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ostpeak Stage Patients with Class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Using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Therapy: A Report on 16 Cases 被引量:1
1
作者 Jun Liu Ling Zou +4 位作者 Zhi-he Zhao Neala Welburn Pu Yang Tian Tang Yu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07-216,共10页
Aim To determine cephalomet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echnique on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Methodology In this retrospectiv... Aim To determine cephalomet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and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echnique on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Methodology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16 postpeak Class Ⅱ Division 1 patients successfully corrected using a non-extraction and MEAW technique were cephalometrically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16 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treated using an extraction technique. Using CorelDRAW software, standardized digital cephalograms preand post-active treatments were traced and a reference grid was set up. The superimpositions were based on the cranial base, the mandibular and the maxilla regions,and 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were measured. Changes following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paired-sample t-test. Student's t-test for unpaired sample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changes between the MEAW and the extraction control groups. Results The correction of the molar relationships comprised 54% skeletal change (mainly the advancement of the mandible) and 46% dental change. Correc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relationships comprised 30% skeletal change and 70% dental change. Conclusion The MEAW technique can produce the desired vertical and sagittal movement of the tooth segment and then effectively stimulate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y utilizing the residual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cond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HALOMETRY class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mandibular advancement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 non-extraction postpeak stage
下载PDF
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牙骨特征、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琳琳 刘东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0-714,共5页
随着人们对美学需求的增加,偏颌畸形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问题。骨性Ⅲ类偏颌畸形不仅会影响面部美观,同时会对口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偏颌畸形的成因复杂,表现多样,在硬组织方面主要表现为面部各单元的空间位置不对称、颌骨形态不对... 随着人们对美学需求的增加,偏颌畸形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问题。骨性Ⅲ类偏颌畸形不仅会影响面部美观,同时会对口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偏颌畸形的成因复杂,表现多样,在硬组织方面主要表现为面部各单元的空间位置不对称、颌骨形态不对称以及牙列代偿性变化等。基于偏颌患者综合颌面特征的分类对于诊断、治疗和手术计划至关重要。该文旨在对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的牙骨特征、分类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 偏颌 下颌偏斜 正颌手术 正畸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畸形伴异常垂直骨面型的颏联合形态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唐娜 赵志河 +1 位作者 廖春晖 赵美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矢状骨面型 骨性Ⅱ类错[牙合] 骨性类错[牙合] 颏联合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三维对称性的CBCT观察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可 王珊 +4 位作者 王林 于剑南 赵宏 刘敏 赵春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的三维特征。方法:纳入正畸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62名,按照颏点的偏离程度分为颜面部不对称组30例和颜面部对称组32例,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扫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采用Dolphin 11.0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下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13个点进行描记,对下颌骨37个变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颜面部不对称组偏斜侧髁突及下颌角点相对于偏斜对侧处于向后、向外、向上的位置,偏斜对侧有着更长的下颌体、下颌支、髁突和更大的下颌支倾斜度及髁突倾斜度。结论:髁突、下颌支、下颌体的不对称生长发育及下颌骨的旋转都是导致下颌偏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骨性类错(牙合) 下颌骨 锥形束CT(CBCT) 测量
下载PDF
外科-正畸治疗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小兵 陈嵩 +1 位作者 陈扬熙 李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分析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颅面形态特征,总结采用外科-正畸治疗矫治此类畸形中正畸治疗的特点及难点。方法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通过外科-正畸治疗完成的下颌骨偏斜Ⅲ类骨性畸形病例25例,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资料的对比分... 目的分析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颅面形态特征,总结采用外科-正畸治疗矫治此类畸形中正畸治疗的特点及难点。方法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通过外科-正畸治疗完成的下颌骨偏斜Ⅲ类骨性畸形病例25例,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资料的对比分析,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骨性Ⅲ类下颌骨偏斜畸形是合并有矢状向及冠状向的错畸形,正颌手术前的正畸治疗主要是平整协调上下牙弓形态和去除各类牙代偿,正颌手术后的正畸治疗为咬合的精细调节。经外科-正畸治疗,25例下颌骨偏斜的骨性III类畸形患者的形态和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别于单纯的骨性Ⅲ类畸形,正颌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是保证矫治效果、达到功能形态俱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偏斜 骨性畸形 外科-正畸治疗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下颌骨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密 于美清 +5 位作者 刘俊 董福生 卢海燕 胡骁颖 陈文静 马文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2-525,共4页
目的:用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对测量... 目的:用锥体束CT(CBCT)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斜组中偏斜侧下颌升支长度、体积、下颌骨总长度、体积、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髁突单位、下颌角与下颌体的单位长度均小于对侧(P<0.05),偏斜侧下颌角的角度大于对侧,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斜组2侧各项的差值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侧的髁突与下颌升支小于对侧;下颌体的后部轻度不对称;下颌体前半部分两侧基本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耠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CBCT)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岩 边慧慧 +1 位作者 郑颖 刘奕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917-91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下颌联合形态差异。方法成人Ⅲ类患者69例作为实验组,成人Ⅰ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在CBCT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LH)和下切牙根尖处牙槽骨厚度(LA、LP),比...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下颌联合形态差异。方法成人Ⅲ类患者69例作为实验组,成人Ⅰ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在CBCT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LH)和下切牙根尖处牙槽骨厚度(LA、LP),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Ⅲ类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的差异。结果在骨性安氏Ⅲ错牙合中,下颌联合高度(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角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下颌联合形态趋于菲薄狭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同时伴随其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 下颌联合形态 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 CBCT
下载PDF
安氏Ⅲ类边缘病例非拔牙矫正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林玲 游清玲 杨一鸣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评价采用上颌快速扩弓技术与下颌后牙后倾技术相结合的非减数治疗模式治疗青少年安氏Ⅲ类错边缘病例患者后所引发的牙骨性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方法:收集9例符合安氏Ⅲ类错边缘病例特征的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13.4岁,上颌平均... 目的:评价采用上颌快速扩弓技术与下颌后牙后倾技术相结合的非减数治疗模式治疗青少年安氏Ⅲ类错边缘病例患者后所引发的牙骨性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方法:收集9例符合安氏Ⅲ类错边缘病例特征的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13.4岁,上颌平均拥挤度为(6.7±2.8)mm,下颌平均拥挤度为(2.6±0.4)mm。采用Hyrax上颌快速扩弓装置及固定矫正装置予以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比较,SNA增大1°,A点前移1.69mm,SNB减小0.69°,B点后退1.88mm,两者相结合,导致ANB增大1.69°(P<0.05);下颌平面下旋1.50°,Y轴角增大0.88°,表明下颌出现下旋(P<0.05);上切牙唇倾度增加4.75°(P<0.05),下切牙唇倾度无明显变化;鼻唇角无明显变化,上唇位置前移1.00mm(P<0.05),下唇位置后退0.63mm,使得上、下唇突度的差异度减小(P<0.05)。结论:该治疗模式有利于患者矢状向骨性关系及上、下唇关系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牙合) 边缘病例 快速扩弓 磨牙后倾
下载PDF
PAR指数评价安氏Ⅲ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的矫治效果 被引量:7
9
作者 牟明奎 陆晓丽 +1 位作者 展望 曹宇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4-175,178,共3页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安氏Ⅲ类错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安氏Ⅲ类错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反覆盖及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两组治疗后的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Ⅲ类错拔牙病例的错程度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和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病例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拔牙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和中线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指数 疗效评价 安氏类错[牙合] 拔牙/非拔牙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患者咀嚼时下颌运动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妍 杨晓江 高晓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7-571,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咀嚼不同食物时的下颌运动。方法:对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14例,不伴有下颌偏斜患者10例,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下颌定位仪测量咀嚼运动时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点以及切牙点在矢状向、冠状向、...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咀嚼不同食物时的下颌运动。方法:对成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14例,不伴有下颌偏斜患者10例,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下颌定位仪测量咀嚼运动时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点以及切牙点在矢状向、冠状向、水平向的移动范围的面积比值。结果:咀嚼软食时,从矢状方向和水平方向看,偏斜组双侧髁突点的运动轨迹与非偏斜组和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而3组样本切牙点运动轨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咀嚼脆食时,3组样本在三个方向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咀嚼韧食时,在矢状方向上偏斜组偏斜侧髁突点和切牙点运动面积比值明显高于非偏斜组和正常组(P<0.01),而非偏斜侧髁突点运动面积比值仅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下颌运动受食物形态和质地的影响相对较大,下颌偏斜患者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 三维超声定位技术 下颌运动特点 咀嚼运动
下载PDF
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璐璐 刘洪臣 +2 位作者 黄旭明 张飞 赵志新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178-180,共3页
目的 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 目的 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0°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 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牵引器 恒牙早期 安氏类错[牙合] 拔牙间隙 殆垫
下载PDF
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金龙 王云霁 +3 位作者 胡鸿涛 廖仟 张维奕 范小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67-1472,1477,共7页
目的·系统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与单纯下颌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所有比较单纯下颌骨后退术与上颌... 目的·系统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与单纯下颌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所有比较单纯下颌骨后退术与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止于2016年2月29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病例对照试验文献,共2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术式对气道横截面积(CSA)的影响方面,鼻咽平面(后鼻棘平面)、会厌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腭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种术式对气道容积的影响方面,鼻咽气道容积和上气道总容积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气道和喉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下颌骨后退术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鼻咽、喉咽平面的横截面积及鼻咽气道、上气道总容积的影响更小;对于骨性Ⅲ类错患者,尤其有潜在呼吸问题的患者,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的治疗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后退术 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骨性类错 上气道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伟 谢晓艳 +3 位作者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下颌骨髁状突 错[牙合] 安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拔牙矫治对安氏Ⅲ类患者上气道以及舌骨位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敏 周少云 +2 位作者 邵群乐 姚君 黄楚宁 《解剖学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412-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对安氏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合患者,拔除前磨牙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及相关指标进行统...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对安氏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合患者,拔除前磨牙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气道骨性鼻咽、鼻咽、腭咽段矢状径增加,舌骨向后下旋转。结论拔牙矫治对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上段矢状径以及舌骨位置有影响,上气道下段大小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合 拔牙矫治 上气道矢状径 舌骨
下载PDF
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奇 谢莉莉 +1 位作者 顾明 张智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袷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袷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牙合],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安氏 错[牙合] 矫治
下载PDF
上颌切牙托槽倒置粘接治疗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翁嘉华 王大为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11期665-670,共6页
目的探讨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中上切牙使用直丝弓托槽倒置粘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列早期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随机分为托槽常规粘接组(对照组,非拔牙矫治17例,拔牙矫治16例)和托槽倒置粘接组(试... 目的探讨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中上切牙使用直丝弓托槽倒置粘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列早期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随机分为托槽常规粘接组(对照组,非拔牙矫治17例,拔牙矫治16例)和托槽倒置粘接组(试验组,非拔牙矫治18例,拔牙矫治15例)各33例,分别拍摄并测量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拔牙矫治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SNA角、U1-SN角和U1-NA角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SNA角、U1-SN角、U1-NA距、U1-NA角、L1-MP角、L1-NB距、L1-NB角和U1-L1角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矫治中,上切牙托槽倒置粘接可增大上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少上切牙代偿性唇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美观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 托槽倒置粘接 直丝弓矫治器 切牙 拔牙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患者开闭口时下颌运动特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妍 杨晓江 高晓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321-323,共3页
目的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开闭口时下颌运动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24例,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下颌定位仪进行开闭口运动时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点以及切牙点在矢状向、冠状向、水平向移动范围的比较。结果从矢状方... 目的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开闭口时下颌运动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24例,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下颌定位仪进行开闭口运动时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点以及切牙点在矢状向、冠状向、水平向移动范围的比较。结果从矢状方向看,骨性Ⅲ错患者双侧髁突点的运动轨迹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而切牙点运动轨迹在三个方向上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开闭口时髁突点运动小于正常组(仅矢状向),切牙点运动大于正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 三维超声定位技术 下颌运动特点 开闭口
下载PDF
Ⅲ类错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亓坤 吴昊 +1 位作者 张海霞 王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Ⅲ类错畸形对咬合与肌电的影响。方法:使用T-SCANⅢ与肌电仪对16名Ⅲ类错畸形患者进行检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15.59±2.51)岁,采集患者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前伸切对切最大紧咬时的咬合与肌电... 目的:探讨Ⅲ类错畸形对咬合与肌电的影响。方法:使用T-SCANⅢ与肌电仪对16名Ⅲ类错畸形患者进行检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15.59±2.51)岁,采集患者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前伸切对切最大紧咬时的咬合与肌电情况。结果:Ⅲ类患者在姿势位时的颞肌、咬肌肌电高于对照组(P<0.05),切对切最大紧咬时低于对照组(P<0.05),ICP最大紧咬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Ⅲ类错畸形会导致患者咀嚼肌肌电发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错[牙合] 咬合检测仪 肌电 姿势位 牙尖交错位 前伸位
下载PDF
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于青春期恒河猴牙合位改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丽艳 徐芸 韩秀丽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8,共4页
目的: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上、下颌骨改变的影像学研究.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3月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冶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对相关数... 目的: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上、下颌骨改变的影像学研究.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3月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冶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及比较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矫治前后矢状方向牙合位发生改变,∠SNA及∠ANB明显增大,∠FMA及Y轴增大,上颌骨长度增加,下颌骨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牙合位发生明显改变,上颌骨生长趋势加快,下颌骨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位改变 骨性安氏类错[牙合] 矫形力 影像学
下载PDF
拔牙与非拔牙的骨性安氏Ⅲ类双颌手术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桦 杜越英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骨发育过度的患者。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术前正畸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组15例,未拔牙组16例。摄取治疗前(T1)、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治疗完成后(T3)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测量9个指标值,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治疗前(T1)拔牙与非拔牙组上牙槽角(SD-SN)有显著差异(P<0.05)。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下中切牙角(L1-MP)和覆盖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3)下中切牙角(L1-MP)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组在治疗前骨组织的结构形态上上牙槽骨较非拔牙组更前突,通过术前拔牙正畸内收上前牙长轴后得以改善。正颌手术前正畸后拔牙组下前牙去代偿较非拔牙组更明显,下前牙更直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安氏类错 头影测量 拔牙 正颌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