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1
作者 侯亮亮 李文艳 +3 位作者 王路平 郭怡 高建强 乔登云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9,共8页
为了揭示粟黍农业发展初期,家畜饲喂与粟黍利用的关系,本文对距今8000年前后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重建当地野生生态系统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家犬和部分猪的食物结构中包含了一定量的粟... 为了揭示粟黍农业发展初期,家畜饲喂与粟黍利用的关系,本文对距今8000年前后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重建当地野生生态系统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家犬和部分猪的食物结构中包含了一定量的粟黍,说明它们明显受到粟黍农业活动的影响。其次,结合大地湾、兴隆沟等遗址猪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可以发现距今8000年前后磁山遗址粟黍农业对部分猪的饲喂影响强烈,它们的食物结构已经被直接或间接添加了一定量的粟黍类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山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家畜饲喂 黍粟农业
原文传递
北方距今八千年前后粟、黍的传播及磁山遗址在太行山东线的中转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国强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9-251,188,共24页
粟类植物的原初驯化发生于万年前后的桑干河-永定河和大清河-拒马河流域,在九至八千纪的暖、冷气候变化期间开始向外传播,至八千年前后已在西辽河流域、渭河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早期的粟作种植。粟、黍遗存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别显... 粟类植物的原初驯化发生于万年前后的桑干河-永定河和大清河-拒马河流域,在九至八千纪的暖、冷气候变化期间开始向外传播,至八千年前后已在西辽河流域、渭河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早期的粟作种植。粟、黍遗存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别显示,二者在8000年前后的种植活动,主要发生自然生境适宜的地区,但也可能与不同文化类型的种植传统有关。在8500之后的寒冷期,迁徙人群主要沿太行山东麓走廊南下。磁山遗址的种种特质表明,该地区在8000年前后曾被开发成重要的中转基地,并与磁山文化的北部类型及南部的裴李岗文化共同构成了原住地、中转地和新定居地文化。移民在南下过程中形成的规模化的社会组织模式,也极大了促进了早期粟作农业在裴李岗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文化早 中期 中国北方 黍的早期传播 磁山文化特征
原文传递
磁山遗址废弃原因的再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彬森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68,共8页
学界对磁山遗址的废弃原因一直都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废弃过程理论方法重新审视遗址材料后发现,磁山遗址可能并非祭祀性质的遗存,而更可能代表预期返回废弃策略的产物。磁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群体的定居可能还不够稳定,人们需要周期性流动,... 学界对磁山遗址的废弃原因一直都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废弃过程理论方法重新审视遗址材料后发现,磁山遗址可能并非祭祀性质的遗存,而更可能代表预期返回废弃策略的产物。磁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群体的定居可能还不够稳定,人们需要周期性流动,遗址中大量存在的还可以使用,但事实上已废弃的遗存及其有意的摆放(存储),都表明人们只是临时放弃。同时期其他相类似考古学文化材料和民族学材料可以对这一认识予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山遗址 废弃过程理论 非稳定定居 可用事实废弃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