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2
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心衰中心心肌病专家委员会 +1 位作者 董吁钢 杨杰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8,共12页
左心室肥厚是一类常见的心脏结构性改变,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延误诊治。多种疾病和情形可致左心室肥厚,近年来针对部分特定病因的治疗显示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故需重视对左心室肥厚相关疾病的病因诊断... 左心室肥厚是一类常见的心脏结构性改变,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延误诊治。多种疾病和情形可致左心室肥厚,近年来针对部分特定病因的治疗显示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故需重视对左心室肥厚相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本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和心衰中心心肌病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全面介绍了左心室肥厚的早期筛查线索、规范诊治及随访路径。旨在深化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院)加强对左心室肥厚的认识,建立早期识别、早期转诊的意识,提高对常见及罕见左心室肥厚相关疾病的诊治能力,减少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早期筛查 诊断路径 治疗路径 病因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淀粉样变 法布雷病
下载PDF
3.0T MRI与SPECT-CT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丁超 孙强 唐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9期5885-5891,共7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已有较多研究,然而目前对不同时期骨折诊断方法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分析高强度MRI与SPECT-CT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已有较多研究,然而目前对不同时期骨折诊断方法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分析高强度MRI与SPECT-CT在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涉及责任椎体56个,其中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6岁。其中22例病程在3周内,属于急性期骨折;10例病程在4-12周内,属于亚急性骨折;3例病程在6个月以上,属于骨折愈合期。所有患者同时接受高强度MRI及SPECT-CT检查,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方法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椎体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56个责任椎体中:32个椎体属于急性期骨折,24个椎体属于非急性期骨折。在所有骨折椎体中,MRI诊断49个节段,SPECT-CT诊断52个节段,SPECT-CT检查的敏感度高于MRI检查,特异度低于MRI检查,两者诊断骨折有较高的一致性;(2)32个急性期椎体骨折中:两种检查各诊断29个节段,SPECT-CT检查的敏感度高于MRI检查,特异度低于MRI检查,两者诊断骨折有较高的一致性;(3)24个非急性椎体骨折中:MRI诊断20个节段;SPECT-CT诊断23个节段,SPECT-CT检查的敏感度高于MRI检查,特异度低于MRI检查,两者诊断骨折有较高的一致性;(4)MRI与SPECT-CT检查对不同时期骨折责任椎体的确定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SPECT-CT检查较MRI检查的敏感性更高,是诊断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MRI SPECT-CT 经皮椎体成形
下载PDF
微小RNA222靶向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1促进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谊 张璃 +2 位作者 张启瑜 洪炜龙 林孝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9-617,共9页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222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36例患者HS和正常组织中miR-222的表达;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生长...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222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36例患者HS和正常组织中miR-222的表达;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生长周期、凋亡和相关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确定miR-222的靶基因。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HS组织中miR-222表达显著上调(P<0.05)。上调miR-222的表达可显著提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Ⅰ型和Ⅲ型胶原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S期细胞比例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下调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MMP1是miR-222的靶基因,miR-222通过绑定MMP1-3'UTR区负向调控MMP1在成纤维细胞的表达。MMP1可逆转miR-222的部分促纤维化作用。结论:miR-222通过负调控其靶基因MMP1的表达来实现其调控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凋亡。miR-222/MMP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HS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学标志物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药理学 基质金属蛋白酶1 成纤维细胞 瘢痕 肥大性/病 因学 瘢痕 肥大性/治疗 细胞增殖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weat glands in hypertrophic scar and their possible effects on sweat gland regeneration 被引量:18
4
作者 FUXiao-bing SUNTong-zhu +1 位作者 LIXiao-kun SHENGZhi-y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6-191,共6页
In hypertrophic scar tissue, no sweet gland and hair follicle exist usuallybecause of the dermal and epidermal damage in extensive thermal skin injury, thus imparing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This study was desig... In hypertrophic scar tissue, no sweet gland and hair follicle exist usuallybecause of the dermal and epidermal damage in extensive thermal skin injury, thus imparing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reveal the morphological and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weat glands in normal skin and hypertrophic scar obtainedfrom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to study the possible interfering effects of the scar on regenerationof the sweat gland after burn injury. Biopsies of hypertrophic scar were taken from four children(4 - 10 years) and four adults (35 -51 years). Normal, uninjured full-thickness skin adjacent to thescar of each patient was used as control. Keratin 19 (K19) was used as the marker for epidermalstem cells and secretory portion of the sweat glands, and keratin 14 (K14) for the tube portion,respectively.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histological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Histological and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skin tissue sections from both the children and adults showed K19positive cells in the basement membrane of epidermis of normal skin. These cells were seen onlysingle layer and arranged regularly. The secretory or duct portion of the eccrine sweat glands wassituated in the dermis and epidermal layer. However, in the scar tissue, K19 positive cells werescant in the basal layer, and the anatomic location of the secretory portion of sweat glandschanged. They were located between the border of the scar and reticular layer of the dermis. Thesesecretory portions of sweat glands were expanded and were organized irregularly. But a few K14positive cells were scattered in the scar tissues in cyclic form. There are some residual sweatglands in scar tissues, in which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active sweat glands is present.Possibly the sweat glands could regenerate from adult epidermal stem cells or residual sweat glandsin the wound bed after bur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S cicatrix hypertrophic sweat gland REGENERATION
原文传递
肌成纤维细胞凋亡与肥厚性瘢痕消退的关系 被引量:21
5
作者 汪琴 吴宗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肥厚性瘢痕消退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61例肥厚性瘢痕、20例非肥厚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进行细胞凋亡,α-SM-actin表达的分析。结果:肥厚性瘢痕中大多... 目的:探讨肥厚性瘢痕消退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61例肥厚性瘢痕、20例非肥厚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进行细胞凋亡,α-SM-actin表达的分析。结果:肥厚性瘢痕中大多数肌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ctin;肥厚性瘢痕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肥厚性瘢痕消退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数的减少与肌成纤维细胞凋亡增加相一致。结论:细胞凋亡现象是肥厚性瘢痕退化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消退 成纤维细胞 细胞凋亡 肥厚性瘢痕
下载PDF
胃黏膜粗大皱襞的胃镜诊断与病因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鞠爱红 牟正彬 明俊英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 :胃黏膜粗大皱襞的胃镜诊断与病因。方法 :对 6 8例首次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粗大皱者襞进行胃镜及临床随访。结果 :胃黏膜粗大皱襞的病因有HP感染相关性胃炎 (47.1% ) ,皮革胃 (2 3 .5 % ) ,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 (11.8% ) ,Menetrier... 目的 :胃黏膜粗大皱襞的胃镜诊断与病因。方法 :对 6 8例首次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粗大皱者襞进行胃镜及临床随访。结果 :胃黏膜粗大皱襞的病因有HP感染相关性胃炎 (47.1% ) ,皮革胃 (2 3 .5 % ) ,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 (11.8% ) ,Menetrier病 (5 .9% ) ,其余艾 -卓综合症 ,嗜酸细胞性胃炎、甲减、慢性浅表性胃炎并肠化生(各占 2 .9% )。形成胃黏膜粗大皱襞的病因 70 .6 %具有胃镜下较典型形态特征 ,2 9.4%形态特征不典型 ,甚至少数胃良性病变胃镜表现为恶性征象 ,相反胃恶性病变仅表现为一般的炎症及糜烂 ,造成胃镜下误诊。胃镜及胃镜下病理确诊率为 82 .4% ,胃镜下多次多点活检 ,深凿活检、黏膜切除法及超声内镜可提高早期的诊断率。本组病例HP感染率高达 83 .8% ,根除HP感染可使胃黏膜粗大皱襞消失。结论 :胃黏膜粗大皱襞的病因最常见为HP感染相关性胃炎 ,其次为皮革胃、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enetrier病。HP感染与胃黏膜粗大皱襞的形成关系密切 ,根除HP感染可作为其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胃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粗大皱襞 病因 胃镜检查 HP感染 组织活检
下载PDF
人体增生性疤痕移植于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家源 朱斌 +4 位作者 苏爱云 朱全胜 郭浩光 赖英荣 唐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27-29,共3页
目的:将增生性疤痕组织块以不同的方法移植于裸鼠,建立一稳定的疤痕动物模型,为研究增生性疤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 mm ×3 mm 增生性疤痕组织块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体表创面,定期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胶原定... 目的:将增生性疤痕组织块以不同的方法移植于裸鼠,建立一稳定的疤痕动物模型,为研究增生性疤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 mm ×3 mm 增生性疤痕组织块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体表创面,定期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胶原定量测定。结果: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后,移植物可成活80~90 d,无排斥反应,并保留原增生性疤痕特性;移植物体积随着移植时间而逐渐增加。结论: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的增生性疤痕动物模型是一成功、稳定的动物模型,为疤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应用该动物模型时,作者建议把移植后3~10 周的动物作为增生性疤痕的标准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疤痕 肥大性 皮肤移植 小鼠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在病理性瘢痕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剑毅 纪淑兴 +5 位作者 李世荣 汪丽萍 胡晓红 易绍萱 陈希伟 吴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6期905-906,T001,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方法。方法:应用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类型、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以Ⅲ型胶原为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 目的:探讨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方法。方法:应用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类型、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以Ⅲ型胶原为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均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其含量随病程发展而增加。结论:天狼猩红偏振光法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理想方法,可以明确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狼猩红偏振光法 病理性瘢痕 纤维化 研究 应用
下载PDF
超声波导入瘢痕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艳清 李世荣 贾树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477-2478,共2页
目的研究超声波导入药物瘢痕康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以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有效的瘢痕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同体动态对照,将5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分为平均的两个部分,分别用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导入治疗组)和单用瘢痕康(对照组)治疗3... 目的研究超声波导入药物瘢痕康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以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有效的瘢痕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同体动态对照,将5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分为平均的两个部分,分别用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导入治疗组)和单用瘢痕康(对照组)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瘢痕厚度改变和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超声波导入瘢痕康治疗组瘢痕厚度改变明显高于单用瘢痕康组(t=2.925,P<0.01),治疗后导入组胶原含量为(33±10)mg/g湿组织,对照组为(46±9)mg/g湿组织,导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967,P<0.01),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瘢痕康组。结论超声波可以增强外用药物对瘢痕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导入 瘢痕康 治疗 增生性瘢痕 胶原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祁少海 利天增 +4 位作者 何洁华 黄文革 吴义方 谢举临 贲晓松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建立人增生性瘢痕 (HTS)裸鼠模型和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将HTS移植至裸鼠的皮下 ,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后的HTS的形态学、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分布变化特点。... 【目的】建立人增生性瘢痕 (HTS)裸鼠模型和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将HTS移植至裸鼠的皮下 ,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后的HTS的形态学、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 ,植入的瘢痕无坏死。在 6~ 7周内均能保持其原有的组织结构。光镜、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 (FB)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 ;移植后瘢痕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分布和TGF β1免疫反应强度与移植前相似。【结论】在裸鼠体内建立的HTS模型是一个可行和可靠的动物模型 ,移植的HTS在 6~ 7周内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组织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增生性瘢痕 组织形态学
下载PDF
再生育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朱长焜 王斐 +2 位作者 周雨梅 应俊 陈丹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再生育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住院且分娩的470例前置胎盘孕妇资料,按有无剖宫产史以及胎盘是否附着在子宫瘢痕处将其分为凶险性前置... 目的:探讨再生育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住院且分娩的470例前置胎盘孕妇资料,按有无剖宫产史以及胎盘是否附着在子宫瘢痕处将其分为凶险性前置胎盘组和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孕周、孕次、宫腔手术次数、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的年龄[(32.5±4.1)岁]、孕次[(3.4±1.2)次]、宫腔多次手术史的比例(28.7%)均大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30.7±4.5)岁、(2.1±1.4)次、13.6%,均P<0.05];而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终止妊娠的孕周[(35.6±2.7)周]小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36.7±2.7)周,P<0.001];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输血率、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29.7%、35.6%、27.7%、11.9%)均高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8.1%、10.8%、5.7%、0.8%,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胎盘植入与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大出血明显相关( 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生育妇女要充分评估发生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风险,加强孕前咨询和孕期监测,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副作用 胎盘 侵入性 前置胎盘 瘢痕 子宫疾病 治疗结果 产后出血/病因学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增生期和成熟期皮肤瘢痕中的神经纤维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霞 张芮 +1 位作者 冯永强 王一兵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25-728,73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HS)中神经纤维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方法标本取自烧伤或创伤后HS形成1月~23年的患者,分为增生期瘢痕组(≤6月)和成熟期瘢痕组(〉6月),正常对照组取自患者的供皮区。利用单克隆抗神经丝蛋白(NF)抗...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HS)中神经纤维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方法标本取自烧伤或创伤后HS形成1月~23年的患者,分为增生期瘢痕组(≤6月)和成熟期瘢痕组(〉6月),正常对照组取自患者的供皮区。利用单克隆抗神经丝蛋白(NF)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不同时期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的差异。结果增生期瘢痕组神经纤维的阳性面积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神经纤维分布杂乱,形态不规整,有局部的扭曲变细和肿胀断裂;成熟期瘢痕组神经纤维的阳性面积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神经纤维排列较规整,内部结构和立体结构均接近正常。结论瘢痕增生过程中神经纤维的密度和形态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肥大性 神经微丝蛋白质类 神经支配 神经再生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新蕾 徐明达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8期1250-1251,共2页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及探讨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方法取第6~11代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汉防己甲素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应用3H-TdR掺入法测定对...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及探讨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方法取第6~11代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汉防己甲素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应用3H-TdR掺入法测定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汉防己甲素在细胞S期细胞改变明显,细胞DNA合成明显受到抑制,随药物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论汉防己甲素影响细胞周期和抑制细胞DNA合成,可能对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中药 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 实验
下载PDF
periostin在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氢化可的松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振华 秦泽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periostin在人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氢化可的松作用的反应,探讨periostin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以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4例人瘢痕和正常皮肤... 目的:通过检测periostin在人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氢化可的松作用的反应,探讨periostin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以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4例人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eriost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氢化可的松(0.1 g/L)的作用时间为96 h。结果:periostin的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1.645±0.549)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1.084±0.396)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274±0.215;P<0.05),两者分别增加83%和75%。氢化可的松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periostin的mRNA表达量分别减少32%和47%,两者与氢化可的松作用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riostin蛋白主要分布在成纤维细胞核周围的胞浆中,它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91.815±0.961和70.166±2.250)高于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41.011±1.576,P<0.01),两者分别增加55%和42%。结论: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增高,氢化可的松可能抑制其基因的表达;periostin可能影响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它可能是一种瘢痕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periostin 成纤维细胞 瘢痕 肥大性 瘢痕疙瘩 氢化可的松
下载PDF
深Ⅱ度烧伤早期及愈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16基因表达的甲基化调控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庆君 陈璧 +3 位作者 胡大海 徐明达 董茂龙 王树森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了解深Ⅱ度烧伤愈合早期及愈合后不同时 期增生性瘢痕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甲基化程度.方法:深Ⅱ 度烧伤临床标本取材在烧伤后17,30,44d及愈后4,8,18,32 mo增生性瘢痕组织,每组5例,用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 目的:了解深Ⅱ度烧伤愈合早期及愈合后不同时 期增生性瘢痕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甲基化程度.方法:深Ⅱ 度烧伤临床标本取材在烧伤后17,30,44d及愈后4,8,18,32 mo增生性瘢痕组织,每组5例,用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PCR)动态观察基因组中p16基 因甲基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p16基因甲基化水平 在深Ⅱ度烧伤愈合前17,30d组织中显著增高;在愈后4mo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在8mo 以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逐渐增高,瘢痕增生时间越长,甲基 化程度越高.结论:p16基因在烧伤愈合早期高甲基化可能与 促进愈合有关,在4mo增生瘢痕中低甲基化可能对快速的瘢 痕增生有抑制作用,8mo以后逐渐增高的甲基化水平可能是 瘢痕继续增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肥大性 基因 p16 DNA甲基化 聚合酶联反应
下载PDF
肥厚性硬膜炎17例临床特点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霞 赵久良 +3 位作者 王迁 费允云 张丽丽 赵岩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5年第4期287-291,I0007,共6页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膜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7例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男7例,女10例。年龄19-63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1...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膜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7例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男7例,女10例。年龄19-63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14例为肥厚性硬脑膜炎,2例肥厚性硬脊膜炎,1例肥厚性硬脑脊膜炎。8例为ANCA相关血管炎,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为Ig G4相关疾病,4例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有头痛、颅神经麻痹、颈肩腰背痛等;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升高15/17例;脑脊液检测蛋白升高10/16例(0.49-42 g/L);磁共振扫描显示硬脑膜和(或)硬脊膜局限或弥漫增厚,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脑膜活检发现致密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给予鞘内注射治疗。随访有3例复发。结论肥厚性硬膜炎是一种罕见的以局灶性或弥漫性硬膜增厚为主要特点的炎症性增生性疾病,起病隐匿,病因复杂,临床诊断难度大,目前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需警惕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硬膜炎 病因 临床特点 治疗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中TGF-β/Smad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炳旻 周勇 李恒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211-1213,共3页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难治性的疾病,其病因不明。目前,许多研究证实机械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TGF-β/Smad通路是研究的热点且对瘢痕的形成有确切作用。本文旨在总结瘢痕相关TGF-β/Smad通路研究的最新...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难治性的疾病,其病因不明。目前,许多研究证实机械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TGF-β/Smad通路是研究的热点且对瘢痕的形成有确切作用。本文旨在总结瘢痕相关TGF-β/Smad通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认识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肥大性 瘢痕疙瘩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蛋白
下载PDF
自体微粒皮移植减轻中厚供皮区瘢痕增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明火 柴家科 +3 位作者 陈宝驹 陈敏亮 京萨 梁黎明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寻找有效控制供皮区皮肤瘢痕的新方法。方法:将中厚皮供区创面分成两个区域,一处移植微粒皮,另一处覆盖油纱,观察中厚皮供区愈合后的瘢痕生成情况。结果:无论从瘢痕的充血、质地、隆起及瘙痒程度四方面,还是从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 目的:寻找有效控制供皮区皮肤瘢痕的新方法。方法:将中厚皮供区创面分成两个区域,一处移植微粒皮,另一处覆盖油纱,观察中厚皮供区愈合后的瘢痕生成情况。结果:无论从瘢痕的充血、质地、隆起及瘙痒程度四方面,还是从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的镜下特点看,微粒组均优于油纱组。结论:自体微粒皮移植能有效减轻中厚皮供区的瘢痕形成。不仅适合于中厚皮供区,还适合于深Ⅱ度烧伤削痂后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粒皮移植 中厚供皮区 瘢痕增生 烧伤 病理检查
下载PDF
Laser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burn scars:a comprehensive review 被引量:10
19
作者 Kevin M.Klifto Mohammed Asif C.Scott Hultman 《Burns & Trauma》 SCIE 2020年第1期466-474,共9页
Hypertrophic scars often develop following burn-related injuries.These scars can be cosmetically unappealing,but associated symptoms of pruritus,pain and restricted range of motion can impair a person’s quality of li... Hypertrophic scars often develop following burn-related injuries.These scars can be cosmetically unappealing,but associated symptoms of pruritus,pain and restricted range of motion can impair a person’s quality of life.Laser and light therapies offer a minimally invasive,low-risk approach to treatment,with a short postoperative recovery period.As laser technology developed,studies have shown decreased scar thickness,neuropathic pain and need for surgical excision,as well as improved scar pigmentation,erythema,pliability,texture,height and pruritus.In this review,we present the evolution of laser therapy for hypertrophic burn scars,how different types of lasers work,indications,perioperative consider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cicatrix hypertrophic CONTRACTURE KELOID Laser therapy PRURITUS Quality of life Scar
原文传递
病理性瘢痕中ras原癌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振富 罗力生 蔡俊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7-448,共2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 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ras p21蛋白缺乏表达。结论 r...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 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ras p21蛋白缺乏表达。结论 ras原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这可能是病理性瘢痕较少癌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基因 基因表达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