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森林防火瞭望塔高精度转台的李子林场黑鹳越冬观察
1
作者 闫君君 毛润科 +4 位作者 田凌鸿 胡勐鸿 吴小红 王玉明 马爱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为掌握李子林场越冬黑鹳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空间分布及影响其栖息地生境选择因素,以加强对林子林场及周边黑鹳的监测与保护。2020~2024年利用李子林场森林防火综合管理系统部署的前端瞭望塔高精度转台设备对越冬黑鹳开展持续观察。... 为掌握李子林场越冬黑鹳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空间分布及影响其栖息地生境选择因素,以加强对林子林场及周边黑鹳的监测与保护。2020~2024年利用李子林场森林防火综合管理系统部署的前端瞭望塔高精度转台设备对越冬黑鹳开展持续观察。结果表明:李子林场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在7只以上,种群数量相对较少,且不稳定,以成鸟为主。越冬黑鹳主要行为为觅食和休憩,记录频次各占比27.13%和47.26%,在时间分配上分别占比21.69%和62.84%。越冬黑鹳生境选择影响因素主要为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黑鹳 瞭望塔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黑鹳数量及生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红娟 刘培培 +1 位作者 胡德夫 隋金玲 《湿地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273-278,共6页
为了研究秋冬季节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Ciconia nigra)的数量变动及其对生境的选择,于2008年9月6日~12月26日,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特征选取16条样线,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黑鹳的数量;... 为了研究秋冬季节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Ciconia nigra)的数量变动及其对生境的选择,于2008年9月6日~12月26日,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特征选取16条样线,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黑鹳的数量;采用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评价黑鹳对十渡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生境类型(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的喜好程度。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鹳174只;其中,9~10月观察到的黑鹳数量较少,月平均遇见数为26.5只;部分黑鹳于11月17日~11月29日迁走,12月4日左右开始有黑鹳迁入;黑鹳月平均遇见数量高峰期在12月,当月月平均遇见数达到34只。生境选择评价结果表明,黑鹳喜好在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栖息、觅食,而对鱼塘、河流、湖泡具有回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生境 数量 十渡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湖北黑鹳越冬地的新发现 被引量:5
3
作者 楼利高 罗祖奎 +1 位作者 刘家武 吴法清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3-224,共2页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性珍稀鸟类之一,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一种分布广、较常见的大型涉禽(Wang & Xie,2004;Zheng GM,2002;Zheng ZX,2002)。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种群数量骤减:目前在瑞典、丹...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性珍稀鸟类之一,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一种分布广、较常见的大型涉禽(Wang & Xie,2004;Zheng GM,2002;Zheng ZX,2002)。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种群数量骤减:目前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己绝迹,在德国、法国、朝鲜半岛也己难见踪影。目前全世界仅存1000多个繁殖对。在我国,1999年6月报道仅存2000只左右,2006年6月降到700-1000只,属濒危物种(Wang & Xie,2004;Jin,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仙桃 黑鹳 新越冬地
下载PDF
黑鹳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与保护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秀 吴逸群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086-3088,3094,共4页
黑鹳(Ciconia nigra)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公约"红皮书"中的保护鸟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近年来由于生存条件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其自然种群数量稀少,濒于灭绝。依据近年来对黑鹳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野... 黑鹳(Ciconia nigra)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公约"红皮书"中的保护鸟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近年来由于生存条件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其自然种群数量稀少,濒于灭绝。依据近年来对黑鹳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成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分布、习性、栖息地、食性、繁殖、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ciconia nigra) 繁殖生物学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保护
下载PDF
黑鹳2种鸣声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建平 祃来坤 +2 位作者 张振群 王健 侯建华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2014年3-5月,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技术对黑鹳(Ciconia nigra)育雏期的鸣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黑鹳育雏期的鸣声可分为正常鸣叫声和惊恐声2种类型,二者语句类型大致相同,无明显的差别,均为首音素之后接着出现不定个数的凸型音素,... 2014年3-5月,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技术对黑鹳(Ciconia nigra)育雏期的鸣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黑鹳育雏期的鸣声可分为正常鸣叫声和惊恐声2种类型,二者语句类型大致相同,无明显的差别,均为首音素之后接着出现不定个数的凸型音素,结尾时都是平型音素,总体的趋势都是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一个渐变过程;句子持续时间、句子中音素个数和音素间的时间间隔在正常鸣声与惊恐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音素持续时间、最低频率和最高频率差异极显著(P<0.01).黑鹳主要通过音素的重复,即改变首音素后的平型音素或凸型音素的个数实现句型的改变,以表达不同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育雏期 鸣声特征 声谱 语图
下载PDF
黑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 被引量:5
6
作者 田秀华 王文峰 +1 位作者 白晓洁 花林娜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0-13,共4页
1985年~1993年对黑鹳先后组成4对配偶.共产卵32枚,受精卵14枚,受精率43.75%,出雏8只,出雏率57.4%,成活5只,成活率62.5%.黑鹳在笼养条件下,3岁时性成熟.齐齐哈尔地区4~6月份产卵,一般窝... 1985年~1993年对黑鹳先后组成4对配偶.共产卵32枚,受精卵14枚,受精率43.75%,出雏8只,出雏率57.4%,成活5只,成活率62.5%.黑鹳在笼养条件下,3岁时性成熟.齐齐哈尔地区4~6月份产卵,一般窝产卵4枚,年最多产卵16枚,孵化期31天.黑鹳为晚成鸟,自然育雏在雏鸟出壳后3~4小时开食,人工育雏24小时开食,15日龄雏岛开始生长初级飞羽羽鞘.20~25日龄能站立,30~35日龄能走动,60日龄雏鸟能独立生活.65~70日龄能起飞.75日龄体型基本固定,体羽近似成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繁殖 孵化 人工饲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居留黑鹳的越冬生态学(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京 史洋 +1 位作者 徐基良 鲍伟东 《Chinese Birds》 2011年第1期46-52,共7页
由于气温的变化,原来属于夏季繁殖鸟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在北京市出现了越冬群体。为了解黑鹳的越冬生态特点,从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在北京十渡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对其种群数量、生境选择、取食规律和集群行为进... 由于气温的变化,原来属于夏季繁殖鸟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在北京市出现了越冬群体。为了解黑鹳的越冬生态特点,从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在北京十渡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对其种群数量、生境选择、取食规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黑鹳选择该保护区的拒马河作为其越冬地,种群数量从2004-2005年冬季的28只下降到2007-2008年的17只,但随后恢复到了23只。越冬群体于11月中旬形成,次年3月中旬分散,但群体形成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黑鹳对取食生境具有依赖性,主要食物为鱼类(>92.4%)。成年和亚成年黑鹳的食物构成没有差异(Mann-Whitney Utest,U=1.00,p=0.44)。在越冬初期,取食活动主要发生在早晨和中午,越冬中期则集中于下午,而在越冬后期,分为清晨和傍晚两个取食阶段。按照每日取食6h计算,成年黑鹳的每日进食量约538g,亚成年个体约449g,与人工饲养条件下黑鹳的饲喂量相近。在越冬后期,观察到取食过程中群体内部存在争斗行为。对越冬黑鹳的干扰主要来自旅游活动对取食生境的改变、人为筑坝提高水位、在滩涂开辟新的旅游场地减少了适于黑鹳取食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黑鹳 取食行为 越冬生态
下载PDF
黑鹳研究概况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5
8
作者 汪青雄 杨超 +2 位作者 肖红 王中强 胡彩娥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第6期74-77,共4页
本文从黑鹳种群数量、分布特征、繁殖习性、食物组成、觅食行为、迁徙路线、生境选择和人工繁育等方面综述性的概括了黑鹳研究现状,并结合陕西省黑鹳调查实地情况,提出了黑鹳的保护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黑鹳 种群数量 分布 习性 保护措施
下载PDF
Nest-site selection by the white-tailed eagle and black stork–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practice 被引量:1
9
作者 Grzegorz Zawadzki Dorota Zawadzka +1 位作者 Anna Sołtys Stanisław Drozdowsk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781-792,共12页
Background:Nesting trees and habitat represent the key factor underpinning stand selection by forest-dwelling birds.While two large European species–the black stork(Ciconia nigra L.)and white-tailed eagle(Haliaaetus ... Background:Nesting trees and habitat represent the key factor underpinning stand selection by forest-dwelling birds.While two large European species–the black stork(Ciconia nigra L.)and white-tailed eagle(Haliaaetus albicilla L.)–are known to require old,large trees for nesting,we sought to investigate further by comparing species requirements at the levels of the nesting tree,nesting stand,and landscape.This entailed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forest features within circles of radius 15 m surrounding 16 and 19 trees holding the nests of storks and eagles respectively.The same parameters were also checked in the vicinity of 50 randomly-selected mature trees.Results:Our results indicate different nesting preferences,with the eagles entirely confining themselves to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L.)–a species also chosen by black storks,which nevertheless regularly favour pedunculate oak(Quercus robur L.).Both species select trees of greater girth than the random ones,but white-tailed eagles choose to nest in the vicinity of patches of mature old stands with a loose canopy,to the extent that nesting trees and surrounding trees are of similar ages.In contrast,black storks prefer“veteran”trees with low-set crowns that are much older than any others in their vicinity.Nesting trees of the eagles are away from roads and close to lakes,while black storks do not avoid roads.Conclusions:As the ages of nesting trees of both species are greater than ages at final cutting in this region’s managed forest,silvicultural measures will need to be adjusted,with small patches of forest spared,or larger areas as“islands”of old-growth.Likewise,as tending and thinning are engaged in,certain trees with horizontal branches will need to remain,with relict trees also left untouched.As it happens,all of these recommendations are anyway key elements of close-to nature silviculture and multifunctional fore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gustów Forest Poland ciconia nigra Haliaeetus albicilla Nesting requirements Protection of nest sites Old trees Forest management
下载PDF
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迁徙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红娟 刘培培 +1 位作者 胡德夫 隋金玲 《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29-32,共4页
从2008年9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和2009年2月22日至4月25日,对北京房山区十渡自然保护区的黑鹳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静栖、警戒、飞行、游走、梳羽及其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黑鹳的行为有明... 从2008年9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和2009年2月22日至4月25日,对北京房山区十渡自然保护区的黑鹳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静栖、警戒、飞行、游走、梳羽及其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黑鹳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行为活动侧重点不同。同时,针对当地情况提出了进一步保护黑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迁徙期 行为动态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栖息活动动态监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敏 胡林 +2 位作者 王琳 张勇 曾宪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5-297,共3页
黑鹳Ciconia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我们通过监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活动情况(2005~2007),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黑鹳的数量在该保护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 黑鹳Ciconia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我们通过监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活动情况(2005~2007),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黑鹳的数量在该保护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也对我国近几年黑鹳记录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2007年所记录的最大数量是中国发现的最大黑鹳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活动节律 数量动态 尕海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辽宁朝阳首次发现黑鹳繁殖群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正 袁宏宇 朱玉桐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48-249,共2页
2004年6月24日在辽宁朝阳的凤凰山首次发现两只黑鹳(Ciconianigra)幼鸟,随后开展搜寻黑鹳成鸟调查,于2004年8月7日在朝阳市郊燕山湖下游3公里处发现了7只黑鹳成鸟,在城区人工湖又发现3只黑鹳幼鸟,现在朝阳城郊共发现黑鹳12只(包括7只成... 2004年6月24日在辽宁朝阳的凤凰山首次发现两只黑鹳(Ciconianigra)幼鸟,随后开展搜寻黑鹳成鸟调查,于2004年8月7日在朝阳市郊燕山湖下游3公里处发现了7只黑鹳成鸟,在城区人工湖又发现3只黑鹳幼鸟,现在朝阳城郊共发现黑鹳12只(包括7只成鸟,5只幼鸟).经专家认定,朝阳市城郊发现的黑鹳繁殖群是辽宁目前唯一一处最大的黑鹳繁殖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繁殖群 首次发现 辽宁朝阳
下载PDF
西洞庭湖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及行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益波 彭波涌 +5 位作者 刘鹏 钟丽琴 李跃飞 谢弦攸 解朝华 丁浩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3-789,共7页
为掌握西洞庭湖越冬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生活习性及影响因子,给洞庭湖黑鹳监测及保护提供依据。对湖南西洞庭湖2015—2019年越冬黑鹳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在48只左右,保持相... 为掌握西洞庭湖越冬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生活习性及影响因子,给洞庭湖黑鹳监测及保护提供依据。对湖南西洞庭湖2015—2019年越冬黑鹳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在48只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结构以成鸟为主。越冬期黑鹳全部栖息在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浅滩生境,成群聚集;半边湖是黑鹳的主要栖息地点。觅食地最适水深为10—30 cm。夜栖在觅食地附近的芦苇丛中。2019年越冬期黑鹳主要行为活动以休息和觅食为主。食物以鱼类和螺类为主。气温影响黑鹳的活动频率。分析表明,越冬期黑鹳受到气候、水文、食物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应注意加强保护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黑鹳 种群数量 行为
下载PDF
黑鹳重现云南西双版纳
14
作者 王方 汤永晶 +4 位作者 范李晨曦 方绍丽 薛云 戴蓉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1-283,共3页
2020年1月14—19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旺乡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在一处稻田中(22°30′22.83″N、101°18′31.45″E、海拔1127 m)拍摄到1只体型较大的黑色鹳类,鉴定为黑鹳(Ciconia nigra)。根据历史调查成果... 2020年1月14—19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旺乡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在一处稻田中(22°30′22.83″N、101°18′31.45″E、海拔1127 m)拍摄到1只体型较大的黑色鹳类,鉴定为黑鹳(Ciconia nigra)。根据历史调查成果,自1993年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一直没有黑鹳分布的记录,此次为时隔27年该物种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重现记录,也是在西双版纳地区首次拍摄到黑鹳的影像资料。本次记录可作为黑鹳在中国的分布及迁徙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重现 云南西双版纳
下载PDF
黑河湿地保护区高台段黑鹳监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尹昭霞 王立山 周占彬 《甘肃林业科技》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通过样带样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每年种群数量从3月到11月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共计发现黑鹳繁...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通过样带样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每年种群数量从3月到11月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共计发现黑鹳繁殖巢穴28处,巢穴距觅食区最远距离为29.1km,2018年有6处亲鸟繁殖,成功孵化雏鹳16只;观察到5个干扰因素影响黑鹳栖息繁殖。说明湿地高台段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湿地保护区高台段 黑鹳 监测
下载PDF
甘肃省瓜州县发现世界濒危鸟类黑鹳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平峰 《甘肃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15-16,共2页
首次报道了世界濒危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在甘肃省瓜州县的分布情况。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黑鹳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瓜州县湿地生态治理成效。
关键词 瓜州 黑鹳 湿地
下载PDF
武汉市洪山区天兴洲黑鹳越冬监测报告
17
作者 颜军 周桂珍 +3 位作者 秦露 周晶 赵先瑞 赵学迅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71-377,共7页
为了解武汉市洪山区天兴洲黑鹳(Ciconia nigra)的越冬情况,武汉市观鸟协会于2018-2019年在天兴洲开展了越冬监测。监测沿布设的固定样线行走,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黑鹳个体数量、分布区域、行为特点、受胁状况。监测结果表明:武汉市洪山... 为了解武汉市洪山区天兴洲黑鹳(Ciconia nigra)的越冬情况,武汉市观鸟协会于2018-2019年在天兴洲开展了越冬监测。监测沿布设的固定样线行走,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黑鹳个体数量、分布区域、行为特点、受胁状况。监测结果表明:武汉市洪山区天兴洲是黑鹳稳定的越冬栖息地,最大个体数量达到21只,主要活动区域在天兴洲西端(洲头)出水沙洲,旅游和长江上非法捕鱼给黑鹳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最后提出应在天兴洲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划出保护区域、打击非法捕鱼等方面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武汉市天兴洲 越冬 个体数量 受胁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小五台山保护区黑鹳巢穴监测研究
18
作者 忻富宁 李三吓 +5 位作者 郝敏 左万星 汤美霞 白锦荣 赵高鑫 梁宁 《河北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27-30,共4页
为了科学监测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巢穴,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2018年和2019年连续2a利用无人机技术监测黑鹳巢穴。监测结果表明:金河口管理区的金河口沟有1处黑鹳巢穴,金河口管理区郑家沟有1处黑鹳巢穴,辉川管理区松枝口沟有1处... 为了科学监测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巢穴,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2018年和2019年连续2a利用无人机技术监测黑鹳巢穴。监测结果表明:金河口管理区的金河口沟有1处黑鹳巢穴,金河口管理区郑家沟有1处黑鹳巢穴,辉川管理区松枝口沟有1处黑鹳巢穴。通过观察得知:2018年金河口管理区金河口沟的黑鹳巢穴内有4只幼鹳,郑家沟的黑鹳巢穴是空巢,辉川管理区松枝口沟的黑鹳巢内有2只幼鹳;2019年金河口管理区金河口沟的黑鹳巢内有3只幼鹳,郑家沟的黑鹳巢穴仍然是空巢,辉川管理区松枝口沟的黑鹳巢内有3只幼鹳。这3处巢穴的选址都是在悬崖峭壁上,离地面高度至少在30m以上,工作人员很难从俯视的角度观察其内部的情况,利用无人机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无人机技术对保护区黑鹳巢穴的监测,对黑鹳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五台山 黑鹳 巢穴 无人机监测技术
下载PDF
酒泉市肃州区发现黑鹳
19
作者 李晓军 殷大文 +2 位作者 高伟 张刚 于伟 《甘肃林业科技》 2019年第3期23-24,共2页
酒泉市肃州区首次发现黑鹳。2只黑鹳栖息于泉湖镇四坝海子一处鱼塘边的芦苇丛中,与夜鹭、黑翅长脚鹬、斑嘴鸭、普通燕鸥、白骨顶、黑水鸡、小鸊鷉、凤头鸊鷉等混群,受人为因素干扰大。另在酒泉市北大河流域也发现了1只黑鹳。
关键词 肃州区 黑鹳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和迁徙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强 杨晓君 朱建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7-711,共5页
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 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食地,另外需加强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鹳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种群数量 迁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