既不同于印度的般若思想,又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新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印度般若思想和中国《老》、《庄》、《易》思想的合流。道安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般若学与在襄阳创立的荆州学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源于襄阳,成于襄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道安 般若学 荆州学派 魏晋玄学
下载PDF
中华养生文化的历史沿革(下)
17
作者 魏聪 常丽萍 +2 位作者 李翠茹 李红蓉 贾振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225-1230,共6页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法于阴阳、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秦汉时期养生理论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重视顺应四时、避邪慎养,固护脾胃、饮食调摄,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春秋繁露》进一步发展气-阴阳-五行养生观;《论衡》提出生死寿夭,延年之道,《淮南子》倡导形、气、神兼养,中国养生理论和体系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理论发展,《养生论》提出形神兼养、清虚静泰,《黄庭经》提倡积精保精、吐纳服气、存思内视,《抱朴子》重视玄道守一、积善累德、兼采众术,《养性延命录》兼融三家、认为我命在我、守静食诫,孙思邈融通各家论养生。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程朱理学、金元四大家在食养、机体不同阶段养生方面提出新的观点。明清时期养生理论日趋完善,脏腑养生突显,药物养生渐进发展,综合调摄推动养生全面发展。近现代养生理论与实践加快发展,促进养生事业日渐繁荣。通过系统梳理中华养生历史源流,体现了儒释道医四大流派养生思想及其衍化发展,以期为健康服务事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养生 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诸子百家 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下载PDF
庄子学派与反庄派两千年博弈史
18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5期152-179,共28页
总论庄子学派的形成史,庄子学派总集《庄子》的流变史、以及庄子学派、宗庄派与反庄派的两千年博弈对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的影响史。
关键词 战国庄子学派 西汉庄子学派 魏晋庄子学派 魏晋以后宗庄派 反庄派 以儒解庄派 第一才子公案 宗庄宗骚公案
下载PDF
魏晋士人与伊壁鸠鲁学派的生命美学比较分析
19
作者 李然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生命美学源自于人对个体自由意识的自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性的自觉是魏晋士人与伊壁鸠鲁学派形成生命美学的基础。虽然两者各自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背景有诸多的不同,但他们对生命之美的赞叹与追求是一致的。在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 生命美学源自于人对个体自由意识的自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性的自觉是魏晋士人与伊壁鸠鲁学派形成生命美学的基础。虽然两者各自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背景有诸多的不同,但他们对生命之美的赞叹与追求是一致的。在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个人情感地位的提升、张扬艺术的自主性、崇尚生命之美等方面,魏晋士人与伊壁鸠鲁学派殊途同归,而且都对后世生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士人 伊壁鸠鲁学派 生命美学
下载PDF
红尘与世外:江南宗族在道教发展中的影响力
20
作者 赖全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7-12,共6页
道教常给人超脱世俗社会的印象,实则世外常与红尘相牵连,人世烟火在道教中也留有很深的熏染的痕迹,宗族力量一直在道教中发挥着很强的影响力。汉末以来,道教世家代代皆有,如五斗米道张陵家族、太平道张角家族、灵宝经系葛玄家族、上清... 道教常给人超脱世俗社会的印象,实则世外常与红尘相牵连,人世烟火在道教中也留有很深的熏染的痕迹,宗族力量一直在道教中发挥着很强的影响力。汉末以来,道教世家代代皆有,如五斗米道张陵家族、太平道张角家族、灵宝经系葛玄家族、上清派许穆家族、南天师道孙恩家族、正一道茅山宗叶法善家族、全真龙门派闵一得家族等。不探究宗族在道教发展中的影响力就不能明了道教的历史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宗族 魏晋士族 明清绅族 道教信仰 全真龙门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