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菀的本草考证
1
作者 翟俊杰 段梦云 +3 位作者 李金洋 胡婷婷 孟祥松 王文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紫菀为临床常用止咳平喘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医籍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对紫菀药材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经考证发现自古正名即为紫菀,别名较多,... 紫菀为临床常用止咳平喘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医籍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对紫菀药材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经考证发现自古正名即为紫菀,别名较多,有青苑、紫茜、紫蒨、返魂草、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等。基原方面,历代古籍中所述紫菀性状与现代所述紫菀植物的性状、花期、生长习性、用药部位均吻合,推断为同一植物,南朝《本草经集注》首次记载紫菀与白菀异物混用现象,唐朝认为紫菀和白菀功效相同,此时期也混用,后至清代二者逐渐被区分,认为紫菀入血分,白菀入气分,不可混用,宋明时期,人们常以车前草根、旋覆根以赤土染过冒充紫菀,且当时已有伪品误用会产生危害的认知。紫菀的性味记载多为味苦、辛,性温,无毒,也有性平之记载,紫菀功效主治古今差异不大。禁忌方面,古籍记载紫菀畏茵陈,恶天雄、瞿麦、藁本、雷丸、远志,与款冬花相使,现代书籍补充实热者忌服。此外,还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中紫菀的归经、炮制并进行分析,以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 名称 基原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土茯苓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洁 乔娟娟 +2 位作者 陆耕宇 谢国勇 秦民坚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1年第4期98-102,共5页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收载于《中国药典》,然而古本草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名称混淆的现象。从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情况进行了...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收载于《中国药典》,然而古本草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名称混淆的现象。从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情况进行了梳理考证,为其临床使用和开发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现代所用土茯苓的基原植物最早以"禹余粮"之名记载于《本草经集注》中,而最早出现"土茯苓"药名的则是明代的《滇南本草》。土茯苓的药材性状描述、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等方面的考证表明,古今的记载和描述基本一致。通过本草考证,明确了土茯苓药用历史的连续性,并澄清了其名称误用的原因,为土茯苓药材的正本清源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茯苓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功能主治
下载PDF
延胡索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5
3
作者 郑浩 邹小维 +3 位作者 王诗语 吴灵雁 秦路平 朱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0期139-144,148,共7页
通过文献调研,对延胡索名称、基原、功效、道地产区及混伪品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大致经历从“延胡”“延胡索”“滴金卵”“玄胡索”到“元胡”的过程,最后正名为“延胡索(元胡)”;延胡索基原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 通过文献调研,对延胡索名称、基原、功效、道地产区及混伪品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大致经历从“延胡”“延胡索”“滴金卵”“玄胡索”到“元胡”的过程,最后正名为“延胡索(元胡)”;延胡索基原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干燥块茎;延胡索功效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记载有止痛的功效,经历代本草补充修正,现认为其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等功效,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等病症;延胡索道地产区自五代起为今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交界处,明朝产地逐渐转移至江苏等地,清朝开始延胡索的种植从江苏西南部的茅山地区扩展到浙江杭州一带,现以浙江东阳、浙江磐安等地的延胡索为最佳;延胡索主要混伪品有半夏、零余子、夏天无等。该研究为延胡索正本清源,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功效 道地产区 混伪品
下载PDF
中药甘松的历史沿革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祎辰 王二欢 +5 位作者 王继强 党艳妮 孙珍珍 安莉 刘腾恬 马存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第14期45-52,共8页
甘松已有1200余年的药用历史。长期以来,甘松药材供给依赖野生资源,当前濒临灭绝。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甘松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研究发现,古今本草专著... 甘松已有1200余年的药用历史。长期以来,甘松药材供给依赖野生资源,当前濒临灭绝。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甘松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研究发现,古今本草专著所记载的甘松药材基原一致,产地无大幅变迁,功效主治大致相同。通过对中药甘松进行系统的历史沿革考证,规范甘松药材的应用,为甘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松 基原 功效 历史沿革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重楼的本草考证
5
作者 顾晶晶 杨天梅 +2 位作者 杨美权 詹志来 张金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6-199,共14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重楼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重楼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重楼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重楼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重楼最早以“蚤休”为正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多沿用此名。“重楼”之名首见于唐代《新修本草》,近代以来逐步成为正名,现代各级标准法定名称均以重楼为正名。古代所用重楼的主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的干燥根茎,但因重楼属植物形态相似,多有混淆,同属根茎粗壮的多叶重楼P. polyphylla、狭叶重楼P. polyphylla var. stenophylla也作为重楼中药材使用;近现代以来,滇重楼P.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也被纳入重楼的主流来源之一。古代本草记载的产地主要为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南、云南等地区,野生采集入药。现代多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栽培;古代多为阴历四、五月采根,现代则多于全年采收或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挖为佳,产地除去须根、洗净后晒干;重楼古代炮制有酒摩、醋摩、水磨、研、焙等多种炮制方法,现代则以生品切片直接入药为主;重楼性微寒,味苦,有小毒,归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症,古今记载性味功效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重楼的经典名方时,选用历代主流来源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var.chinensis或滇重楼P.polyphyllavar.yunnanensis的干燥根茎,原方中注明炮制要求者皆按要求炮制,未注明炮制要求建议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重楼 基原 本草考证 学名 产地 炮制 性味功效
原文传递
升麻方药考略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紫薇 陈慧娟 梁尚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6-559,共4页
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升麻功效由"解百毒"发展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医籍流传,途径多歧,历代医家,各鸣一得。考证历代古籍中升麻之文献,发现在唐宋以前,升麻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 从《神农本草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升麻功效由"解百毒"发展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医籍流传,途径多歧,历代医家,各鸣一得。考证历代古籍中升麻之文献,发现在唐宋以前,升麻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自金代张元素起,始现升麻"升举阳气"之说,至李东垣《脾胃论》,将"升举阳气"之功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清热解毒"之效渐被遗忘。清代,温病学派过分夸大升麻之升提作用,将其视为"斑疹""咽痛"的禁忌药物。近现代医家通过临床研究,总结了升麻功效与剂量的关系,并通过方剂配伍扩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 中医药 文献 功效
原文传递
升麻的功效源流、变迁及其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盼飞 刘晨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8-226,共9页
升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金元以前无论是本草著作还是方书记载,其功效均为“清热解毒”。自金元张元素起,功效大变,开始出现“升举阳气”的功效。李东垣、王好古尊张元素之说,未意识到升麻“清热解毒”效用,将升麻看作“升浮”“升阳... 升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金元以前无论是本草著作还是方书记载,其功效均为“清热解毒”。自金元张元素起,功效大变,开始出现“升举阳气”的功效。李东垣、王好古尊张元素之说,未意识到升麻“清热解毒”效用,将升麻看作“升浮”“升阳”的代表药。明清时期,对升麻认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升麻兼具“清热解毒”与“升举阳气”,一类认为升麻只具有“升举阳气”这一功效。近代以来,对前代升麻的功效认识开始有了批判,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继承前代“清热解毒”与“升举阳气”的双向说;一种认为升麻单纯为清热解毒药,坚决驳斥升麻的“升举阳气”说,恢复金元以前升麻的功效认识,日本学者亦多持此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85年版始,总结升麻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三大功效,这代表了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认识。当代一些学者对升麻的“升举阳气”仍有反对意见,包括临床医学家、医学史家、药学家等。该文系统梳理了升麻的功效源流与功效变迁,并对升麻的功效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结合哲学思考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亦认为升麻不能升举阳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 功效源流 功效变迁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