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泻南补北”论治肝实证理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邱霖 廖冬颖 +3 位作者 刘家宇 张云飞 尚懿纯 王洪武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126-1128,共3页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泻南补北 肝实证
下载PDF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 被引量:15
2
作者 丁站新 宋雅芳 刘友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344-1346,共3页
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 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脾相关理论 内经 难经 伤寒论
下载PDF
关于“气至”之思辨 被引量:3
3
作者 屈红艳 牛文民 +1 位作者 王瑞辉 殷克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5-826,830,共3页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qu...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至 《内经》 《难经》 得气 针刺
下载PDF
析滑寿注释《难经》的特色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婷 李淑杰 《天津中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473-476,共4页
《难经本义》是历代注释《难经》的经典之作。滑寿上承张仲景、王叔和以及唐、宋、金、元20余家之说,广征博引,并参以己见,对《难经》进行了全面注释。并从注释体例、注释内容、注释特色3个方面对滑寿的注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将其注释特... 《难经本义》是历代注释《难经》的经典之作。滑寿上承张仲景、王叔和以及唐、宋、金、元20余家之说,广征博引,并参以己见,对《难经》进行了全面注释。并从注释体例、注释内容、注释特色3个方面对滑寿的注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将其注释特色总结概括为3点:尊崇《内经》,以经释经;提示互见,融会贯通;异说并陈,直书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寿 注释 《难经》 特色
下载PDF
《难经》针灸学术精要及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亚蓓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3,共3页
论述《难经》对于针灸学的贡献。着重介绍了《难经》的奇经八脉学说、八会穴的观点、五输穴观点、原穴的临床应用观点、俞募穴理论、独特的针法等,为当代针灸工作者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提供可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难经》 针灸学 学术精要 针法
下载PDF
从《内经》、《难经》探讨五输穴因时而刺的异同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至凤 古继红 +2 位作者 余瑾 唐纯志 陈治忠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6期3-4,共2页
目的:揭示《内经》、《难经》因时而刺的不同选穴规律,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经》、《难经》篇章中关于五输穴、因时而刺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不同选穴规律。结论:《内经》、《难经》都高度强调... 目的:揭示《内经》、《难经》因时而刺的不同选穴规律,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经》、《难经》篇章中关于五输穴、因时而刺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不同选穴规律。结论:《内经》、《难经》都高度强调自然与人体节律在治病中的重要地位,而前者注重疾病变化的不同表现与季节的关系,后者注重五脏与所属季节,以及与相同五行属性的阴经五输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难经 五输 时间因素 针刺疗法
下载PDF
论《伤寒论》之六经源宗《黄帝内经》《难经》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飞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内经》约成书于春秋,《难经》成书于战国,《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三者相差不远。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则《伤寒杂病论》必当与内、难理论一脉相承,关系紧密。《伤寒论》之六经本质自古以来就... 《内经》约成书于春秋,《难经》成书于战国,《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三者相差不远。仲景自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则《伤寒杂病论》必当与内、难理论一脉相承,关系紧密。《伤寒论》之六经本质自古以来就是困扰《伤寒论》学习者的最大障碍之一,因其莫可名状,难以理解,致使大多学者望而却步,变生遗憾。即便伤寒名家亦于此见解不一,多成各家之言。有关《伤寒论》六经本质与内、难之关联性亦屡遭质疑,甚至认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难毫无关联,乃仲景另出一独特辨证体系,岂不荒谬乎?此文旨在从《伤寒论》之精旨、原文与《内经》《难经》对照分析,明确《伤寒论》六经实乃源宗《内经》《难经》,以期为后学指引迷津,免生坎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本质 内经 难经
下载PDF
基于《难经》八脉循行理论奇经功能的解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理军 《现代中医药》 CAS 2009年第3期39-41,共3页
奇经八脉的循行最早见载于《内经》,但内容零散、无明确起止和无阴阳部位区别,《难经》在其基础上规范和概括了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不但促进了奇经循行理论的完善,而且对深刻认识奇经八脉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难经》奇经循行 奇经功能 解析
下载PDF
也谈老官山汉墓医简所载“损至脉” 被引量:3
9
作者 袁开惠 王小芸 赵怀舟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4期75-82,共8页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包含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中损脉、至脉的相关内容。这些条文虽然与传世文献有所差异,但仍然提示了其与《难经》等医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相关条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拟补、释义,对引用书籍的相互关系试作探讨,并由此探...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包含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中损脉、至脉的相关内容。这些条文虽然与传世文献有所差异,但仍然提示了其与《难经》等医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相关条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拟补、释义,对引用书籍的相互关系试作探讨,并由此探析扁鹊脉学自战国至于西汉初、中期乃至中古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敝昔诊法》 《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 损至脉 《难经》 扁鹊
下载PDF
五脏虚损,应走出“唯补”误区——从《难经》“五损”论治法则谈起
10
作者 辛军 张俊龙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11,共2页
:“虚则补之”是历代医家论治虚损病症必宗之法 ,在《难经》“五损”论治法则基础上 ,结合后世治疗五脏虚损常用方剂的分析展开讨论。认为“补”为八法之一 ,不足以概括五脏虚损的全部治疗方法 ,应在整体观指导下 ,立足于激发、扶助机... :“虚则补之”是历代医家论治虚损病症必宗之法 ,在《难经》“五损”论治法则基础上 ,结合后世治疗五脏虚损常用方剂的分析展开讨论。认为“补”为八法之一 ,不足以概括五脏虚损的全部治疗方法 ,应在整体观指导下 ,立足于激发、扶助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 ,以促进其生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五脏虚损 虚损治则
下载PDF
中医典籍英译教学浅谈
11
作者 陈辛欣 程前光 +2 位作者 赵松 陈阳 姜海燕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7期142-145,共4页
中医秉持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讲求天地自然,重视形神兼治。中医医药体系,发源于绚丽多彩的东方哲学,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唯一兼具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系统。中医翻译是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和扩大世界影... 中医秉持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讲求天地自然,重视形神兼治。中医医药体系,发源于绚丽多彩的东方哲学,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唯一兼具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系统。中医翻译是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和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关键,中医翻译教学是中医卓越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然而中医典籍英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重翻译结果轻翻译过程,重表层对应轻深层挖掘,重语言差异轻文化背景。中医典籍英译教学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中医典籍英译的文化连续性,提升学生的中医英译的实操能力和翻译素养。中医典籍英译教学把握中医典籍英译问题,挖掘和诠释中医典籍文化背景,分析中医典籍英译原则,阐述中医典籍英译过程,并提出中医典籍英译能力培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中医典籍英译教学 英译问题 英译原则 英译过程 英译策略 教育
下载PDF
徐大椿的大医之路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昱良 王永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52-1755,共4页
文章从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两方面,把徐大椿的成长历程大致划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徐大椿30岁立志学医到《神农本草百种录》书成,这是他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期,特点为学术上注重经典,追本溯源;临床上用方有出处,多用唐宋、时人方... 文章从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两方面,把徐大椿的成长历程大致划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徐大椿30岁立志学医到《神农本草百种录》书成,这是他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期,特点为学术上注重经典,追本溯源;临床上用方有出处,多用唐宋、时人方。第二阶段是徐大椿45到69岁,这是他医学思想和临床医术的成熟期,著作繁多,医名已盛;在学术上,他独尊张仲景,《伤寒类方》撰著30余年;临床上亦重视经方,但具体医案体现出融会圆通,用药灵妙的特点。第三阶段是自徐大椿被乾隆征召入京到79岁身亡,这十年,徐大椿名满天下,其论著和思想,也逐渐从医术转向医道,更多关注医学在当世的问题和发展,终成一代大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大椿 经典研究 伤寒类方 难经经释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洄溪医案 兰台轨范 慎疾刍言
原文传递
论《难经》对针法学术的贡献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希言 史智君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第2期97-101,共5页
通过对《难经》经文的研读,针对其中关于针法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但《难经》更注重于针刺手法,对于针法,《难经》强调双手配合针刺、发挥了《黄帝内经》的针刺补泻原理、迎随刺法、针刺补泻... 通过对《难经》经文的研读,针对其中关于针法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但《难经》更注重于针刺手法,对于针法,《难经》强调双手配合针刺、发挥了《黄帝内经》的针刺补泻原理、迎随刺法、针刺补泻配穴方法,阐述了四时针刺技巧。因此认为,《难经》中所论述的针法对当今针灸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经》 《黄帝内经》 针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