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及血清中MICA的表达和含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辉 刘春苗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及血清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蛋白A(MICA)的表达和含量,探讨其与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59例)及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及血清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蛋白A(MICA)的表达和含量,探讨其与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59例)及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12例)、正常卵巢上皮组织(15例)膜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蛋白A(mMIC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及健康人(15例)血清可溶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蛋白A(sMICA)的含量。结果:①mMICA在卵巢上皮性癌和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88%、8.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卵巢上皮性癌低分化组和中分化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48%、63.16%,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45%、79.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不表达。②血清中sMICA含量,卵巢上皮性癌20.79±8.37ng/ml、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9.98±1.75ng/ml、健康人6.47±1.69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卵巢上皮性癌低分化组含量高于中分化组,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在卵巢上皮性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上皮组织中mMICA的表达阳性率及血清中sMICA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组织mMICA表达阳性率及血清中sMICA含量均较高,且均与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检测血清sMICA含量可能作为辅助诊断及评价卵巢上皮性癌病情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癌 膜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蛋白A 可溶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 合体相关蛋白A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对大肠癌细胞转移特性调控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陈宏 张振书 +2 位作者 张亚历 周殿元 赖卓胜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1999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对大肠癌细胞转移特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羊膜侵袭培养系统和明胶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PKC激活剂PMA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PMA的拮抗作...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对大肠癌细胞转移特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羊膜侵袭培养系统和明胶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PKC激活剂PMA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作用的影响及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P)对PMA的拮抗作用,以及研究了这种体外的侵袭作用与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包括72kDⅣ型胶原酶(MMP-2)和92kDⅣ型胶原酶(MMP-9)的关系。结果:PMA可显著增强HT-29细胞的侵袭性,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PMA还可增加HT-29细胞分泌MMP-2和MMP-9,而SP则可拮抗PMA的这种诱导作用,抑制MMP-2和MMP-9的分泌。结论:蛋白激酶C可能是调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PKC的激活可诱导肿瘤细胞侵袭性增强和分泌MMP-2和MMP-9增加,SP可能通过抑制PMA对PKC的激活,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分泌MMP-2和MMP-9。MMP-2和MMP-9的分沁与肿瘤细胞侵袭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2 MMP-9 蛋白激酶C 侵袭性 分泌 型胶原酶 大肠癌细胞 PKC 肿瘤细胞 PMA
下载PDF
布氏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小茜 郑源强 石艳春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4期4125-4128,共4页
布氏菌是引起人和动物布鲁菌病的病原体。这类兼性胞内寄生菌表达一系列的致病因子,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和Ⅳ型分泌系统等以保持其毒力。有些致病因子是侵袭宿主所必需的,有些致病因子对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是必需的,它们保证了布... 布氏菌是引起人和动物布鲁菌病的病原体。这类兼性胞内寄生菌表达一系列的致病因子,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和Ⅳ型分泌系统等以保持其毒力。有些致病因子是侵袭宿主所必需的,有些致病因子对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是必需的,它们保证了布氏菌在胞内的生存和增殖,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了解其致病因子和作用机制可为疫苗研制提供依据,也可促使新的抗生素研制。现就布氏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菌 致病因子 脂多糖 外膜蛋白 型分泌系统
下载PDF
杜仲梦尼夜蛾CD36家族同源基因克隆与组织分布研究
4
作者 黄星瑞 杨洁 +4 位作者 邹洁 文玺 胡传豪 张佑祥 黄兴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2,共11页
[目的]揭示杜仲梦尼夜蛾CD36家族同源基因神经元膜蛋白(SNMPs)和b族清道夫受体(SRb)的序列特征和组织分布情况。[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杜仲梦尼夜蛾SNMPs和SRb基因,对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同源建模;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这些基因在... [目的]揭示杜仲梦尼夜蛾CD36家族同源基因神经元膜蛋白(SNMPs)和b族清道夫受体(SRb)的序列特征和组织分布情况。[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杜仲梦尼夜蛾SNMPs和SRb基因,对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同源建模;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杜仲梦尼夜蛾中鉴定得到3个CD36家族同源基因(OsonSNMP1、OsonSNMP2和OsonSRb1);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2个跨膜区域和1个细胞外结构域。空间结构预测发现,这些蛋白的胞外结构域包含1个主要由反向平行β-折叠构成的桶状核心和1个富含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的α-螺旋;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OsonSNMP1、OsonSNMP2和OsonSRb1均在触角中大量表达;OsonSNMP1在雄虫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虫触角,Oson-SNMP2在雌虫触角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OsonSRb1在雄虫触角中大量表达外,还在雌雄虫的口器中大量表达。[结论]本研究发现OsonSNMP1、OsonSNMP2和OsonSRb1编码的蛋白具有与脊椎动物CD36家族受体类似的空间结构,与嗅觉器官高度关联的表达模式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杜仲梦尼夜蛾嗅觉系统中发挥了功能,以上结果为探究杜仲梦尼夜蛾CD36家族同源基因的嗅觉功能提供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梦尼夜蛾 嗅觉 CD36家族 神经元膜蛋白 清道夫受体b族
下载PDF
HopQ与人CEACAM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凯 王鸽 +3 位作者 孙建兵 汪亚辉 刘宏斌 惠玲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7期3433-3437,共5页
幽门螺杆菌(Hp)是人胃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定植菌,是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其所携带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 A)是致病的关键。Hp通过其外膜黏附蛋白Hp外膜蛋白Q(Hop Q)作用于细胞膜受体蛋白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 幽门螺杆菌(Hp)是人胃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定植菌,是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其所携带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 A)是致病的关键。Hp通过其外膜黏附蛋白Hp外膜蛋白Q(Hop Q)作用于细胞膜受体蛋白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上,诱导反式二聚化的CEACAM1解聚,以单体的形式结合并将毒力因子Cag A注射入受体细胞。Hop Q具有不同的亚型、地区分布差异和多种生物学功能,不同亚型对Cag A的转移能力完全不同。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Cag A通过CagⅣ型分泌系统的易位。Hop Q-CEACAM1作用点可能成为治疗Hp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Q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型分泌系统
下载PDF
利用I-Mutant2.0辅助设计与优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融合抑制多肽 被引量:2
6
作者 曲玉辰 陆路 姜世勃 《微生物与感染》 2019年第2期72-81,共10页
Ⅰ型膜融合蛋白(class I membrane fusion protein)在Ⅰ型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抑制六螺旋结构形成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设计的原理是模拟该蛋白融合区域的自身序列,与病毒融合蛋白结合形成异源六聚体,从而阻断... Ⅰ型膜融合蛋白(class I membrane fusion protein)在Ⅰ型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抑制六螺旋结构形成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设计的原理是模拟该蛋白融合区域的自身序列,与病毒融合蛋白结合形成异源六聚体,从而阻断病毒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此类融合抑制剂的传统设计主要基于一级与二级结构,但为进一步强化其抗病毒活性,通常需依赖病毒膜融合蛋白三级结构信息,从而限制了对那些尚无病毒蛋白三级结构信息的新发病毒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的快速优化和研发。本研究提出了不依赖蛋白三级结构信息,而利用I-Mutant2.0软件来辅助设计和优化多肽类病毒膜融合抑制剂的设想。根据I-Mutant2.0的预测结果,以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为模型,分析该病毒HR2区融合抑制剂序列中若干适合与不适合优化的位点,并设计了一系列多肽。结果发现,对适合优化的位点进行调整的多肽,其对HR1的结合能力及对病毒的抑制活性均有所提升;反之,多肽活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利用I-Mutant2.0辅助设计与优化病毒融合抑制多肽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发新的融合抑制剂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融合抑制剂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分子动力学模拟 Ⅰ型膜融合蛋白 新发突发传染病
下载PDF
Ⅳ型膜蛋白插入内质网膜的转运机制研究
7
作者 田伟 马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2338-2340,共3页
Ⅳ型膜蛋白是一种特殊的尾部锚定的膜蛋白,如囊泡运输相关的Syb2、负责蛋白转运的SRP受体和Sec61、调节细胞凋亡的Bcl-2等,在细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大部分膜蛋白的翻译同步转运机制相比,Ⅳ型膜蛋白插入内质网膜的过程属于翻译后转... Ⅳ型膜蛋白是一种特殊的尾部锚定的膜蛋白,如囊泡运输相关的Syb2、负责蛋白转运的SRP受体和Sec61、调节细胞凋亡的Bcl-2等,在细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大部分膜蛋白的翻译同步转运机制相比,Ⅳ型膜蛋白插入内质网膜的过程属于翻译后转运机制。Ⅳ型膜蛋白从核糖体中翻译结束并释放后,经过一系列的多分子协同作用转运到内质网膜上,再由内质网上的通道蛋白或整合酶整合转运进入内质网。近年来,基于体外翻译与重组实验的不断创新,鉴定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转运分子,如TRC复合物的40KD亚基,为了解这类特殊膜蛋白的合成转运机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证据,但仍然有许多关键的内容与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膜蛋白 尾部锚定膜(TA)蛋白 翻译后转运机制 插入 内质网膜
原文传递
基于结构信息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禄 裴智勇 陈斯云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1,共7页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是蛋白质发挥其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基于相互作用蛋白质数据库、基因本体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SCOP),结合SWISS-PROT等相关数据库中蛋白质功能注释信息,定...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是蛋白质发挥其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基于相互作用蛋白质数据库、基因本体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SCOP),结合SWISS-PROT等相关数据库中蛋白质功能注释信息,定义描述蛋白质相互作用倾向性的参数,对酿酒酵母定位于不同细胞器蛋白、部分膜蛋白,以及酿酒酵母、线虫和大肠杆菌按SCOP分类的不同结构类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细胞器、膜和结构类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确实存在明显的偏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相互作用 相对倾向性 细胞器 结构类
原文传递
高免疫原性胶质瘤细胞疫苗体外诱导Th-1漂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章雅 康德智 +2 位作者 郑树法 林元相 连葆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观察高免疫原性即膜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I类分子(MHC-I)双高表达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251(GBMU251)细胞疫苗在体外诱导Th-1漂移现象。方法GBMU251分别以500U/mL IFN-γ诱导48h、43℃热休克2h、... 目的观察高免疫原性即膜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I类分子(MHC-I)双高表达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251(GBMU251)细胞疫苗在体外诱导Th-1漂移现象。方法GBMU251分别以500U/mL IFN-γ诱导48h、43℃热休克2h、500U/mLIFN—γ诱导48h+43℃热休克2h诱导其MHC-I类分子、膜型HSP70高表达,随后经丝裂霉素(MMc)灭活制成细胞疫苗。体外刺激健康捐献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作为效应细胞,进行肿瘤特异性杀伤试验:FCM检测疫苗刺激前后PBMCs 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效应细胞攻击靶细胞后的IFN-γ、1L-2的分泌情况。结果体外刺激后,HSP70和MHC-I类分子双高表达的U251细胞疫苗CD4^+、CD8^+比例相对于MHC—I类分子单高表达或HSP70分子单高表达细胞疫苗组明显增加,体外IFN-γ,和IL-2分泌量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免疫原性即HSP70和MHC-I类分子双高表达U251细胞疫苗体外诱导产生Th-1漂移现象,推测足其体外抗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251细胞 MHC—I HSP70 免疫治疗 Th-1细胞 Th-2细胞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海峰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16期8-10,共3页
目的 观察在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和Ⅳ型狼疮肾炎(LN)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I)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和16例Ⅳ型狼疮肾炎(LN)中肾活检组织进行MCP-1及CD68+浸润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分析MCP-1在肾小球... 目的 观察在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和Ⅳ型狼疮肾炎(LN)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I)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和16例Ⅳ型狼疮肾炎(LN)中肾活检组织进行MCP-1及CD68+浸润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分析MCP-1在肾小球、肾间质的分布及其与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正常组肾脏无MCP-1表达,RPGN和Ⅳ型LN组中大部分患者肾脏MCP-1有表达.②在正常肾组织偶见单核细胞浸润,而在RPGN组和Ⅳ型LN组中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弥漫浸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小管MCP-1表达与间质CD68+细胞浸润具有明显相关性.肾小管MCP-1表达越高,MC细胞浸润越明显,肾小管间质损伤就越重.结论 ①在两组病变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都参与了肾小球和肾间质小管的炎症病变;②MCP-1参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 针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进行靶向治疗, 阻断白细胞在组织中浸润及其后续反应, 有可能为进展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MCP-1表达 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active 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肾小管间质损伤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NAL tissue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狼疮肾炎 adjuvant therapy 进展性肾脏疾病 肾活检组织 肾间质 免疫组化染色 RENAL biopsy 统计学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