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Yield-Related Traits in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Variety Chuanmai 42 and a Chinese Elite Variety Chuannong 16 被引量:8
1
作者 TANG Yong-lu LI Jun +4 位作者 WU Yuan-qi WEI Hui-ting LI Chao-SU YANG Wu-yun CHEN F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1665-1680,共16页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SHW) represents a valuable source of new resistances to a range of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 with 127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SHW) represents a valuable source of new resistances to a range of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 with 127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a SHW-derived variety Chuanmai 42 crossing with a Chinese spring wheat variety Chuannong 16 was used to map QTLs for agronomic traits including grain yield, grains per square meter, thousand-kernel weight, spikes per square meter, grain number per spike, grains weight per spike, and biomass yield. The population was genotyped using 184 simple-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and 34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 markers. Of 76 QTLs (LOD〉2.5) identified, 42 were found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from Chuanmai 42. The QTL QGy.saas-4D.2 associated with grain yield on chromosome 4D was detected in four of the six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bined analysis, and the mean yield, across six environments, of individuals carrying the Chuanmai 42 allele at this locus was 8.9%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lines carrying the Chuannong 16 allele. Seven clusters of the yield-coincident QTLs were detected on 1A, 4A, 3B, 5B, 4D, and 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eld-related trait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huanmai 42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下载PDF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2
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5 位作者 杨凡 王琴 唐豪 杨宁 杨武云 李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2,共16页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和2268个DArT标记分析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衍生品种中的分布与传递情况;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和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明确川麦42遗传组分对各个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一代衍生品种中分布与传递频率不同,其中川麦56、川麦58、川麦64、川麦104、川麦90和川麦91继承了50%以上的川麦42的遗传组分,平均为64%,高于理论值,而川麦92则低于25%。17条小麦染色体上的92个等位位点在川麦42衍生品种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得到稳定传递;对比已构建的川麦42遗传连锁图谱及其定位到的QTLs,发现位于2A、2B、4A、4D、5B、5D、5A、6D、7A和7D染色体上11个基因组区段与重要农艺性状QTL紧密连锁,其中4A、4D、5B、5D和7D染色体上川麦42单倍型可提高衍生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位于5B染色体Xgwm234~Xgwm371区段携带千粒重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可增加千粒重2.21 g;位于4D、5D和7D染色体区段携带小区产量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增产率分别为8.92%、6.33%、4.79%。【结论】携带产量性状增效QTL并且在衍生品种中能够高频传递的基因组区段是川麦42能够成为西南麦区骨干亲本的重要遗传基础,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为西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选择及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骨干亲本 重要基因组区段 遗传贡献
下载PDF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俊 魏会廷 +4 位作者 胡晓蓉 李朝苏 汤永禄 刘登才 杨武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5-262,共8页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人工合成小麦 导入位点 高产
下载PDF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被引量:16
4
作者 廖杰 魏会廷 +4 位作者 李俊 杨玉敏 曾云超 彭正松 杨武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3-707,共5页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人工合成小麦 微卫星DNA 导入位点
下载PDF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俊 魏会廷 +4 位作者 杨粟洁 李朝苏 汤永禄 胡晓蓉 杨武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67-2173,共7页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的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BS 1RS 人工合成小麦 川麦42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汤永禄 朱华忠 +4 位作者 李朝苏 黄钢 余秀芳 陈放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75-280,共6页
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 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在各生态点间的变异系数较高,达到20%~25%。②川麦42因产量高,其需肥量较大,一般高氮处理的籽粒单产都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同时,中等密度(220~240苗/m2)有利于高产。③因春性较强,不宜过早播种,以10月25~30日为最佳播种期。④川麦42中后期灌浆速率高,优势明显,利于发挥大粒大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川麦42 生态适应性 产量潜力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颙 李伟 +1 位作者 杨武云 郑有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600-603,共4页
对川麦42的谷蛋白、醇溶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等3个生化性状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与对照品种川麦107、川育12在蛋白质水平上存在遗传多样性。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6+8和2+12,品质评分为7分;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变异类型... 对川麦42的谷蛋白、醇溶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等3个生化性状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与对照品种川麦107、川育12在蛋白质水平上存在遗传多样性。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6+8和2+12,品质评分为7分;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变异类型为Gli A1a、Gli A1f、Gli D1k、Gli A2a和Gli D2r。川麦42与川育12和川麦107分别存在53 6%和50%的醇溶蛋白多态性带纹,而酯酶同工酶上未能检测到差异。6+8亚基的出现和醇溶蛋白带型均表明了人工合成种Syn CD768(Al tar84/Aegilopstauschii188)对川麦42的影响。川麦42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可用于品种认定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川麦42 生化性状
下载PDF
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万洪深 李俊 +4 位作者 陈华华 王玲玲 彭正松 胡晓蓉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81-285,共5页
以CIMMYT人工合成小麦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小容器水培法,分别设立了11个不同的N、P、K浓度梯度,鉴定了川麦42的苗期生物学特性。通过对地上部生物学特性(地上部生物量、苗高、叶面积)、根系形态学特性... 以CIMMYT人工合成小麦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小容器水培法,分别设立了11个不同的N、P、K浓度梯度,鉴定了川麦42的苗期生物学特性。通过对地上部生物学特性(地上部生物量、苗高、叶面积)、根系形态学特性(主根长度、分枝根长度、根系总长度和根系干重)的分析,初步结果为:川麦42具有耐低P胁迫能力。通过比较根系形态变化(主根长度、分枝根长度、根系总长度)上的差异,得出了N、P在川麦42初生根系分枝根建成上起主导作用,K在主根建成上起主导作用的结论。同时指出,在以地上部生物学特性为指标筛选耐低N、K、P胁迫小麦时,需要在较低水平下设定N、P、K浓度梯度,而在以根系形态学特性(根系长度、根系干重)为筛选指标时,K的浓度应大于根系发育所需的最低K量,可提高筛选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水培 耐低P胁迫 地上部生物学特性 根系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廖杰 李俊 +6 位作者 汤永禄 杨玉敏 曾云超 魏会廷 彭正松 胡晓蓉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300-304,共5页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川农16 重组自交系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颙 李伟 +1 位作者 杨武云 郑有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694-697,共4页
应用RAPD、STS和SSR等3种分子标记对川麦42和对照品种川麦107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存在多态性。3种标记均能揭示川麦42与对照品种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其中,RAPD分析中共有10个引物(14 5%)和20条(12 3%)带纹,ST... 应用RAPD、STS和SSR等3种分子标记对川麦42和对照品种川麦107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存在多态性。3种标记均能揭示川麦42与对照品种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其中,RAPD分析中共有10个引物(14 5%)和20条(12 3%)带纹,STS分析中有4个引物-酶组合(6 7%),而SSR分析中有15个位点(26 3%)能揭示材料间的差异。同时,川麦42与川麦107在SSR分子标记上的差异主要分布在B、D组染色体上,这种丰富遗传多样性可能来源于其人工合成种亲本(Altar84/Aegilopstauschii188)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人工合成种 川麦42 RAPD STS SSR
下载PDF
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颙 杨武云 邹裕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199-202,共4页
本文对CIMMYT人工合成种衍生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产量、抗病性、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分子等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川麦42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高抗条锈病、适应性广、稳产性高、品质优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具有... 本文对CIMMYT人工合成种衍生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产量、抗病性、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分子等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川麦42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高抗条锈病、适应性广、稳产性高、品质优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同时,可作为高产和抗病基因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性状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颙 杨武云 +2 位作者 彭云良 李俊 郑有良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7-290,共4页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人工合成种 川麦42 条锈病 抗性遗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