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1
作者 战杰 孙鹏 +5 位作者 吴锦生 王思夏 马俊伟 申林 邢长泰 刘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4-569,共6页
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24年4月,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168例。皮瓣切取面积24 cm×7 cm~37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 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24年4月,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168例。皮瓣切取面积24 cm×7 cm~37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吻合,168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随访5个月~7年,随访方式门诊及微信,内容包括皮瓣血运、色泽及质地、外观、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6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1例单叶皮瓣坏死,2例皮瓣完全坏死,二次手术清创,待创面清洁后予以游离皮片移植,创面愈合。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7年,成活皮瓣血运良好,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其中3例外形略臃肿,二期行皮瓣整形手术,术后外形满意。皮瓣供区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明显增生。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由旋股外侧动脉滋养,该动脉解剖分支位置相对稳定,穿支多,适合进行分叶皮瓣的设计。分叶设计及切取的方式既可以修复位置相近的多处创面;又可以将受区的宽度转化为供区的长度,使供区一期闭合创口;同时,在手足解剖分界部位通过分叶设计可以展现良好的生理折线。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一种理想的的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叶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软组织缺损 四肢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与乳内动脉血管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晓炜 李奔 +4 位作者 季宇萌 王旭枫 徐骁晗 陆小虎 王晓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26-1631,共6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DBLCFA)与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的血管功能,根据二者对血管收缩剂和舒张剂的药理学反应评估其痉挛特...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DBLCFA)与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的血管功能,根据二者对血管收缩剂和舒张剂的药理学反应评估其痉挛特征及内皮功能。方法:将2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33支DBLCFA血管环和31支IMA血管环平衡于器官浴中。血管收缩性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剂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栓素A2模拟物U46619检测。乙酰胆碱用于测试内皮依赖性舒张,硝酸甘油用于测试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比较两种动脉的最大收缩或舒张反应,以及引起50%最大收缩或舒张反应的有效浓度。结果: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U46619引起的收缩中,DBLCFA的反应性均高于乳内动脉,分别为[(0.94±0.09)g vs.(0.57±0.08)g,P=0.012]、[(0.88±0.13)g vs.(0.24±0.05)g,P<0.001]、[(4.95±0.57)g vs.(1.86±0.30)g,P=0.001]。转换成由100 mmol/L KCl引起的收缩力百分比时,两者无明显差异。由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50%最大收缩反应的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由U46619引起的50%最大收缩反应有效浓度,DBLCFA高于IMA。受体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在两种血管间无明显差异。两种动脉引起50%最大舒张反应的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DBLCFA对血管收缩剂的药理学反应高于IMA,提示其更易发生血管痉挛。DBLCFA舒张反应与IMA相似,但DBLCFA更易痉挛,因而其血管功能次于IMA。但当IMA使用受限时,DBLCFA可作为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降支 乳内动脉 反应性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威 朱雅欣 +1 位作者 古安武 章俊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2010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按年龄分组,入院后对合并伤进行对症处理后行皮肤移植术,术中用手术刀取6.5 cm×9....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2010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按年龄分组,入院后对合并伤进行对症处理后行皮肤移植术,术中用手术刀取6.5 cm×9.5cm到13cm×16.5cm大小的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游离皮瓣移植于缺损处,观察皮肤移植术成功率及术后创面的愈合情况。并分析各个年龄段的移植成功率。结果 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游离皮瓣在皮瓣缺损修复中效果显著,成功率98%。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缺损区及皮瓣供区创口全部I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个月。皮瓣外形质量均好,患者皮瓣提供区无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感觉恢复较好,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肘,掌指,跖趾关节,膝关节等功能满意,能正常活动。供区无明显瘢痕形成,肢体无异常。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之间,移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年龄越小,皮瓣移植成功率相对较高。结论 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皮瓣血供好,操作简单,对皮瓣提供区影响较小,术前三维重建设计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修复皮肤、肌肉组织缺损的首选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降支侧支皮瓣 四肢皮肤肌肉组织缺损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带旋骼深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杨涛 《智慧健康》 2017年第15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带旋骼深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4例,34例患者均选择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骼骨移植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80.5±12.0)min,术中出血量... 目的观察带旋骼深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4例,34例患者均选择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骼骨移植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80.5±12.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5.3±52.3)m L,术后的拆线时间平均(14.5±1.0)d,术后回访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24%,治疗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65.0±3.0)分,治疗后患者的Harris评分平均(90.5±5.0)分,治疗后患者的Harri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带旋骼深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较高的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升支动脉 血管蒂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正丹 任胜全 +4 位作者 吴彩风 刘春雷 汪建 曹振鲁 丁小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串联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治疗的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57岁;伤因... 目的探讨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串联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治疗的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57岁;伤因:车祸伤4例,碾压伤2例,高处坠落2例,爆炸伤1例;小腿并足背软组织缺损5例,小腿胫前、胫后软组织缺损伴胫骨骨折4例。所有患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感染,合并肌腱、神经、骨、关节等深部组织缺损或植入物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4 cm~42 cm×14 cm,均采用以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ALTPF串联修复,近端皮瓣大小25 cm×8 cm~33 cm×13 cm,远端皮瓣大小20 cm×7 cm~29 cm×13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移植皮瓣成活情况及小腿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恢复,并按照Puno评分标准来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9例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及时手术探查后好转,皮瓣远端发生小面积的坏死,经二期植皮创面愈合。术后随访平均8.3个月,2例因皮肤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2例小腿皮瓣稍显臃肿,其余5例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缝接股外侧皮神经给予神经重建患者共2例,末次随访时,9例按照BMRC标准,感觉恢复至S2~S3+。功能恢复按Puno评分为(88.36±5.36)分,优4例,良3例,可2例。结论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ALTPF串联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有效的修复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6
作者 唐修俊 魏在荣 +4 位作者 王波 王达利 孙广峰 金文虎 李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总结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根据手足部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解剖特点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KISS)修复手足部创面缺损12例,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 目的 总结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根据手足部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解剖特点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KISS)修复手足部创面缺损12例,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2个月,股四头肌肌力5级,膝关节屈、伸10°- 180°.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足背皮瓣稍臃肿,供瓣区遗留线状瘢痕,手部肌腱移植术后4例肌腱粘连,经松解后手指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组织瓣设计灵活,可一次修复较大面积缺损,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是修复创面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穿支皮瓣 皮瓣重组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立体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下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3
7
作者 唐举玉 贺继强 +8 位作者 吴攀峰 周征兵 俞芳 卿黎明 潘丁 庞晓阳 曾磊 肖勇兵 刘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立体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下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79例,其中车祸伤33例,慢性胫骨骨髓炎12例,犁田机绞压伤1...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立体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下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79例,其中车祸伤33例,慢性胫骨骨髓炎12例,犁田机绞压伤10例,慢性跟骨骨髓炎9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5例,轮辐伤3例,化脓性膝关节炎1例,所有创面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清创后创面分别伴有不同大小和深度的死腔,采用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死腔、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伸膝功能和感染复发情况。结果术后75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均一期闭合。所有患者术后受区未出现血肿或继发感染,1例皮瓣术后第2天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后皮瓣坏死,予以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另有3例术后48 h内皮瓣出现静脉危象,2例经手术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探查术后部分坏死,予以植皮术修复。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9.7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骨髓炎感染病灶未复发。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伸膝功能无影响。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只需吻合1组血管蒂,能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提高了皮瓣受区修复质量,减少了皮瓣供区损害,是修复合并深部死腔创面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降支 嵌合皮瓣 穿支皮瓣 死腔 下肢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8
作者 唐举玉 贺继强 +8 位作者 吴攀峰 周征兵 俞芳 卿黎明 潘丁 庞晓阳 曾磊 肖勇兵 刘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2例,犁田机绞压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轮辐伤1例。所有创面均宽大(缺损大小为10.0 cm×9.0 cm^20.0 cm×18.0 cm)且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清创后留有不同程度的死腔。设计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死腔,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宽大创面。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伸膝功能和感染复发情况。结果受区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穿支蒂机械牵拉损伤,术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予以患肢同侧d-LCFA嵌合穿支皮瓣修复;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修复手部创面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予以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10.2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形瘢痕,伸膝功能无影响。结论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减少了对供区的损害,简化了血运重建操作,提升了受区修复质量,是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嵌合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鹏 战杰 +2 位作者 王思夏 吴锦生 马俊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至2018年7月,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10例11侧,男9例(10侧),女1例(1侧)。单左侧上肢3例,单右侧上肢6例,双侧上肢1例。皮瓣... 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至2018年7月,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电击伤创面10例11侧,男9例(10侧),女1例(1侧)。单左侧上肢3例,单右侧上肢6例,双侧上肢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6 cm^26 cm×11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行吻合和缝接,10例11处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质地、外观、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与瘢痕增生情况。结果10例(11侧)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1侧)发生感染,通过应用有效抗生素及加强换药的抗感染治疗,术后19 d创口愈合。术后随访4~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与受区相近,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未发现皮瓣溃疡形成。皮瓣内均保留股前外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的皮神经缝接,皮瓣感觉恢复S3级3块,S2级7块,S1级1块。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切取范围大,血运丰富,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修复电击伤创面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伤 降支 旋股外侧动脉 穿支皮瓣 上肢
原文传递
显微削薄-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举玉 王玉玲 +7 位作者 吴攀峰 俞芳 卿黎明 潘丁 庞晓阳 曾磊 肖勇兵 刘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显微削薄-嵌合(II-MCh)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四肢合并深部无效腔的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均采用以d-LCF...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显微削薄-嵌合(II-MCh)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四肢合并深部无效腔的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均采用以d-LCFA为蒂的II-MCh穿支皮瓣或显微削薄-分叶-嵌合(III-MPCh)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显微削薄的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肌瓣填塞深部死腔。皮瓣切取面积6.0 cm×3.0 cm~33.0 cm×8.0 cm,肌瓣切取体积5.0 cm×3.0 cm×1.0 cm~13.0 cm×10.0 cm×1.5 cm,皮瓣供区直接闭合。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及感染复发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一期顺利成活。2例出现静脉危象,1例出现动脉危象,予以探查重新吻合受区血管后皮瓣成活。随访8~36个月,平均16个月,受区皮瓣皮肤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均一期愈合,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结论以d-LCFA为蒂的II-MCh穿支皮瓣既可一次性均匀削薄,使皮瓣受区获得满意外观,同时又可有效填塞深部死腔,实现了创面的立体修复,体现了"微创、美学"的修复理念,是修复四肢合并深部死腔的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显微削薄嵌合皮瓣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四肢 修复
原文传递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智伟 余斌 +2 位作者 覃承诃 罗吉伟 胡岩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1月,收治7例足、踝及胫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6~51岁。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伤3例。损伤部位:足部2例,踝...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1月,收治7例足、踝及胫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6~51岁。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伤3例。损伤部位:足部2例,踝部2例,胫前区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8 h~40 d,平均20 d。创面伴骨、肌腱等组织外露,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2 cm×7 cm~20 cm×14 cm。入院后对合并伤进行对症处理,4~16 d后手术。术前先行皮瓣数字化三维重建,并行皮瓣设计。术中切取大小为15 cm×9 cm~22 cm×16 cm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较好,恢复保护性感觉,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踝关节功能满意,背伸19~22°,跖屈30~36°,正常行走。供区无明显瘢痕形成,肢体无异常。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侧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对供区影响小,术前三维重建设计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可作为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皮瓣 下肢软组织缺损 三维重建 修复
原文传递
超回流技术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步国 朱辉 +4 位作者 郑大伟 孙峰 李甲 潘勇 寿奎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5年8月,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7例。创面伴骨及关节韧带外露,缺损范围15 cm x6 cm -20 cmx10 cm。在行股前外侧带蒂皮...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5年8月,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7例。创面伴骨及关节韧带外露,缺损范围15 cm x6 cm -20 cmx10 cm。在行股前外侧带蒂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创面的同时,应用“外增压超回流”原理,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伴行静脉起始端与创面周围静脉吻合,有效改善皮瓣静脉回流。皮瓣切取范围17 cmx8 cm -23 cmx12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皮瓣无肿胀。术后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皮瓣血运好,外观饱满,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相似,无色素沉着,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采用超回流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逆行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了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逆行 外增压 超回流 降支 旋股外侧动脉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永涛 杨林 +7 位作者 程俊楠 高钦锋 杨成鹏 孙丰文 柳志锦 刘胜哲 张韬 巨积辉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0期1128-1133,共6页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 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 发现穿支偏细, 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 继续向上延长切口, 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 并调整皮瓣设计, 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 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 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龄20~65岁, 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 足踝部创面9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 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 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 1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 行血栓取出术、剪除损伤段血管重新吻合后危象解除, 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13例术后随访6~20个月, 皮瓣质地柔软, 外观较好, 供区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结果:优4例, 良7例, 可2例。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且术中穿支解剖简单, 供区相对隐蔽, 可作为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横支 旋股外侧动脉 四肢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为血管蒂的ALTPF切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增阳 刘超 +5 位作者 佘立军 陈演志 段求兰 刘缄 雷彦文 张敬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为蒂的ALTPF的切取以及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为蒂的ALTPF修复四肢创面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4岁;受伤机制:交通事故伤12例,机...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为蒂的ALTPF的切取以及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为蒂的ALTPF修复四肢创面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4岁;受伤机制:交通事故伤12例,机器绞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慢性感染性创面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8.2 cm×6.3 cm~18.6 cm×11.2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5例,游离植皮7例。所有需要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术前常规行CTA及高频CDU检查,判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大致走行方向及穿支血管位置。术后所有患者均行门诊规律性随访3~13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32例接受游离皮瓣手术进行修复的患者,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成活顺利,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美观无臃肿,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于传统ALTPF,股前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穿支皮瓣切取相对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传统ALTPF,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支外侧支 旋股外侧动脉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四肢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