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年度发掘简报
1
作者 辛龙 +5 位作者 王桐 陈波 关琳(整理) 唐世玉锦(绘图) 王晓静(绘图) 荣洁(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了坊墙、院墙、路面、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排水沟、十王宅院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3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 外郭城北城墙 十王宅北坊墙 十王宅院墙墙基
下载PDF
金元洛阳城在隋唐洛阳城内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曾雅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洛阳老城 古城选址 历史环境
下载PDF
城市历史文脉的表达与传承——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 被引量:1
3
作者 宋自永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4期27-34,共8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大遗址的价值日益显现。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以来的大遗址专项规划名单。“两坊一街”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的一部分。其保护展示工程以保...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大遗址的价值日益显现。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以来的大遗址专项规划名单。“两坊一街”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的一部分。其保护展示工程以保护遗址本体、展现遗址格局和凸显历史文化为重点,同时兼具城市公园休憩、体验、娱乐、观赏等基本功能。本文以遗址保护展示为主线,以景观设计为辅,以遗址公园为载体,以城市规划为归处,就“两坊一街”规划前后概貌、遗址保护政策、规划原则、设计理念等方面做了阐述。“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不仅具有保护城市遗产,而且还具有营造城市休憩空间,打造城市生态绿肺,宣传城市历史文化等意义。以洛阳大遗址保护为契机,将“两坊一街”努力打造为兼具遗址保护、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功能的遗址文旅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 隋唐洛阳城 遗址公园 保护展示 景观设计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2年度发掘简报
4
作者 辛龙 陈波 +3 位作者 郭永淇 唐世玉锦(绘图) 王晓静(绘图) 荣洁(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共7页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2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十王宅东坊墙、东坊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外郭城北城墙进行了主动性发掘...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2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十王宅东坊墙、东坊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外郭城北城墙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道路、车辙、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十王宅东坊墙墙基,外郭城北城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2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 十王宅东坊墙 外郭城北城墙
下载PDF
隋唐洛阳城景观水系构景艺术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钱珂 褚振伟 +1 位作者 王铎 田国行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6-70,共5页
依据文献资料,对隋唐洛阳城选址、格局以及当时的城市水系进行探讨,从自然河道、人工渠网及城市内百余处私家园林的理水特点,分析在隋唐洛阳"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城在山中、水... 依据文献资料,对隋唐洛阳城选址、格局以及当时的城市水系进行探讨,从自然河道、人工渠网及城市内百余处私家园林的理水特点,分析在隋唐洛阳"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最佳人居环境;还探讨了这种遵循自然的生态思想对建设当代洛阳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城市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系 洛阳园林 隋唐洛阳城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空间秩序及其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肖爱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3-118,共6页
我国古代都城是帝国政治权力中心所在地,其空间秩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与重组,对应于都城空间则直接表现为城市物质要素的产生或空间位置移动。隋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盛时期的都... 我国古代都城是帝国政治权力中心所在地,其空间秩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与重组,对应于都城空间则直接表现为城市物质要素的产生或空间位置移动。隋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盛时期的都城,在城市空间秩序建立与重构过程中形成的等级规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 空间秩序 价值评估
下载PDF
洛阳地区隋唐离宫遗址调查与考证 被引量:5
7
作者 严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6-29,共4页
洛阳是隋唐王朝的东都 ,隋唐两代在洛阳城周围修建了许多离宫。通过文献考证和考古调查确定了这些离宫的位置和性质 。
关键词 洛阳 离宫遗址 隋唐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空间等级规范 被引量:5
8
作者 肖爱玲 《建筑与文化》 2009年第5期90-91,共2页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中国历代王朝无不希望其统治能够绵延永续,加强和突出皇室权力的做法表现在国家机器和国家统治体系的各个层面,不仅要建立一套严密有序的政治制度,而且在都城建设上突出等级差异,使都城空间...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中国历代王朝无不希望其统治能够绵延永续,加强和突出皇室权力的做法表现在国家机器和国家统治体系的各个层面,不仅要建立一套严密有序的政治制度,而且在都城建设上突出等级差异,使都城空间构成秩序化。隋唐长安城历经三百年的建设最终形成一套等级森严的城市空间等级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长安城 空间 等级规范
下载PDF
洛阳城市建设中的考古发现与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孝廉 李永强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9-54,共6页
隋唐洛阳城遗址南侧东西向的低洼带是隋代以前古洛河所在。现穿过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洛河是隋代所开通济渠的一段。宇文恺在规划东京洛阳城时,充分利用了洛阳的地理条件,把洛河改道至现在位置,从而形成城郭居中、御园(西苑)在西、通济渠... 隋唐洛阳城遗址南侧东西向的低洼带是隋代以前古洛河所在。现穿过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洛河是隋代所开通济渠的一段。宇文恺在规划东京洛阳城时,充分利用了洛阳的地理条件,把洛河改道至现在位置,从而形成城郭居中、御园(西苑)在西、通济渠偏东的布局,中间用黄道渠将三者连为一体,其规划是比较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河 通济渠 隋唐洛阳城
下载PDF
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下的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勃 梁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3期22-39,共18页
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坐向和形制布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易学、天文学及定向、定方位、测绘等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缩影。唐宋泉州城及其外围山水可分为“... 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坐向和形制布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易学、天文学及定向、定方位、测绘等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缩影。唐宋泉州城及其外围山水可分为“寺”“城”“山水”三部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六胜塔分别位于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心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周上而构成泉州城的“三衡”,城池主体包含“内衡”而未至“中衡”,城池外围的“山水”在“中衡”“外衡”之间,并有更细分为“七衡六间”的意向。泉州罗城七座城门逐步完善而形成的“释六俗一”格局,与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夏历相关。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取正”和泉州开元寺殿塔天盘缝针测绘系统、罗城门“释六俗一”相关的使用极星定向、通过日影观测来测定方向或测算时间等科学技术以及泉州府文庙、清源山巅三清之源、泉州天后宫等重要建筑使用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正针测向、二十四山定方位等方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在上述相关框架理论的支撑下,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就泉州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的选址、既有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建筑遗存的等级、坐向、沿革及出土遗物等与相关遗址的关联性略作探讨,认为与水陆院、“取正”和天盘缝针方向相关的建筑遗存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相关,而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地盘壬子正针乾亥缝线为坐向的相关建筑遗存与泉州市舶司遗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城 唐宋 空间格局 泉州南外宗正司 泉州市舶司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遗址及其保护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邸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8-64,共7页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格局严谨,是中古时代东亚地区最伟大的都城,其对中国后世及东亚国家都城营建影响深远。唐以后西安历代城市建设均叠压其上,隋唐长安城日渐消隐于地下。当前隋唐长安城遗址已探明总体规模与...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格局严谨,是中古时代东亚地区最伟大的都城,其对中国后世及东亚国家都城营建影响深远。唐以后西安历代城市建设均叠压其上,隋唐长安城日渐消隐于地下。当前隋唐长安城遗址已探明总体规模与空间格局,但现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长期冲突,城址整体保护始终困难重重。同时,有关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各类研究相对独立,对城址的整体保护研究而言,缺乏在宏观层面大遗址与区域城市社会密切关联的相关研究,以及大遗址整体保护视角下城市建成环境中的遗址影响评估与保护机制的研究。通过全面梳理隋唐长安城遗址的相关研究以及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对以隋唐长安城遗址为代表的历史城市遗产空间管控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实现隋唐长安城遗址整体保护目标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遗址 大遗址保护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大理“山水间”别墅景观设计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发根 宋钰红 《绿色科技》 2011年第10期32-34,共3页
以大理山水间一、二期山地别墅景观为对象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项目以唐代艺术与大理历史人文为创作源泉,结合现代景观理论、传统造园手法,通过对本土材料和建筑艺术的利用,最终创作出具有大理独特地域性的别墅居住区景观。在规划上提出... 以大理山水间一、二期山地别墅景观为对象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该项目以唐代艺术与大理历史人文为创作源泉,结合现代景观理论、传统造园手法,通过对本土材料和建筑艺术的利用,最终创作出具有大理独特地域性的别墅居住区景观。在规划上提出了一溪两岸、前庭后院、组团聚落的布局,并且利用了依靠苍山、面朝洱海的地理格局,借助自然坡地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 山地别墅景观 唐风园林 场地设计 乡土元素
下载PDF
对话唐长安——“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13
作者 王璐 苏静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8期220-222,共3页
"建筑与城市文脉"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立足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开设的一门特色设计课程。课程侧重训练学生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分析、把握和体现建筑与环境文脉的能力。本文以2016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为主要内容,... "建筑与城市文脉"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立足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开设的一门特色设计课程。课程侧重训练学生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分析、把握和体现建筑与环境文脉的能力。本文以2016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为主要内容,介绍了课程的背景、任务、方法、步骤和成果,阐述了以隋唐长安城遗址标识展示设计为内容、以"对话唐长安"为题的教学探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脉 建筑学教学 隋唐长安城 城市设计 遗址标识、遗址展示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通化门遗址考
14
作者 李健超 《唐都学刊》 2012年第2期31-32,共2页
隋唐长安城通化门,是隋唐西京通往东都洛阳和中原的主要城门。公元9世纪朱温毁唐长安城之后,通化门遗址尚存至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兴庆宫、大明宫、曲江池和芙蓉园做了实地探测。但关于通化门遗... 隋唐长安城通化门,是隋唐西京通往东都洛阳和中原的主要城门。公元9世纪朱温毁唐长安城之后,通化门遗址尚存至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兴庆宫、大明宫、曲江池和芙蓉园做了实地探测。但关于通化门遗址位置的探测,认为在今西安市长乐西路北侧陕西省电力建设总公司(原火电公司东南角)。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隋唐长安城有关考古发现,论证隋唐长安城通化门遗址应在今长乐西路南100米,东距金花北路180米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 通化门 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
下载PDF
唐宋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政治地域结构的演变
15
作者 马剑 孙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2-98,共7页
长江三峡地区在唐代主要隶属于长江中游的政区,曾短暂设置防御使、节度使,辖区也历有盈缩,其间既显示出中央对该地蛮僚的镇抚,也透露出东制荆襄、西制巴蜀的意图。峡区至宋初单立一路,作为区域中心的夔州城也由险峻高山迁移至平旷山麓,... 长江三峡地区在唐代主要隶属于长江中游的政区,曾短暂设置防御使、节度使,辖区也历有盈缩,其间既显示出中央对该地蛮僚的镇抚,也透露出东制荆襄、西制巴蜀的意图。峡区至宋初单立一路,作为区域中心的夔州城也由险峻高山迁移至平旷山麓,这表明在皇权强化、统治结构和官僚体制发生变化的历史演进中,地方权力削弱,割据基础基本消除,治所城市的经济和民政功能日益得到发挥。这一政治地域结构的演变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把握唐宋时期制度变迁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长江三峡 地域结构 城址
下载PDF
山西新绛古城及古建筑调查散记
16
作者 林源 《华中建筑》 2004年第B07期A0096-A0099,共4页
山西新绛(古为绛州)是一座创建于隋唐的古州城。虽历经千余年的变化,隋唐时期的城市格局仍基本保留了下来,城中还留存有多处元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研究隋唐时期地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山西新绛古城 隋唐 古州城坊巷格局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其设计思想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永禄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4-681,共8页
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其营建制度规划布局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创设皇城、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 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其营建制度规划布局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创设皇城、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城、郊环祀坛。都城的设计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都城建筑制度,并借鉴了前代北魏洛阳城的建制,又有因地制宜依据实际地理条件的变通布局。象天设都,依据天象星辰位置布局都城中宫城、皇城与郭城众坊里,体现着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 皇城 六坡 象天设都
下载PDF
古代城市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分区营建的关系探讨——以隋唐时期扬州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乔昀 郑曦 《风景园林》 2017年第4期34-40,共7页
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其所在的自然山水格局始终是一个整体。本文以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扬州蜀冈以及冲积平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 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与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其所在的自然山水格局始终是一个整体。本文以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扬州蜀冈以及冲积平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扬州区域风景系统的组成,包括蜀冈、冲积平原以及人工治理后的水网体系,并剖析了构建于该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特征,从中探索城市分区,如衙署区、市肆区、里坊区等与区域风景系统的关系,以期对我国当代的城市建设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区域风景系统 山水格局 隋唐 扬州古城 分区
下载PDF
洛阳隋唐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建筑基础拉杆设计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珂 姬浩杰 梁岩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29-135,共7页
隋唐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建筑采用桩基础,桩顶设置承台支撑上部斜柱框架。在不能开挖遗址的情况下,采用暗挖顶管工艺施工基础预应力拉杆,平衡基础间水平推力。先后介绍了预应力拉杆的组成、预应力张拉次数、预应力张拉比例和顺序、桩顶水... 隋唐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建筑采用桩基础,桩顶设置承台支撑上部斜柱框架。在不能开挖遗址的情况下,采用暗挖顶管工艺施工基础预应力拉杆,平衡基础间水平推力。先后介绍了预应力拉杆的组成、预应力张拉次数、预应力张拉比例和顺序、桩顶水平位移控制目标等设计原则,以及预应力拉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控制方法,并根据施工监测结果及施工模拟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桩顶水平位移均满足既定目标,且变化趋势与施工模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隋唐城应天门遗址 遗址保护 暗挖顶管 预应力拉杆 施工监测
下载PDF
论隋唐洛阳城的池沼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莹 《唐都学刊》 2008年第1期32-36,共5页
隋唐东都洛阳城周围有伊、洛、瀍、涧四条自然河流,城内河渠成网,这些成为洛阳城池沼发展的基础。根据文献资料,共考证出34处池沼,其中宫苑中13处,外郭城内21处,而且从池沼的分布、面积、水源等方面探讨了当时洛阳城池沼的特点。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池沼 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