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红蛋白、胆红素、乳糜、羟苯磺酸钙对3种检测系统的干扰
1
作者 龚敬凯 欧元祝 +2 位作者 虞啸炫 葛丹红 林斐然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749-758,共10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干扰物质血红蛋白(Hb)、胆红素、乳糜微粒和外源性干扰物质羟苯磺酸钙对干化学(Vitros 5600系统)和湿化学(cobas c501系统、迈克-7180系统)检测系统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7-A... 目的探讨内源性干扰物质血红蛋白(Hb)、胆红素、乳糜微粒和外源性干扰物质羟苯磺酸钙对干化学(Vitros 5600系统)和湿化学(cobas c501系统、迈克-7180系统)检测系统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7-A2文件要求,采用高、低2个水平的血清或血浆基础样本,与干扰物质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Hb、胆红素F、乳糜和羟苯磺酸钙干扰样本,模拟轻、中、重度干扰。分别采用Vitros 5600系统、cobas c501系统和迈克-7180系统检测干扰样本,计算干扰样本与基础对照样本检测结果的相对偏移和绝对偏移。结果在Hb干扰试验中,Vitros 5600系统13个项目中有9个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cobas c501系统13个项目中10个受干扰,迈克-7180系统11个项目中有8个受干扰。在胆红素干扰试验中,Vitros 5600系统11个项目中有3个受干扰,cobas c501系统11个项目中有5个受干扰,迈克-7180系统9个项目中有2个受干扰。在乳糜干扰试验中,Vitros 5600系统12个项目中有2个受干扰,cobas c501系统12个项目中有4个受干扰,迈克-7180系统10个项目中有4个受干扰。羟苯磺酸钙对3种检测系统的肌酐(Cr)项目均有明显干扰,但Vitros 5600系统的受干扰程度要小于其他2种系统。结论在常规生化项目的检测中,不同的检测系统均会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干扰物质的影响,但干化学检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整体强于湿化学检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胆红素 乳糜 羟苯磺酸钙 检测系统 干扰
下载PDF
膳食脂肪的餐后代谢与脂蛋白脂肪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海 米杨 +4 位作者 田苗苗 郭雅萍 葛逸飞 李博杰 廖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5-241,共7页
餐后膳食脂肪的代谢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细胞内乳糜微粒的形成和转运、血脂的消化和乳糜微粒残粒的清除。消化道中的多种酶将膳食脂肪消化成游离的长链脂肪酸,然后通过小肠细胞的多种蛋白将其进行跨膜转运吸收... 餐后膳食脂肪的代谢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细胞内乳糜微粒的形成和转运、血脂的消化和乳糜微粒残粒的清除。消化道中的多种酶将膳食脂肪消化成游离的长链脂肪酸,然后通过小肠细胞的多种蛋白将其进行跨膜转运吸收到细胞内,重新形成甘油三酯并和多种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新组装的乳糜微粒携带膳食来源的甘油三酯转运到血液中,经毛细血管内皮表面附着的脂蛋白脂肪酶的催化形成脂肪酸,游离的脂肪酸被周围组织细胞吸收,残粒和多余的脂肪酸被肝细胞吸收。研究表明脂蛋白脂肪酶是血脂清除和组织摄入脂肪酸的限速酶,它的表达在转录和转译等多个不同水平上严格控制,以应对不同的生理信号刺激。如果膳食脂肪的代谢调控出现问题,将会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诱发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脂肪 脂蛋白脂肪酶 乳糜微粒 脂肪酸
下载PDF
甘油三酯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林旻洁 赵水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43-1046,共4页
血甘油三酯浓度升高与冠心病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争议。明确甘油三酯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有关甘油三酯与冠心病关系及其致病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归... 血甘油三酯浓度升高与冠心病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争议。明确甘油三酯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有关甘油三酯与冠心病关系及其致病机制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归纳,以进一步明确甘油三酯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冠心病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乳糜微粒 极低密度脂蛋白 致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Dyslipidaemia of diabetes and the intestine 被引量:2
4
作者 Gerald H Tomkin Daphne Owens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5年第7期970-977,共8页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ajor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and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the provision of medical care.In particular the economic burden is growing at an alarming rate in parallel with the increasing worl...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ajor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and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the provision of medical care.In particular the economic burden is growing at an alarming rate in parallel with the increasing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diabetes.The major disturbance of lipid metabolism in diabetes relates to the effect of insulin on fat metabolism.Raised triglycerides being the hallmark of uncontrolled diabetes,i.e.,in the presence of hyperglycaemia.The explosion of type 2 diabetes has generated increasing interest on the aetiology of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ic patients.The importance of the atherogenic properties of triglyceride rich lipoproteins has only recently been recognised by the majority of diabetologists and cardiologists even though experimental evidence has been strong for many years.In the post-prandial phase 50% of triglyceride rich lipoproteins come from chylomicrons produced in the intestine.Recent evidence has secured the chylomicron as a major player in the atherogenic process.In diabetes chylomicron production is increased through disturbance in cholesterol absorption,in particular Neimann Pick C1-like1 activity is increased as is intestinal synthesis of cholesterol through 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 enzyme A reductase.ATP binding cassette proteins G5 and G8 which regulate cholesterol in the intestine is reduced leading to chylomicronaemia.The chylomicron particle itself is atherogenic but the increase in the 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s lead to an atherogeni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The various steps in the absorption process and the disturbance in chylomicron synthesi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LYCERIDE Cholesterol chylomicronS 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 Niemann PickC1-like1 LIPOPROTEINS DIABETES ATP binding cassetteproteins G5/G8
下载PDF
Purifying chylous plasma by precluding triglyceride via carboxylated polyethersulfon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被引量:1
5
作者 Yang Liu Qiu Han +5 位作者 Guiliang Li Haibo Lin Fu Liu Gang Deng Dingfeng Lv Weijie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130-139,共10页
Precluding the excessive lipoproteins from plasma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is highly needed for biomedical detection and reducing plasma product scrap in blood donation stations.The current centrifugation procedure is ... Precluding the excessive lipoproteins from plasma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is highly needed for biomedical detection and reducing plasma product scrap in blood donation stations.The current centrifugation procedure is high-cost and time-consuming.Herein,we fabricated an anionic microfiltration polyethersulfone(PES)membrane modified by interface swelling and implanting of acrylic acid(AA)for screening out large particle lipoprotein chylomicron(CM)and adsorbing cationic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VLDL).To improve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a two-stage filtration through carboxylated polyethersulfon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with the mean pore size of 0.45 and 0.22μm respectively were conducted.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technique(ATR-FTIR),water contact angle(WCA),Zeta potential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dified membrane.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mbrane,plasma flux an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plasma components were examined to study the purification effectiveness.Furthermore,the hemocompatibility of modified membranes was tested to confirm its practicability on bloodcontacting materials.The carboxylated polyethersulfon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shows its promis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purify chylous pla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ylous plasma chylomicronS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rboxylated polyethersulfon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下载PDF
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脂蛋白残粒胆固醇的临床评价
6
作者 蒋兴亮 唐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90-392,395,共4页
目的 对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脂蛋白残粒胆固醇 (RLP C)进行方法学评价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 C的精密度、准确度、干扰因素 ,并将该法与超速离心法 (UC)进行比较 ,同时用该法测定 80例正常人、70例... 目的 对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脂蛋白残粒胆固醇 (RLP C)进行方法学评价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 C的精密度、准确度、干扰因素 ,并将该法与超速离心法 (UC)进行比较 ,同时用该法测定 80例正常人、70例冠心病患者、72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2 5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空腹血浆RLP C水平。结果 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 C的批内CV为 2 .78%~ 4 .98% ,批间CV为 3.99%~ 7.5 7% ,RLP C浓度 2 .4 4mmol/L以下时线性良好 ,r =0 .992。分析灵敏度为 0 .0 5mmol/L ,回收率为 92 .1%~ 98.3% ,免疫分离法 (X)与超速离心法 (Y)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Y =1.0 2 2X +0 .0 2 1,r =0 .989。甘油三酯 (TG) <15 .3mmol/L ,血红蛋白 (Hb) <5g/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7.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3.0mmol/L ,胆红素 <342 μmol/L ,抗坏血酸 <15 0mmol/L时对方法无显著干扰。冠心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组空腹血浆RLP C分别为 (0 .4 4 5± 0 .2 5 1)mmol/L、(0 .336± 0 .172 )mmol/L和(0 .878± 0 .6 72 )mmol/L ,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0 .190± 0 .0 70 )mmol/L],P <0 .0 0 1。结论 免疫分离法测定RLP C操作简单 ,结果准确可靠 ,精密度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VLDL胆固醇 乳糜微粒 甘油三酯类 免疫学技术
下载PDF
脂蛋白脂酶基因突变致儿童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许锦平 白海涛 +1 位作者 姚拥华 陈先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752-2756,共5页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HTGP)常发生在伴有血脂异常(包括Ⅰ型、Ⅳ型及Ⅴ型血脂异常)的患者中,或继发于其他疾病。虽然HTGP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相似,但HTGP常与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有关,因此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HTGP)常发生在伴有血脂异常(包括Ⅰ型、Ⅳ型及Ⅴ型血脂异常)的患者中,或继发于其他疾病。虽然HTGP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相似,但HTGP常与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有关,因此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1例脂蛋白脂酶基因突变所致儿童HTGP病例并复习了相关文献,建议对疑似该病患者早期进行基因检测,以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及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高甘油三酯血症 脂蛋白脂酶 基因检测 突变 误义 LPL基因 乳糜微粒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乳糜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蔡雅杰 范晓迪 白瑞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799-805,820,共8页
乳糜微粒作为肠源性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余物的主要来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减少乳糜微粒及其残余物有望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乳糜微粒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及其分子机制... 乳糜微粒作为肠源性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余物的主要来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减少乳糜微粒及其残余物有望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乳糜微粒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及其分子机制、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可靠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微粒 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代谢
下载PDF
脂肪血浆去除乳糜微粒前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易中梅 罗岚 +2 位作者 廖元梦 张红 阮潜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3期350-353,共4页
目的分析脂肪血浆去除乳糜微粒(CM)后的质量变化。方法取30袋脂肪血浆于-50℃冰箱冰冻,使用(3±2)℃解冻冰冻血浆,后低温离心,去除脂肪血浆的CM。结果脂肪血浆去除CM后,外观清晰度明显改善,与正常血浆相当;与去除前比较,三酰甘油水... 目的分析脂肪血浆去除乳糜微粒(CM)后的质量变化。方法取30袋脂肪血浆于-50℃冰箱冰冻,使用(3±2)℃解冻冰冻血浆,后低温离心,去除脂肪血浆的CM。结果脂肪血浆去除CM后,外观清晰度明显改善,与正常血浆相当;与去除前比较,三酰甘油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因子FⅧ、FV、纤维蛋白原及血浆总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均合格。结论脂肪血浆去除CM后,不影响血液的安全性,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可用于临床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血 乳糜微粒 质量
下载PDF
溶血和乳糜微粒对ALT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景波 刘艳春 王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溶血和乳糜微粒对ALT检测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院(CLSI)相关文件,进行干扰实验验证。结果干扰实验结果显示,样本在反复冻融1次以上和震荡2 min以上时,以及外源性干扰物... 目的探讨溶血和乳糜微粒对ALT检测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和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院(CLSI)相关文件,进行干扰实验验证。结果干扰实验结果显示,样本在反复冻融1次以上和震荡2 min以上时,以及外源性干扰物血红蛋白(HB)>2.5 g/L时ALT检测均产生正干扰,乳糜微粒>5 g/L对ALT检测有明显负干扰。结论血红蛋白产生的是正干扰,乳糜微粒产生的是负干扰,通过评估溶血和脂血标本的干扰方向和干扰偏差的大小,对如何处理生物参考区间上限附近的标本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乳糜微粒 干扰实验
下载PDF
50例健康者活血片几项指标观察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燕 李曼丽 张文强 《实用医技杂志》 2002年第2期117-117,共1页
对 5 0例健康者用多功能显微镜观察活血片中红细胞缗钱状排列、胆固醇结晶、硬化斑块、乳糜微粒、血小板聚集 5项指标 ,结果显示红细胞缗钱状排列占 88% ,胆固醇结晶占 84% ,硬化斑块占 86 % ,乳糜微粒占 2 6 % ,血小板聚集占 18% ,提... 对 5 0例健康者用多功能显微镜观察活血片中红细胞缗钱状排列、胆固醇结晶、硬化斑块、乳糜微粒、血小板聚集 5项指标 ,结果显示红细胞缗钱状排列占 88% ,胆固醇结晶占 84% ,硬化斑块占 86 % ,乳糜微粒占 2 6 % ,血小板聚集占 18% ,提示中老年危及生命的非健康状态 ,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结晶 硬化斑块 乳糜微粒 血小板聚集 活血片 心脑血管病
下载PDF
3种方法消除脂血对生化测定干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胥华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4期1813-1814,1817,共3页
目的探讨脂血对生化检测的干扰,对比乙醚萃取法、稀释法及高速离心法消除脂血干扰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该院门急诊就诊或住院患者的脂血标本80例,将标本分为4份,1份原血浆检测,另3份分别给予离子水稀释法、乙醚萃取法... 目的探讨脂血对生化检测的干扰,对比乙醚萃取法、稀释法及高速离心法消除脂血干扰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该院门急诊就诊或住院患者的脂血标本80例,将标本分为4份,1份原血浆检测,另3份分别给予离子水稀释法、乙醚萃取法、低温高速离心法处理后检测。用配对t检验分析处理前后各组间差异,3种方法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处理前后K+、Na+、Cl-、BUN检测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处理方法对K+、Na+、Cl-、BUN检测方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2+、ALT、AST、rGT、LDH、HBDH、CK、CKMB、AMY、TBIL、DBIL、TP、ALB、Glu、Cr、UA检测值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处理方法对Ca2+、ALT、AST、rGT、LDH、HBDH、CK、CKMB、AMY、TBIL、DBIL、TP、ALB、Glu、Cr、UA检测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原液检测值最高,乙醚萃取法降低最明显,低温高速离心次之,离子水稀释法降低最少。结论脂血对生化检测干扰导致检测值偏高,乙醚萃取法对蛋白质类的检测项目影响明显,稀释法影响最小,在临床工作根据检测目的不同,三者可结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类 高脂血症 生物化学 乳糜微粒
下载PDF
速冻低温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乳糜微粒的效果及其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及良 陈亮 +4 位作者 李丹红 邹丹红 陈小嫄 温秀明 陈菊芬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探讨速冻低温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乳糜微粒(CM)的效果,以及CM对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站制备的血浆中因乳糜血报废的50袋(200 m L/袋),从每袋中分出10 m L血浆共50份,作为不分离CM组(对照组);剩余的血浆50份,作为分... 目的探讨速冻低温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乳糜微粒(CM)的效果,以及CM对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站制备的血浆中因乳糜血报废的50袋(200 m L/袋),从每袋中分出10 m L血浆共50份,作为不分离CM组(对照组);剩余的血浆50份,作为分离CM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原装试剂检测2组血浆中的三酰甘油(TG)、总蛋白(T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全自动血凝仪和原装试剂检测因子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分别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TP)。结果分离CM组与对照组比较:TG(mmol/L)为3. 56±0. 70 vs 3. 13±0. 66(P<0. 01); TP、FⅧ、Fib和ALT相近(P>0. 05); HBs Ag试剂1检测的S/CO值为0. 19±0. 23vs 0. 10±0. 11(P<0. 01),试剂2的S/CO值相近(P>0. 05);抗-HCV试剂1和试剂2的S/CO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 05);抗-HIV试剂1和试剂2的S/CO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 05);抗-TP试剂1检测的S/CO值相近(P>0. 05),试剂2的S/CO,值为0. 12±0. 18 vs 0. 07±0. 12(P<0. 05)。结论速冻低温倒置离心法可有效降低轻、中度乳糜血中的CM,保持分离血浆FⅧ活性;轻、中度乳糜血对ALT的结果影响小,但对ELISA方法检测其他4项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指标的S/CO值均有所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血/脂血 乳糜微粒 倒置离心 低温 速冻 血液检测指标 献血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脂质及其在合体滋养细胞微粒导致子痫前期过程中的影响
14
作者 李柳叶 黄亚绢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9-221,233,共4页
微粒是细胞受到刺激活化或凋亡后产生的细胞碎片,在循环中微粒作为运载工具承载和转运多种蛋白质、DNA片段和RNA片段,在细胞间信号传递过程起作用。微粒可以促进血栓形成,介导促炎效应,也可能直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体内多种细胞都... 微粒是细胞受到刺激活化或凋亡后产生的细胞碎片,在循环中微粒作为运载工具承载和转运多种蛋白质、DNA片段和RNA片段,在细胞间信号传递过程起作用。微粒可以促进血栓形成,介导促炎效应,也可能直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体内多种细胞都可以产生微粒。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患者体内合体滋养细胞微粒的释放明显多于正常妊娠者。体外研究还发现,微粒样品中脂质水平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也有影响。脂质水平越高,则微粒样品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能力就越强。摄入高脂饮食者循环中微粒总量较正常饮食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乳糜微粒 脂蛋白类 内皮细胞
下载PDF
载脂蛋白A-Ⅳ对摄食的调节作用
15
作者 Patrick Tso 徐贵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2,共6页
尽管载脂蛋白A Ⅳ (apo AⅣ )表现出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本文重点综述其对摄食的短期与长期调节作用 ,其中包括作者领导的实验室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apo AⅣ是由人体肠道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啮齿类动物的小肠和肝脏均可分泌apo A... 尽管载脂蛋白A Ⅳ (apo AⅣ )表现出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本文重点综述其对摄食的短期与长期调节作用 ,其中包括作者领导的实验室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apo AⅣ是由人体肠道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啮齿类动物的小肠和肝脏均可分泌apo AⅣ ,但循环中的apo AⅣ主要来自于小肠 ,脂肪的吸收可明显刺激apo AⅣ的合成。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实验室最近发现在大鼠的下丘脑可以合成apo AⅣ。乳糜微粒的形成是肠道apo AⅣ形成的诱导信号。来自回肠的一种可能是酪氨酸 酪氨酸肽 (PPY)的因子同样也可增加肠道apo AⅣ的合成。apo AⅣ对食物摄入的抑制作用是通过神经中枢而介导的。脂肪的吸收可在短时间内刺激肠道apo AⅣ合成与分泌。因此apo AⅣ可能对食物摄入的短期调节发挥作用。另有研究表明apo AⅣ也涉及到对摄食和体重的长期调节作用。长期摄入高脂肪膳食可使肠道apo AⅣ对脂肪的摄入反应迟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A-Ⅳ 摄食 调节作用 肥胖 乳糜微粒 小肠 饱腹感
下载PDF
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动物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仇静文 郑转弟 +1 位作者 钟华 吴鸿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86-91,共6页
目的探究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大鼠体内淋巴组织的分布,初步阐明黄芩苷纳米乳具有淋巴靶向性的机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黄芩苷浓度;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黄芩苷纳米乳和黄芩苷混悬液,剂量为144.0 mg/kg;建立大鼠乳... 目的探究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大鼠体内淋巴组织的分布,初步阐明黄芩苷纳米乳具有淋巴靶向性的机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黄芩苷浓度;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黄芩苷纳米乳和黄芩苷混悬液,剂量为144.0 mg/kg;建立大鼠乳糜微粒流阻断模型,考察乳糜微粒介导的跨膜转运对黄芩苷纳米乳在淋巴组织器官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未阻断组相比,大鼠体内乳糜微粒流的阻断,可影响黄芩苷纳米乳组大鼠体内脾、胸腺和淋巴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药峰浓度等参数,但未对黄芩苷混悬剂组大鼠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结论黄芩苷纳米乳刺激乳糜微粒的分泌,增加药物经淋巴途径的转运量,药物富集于淋巴器官,可能是黄芩苷纳米乳靶向淋巴器官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纳米乳 淋巴转运 体内分布 乳糜微粒流
下载PDF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饮食治疗与挑战
17
作者 王峤 巩纯秀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4-936,952,共4页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CS)是一组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脂蛋白脂酶的LPL基因变异或参与调控脂蛋白脂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基因变异引起。明显升高的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通常>10mmol/L)以及由此引起的发疹性黄色瘤、高...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CS)是一组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脂蛋白脂酶的LPL基因变异或参与调控脂蛋白脂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基因变异引起。明显升高的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通常>10mmol/L)以及由此引起的发疹性黄色瘤、高脂血症性视网膜病变、脾肿大、复发性腹痛和胰腺炎发作是FCS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胰腺炎是本病威胁患者生命、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血TG水平明显相关。FCS患者使用常规降脂药物通常无效,目前长期严格的极低脂肪饮食是此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通常每日饮食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占能比需低至10%~15%,同时需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FCS的饮食治疗可短时间内降低患者血浆TG水平,并有效预防高TG血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长期实施和遵循饮食指南的极低脂肪饮食模式仍面临挑战。调查显示,许多患者存在心理及社会生活问题。因此,FCS需要药物治疗、遗传咨询、营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脂蛋白脂酶 乳糜微粒 胰腺炎 饮食治疗
原文传递
脂餐后血浆乳糜微粒及其残粒相对含量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原力 游凯 +4 位作者 孙杰 薛红 范中杰 陈保生 方圻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餐负荷后,血浆乳糜微粒(CM)及其残粒的含量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CHD组)及32例健康人(对照组)禁食12~14小时后接受标准脂肪餐负荷试验,分别采集餐前及餐... 目的探讨脂肪餐负荷后,血浆乳糜微粒(CM)及其残粒的含量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CHD组)及32例健康人(对照组)禁食12~14小时后接受标准脂肪餐负荷试验,分别采集餐前及餐后6小时新鲜血浆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d<1.006g/ml及d=1.006~1.019g/ml脂蛋白组份,以3.5%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激光密度扫描法测定上述两种脂蛋白组份中apoB48占总apoB的百分含量,以此间接反映乳糜微粒及其残粒的相对含量。结果餐后6小时,CHD组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及增量显著大于对照组。CHD组d<1.006g/mlapoB48的百分含量及增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01),提示餐后6小时CM含量在CHD患者显著增多。餐后6小时,多支病变组d=1.006~1.019g/mlapoB48的百分含量及增量均显著大于单支病变组(P值分别<0.05~0.001),提示多支病变者餐后CM残粒的含量显著增加。结论结果提示,餐后CM及其残粒含量增加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必要进行大系列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乳糜微粒 脂肪餐后 残粒 相对含量
原文传递
葛根素与磷脂复合后对葛根素微乳经淋巴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军勇 李泳江 +2 位作者 胡雄彬 刘新义 向大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14-2918,共5页
目的以实验室前期制备的葛根素磷脂复合物微乳及普通常规微乳,采用乳糜微粒阻断法研究葛根素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对葛根素微乳经淋巴转运的影响。方法以乳糜微粒阻滞技术阻断药物经淋巴转运,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葛根素浓度,通过比较阻... 目的以实验室前期制备的葛根素磷脂复合物微乳及普通常规微乳,采用乳糜微粒阻断法研究葛根素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对葛根素微乳经淋巴转运的影响。方法以乳糜微粒阻滞技术阻断药物经淋巴转运,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葛根素浓度,通过比较阻断组与未阻断组生物利用度来计算淋巴转运的比例。结果葛根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的淋巴转运高于普通常规微乳,其淋巴转运比例分别为51.3%、40.6%,葛根素磷脂复合物微乳未阻断组和阻断组的AUC0~12分别为(5.489±1.599)、(2.673±1.153)μg·h/m L,葛根素普通常规微乳的未阻断组和阻断组的AUC0~12分别为(4.158±1.160)、(2.478±1.352)μg·h/m L。结论葛根素与磷脂复合后能够提高葛根素淋巴转运效率,且12 h的生物利用度要高于普通常规微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微乳 磷脂复合物 淋巴转运 乳糜微粒阻滞技术 HPLC
原文传递
两种苦参碱自纳米乳化制剂大鼠在体三重单向肠淋巴通道转运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阮婧华 曹佩雪 +4 位作者 杨付梅 龚涛 王道平 张志荣 郝小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2种不同苦参碱自纳米乳化制剂肠淋巴转运差异。方法采用大鼠三重在体单向肠灌流(T-SPIP)实验,以苦参碱原药为参比,利用乳糜流动阻断剂(秋水仙碱),对比研究2种不同苦参碱自纳米乳化制剂在大鼠不同肠段淋巴吸收特性的差异。... 目的对比研究2种不同苦参碱自纳米乳化制剂肠淋巴转运差异。方法采用大鼠三重在体单向肠灌流(T-SPIP)实验,以苦参碱原药为参比,利用乳糜流动阻断剂(秋水仙碱),对比研究2种不同苦参碱自纳米乳化制剂在大鼠不同肠段淋巴吸收特性的差异。结果自乳化制剂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在大鼠的不同肠段均有较高吸收,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自纳米乳化制剂(MPC-SN)在回肠段渗透系数最高,且受乳糜流动阻断剂的影响最大。结论自乳化制剂可通过肠淋巴通道增加药物吸收。脂溶性高且粒径较小的苦参碱-磷酸复合物自乳化纳米粒(MPC-SN)更易经肠淋巴系统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自纳米乳化制剂 三重在体单向肠灌流 乳糜流动阻断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