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身巴黎大街上的实拍:好莱坞与新浪潮
1
作者 蔡文晟(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9,共7页
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以场面调度为电影之真的终极圭臬的“新浪潮五虎将”的积极介入,“就地取材”,最终也只能流于最片面意义的写实主义,并至多引来批评家的阵阵奚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是引领日后新浪潮的那几个年轻影评人,才让好莱坞到巴黎大街上实拍这件事具备了绝对意义上的创造性,不仅先行催生出法国本地影坛的突变,继又受惠于此:外部环境之变虽能左右影史走势,但唯有一种迷影式的目光,该历史才得以无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莱坞 新浪潮 巴黎 实拍 迷影 比较电影
下载PDF
从后电影状态到后人类体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冠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0,共7页
在短视频时代,电影陷入衰亡的危机。在本体论层面上,陷入电影状态与陷入爱一样,是一种纯然的后人类体验。电影是一个将人转变成后人类的独特装置,它将个体“拽拉”出其日常现实,放置入一个幽灵性的黑暗场域中,在该场域中,个体具有更大... 在短视频时代,电影陷入衰亡的危机。在本体论层面上,陷入电影状态与陷入爱一样,是一种纯然的后人类体验。电影是一个将人转变成后人类的独特装置,它将个体“拽拉”出其日常现实,放置入一个幽灵性的黑暗场域中,在该场域中,个体具有更大的潜能去事件性地遭遇拉康所说的“真实”,从而发生激进的主体性转型。电影,就其所开辟的幽灵性场域而言,实则占据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不可能位置。然而,“迷影”(对电影的爱)在今天正在被短视频所调动的肾上腺素所取代。这恰恰意味着,一种纯然人类的体验取代后人类的体验。而捍卫电影,便是捍卫那激进溢出人类主义“现实”框架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影 后人类 后事件 忠诚主体 迷影
下载PDF
电影迷恋:审美感受力的“复活”
3
作者 陈星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8-19,114,共3页
“电影迷恋”是苏珊·桑塔格于电影诞生百年之际,鉴于电影越来越商业化,从而越来越不利于人们审美感受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电影美学重要术语。文章则认为从本质而言,“电影迷恋”是一种基于“观看文化”的审美品味,具有强烈的偏... “电影迷恋”是苏珊·桑塔格于电影诞生百年之际,鉴于电影越来越商业化,从而越来越不利于人们审美感受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电影美学重要术语。文章则认为从本质而言,“电影迷恋”是一种基于“观看文化”的审美品味,具有强烈的偏执性和仪式感。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想要创作或欣赏作为艺术的电影,都需要这种“电影迷恋”。同时,“电影迷恋”要求人们走进电影院,亲自去观看、欣赏电影,这与桑塔格本人的观影体验和她的感受力美学思想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迷恋 苏珊·桑塔格 审美感受力
下载PDF
“符号迷恋”:网络影评再媒介化的底层逻辑
4
作者 陈琰 高智阳 《传媒观察》 2024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影理论 符号狂欢 网络影评 再媒介化
原文传递
安德烈·巴赞与作者策略
5
作者 安托万·德巴克 蔡文晟(译)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的批评概念之一的“作者策略”,始终会与特吕弗以及《电影手册》难解难分,但一个不容忽视却动辄被略去的事实是,巴赞对该策略的组成要素及其被践行的方式,态度向来游移不定,暧昧有余。不过,或许正是这一份与其助产士式...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的批评概念之一的“作者策略”,始终会与特吕弗以及《电影手册》难解难分,但一个不容忽视却动辄被略去的事实是,巴赞对该策略的组成要素及其被践行的方式,态度向来游移不定,暧昧有余。不过,或许正是这一份与其助产士式的人格特质、处世之道、运思仪轨互为表里的暧昧和游移,让巴赞竭力揭橥的“脉络化的作者策略”最终有望化作抵御弥漫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之死声浪的绝佳药方,进而催生出新浪潮电影这一“贫瘠的大写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巴赞 作者策略 新浪潮 迷影 电影之死
原文传递
迷影撬动数字时代影视评论的历史转型
6
作者 王琦佳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4期44-51,共8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发展与媒介的迭代更新,电影艺术面临的不确定比以往更加明显,除了数字时代电影美学、数字时代电影传播、数字时代电影制作外,经常被忽视的评论环节,也随着大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将以迷影角度切入,探究数字时代影... 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发展与媒介的迭代更新,电影艺术面临的不确定比以往更加明显,除了数字时代电影美学、数字时代电影传播、数字时代电影制作外,经常被忽视的评论环节,也随着大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将以迷影角度切入,探究数字时代影视评论的转型,从形态、主体、传播角度深入,运用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打捞那些留存于历史长河中的迷影文化,让历史被重新塑造,探寻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评论 迷影 数字时代 媒介考古
原文传递
迷影短视频的身份认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梁君健 黄一洋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8-120,125,共14页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视听媒介是身份认同实践的新方式。然而,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针对具体社会情境中的特定群体和个体展开的经验研究较少。研究以迷影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考察短视频这一...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视听媒介是身份认同实践的新方式。然而,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针对具体社会情境中的特定群体和个体展开的经验研究较少。研究以迷影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考察短视频这一新的身份实践方式。研究发现,短视频能够帮助制作者们对迷影记忆进行赋形和展演,展现出“幻想自我”的自我呈现形态,进而在社交媒介中唤起迷影群体的情感共鸣。短视频实践还帮助迷影者整合了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建构出稳定的“叙事身份”。短视频及其塑造的媒介语境为个体的身份认同实践提供了新场域和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影文化 短视频 身份认同 幻想自我 叙事身份
原文传递
对电影的爱与认知--阿兰·贝加拉访谈 被引量:1
8
作者 阿兰.贝加拉 徐枫 贾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7,共7页
自1920年代始,电影批评与创作间关系密切,创造了法国迷影文化,被安德烈·巴赞一代大力发展,催生新浪潮。巴赞之后,"作者论"是《电影手册》贯穿性的电影观念,之后经历了理论化的时期和毛主义时期,1980年代则向创作接近。... 自1920年代始,电影批评与创作间关系密切,创造了法国迷影文化,被安德烈·巴赞一代大力发展,催生新浪潮。巴赞之后,"作者论"是《电影手册》贯穿性的电影观念,之后经历了理论化的时期和毛主义时期,1980年代则向创作接近。当代法国电影批评或缺少理论素养,或过于哲学化,迷影文化衰退,是一个艰难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影文化 电影手册 巴赞 新浪潮 作者论 理论化时期 毛主义
原文传递
Cinepilia 2.0:“视频癖”时代的迷影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方元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随着"后电影"状态到来,"迷影已死"被反复提及。而从电影作为媒介的角度看,在媒介迭代的逻辑下,迷影会跟随电影的媒介转向,在形式与体验上发生变化。我国网络中风靡的电影解说现象可视为一种新型迷影样本,视频以新... 随着"后电影"状态到来,"迷影已死"被反复提及。而从电影作为媒介的角度看,在媒介迭代的逻辑下,迷影会跟随电影的媒介转向,在形式与体验上发生变化。我国网络中风靡的电影解说现象可视为一种新型迷影样本,视频以新的形式唤醒了我们对于电影的迷恋并改变了表达这种情感的途径。迷影转为一种有关电影意义生产与消费的群体互动仪式以及操纵电影文本及其时间的游戏。应当说,迷影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其形式与内涵随媒介迭代不断革新,边界不断被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影 视频癖 按时间逻辑 媒介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的迷影废墟——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的媒介考古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宏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70,共5页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差异。对早期网络影评进行媒介考古会发现,大部分彼时的媒介物已经成为僵尸媒介、数字废墟,然而,恰恰是在过时与无用之中,常规的使用价值剥落,一种异质性的乌托邦被带入当下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影评 迷影 媒介考古 僵尸媒介
原文传递
电影艺术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影像阅读服务探索——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像阅读服务体系的建构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希琴 陈立人 汪聪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7-74,共8页
电影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电影文化艺术逐渐成为书籍之外阅读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之一。全媒体时代的高校阅读服务已日益重视电影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影像阅读服务缺乏体系性的规划、设计与独家特色。在调研与提... 电影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电影文化艺术逐渐成为书籍之外阅读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之一。全媒体时代的高校阅读服务已日益重视电影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影像阅读服务缺乏体系性的规划、设计与独家特色。在调研与提炼国内高校图书馆影像阅读活动服务要素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从团队建设、主题打造、设计实施、空间升级、迷影共同体建构等方面着手打造了独特的影像阅读服务体系,其影像阅读服务的探索将为图书馆阅读服务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影像阅读服务 品牌活动 共同体
原文传递
艺评创造论:完整电影的神话与迷影的自性化轨迹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文晟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0年第1期27-37,共11页
诚然,安德烈·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是写实主义,但这究竟是依循何种仪轨而行的写实主义?倘若这不单是一种物理上的写实主义,而是以木乃伊情结为运思辐辏的心理写实主义,"情结"二字,是否真能钩沉巴赞复杂思维之一二?于此,本... 诚然,安德烈·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是写实主义,但这究竟是依循何种仪轨而行的写实主义?倘若这不单是一种物理上的写实主义,而是以木乃伊情结为运思辐辏的心理写实主义,"情结"二字,是否真能钩沉巴赞复杂思维之一二?于此,本文假设,巴赞推崇的写实主义,究其圭臬,毋宁是蜷伏在个人潜意识底下的集体潜意识,因为那里是人类神话行动的活水泉源,是人格得以持续演进、发展,继而圣化的伦理价值之所系。毕竟,《完整电影的神话》真正关乎的,并非风格和技术的打磨,而是人性的锤炼和成全。完整本意大成若缺,是原型的活象征,而非其符号。正是他的这种胸怀和洞见,让巴赞够格被称为迷影文化的一代宗师,甚或是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对这位《电影手册》的创办者来说,看电影这件事,从来都不是生产,批评写作,也远非无关乎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人,无非是个践行"自来水笔—摄影机论"的艺术家,他与电影导演异体同质,如两束芦,互倚不倒,既深谙灵魂的现实性,又无时无刻不藉观影以期遇恩典,进而书写自身:与影同生共转化,唯一个走上自性化之路的修道者而已。本文以晚近出土的《全集》为经,以分析心理学为纬,取径荣格,走"近"巴赞,期许能够折射出其人其思的暧昧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巴赞 荣格 写实主义 完整电影的神话 迷影 原型
原文传递
思慕前巴别塔之语:试论一种期遇式的征服学
13
作者 蔡文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85,共9页
就其摄影本体论来说,电影乃一架无意识机器,但它却能将自然化作风景,彰显其心性:电影之所以是艺术,因它得以天人合一。于此,巴赞的育人志业固然启发了一种在看即在做的目光之姿,但朗格卢瓦揭橥的默片化思维——一种前巴别塔之语,却在更... 就其摄影本体论来说,电影乃一架无意识机器,但它却能将自然化作风景,彰显其心性:电影之所以是艺术,因它得以天人合一。于此,巴赞的育人志业固然启发了一种在看即在做的目光之姿,但朗格卢瓦揭橥的默片化思维——一种前巴别塔之语,却在更深的物的层次上激活了新浪潮,因其攸关大音希声,亦即联觉力: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的能力。迷影也者,无非通过电影去爱,去创生。正是这种期遇式的征服法,正是这种以爱之名的电影艺术,让自然最终化为人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巴赞 亨利·朗格卢瓦 迷影 新浪潮 前巴别塔之语 风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