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台“送王船”仪式中民间航海知识的传承
1
作者 陈辰立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4-31,共8页
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 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现在造船仪式、海上航路以及航运制度三个方面,分别显示了沿海民众在航海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海洋技术知识、海洋自然知识和海洋人文知识,并通过独特宗教仪式的构建和演绎得以保留并传承,反映的是沿海民众开拓海洋的历史记忆和智慧,丰富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内涵,是中国海洋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地区 “送王船”仪式 航海知识 中国海洋文明 民间宗教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及其对人的解放逻辑进路的开解——基于《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考察
2
作者 刘海霞 秦毓婉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这恰恰蕴含着政治解放的必然限度。政治解放必然导致个体异化和国家异化,必然要经由市民社会批判,使得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政治解放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视角下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对藏传佛教密宗规范化产生的意义
3
作者 吉美 卓玛才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9-133,共15页
文章从佛教中国化和中印文明对话的视角,将《那塘版丹珠尔》所收《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以下八个方面论证了该经典文献对藏传佛教密宗规范化带来的作用及密宗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意义。一、公元7世纪中期... 文章从佛教中国化和中印文明对话的视角,将《那塘版丹珠尔》所收《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以下八个方面论证了该经典文献对藏传佛教密宗规范化带来的作用及密宗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意义。一、公元7世纪中期至12世纪末在印度帕拉王朝扶持下的佛教密宗之发展路径。二、帕拉王朝统治印度的400年间为何能出现众多大成就者之原因。三、在佛教密宗发展方面,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建立的丰功伟绩。四、八十四大成就者各种各样、内容不一的法脉和道统,在我国涉藏地区生根发芽,“终成正果”之历史过程。五、以上述为契机,在涉藏地区形成不同流派之境况。六、该传记创作时或藏译时的印度与涉藏地区的社会现状。七、该传记创作或藏译的目的。八、该传记自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为涉藏地区传播清廉和廉洁的密宗之见、行、修起到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唐版丹珠尔》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佛教中国化 中印文明对话
下载PDF
超越文明的冲突──伊斯兰教辨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新生 石丹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9,共7页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一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 文明的冲突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其实,被亨廷顿一度视作对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形成挑战的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本同属西方所称的“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很深的渊源。伊斯兰教以其平和性、实践性和无原罪说等特征对世界文明和思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即使象伊斯兰教中的“吉哈德”和妇女地位等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理清的余地。只要努力相互理解和尊重,人们是可以跨过文化的鸿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亚伯拉罕宗教 《古兰经》 安拉 伊斯兰教 穆斯林 渊源 实践性 人神关系 宗教特征 平和性
下载PDF
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伟 邵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9-103,共5页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文化 民间宗教信仰 影响
下载PDF
科学和神学——现代美国文明的两大支柱 被引量:5
6
作者 董小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7-63,共7页
科学与神学是现代美国文明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人们对科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事实和研究结果表明 ,科学是一门科学 ,神学也是一门科学 ;科学与神学的关系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二者共存已成事实。美国物质文明是建立在科... 科学与神学是现代美国文明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人们对科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事实和研究结果表明 ,科学是一门科学 ,神学也是一门科学 ;科学与神学的关系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二者共存已成事实。美国物质文明是建立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 ;美国精神文明则是建立在神学不断延伸的基础之上的。要了解和理解美国文明 ,就要懂得神学在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神学 美国文明 公民宗教 基督教
下载PDF
一部发育不全的哲理小说——重读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被引量:5
7
作者 陶东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32,共11页
本文是对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重读。这篇充满争议的小说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如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明和野蛮的关系,宗教宽恕与世俗惩罚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时代有代表性... 本文是对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重读。这篇充满争议的小说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如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明和野蛮的关系,宗教宽恕与世俗惩罚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作品,《晚霞》依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体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知青作家思考和书写"文革"时难以摆脱的模式: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抽象化、哲学化、道德化处理。这种模式体现了典型的知青思维,不但在当时的知青文学中很典型,而且在其他"文革"题材小说中也普遍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蛮 文明 理性 宗教 宽恕
下载PDF
公意、公民宗教与民情——卢梭论立法者的科学与技艺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国旺 《政治思想史》 2014年第4期65-85,共21页
在卢梭的法律—政治思想中,"立法者"这一主题突兀而又令人费解:一方面,它主要涉及政治立法实践,因而与卢梭的政治权利原理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另一方面,相比于现代自然法传统的思想家,它又构成了卢梭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传统... 在卢梭的法律—政治思想中,"立法者"这一主题突兀而又令人费解:一方面,它主要涉及政治立法实践,因而与卢梭的政治权利原理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另一方面,相比于现代自然法传统的思想家,它又构成了卢梭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传统上,往往认为立法者的任务是将政治权利的原理适用于特定的民族或国家。但这一解释忽视了立法者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看到在卢梭这里,除了政治权利的原理和立法者的实践技艺,还存在第三个内容:关于"社会"本身的科学,亦即"民情"的科学;其主要体现在卢梭对公意与公民宗教的论述中,在此基础上将阐述何为立法者的科学与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立法者 公意 公民宗教 民情
下载PDF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1,151,共7页
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 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拉 宗教观 宗教与现代化 宗教进化论 公民宗教
下载PDF
清代中后期荆楚文化对湖北民间宗教信仰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伟 李文靖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0-73,共4页
以前论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观念对民间宗教信仰传播的影响,至于从区域文化特征加以深刻论述的论著更不多见。荆楚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而每一种因素对文化影响的力度则因时因地... 以前论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观念对民间宗教信仰传播的影响,至于从区域文化特征加以深刻论述的论著更不多见。荆楚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而每一种因素对文化影响的力度则因时因地而异。因此荆楚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湖北民间宗教信仰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文化 湖北 民间宗教 影响
下载PDF
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趋势 被引量:3
11
作者 贺金瑞 吴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7,共7页
人类未来是世界文明多元化,还是文明的冲突?对这个世界文明视域的问题,世界宗教界发起的全球伦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的趋势,主要看有没有共同价值存在,以及能否承认某些共同价值存在,这是世界... 人类未来是世界文明多元化,还是文明的冲突?对这个世界文明视域的问题,世界宗教界发起的全球伦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从全球伦理运动看世界宗教对话的趋势,主要看有没有共同价值存在,以及能否承认某些共同价值存在,这是世界宗教对话得以展开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伦理 世界宗教 文明对话 共同价值
下载PDF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现代国家形态的建构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满清帝国基础上重建的现代国家,中国的国家建构更是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应该承认,我们仍然处在这一艰难的建构过程中。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中国这一概念和实体的文化... 现代国家形态的建构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满清帝国基础上重建的现代国家,中国的国家建构更是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应该承认,我们仍然处在这一艰难的建构过程中。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中国这一概念和实体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历史演进作一宏观观照,可以唤起和促进人们对这一问题之重要性体认和把握。以此为宗旨,文章对当代思想界在这一问题上的思维特征和价值诉求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儒家思想本身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连接方式文章也有所论及并提出了自己公民宗教论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国族建构 儒家 公民宗教
下载PDF
“人的宗教”与“公民宗教”的契合——一种有关卢梭宗教观的政治伦理解读思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敬巍 刘鸿鹤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67-71,141,共5页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宗教 公民宗教 契合 政治 卢梭宗教观
下载PDF
宗教、国家与公民宗教——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孔教设想与孔教会实践 被引量:8
14
作者 干春松 《哲学分析》 2012年第2期3-34,197,共32页
康有为在清末民初提出了要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设想。然而,仔细研读康有为的相关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对于"宗教"、"国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宗教,康有为是从"教化"的意义将儒家定义为宗教,从而... 康有为在清末民初提出了要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设想。然而,仔细研读康有为的相关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对于"宗教"、"国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宗教,康有为是从"教化"的意义将儒家定义为宗教,从而强调儒家的为善去恶的功能。对于"国教",康有为是从保存中国的文化和风俗的角度来理解的,着重于塑造国民的国家意识以增强凝聚力,在这个意义上看,康有为的国教论说更接近于贝拉所提出的"公民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孔教 国教 公民宗教
下载PDF
儒教、国民宗教与政治神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荣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2,37,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教"问题的学术争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生了一场关于"国民宗教"的学术争论。尽管这两场争论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但涉及的问题却类似,即是否存在一种以政治秩序和政治制...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教"问题的学术争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生了一场关于"国民宗教"的学术争论。尽管这两场争论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但涉及的问题却类似,即是否存在一种以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为指向的宗教。就功能而言,"儒教"和"国民宗教"都是与生命神学截然不同的政治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国民宗教 政治神学
下载PDF
汉代儒术与政治信仰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荣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27-32,38,共7页
汉代儒术的精髓是政治神学,其意义一方面是使政治取得合法性,另一方面是规范政治运作。汉代儒术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而且表现为一种政治操作手段,如政治祭祀制度。中国中世纪的国家信仰在汉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下产生,是政治需要的产物。
关键词 儒学 政治信仰 汉代 国民宗教
下载PDF
儒教:作为一个宗教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明 《哲学分析》 2012年第2期35-46,55,共13页
从公民宗教角度讨论儒教的思想进路似乎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儒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存在是其获得公民宗教地位、发挥公民宗教功能的物质基础和逻辑前提。许多学者否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基督教标准设立了宗教理解的范式... 从公民宗教角度讨论儒教的思想进路似乎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儒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存在是其获得公民宗教地位、发挥公民宗教功能的物质基础和逻辑前提。许多学者否定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基督教标准设立了宗教理解的范式。综合伊利亚德和涂尔干的宗教论述、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王权的关系以及作为基督教前身的犹太教的发展脉络,不难得出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特殊历史经验产物这一结论,以此为基础讨论儒教的神灵、组织及发展诸问题也是合逻辑的。这是对儒教作为一个宗教存在的描述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犹太教 公民宗教 王权
下载PDF
公民宗教:对现代宗教社会如何确立政治信仰的新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宏强 鲍慧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9-23,共5页
公民宗教是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宗教的形式来为社会确立共同的政治信仰。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形式,而是借助宗教感情来维护政治上的团结。美国的公民宗教为我们提供了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利用宗教的政治功能来服务于社会政治... 公民宗教是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宗教的形式来为社会确立共同的政治信仰。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形式,而是借助宗教感情来维护政治上的团结。美国的公民宗教为我们提供了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利用宗教的政治功能来服务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范例”。公民宗教对改善我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宗教界进行以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为主题的政治信仰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宗教 宗教 政治信仰 政治社会
下载PDF
“人性宗教”的起源与经过--一个塑造现代社会的过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巍卓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56,共32页
面对中世纪晚期以来宗教和政治的总体性危机,马基雅维利奠基的"公民宗教"提供了一种建立现代秩序的可能性,但它背后所预设的伊壁鸠鲁式的"自然观"并没有为"现代人"的人性与政治建立普遍性的基础。卢梭通... 面对中世纪晚期以来宗教和政治的总体性危机,马基雅维利奠基的"公民宗教"提供了一种建立现代秩序的可能性,但它背后所预设的伊壁鸠鲁式的"自然观"并没有为"现代人"的人性与政治建立普遍性的基础。卢梭通过笛卡尔式的"我思"所建立的人性秩序,不仅证成了现代神义论,而且试图构建一种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道德共和国。因此,卢梭的"公民宗教"本质上是"人性宗教"。然而卢梭的"人性"宗教所崇拜的并非是人性(humannature)自身,而是人性背后的上帝以及其所"安排"的秩序。"人性"(Humanity)宗教总归要返回到自身,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后社会理论思潮对卢梭"人性论"的反叛与重新展开,现代社会正是通过这种过渡而形成了自身雏形的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宗教 人性 人性宗教 社会 神义论
下载PDF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宗教学审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卫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6-110,共5页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节、场面和细节的想像生发。民间秘密宗教,也构成了宝物描写依托的重要故事题材。清代小说多女将运用法宝的描写,因秘密宗教中女性地位突显。女将以其性别特点,更需要在文学表现上突出其宝贝兵器。小说中女性的经历、命运结局,是现实中秘密宗教女大师们的文学写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宝物崇拜 佛教 道教 民间宗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