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
被引量:
3
1
作者
咸立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9,共7页
作为创造社第二代新生力量,出版部小伙计们的聚合在早期出版部的筹建与具体营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们的努力为创造社事业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并不甘心永做小伙计的他们与广州同人逐渐产生了隔阂与矛盾,与代表广州同人清理出...
作为创造社第二代新生力量,出版部小伙计们的聚合在早期出版部的筹建与具体营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们的努力为创造社事业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并不甘心永做小伙计的他们与广州同人逐渐产生了隔阂与矛盾,与代表广州同人清理出版部的郁达夫矛盾重重,遂逐渐走向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出版部小伙计
创造社中心人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童晓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75-80,共6页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 ,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 ,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 ,表...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 ,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 ,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 ,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择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 ,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 ,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 ,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创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大正时代
日本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新浪漫主义
唯美派文学
文化主义思潮
文学倾向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创造社“社团”研究的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
1
3
作者
咸立强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创造社"社团"研究走过了萌芽、奠基、发展、沉寂与兴盛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政治、文学与市场不同视点的聚焦。在郭沫若、郑伯奇等创造社同人及其他创造社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研究已走上了经典化历程,出现了郑伯...
创造社"社团"研究走过了萌芽、奠基、发展、沉寂与兴盛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政治、文学与市场不同视点的聚焦。在郭沫若、郑伯奇等创造社同人及其他创造社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研究已走上了经典化历程,出现了郑伯奇模式等难以逾越的成果。创造社"社团"研究经典化的历程,为剖析文人、社团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提供了绝好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社团研究
经典化
郑伯奇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五四时期创造社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4
作者
邓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4,共7页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突破旧有小说的范式 ,力求与散文艺术结合 ,呈现出强烈的散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小说的叙事功能转为抒情功能 ,将戏剧化结构转为散文式结构。这一方面拓宽了小说的表现路子 ,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足 ,即人物...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突破旧有小说的范式 ,力求与散文艺术结合 ,呈现出强烈的散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小说的叙事功能转为抒情功能 ,将戏剧化结构转为散文式结构。这一方面拓宽了小说的表现路子 ,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足 ,即人物形象类型化 ,作品缺少含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小说
散文化
艺术特色
五四时期
冯沅君
表现手法
情感
人物形象
抒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新探
5
作者
咸立强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贡献给现代文坛的是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郭沫若融会一切的大我焕发着无穷的浪漫精神,他诗歌创作中的泛神论在本质上是自我思维的体现。郁达夫执著于自我欲望的书写,而张资平则将肉体之我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
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贡献给现代文坛的是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郭沫若融会一切的大我焕发着无穷的浪漫精神,他诗歌创作中的泛神论在本质上是自我思维的体现。郁达夫执著于自我欲望的书写,而张资平则将肉体之我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精神之我到肉体之我,初期创造社三位同人的文学创作恰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序列,为现代自我主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自我文学
创造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面中国——论前期创造社小说中中国形象建构问题
6
作者
范菁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前期创造社小说中多漂泊异乡的零余者的形象和闪耀着古昔中国的光芒,这一方面源自作家直接的异域体验;另一方面与中国文学自身的流变、演进相关。因此,在中国形象的建构问题上,与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不同,与同时期以鲁迅为代表...
前期创造社小说中多漂泊异乡的零余者的形象和闪耀着古昔中国的光芒,这一方面源自作家直接的异域体验;另一方面与中国文学自身的流变、演进相关。因此,在中国形象的建构问题上,与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不同,与同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抗绝望派不同,前期创造社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显示出一种双面性:将个体化的中国人形象塑造成漂泊海外的弱国子民;而在对群体化的中国形象进行塑造时,却始终不愿面对落后、困顿的中国,而是将笔触倾注在传统中国形象的复归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前期创造社小说
异域体验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创造社到我们社:诗性“自我”的承诺与疏离
7
作者
黄雪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自我"的诗学观念是现代新诗的一个重要话题。郭沫若在《女神》中塑造的"自我"形象,为新诗的言说确立了话语据点。它一方面指向对旧制度、旧世界、旧我的否定,一方面又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抒情原则,拓宽了"自我"的领域和新诗的...
"自我"的诗学观念是现代新诗的一个重要话题。郭沫若在《女神》中塑造的"自我"形象,为新诗的言说确立了话语据点。它一方面指向对旧制度、旧世界、旧我的否定,一方面又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抒情原则,拓宽了"自我"的领域和新诗的话语空间,并通过诗歌美学的革命,体现了"自我解放"和"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达到个人解放与社会革命的统一。从创造社到我们社的诗歌创作,典型地反映了新诗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陷入的"自我迷思"。这不仅仅是新诗自身美学范畴的难题,它更呈现了新诗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我们社
自我
新诗
原文传递
题名
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
被引量:
3
1
作者
咸立强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9,共7页
基金
教育部课题"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的成果之一
文摘
作为创造社第二代新生力量,出版部小伙计们的聚合在早期出版部的筹建与具体营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们的努力为创造社事业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并不甘心永做小伙计的他们与广州同人逐渐产生了隔阂与矛盾,与代表广州同人清理出版部的郁达夫矛盾重重,遂逐渐走向离散。
关键词
创造社
出版部小伙计
创造社中心人物
Keywords
chuang zao she
assistants of publishing sector
major advocates of
chuang zao she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童晓薇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75-80,共6页
文摘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 ,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 ,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 ,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择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 ,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 ,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 ,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创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 。
关键词
创造社
大正时代
日本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新浪漫主义
唯美派文学
文化主义思潮
文学倾向
文学创作
Keywords
the Creation Association(
chuang zao she
)
the Taisho period
literature
分类号
I313.09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创造社“社团”研究的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
1
3
作者
咸立强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文摘
创造社"社团"研究走过了萌芽、奠基、发展、沉寂与兴盛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政治、文学与市场不同视点的聚焦。在郭沫若、郑伯奇等创造社同人及其他创造社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研究已走上了经典化历程,出现了郑伯奇模式等难以逾越的成果。创造社"社团"研究经典化的历程,为剖析文人、社团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提供了绝好样本。
关键词
创造社
社团研究
经典化
郑伯奇模式
Keywords
chuang zao she
the study of group
the classical course
the mode of Zheng Bo - qi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五四时期创造社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4
作者
邓利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4,共7页
文摘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突破旧有小说的范式 ,力求与散文艺术结合 ,呈现出强烈的散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小说的叙事功能转为抒情功能 ,将戏剧化结构转为散文式结构。这一方面拓宽了小说的表现路子 ,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足 ,即人物形象类型化 ,作品缺少含蓄美。
关键词
创造社
小说
散文化
艺术特色
五四时期
冯沅君
表现手法
情感
人物形象
抒情
Keywords
chuang zao she
novel
prosing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新探
5
作者
咸立强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基金
创造社翻译文学与译介实践研究(06JC75011-44008)
文摘
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贡献给现代文坛的是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郭沫若融会一切的大我焕发着无穷的浪漫精神,他诗歌创作中的泛神论在本质上是自我思维的体现。郁达夫执著于自我欲望的书写,而张资平则将肉体之我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精神之我到肉体之我,初期创造社三位同人的文学创作恰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序列,为现代自我主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主体
自我文学
创造社
Keywords
main body
private of literature
chuang zao she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面中国——论前期创造社小说中中国形象建构问题
6
作者
范菁瑜
机构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2-117,共6页
文摘
前期创造社小说中多漂泊异乡的零余者的形象和闪耀着古昔中国的光芒,这一方面源自作家直接的异域体验;另一方面与中国文学自身的流变、演进相关。因此,在中国形象的建构问题上,与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不同,与同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抗绝望派不同,前期创造社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显示出一种双面性:将个体化的中国人形象塑造成漂泊海外的弱国子民;而在对群体化的中国形象进行塑造时,却始终不愿面对落后、困顿的中国,而是将笔触倾注在传统中国形象的复归上。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前期创造社小说
异域体验
传统文化
Keywords
chinese image
fiction of early
chuang
-
zao
-
she
exotic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创造社到我们社:诗性“自我”的承诺与疏离
7
作者
黄雪敏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基金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BZW098
文摘
"自我"的诗学观念是现代新诗的一个重要话题。郭沫若在《女神》中塑造的"自我"形象,为新诗的言说确立了话语据点。它一方面指向对旧制度、旧世界、旧我的否定,一方面又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抒情原则,拓宽了"自我"的领域和新诗的话语空间,并通过诗歌美学的革命,体现了"自我解放"和"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达到个人解放与社会革命的统一。从创造社到我们社的诗歌创作,典型地反映了新诗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陷入的"自我迷思"。这不仅仅是新诗自身美学范畴的难题,它更呈现了新诗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困境。
关键词
创造社
我们社
自我
新诗
Keywords
chuang zao she
Wo Men
she
oneself
new poetry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
咸立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童晓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创造社“社团”研究的经典化进程
咸立强
《殷都学刊》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五四时期创造社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邓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自我文学的全面拓展——初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创作新探
咸立强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双面中国——论前期创造社小说中中国形象建构问题
范菁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创造社到我们社:诗性“自我”的承诺与疏离
黄雪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