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thodontic-surgical treatment for severe skeletal class Ⅱ malocclusion with vertical maxillary excess and four premolars extraction: A case report 被引量:2
1
作者 Yi-Wen Zhou Yan-Yi Wang +3 位作者 Zhi-Feng He Ming-Xing Lu Gui-Feng Li Huang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5期1106-1114,共9页
BACKGROU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facial appearance at the end of orthodontic camouflage treatment is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skeletal malocclusion. This case repo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eatmen... BACKGROU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facial appearance at the end of orthodontic camouflage treatment is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skeletal malocclusion. This case repo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eatment plan for a patient initially treated with four-premolar-extraction camouflage, despite indications for orthognathic surgery.CASE SUMMARY A 23-year-old male sought treatment complaining about his unsatisfactory facial appearance. His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and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s had been extracted, and a fixed appliance had been used to retract his anterior teeth for two years without improvement. He had a convex profile, a gummy smile, lip incompetence, inadequate maxillary incisor inclination, and almost a class I molar relationship. Cephalometric analysis showed severe skeletal class Ⅱ malocclusion(A point-nasion-B point = 11.5°) with a retrognathic mandible(sella-nasion-B point = 75.9°), a protruded maxilla(sella-nasion-A point = 87.4°), and vertical maxillary excess(upper incisor to palatal plane = 33.2 mm). The excessive lingual inclination of the maxillary incisors(upper incisor to nasion-A point line =-5.5°)was due to previous treatment attempts to compensate for the skeletal class Ⅱ malocclusion. Th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retreated with decompensat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 maxillary incisors were repositioned and proclined in the alveolar bone, the overjet was increased, and a space was created for orthognathic surgery, including maxillary impaction, anterior maxillary back-setting, and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to correct his skeletal anteroposterior discrepancy. Gingival display was reduced, and lip competence was restored.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remained stable after 2 years. The patient was satisfied with his new profile as well as with the functional malocclusion at the end of treatment.CONCLUSION This case report provides orthodontists a good example of how to treat an adult with severe skeletal class Ⅱ malocclusion with vertical maxillary excess after an unsatisfactory orthodontic camouflage treatment. Orthodontic and orthognathic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correct a patient’s facial appea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e report Skeletal classmalocclusion Vertical excess Gummy smile Camouflage treatment Orthognathic surgery
下载PDF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ostpeak Stage Patients with Class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Using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Therapy: A Report on 16 Cases 被引量:1
2
作者 Jun Liu Ling Zou +4 位作者 Zhi-he Zhao Neala Welburn Pu Yang Tian Tang Yu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07-216,共10页
Aim To determine cephalomet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echnique on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Methodology In this retrospectiv... Aim To determine cephalomet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echnique on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Methodology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16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successfully corrected using a non-extraction and MEAW technique were cephalometrically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16 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treated using an extraction technique. Using CorelDRAW software, standardized digital cephalograms preand post-active treatments were traced and a reference grid was set up. The superimpositions were based on the cranial base, the mandibular and the maxilla regions,and 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were measured. Changes following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paired-sample t-test. Student's t-test for unpaired sample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changes between the MEAW and the extraction control groups. Results The correction of the molar relationships comprised 54% skeletal change (mainly the advancement of the mandible) and 46% dental change. Correc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relationships comprised 30% skeletal change and 70% dental change. Conclusion The MEAW technique can produce the desired vertical and sagittal movement of the tooth segment and then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y utilizing the residual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cond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HALOMETRY class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mandibular advancement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 non-extraction postpeak stage
下载PDF
Distalization of maxillary molars for Class Ⅱ malocclusion with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被引量:1
3
作者 段银钟 武俊杰 +1 位作者 陈学鹏 钱红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5年第6期373-376,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on distalization of maxillary molars and the reciprocal effects on the anchorage teeth. Methods:Twenty-four adolescent patients(12 boys,1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on distalization of maxillary molars and the reciprocal effects on the anchorage teeth. Methods:Twenty-four adolescent patients(12 boys,12 girls) with Class Ⅱ malocclusion were selected and the coil-springs appliance was used during the treatment. Pre- and postdistalization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for the correction of Class Ⅱ molar relationship was 4.6 months. And the mean distance of molar distalization was 4.4 mm.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lso demostrated less tipping and better bodily movement of maxillary molars.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distalizes the upper molar significantly, while there is no remarkable loss of anchorage because of patients’ wearing headgear with J hooks at night and Class Ⅱ elastics in the day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DONTICS molar distalization class malocclusion coil springs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髁突形态、上尖牙牙槽骨形态变化的研究
4
作者 田华 郝天喜 邓刚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8期84-87,共4页
目的 探讨与研究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AngleⅡ)治疗前后髁突形态、上尖牙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 目的 探讨与研究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AngleⅡ)治疗前后髁突形态、上尖牙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扩弓矫治,治疗观察时间为6个月,记录髁突形态、上尖牙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62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ANB、SNA、SNB、Sn-H、LL-E等髁突形态参数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H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的磨牙移位距离显著降低,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与治疗前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期间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2.90%,其中龋齿5例、口腔黏膜损伤1例、食物嵌塞1例、牙周炎1例。治疗6个月后的固定性、美观度、舒适度、咀嚼功能等口腔功能评分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髁突、上尖牙牙槽骨会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口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安氏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 髁突 上尖牙牙槽骨
下载PDF
高角Ⅱ类开[牙合]患者上下颌前牙根长及中切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5
作者 任庆源 包丽娜 +1 位作者 周梦娇 伍春兰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 目的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角Ⅱ类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和下颌尖牙牙根均较高角Ⅱ类正常覆[牙合]患者短,高角Ⅱ类开[牙合]患者上颌中切牙牙冠长轴相对于牙根长轴偏唇侧,冠根成角较小,利于开[牙合]患者的前牙转矩控制或内收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角 类错[牙合] 正畸 前牙开[牙合] 前牙 牙根长度 冠根形态 锥形束CT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伴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崔海燕 朱蓬 +1 位作者 张秀梅 马远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972-975,共4页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在重度牙周炎伴Ⅱ类错颌畸形矫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浚县人民医院2018-09至2022-012022-12收治的130例重度牙周炎伴Ⅱ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无...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在重度牙周炎伴Ⅱ类错颌畸形矫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浚县人民医院2018-09至2022-012022-12收治的130例重度牙周炎伴Ⅱ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常规矫治组,各65例。常规矫治组在GTR术基础上进行金属直丝弓托槽矫治,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在GTR术基础上联合无托槽隐形矫治。矫治6m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介质(P物质、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龈沟液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MMP8))、牙周改善情况(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牙齿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矫治6m后,无托槽隐形矫治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矫治组(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6 m后,两组龈沟液P物质、PGE_(2)、CGRP、ICAM-1、IL-1β、MMP8水平、PD、SBI、PLI、GI均降低,咬合力、咀嚼效率均升高,且无托槽隐形矫治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矫治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GTR术用于重度牙周炎伴Ⅱ类错颌畸形患者可提高矫治效果,减轻龈沟液炎性程度,改善牙周状况,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增强牙齿功能,且具有较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 类错颌畸形 无托槽隐形矫治 牙齿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季洪超 徐巍巍 +2 位作者 邓旭霞 刘兰 李薇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1034-1037,1047,共5页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隐形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隐形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隐形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隐形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相关指标(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窝深度、髁突短轴长度、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髁突上部高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以及颞下颌关节间隙(颞下颌关节前间隙、颞下颌关节后间隙、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并计算关节间隙指数(R值)。结果(1)两组内治疗前后的关节结节倾斜角、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及常规组治疗前后的关节窝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隐形组治疗后的关节窝深度较治疗前变小,两组治疗后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隐形组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常规组增加(均P<0.05)。(2)常规组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以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上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R值,以及隐形组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隐形组的R值、颞下颌关节前间隙、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及颞下颌关节上间隙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可有效增加髁突短轴长度及髁突上部高度,有助于促进颌骨的正常发育及咬合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 隐形矫治器 矫治 青少年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牙合]力及与髁突形态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夏衣旦·艾合买提江 祖丽呼玛·阿热甫江 潘旭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645-1648,共4页
目的 探讨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牙合]力及与髁突形态位置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初次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50例。采用T-scanII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记录,... 目的 探讨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牙合]力及与髁突形态位置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初次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50例。采用T-scanII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记录,拍摄锥形术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并测量髁突位置及形态,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总[牙合]力(Total ocdusal force, 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 AOF)、前牙[牙合]力、后牙[牙合]力、[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aximalmovement of COF,MMCOF)在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区[牙合]力与关节窝深度、髁突近远中径呈正相关(r>0.00,P<0.05);后牙区[牙合]力与关节窝深度和髁突近远中径呈负相关(r<0.00,P<0.05)。后牙区[牙合]力与Ⅱ类侧TOF呈正相关(r>0.00,P<0.05)。结论 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当前牙[牙合]力增加时,关节窝深度增加,髁突近远中径增宽;而当后牙[牙合]力增加时,髁突近远中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2)错[牙合] 髁突形态 [牙合]力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畸形伴异常垂直骨面型的颏联合形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唐娜 赵志河 +1 位作者 廖春晖 赵美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矢状骨面型 骨性类错[牙合]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颏联合
下载PDF
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颅面结构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峰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岚 毕惠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探讨Ⅱ类高角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采用Tweed 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 14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 1)FMIA及Z角在治疗后增加并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ANB治疗后... 目的 :探讨Ⅱ类高角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采用Tweed 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 14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 1)FMIA及Z角在治疗后增加并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ANB治疗后减小 ,SNB增大且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3)牙合平面角 (OP FH)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治疗过程中 ,我们成功地控制了 :( 1)面部垂直向的生长 ;( 2 )牙合平面的旋转 ;( 3)下切牙直立于基骨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结构 临床研究 类高角 安氏类错He 口腔正畸 矫治机制
下载PDF
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房兵 邱蔚六 +1 位作者 沈国芳 唐友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5-327,335,共4页
目的 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 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 目的 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 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排齐牙列,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牙合)曲线,建立正颌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结果 11例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面容美观改善。结论 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术前正畸、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及术后正畸,每一操作步骤的精确到位均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术前正畸 术后正畸 安氏类Ⅰ分类错hé
下载PDF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6
12
作者 马艳 周丽荣 +4 位作者 施优灵 杨磊 鲍玮玮 曲幸辉 庞光明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925-928,共4页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SNA角和SNB角...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SNA角和SNB角、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上下牙咬合关系良好且稳。手术前后两组的SNA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SNB角明显大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探诊深度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的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功能限制、躯体疼痛、生理障碍、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社交障碍及身体残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能有效调整咬合功能,改善侧貌形态,从而提高术后总体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错[牙合] 安氏类错牙合畸形 口腔正畸 修复治疗 咬合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文盛 刘健敏 +2 位作者 卢海燕 左艳萍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NB角、前牙覆盖、磨牙关系、下颌基骨位置、髁突位置和下颌长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基骨位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覆盖减小和磨牙关系改善主要来源于骨骼效应。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快速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可有效改善前牙覆盖和磨牙关系。这种改善包括骨骼效应和牙齿效应,其中下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早期矫治 安氏类错袷 头影测量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Ⅱ类错正畸人群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邓潇 万哲 +3 位作者 何姝姝 Peter Wamalwa 陈嵩 张智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 1)安氏Ⅱ类错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组与个别正常组的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关系位 安氏类错 髁突位置测量仪
下载PDF
采用锥形束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博文 王艳民 +3 位作者 宋芳 刘敏 段莹 周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安氏类1分类错胎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4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Ⅱ类错畸形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杰 马策 +1 位作者 王豫蓉 陈德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183-3187,共5页
背景:课题组以往研究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生长发育期下颌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否能与骨形态发生蛋白4相互促进下颌骨生长目前未见有相关报道。目的:检测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血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 背景:课题组以往研究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生长发育期下颌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否能与骨形态发生蛋白4相互促进下颌骨生长目前未见有相关报道。目的:检测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血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情况,以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量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为Ⅰ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为Ⅱ组,每组18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别检测两组血液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性Ⅱ类错畸形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 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骨性Ⅰ类错畸形组(P<0.05),骨性Ⅱ类错畸形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4 m 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骨性Ⅰ类错畸形组(P<0.05),骨性Ⅱ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表达量均降低与下颌骨发育不足有密切关系,且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相互协同,共同参与调节下颌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 下颌后缩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形态发生蛋白4 下颌骨 麦氏软骨 髁突 生长发育高峰 遗传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的软组织侧貌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艳红 王春玲 +2 位作者 刘东旭 魏福兰 朱鲲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一系列指标随着面高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侧貌突度及上、下唇突度依次明显增大,而面下部深度逐渐由过深变浅,同时上下唇弧的弧度由大变小、弧形由深变浅、由过于弯曲趋于过直立,尤其是低角组颏唇沟过凹陷而高角组过平坦。结论: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软组织侧貌特征尤其是唇颏部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类错(牙合) 软组织侧貌 垂直骨面型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下颌牙弓与基骨形态相关性的三维测量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佳琪 江久汇 +2 位作者 邹薇 许天民 刘学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5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 目的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5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代表基骨)进行标定并映射到参考平面得到FA和WALA的映射点,分析其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及其相关性,并对牙弓和基骨弓形进行曲线拟合。结果骨性Ⅱ类的下颌牙弓弓形曲线与基骨弓形曲线相关度在尖牙区为0.534,磨牙区为0.873。牙弓与基骨尖牙间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而牙弓与基骨磨牙间宽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弓弓形拟合曲线的曲率半径r为15.194,回归系数R2为0.912;基骨弓形拟合曲线的r为20.250,R2为0.947。结论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弓形与对应的基骨弓形在磨牙区高度相关,在尖牙区中度相关;基骨尖牙间宽度与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差异,基骨磨牙间宽度则明显大于牙弓磨牙间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 三维测量 牙弓与基骨形态 曲线拟合
下载PDF
隐形功能矫治器矫治青少年Ⅱ类错畸形 被引量:31
19
作者 周力 王艳民 +1 位作者 张澜 姚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6-241,共6页
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对青少年颜貌美观和口颌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功能性和轻中度骨性Ⅱ类错[牙合],建议采用双期矫治。传统的功能矫治器舒适度低,不方便进行牙列的调整,疗程较长;随着数字... 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对青少年颜貌美观和口颌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青少年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功能性和轻中度骨性Ⅱ类错[牙合],建议采用双期矫治。传统的功能矫治器舒适度低,不方便进行牙列的调整,疗程较长;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隐形功能矫治器应运而生。隐形功能矫治器佩戴舒适,可以将矫形治疗和矫治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调整颌骨关系的同时对错位牙进行矫正,提高矫治效率,缩短治疗时间。本文结合典型病例,简单介绍使用隐形功能矫治器矫治青少年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要点和治疗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错[牙合]畸形 青少年 功能矫形 隐形矫治器
下载PDF
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恒牙初期Ⅱ类错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漫 程祥荣 彭友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 :观察 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恒牙初期安氏 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在临床随机选择 2 0名安氏 类错牙合用 Twin 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 ,以 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 :Twin block矫治器可促进下颌生长 ;同时引起上切牙舌倾 ... 目的 :观察 Twin block矫治器矫治恒牙初期安氏 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在临床随机选择 2 0名安氏 类错牙合用 Twin 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 ,以 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 :Twin block矫治器可促进下颌生长 ;同时引起上切牙舌倾 ,下切牙唇倾。结论 :Twin block矫治器可产生明显的生长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活动矫治器 安氏类错He 恒牙 矫治 正畸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