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4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Layout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A Case Study of Sui,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With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eudal Society
1
作者 LIN Yuzhe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45-48,共4页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respecting the west" and "sitting in the west and facing the east"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sitting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 and the three outer cities in the east,south and west surrounding the imperial city after the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an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multi palace" system to the "single palace" system.Finally,a "heavy city"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outer city around the imperial city and the imperial city around the palace city,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hessboard format was formed.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t was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apital citi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tr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ology,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ny other field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made 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capital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esis Writing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on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2
作者 Yua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8期98-100,共3页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se develop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even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c...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se develop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even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eudal autocratic rule, any system implemented by the state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ll aspects of the whole society~ especially it is related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alents. Once it become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 the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is incalculable. This paper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ang and Song prose develop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hesis writing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on the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Eight great me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CHOLAR thesis writing eight great men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下载PDF
收入分配视角下唐宋之际两税法的制度变迁及启示
3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唐宋之际 两税法 均平原则 资产税
下载PDF
唐代歌录考辨
4
作者 郭丽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唐人作有不少歌录,两《唐书》未录唐人歌录的原因是缘于其追求雅正的修史标准,这从其对唐代燕射歌录和燕射歌辞的有意舍弃就已清晰反映。而这样的收录原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歌录的编撰,如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就在燕射歌辞一类... 唐人作有不少歌录,两《唐书》未录唐人歌录的原因是缘于其追求雅正的修史标准,这从其对唐代燕射歌录和燕射歌辞的有意舍弃就已清晰反映。而这样的收录原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歌录的编撰,如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就在燕射歌辞一类中对唐代燕射歌辞一首未录,而将其大量归入专收隋唐以来杂曲的近代曲辞。唐代歌录的留存样态较为复杂,唐人有时会把歌录叫作乐录,而有些收录歌辞的诗集却又不以歌录命名,有些名为乐府的典籍虽然也载录了一些唐人乐府诗,但又不一定是唐代歌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乐府 歌录 《乐府诗集》
下载PDF
西夏与唐宋盗窃法比较研究——兼谈西夏对中华法系的继承与发展
5
作者 马旭俊 黄梦婷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3-40,共8页
“盗窃”是中国最古老的犯罪之一,历代皆有严格法律予以规制,以期维护社会稳定。文章对比研究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亥年新法》《唐律疏议》《宋刑统》及《庆元条法事类》中关于盗窃罪的条文,发现这些法典均设置了亲属内外有别、宽... “盗窃”是中国最古老的犯罪之一,历代皆有严格法律予以规制,以期维护社会稳定。文章对比研究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亥年新法》《唐律疏议》《宋刑统》及《庆元条法事类》中关于盗窃罪的条文,发现这些法典均设置了亲属内外有别、宽宥弱者、严惩官盗僧窃以及团伙共谋作案等主体处置措施,涵盖了牲畜、人员、佛神祀物以及官府文书等盗窃对象,量刑上均依据慎刑恤刑、告赏、邻里互助以及重盗重罚等原则。同时,西夏法典融入了大量具有党项民族特色的法律元素,完善了群盗、重盗等制度。概言之,西夏法典在充分吸收中原王朝立法精髓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司法实践的需要进行了创制和发展,在中华法制史上极具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法律 天盛律令 亥年新法 唐宋法典 盗窃
下载PDF
论唐宋之际的贡奉
6
作者 盛险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76-86,共11页
唐代中期出现具有赋税性质的进奉,贡奉之弊由此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唐宋之际君臣关系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尽管朝廷致力于藩镇州县化,但实际上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仍然遗留藩镇特征。以后梁时期“四镇”、魏博、... 唐代中期出现具有赋税性质的进奉,贡奉之弊由此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唐宋之际君臣关系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尽管朝廷致力于藩镇州县化,但实际上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仍然遗留藩镇特征。以后梁时期“四镇”、魏博、镇、定来看五代财政中央集权路径:朱温据有“四镇”,易代后直接州县化,属易代型;魏博依附朱温,通过集权和武力手段州县化,为依附型;镇、定是以武力征服州县化的,属贡献型。以上州县化路径不同,大体反映出五代财政中央集权的基本情形。而五代藩镇州县化形成了上供和贡奉互济的中央财政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藩镇性,这表明五代并没有解决唐末遗留的历史问题。宋初成功地革除贡奉之弊,走出唐末五代历史的“逆向”,重建中央集权,开辟了一个新的王朝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之际 贡奉 上供 藩镇州县化
下载PDF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围城效应”的文学书写
7
作者 蔡燕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88-97,共10页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动、富而入城与入城而富的商业性流动、村民入城的生活性空间位移,由城向乡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文人归田梦的精神性奔赴、衣锦还乡的炫耀性奔赴、归园田居的生活性和精神性双重奔赴。唐宋城市转型释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使得城市在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乡村的优越性渐趋加强。城乡关系逐渐失衡也带来城乡“围城效应”的失衡,文学书写中相应地隐含了对城乡文化差异的认同。所以,城乡“围城效应”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双向奔赴,更是城乡在政治地位、经济方式、文化功能等深层次博弈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城市转型 城乡关系 “围城效应” 文学书写
下载PDF
唐宋时期古词语在山西阳城方言中的遗存
8
作者 张文霞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23,共6页
山西阳城历史悠久,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古词语。其中,有不少词语完全继承下来,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词语词形、义位或语法义出现了一些变化。新词形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义位的... 山西阳城历史悠久,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古词语。其中,有不少词语完全继承下来,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词语词形、义位或语法义出现了一些变化。新词形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义位的变化有义位增加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现象,通常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阳城方言 唐宋时期 古词语
下载PDF
唐宋时期五台山文殊道场中的龙神信仰——兼论唐宋中印文化交流
9
作者 王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唐宋时期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异质文化间的双向交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台山区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文殊道场 龙神信仰 中印文化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0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威灵与恶力:唐宋精怪世界中红赤系色彩的文化意象考论
11
作者 李婕 贾文龙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具有灾异与不祥、邪祟与厄运的恶力象征。这种两元文化象征属性,使红赤色精怪成为唐宋志怪文学中的重要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红赤色 精怪文学 文化意象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12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下载PDF
唐宋散茶研究
13
作者 关剑平 冯雪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8,共9页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 散茶是作为末茶原料的蒸青绿茶,对应于唐团宋饼的固形茶而得名。通过梳理唐宋文献发现,散茶在唐代开始受到关注,五代已经出现散茶的名茶,到宋代成为独立的茶叶种类且迅速发展,与蜡茶分庭抗礼。散茶产地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散茶的品第不统一,市场上的散茶多达109个等级,每两个等级之间的平均差价最低不到1钱。通过对散茶的名茶个案研究发现其生产规模都很小。从日本碾茶的生产工艺可以了解宋代散茶的基本加工方法,由此正本清源,梳理从唐宋散茶到日本碾茶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散茶 唐宋时期 碾茶
下载PDF
唐宋时期丹药疗风初探
14
作者 刘雨茁 崔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192-1196,共5页
唐初炼丹术发生了由成仙到疗疾的转变,最初关注的疾病即是风疾。唐代的疗风丹方多由纯金石类药物制成,尚未大量进入医学文本中。宋代丹药疗风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获得医家较为广泛的认可,也成为王室时行的治疗手段。同时,对丹药安全性问... 唐初炼丹术发生了由成仙到疗疾的转变,最初关注的疾病即是风疾。唐代的疗风丹方多由纯金石类药物制成,尚未大量进入医学文本中。宋代丹药疗风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获得医家较为广泛的认可,也成为王室时行的治疗手段。同时,对丹药安全性问题的反思也进入了医家的论域,致使部分医者对金石类丹药进行本草化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丹药 外丹 风疾 风病
下载PDF
技术支撑与象征意义:唐宋时期五台山佛教金属运用研究
15
作者 郭薇 王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6,27,共7页
唐宋是五台山文殊道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随着佛教的兴盛,五台山出现了各种佛教金属器物,既有实际生活中确实运用的,也有僧众幻化想象使用的。它们形状各异,工艺精湛,与彼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五台山佛教金... 唐宋是五台山文殊道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随着佛教的兴盛,五台山出现了各种佛教金属器物,既有实际生活中确实运用的,也有僧众幻化想象使用的。它们形状各异,工艺精湛,与彼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五台山佛教金属的运用也表达出浓郁的高贵、恒久的佛法精神和较为强烈的护佑政权的政治象征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五台山 佛教金属 技术支撑 象征意义
下载PDF
华北唐宋古瓷窑兴起的自然条件:煤系地层出露
16
作者 刘婕 梁汉东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为探究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兴起的自然条件及其实质,收集了54个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址,综合煤田地质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等展开探讨。空间分析揭示这些古瓷窑址均坐落在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地层边缘出露区,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 为探究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兴起的自然条件及其实质,收集了54个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址,综合煤田地质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等展开探讨。空间分析揭示这些古瓷窑址均坐落在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地层边缘出露区,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煤系地层出露不仅暴露了煤而且暴露了煤的共伴生矿产——煤系高岭岩;此煤系高岭岩经历百万年级的自然暴露,在空气和水的持续作用下发生了地球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含水凝胶态的高龄泥。研究显示,煤系地层天然出露为泛华北唐宋古瓷窑兴起提供了自然条件,实质是利用天然可塑性的高龄泥直接制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唐宋古瓷窑 天然出露 高岭泥 风化地球化学
下载PDF
“意觉”通感:“自我”的隐显与唐宋词的演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彤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我意识处于隐没状态;李煜词中意觉运用得以丰富,其对自我意识的书写推动词体转型,但这种“萌发”大致属于无意识地运用与表露;苏轼词中意觉运用具有抒情自我化、书写哲理思辨等特质,其意觉运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欲望,同时也为词体的功能、格调、地位都带来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温、李、苏三位词人的创作反映出唐宋词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发展历程,而“自我”意觉的觉醒是其间重要关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意觉 唐宋词 温庭筠 李煜 苏轼
下载PDF
唐宋墓葬中的猫及相关问题
18
作者 耿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8-88,共11页
唐宋时期,墓葬中不只发现作为宠物殉葬的猫骨、猫瓷塑,而且砖雕与壁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猫形象,这是墓葬习俗变化的结果,也表明养猫已成为一种别具意趣的生活文化。猫对人类的吸引力,不仅是由于捕鼠的实用价值,猫的外表、天性以及与人类... 唐宋时期,墓葬中不只发现作为宠物殉葬的猫骨、猫瓷塑,而且砖雕与壁画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猫形象,这是墓葬习俗变化的结果,也表明养猫已成为一种别具意趣的生活文化。猫对人类的吸引力,不仅是由于捕鼠的实用价值,猫的外表、天性以及与人类情感交流互动的能力,促使它们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此时期,猫的捕鼠护书功能以及文人对猫特定的情感想象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雅的生活情境,猫也成为士大夫交往的媒介。猫作为宠物走入人类家庭与此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墓葬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研究
19
作者 李玉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0-97,共8页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其“形式”以“评论”为主,虽然唐代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不多,但两宋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却很多。在政治层面,唐代官方并不提倡韩非之学,宋代官方对韩非的态度较为模糊,但是两宋学者评论韩非受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影响...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其“形式”以“评论”为主,虽然唐代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不多,但两宋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却很多。在政治层面,唐代官方并不提倡韩非之学,宋代官方对韩非的态度较为模糊,但是两宋学者评论韩非受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影响,大有影射王安石之意,后来直接将王安石与申韩一起并入异端邪说名录。在价值取向层面,儒家本位意识突出,特别是儒家道统观念流行以后,“门户之见”成为评判韩非的前提预设。在主要命题层面,除去沿袭《史记》对韩非生平事迹、学术宗旨的评价外,基本是在评论历代政治得失、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附带提及韩非,将其作为评判历史问题的负面价值评判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学 道统 法家 唐宋时期
下载PDF
唐宋时期的散茶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20
作者 沈水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 中国6000多年的茶叶利用史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历史阶段。“以茶为饮”的饮茶法主要是末茶法和散茶法。其中,末茶法盛行于唐宋时期,散茶法盛行于明清至今。其实,唐宋时期的散茶法也有较大发展,并于南宋末至元代逐步取代末茶法,将中国的茶饮文化引向散泡茶发展阶段。以往学界多聚焦明清时期成熟的散茶法,较少关注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唐宋时期的散茶法。文章通过对唐宋时期散茶产地与名品、制作与沏茶法、贮藏方式等的梳理,以期探讨唐宋时期散茶法的文化面貌和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散茶法 文化面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