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圣学的终结与近代历史思想的发轫——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新探
1
作者 何晓明 何永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qu... 章学诚复倡重阐的"六经皆史"论,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意义。在经学方面,章氏通过详考"六经"之源以祛"六经"之魅;明辨载道之器与载道之书,解构"六经"教条化之理术;强调学贵"知类","一以贯之",批评儒者各偏所能,"私心据之""以相病";辨证"一代之实录"与"万世之常法"的经史同异,去经圣学之伪,复其经世之真。在史学方面,章氏考辨旧史,诠释史意,开新史学之端绪;执两论中,学以求道,为后人据学议政、学以资政树立了榜样;章氏借"六经皆史"以展开自己的学术思想,建立自己的学术权威,其思想结构和概念工具也被后来的学者充分利用;其神圆方智之说与近代各国史学大家之思想多有契合。这些特征表明,章氏"六经皆史"论实具中国近代历史思想发韧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圣学 章学诚 六经皆史 近代 历史思想
下载PDF
三大文化生态与中国叙事文化学
2
作者 陈维昭 《文学与文化》 2021年第2期36-45,共10页
中国叙事文本曾生存于三种文化生态之中——经史古文生态、书场文化生态和科举文化生态。这三种文化生态不仅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而且是层层叠加积淀的关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应该首先让叙事文本回归到它们原初所生存的文化生态中,在生... 中国叙事文本曾生存于三种文化生态之中——经史古文生态、书场文化生态和科举文化生态。这三种文化生态不仅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而且是层层叠加积淀的关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应该首先让叙事文本回归到它们原初所生存的文化生态中,在生态关联中考察其性质、形态、功能及变异,获取真实的知识。把叙事学研究建立在这种考察结果的基础上,这样的叙事文化学或许能够更接近中国文化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经史古文传统 书场文化 科举文化 叙事学
下载PDF
裴骃《史记集解》所引马融注探究
3
作者 李小成 南小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6-83,共8页
马融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博通经籍,遍注群经。他的经学著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对我国经学研究,尤其是古文经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征引了许多马融之言为注释。分析马融的这些注解,对了解这位经学大儒在中国经学... 马融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博通经籍,遍注群经。他的经学著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对我国经学研究,尤其是古文经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征引了许多马融之言为注释。分析马融的这些注解,对了解这位经学大儒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训诂学的贡献至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融 裴姻 《史记集解》 训诂 古文经学
下载PDF
《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之异同 被引量:1
4
作者 代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56-59,63,共5页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辞类纂》 文类观 古文观念 文统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文献考证与现代临床应用
5
作者 许琳琳 张潇亚 李廷保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717-1724,共8页
目的系统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古籍条文及现代研究,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考证,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及考证学方法,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中医古籍,对其处方渊源、组方规则、药物配伍、药物剂量、主... 目的系统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古籍条文及现代研究,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考证,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及考证学方法,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中医古籍,对其处方渊源、组方规则、药物配伍、药物剂量、主治病证、服药方法等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同时筛选并总结此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结果共搜集相关中医古籍文献信息70条,筛选出有效中医古籍23部。现收录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83首丁香柿蒂散,出自清·杨栗山撰《伤寒瘟疫条辨》,由丁香、柿蒂、人参、生姜4味药组成,病机为“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具有温中降逆、和胃益气的功效,主治虚寒呃逆。据考证清代折算标准,《伤寒瘟疫条辨》中该方的组成及剂量为:丁香7.46 g,柿蒂7.46 g,人参3.73 g,生姜11.19 g。现代临床应用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相关文献20篇,现代多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并涉及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系统疾病,常配合越鞠丸、旋覆代赭汤等治疗顽固性呃逆、胃食管反流病、肿瘤化疗后恶心、术后恶心呕吐等病证。结论通过对丁香柿蒂散古籍文献的挖掘及现代应用的分析,以期为丁香柿蒂散更高效的临床运用及后续进一步探究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丁香柿蒂散 古籍文献 历史沿革 处方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乌药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英 王小文 +3 位作者 李娜 白建英 刘慧 吴丽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38,共8页
经典名方乌药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一百首中的第49首,出自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甘草、木香、乌药、香附5味药物组成,功效行气调经止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证。笔者采用文献... 经典名方乌药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一百首中的第49首,出自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甘草、木香、乌药、香附5味药物组成,功效行气调经止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证。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记载乌药汤的古籍,从处方来源、组成、用量、制法、用法、功效主治、制方原理、药物炮制及加减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探明其历史沿革,确定其关键信息内容。并对其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乌药汤原方研究较少,主要是对加味乌药汤的临床研究,其治疗范围广泛,可用于月经病的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发热,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脾脏扭曲证、坐骨神经痛、小儿肠痉挛等内、外、妇、儿科疾病,中医学病机总属“气机郁滞”。通过对记载乌药汤的古籍及现代文献分析研究,以期为经典名方乌药汤的临床应用、深入研究及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乌药汤 加味乌药汤 中医古籍 历史沿革 关键信息 现代应用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的历史衍变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董燕 刘思鸿 +6 位作者 李莎莎 张磊 李斌 张楚楚 叶兴法 许海玉 李兵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5-43,共9页
厚朴温中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方剂。笔者通过整理古代医籍、现代文献,系统考证厚朴温中汤处方来源、组方、主治等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发现该方最早见于金代名医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 厚朴温中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方剂。笔者通过整理古代医籍、现代文献,系统考证厚朴温中汤处方来源、组方、主治等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发现该方最早见于金代名医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煮散剂与水煎剂的剂量不同但用药比例一致;清代时出现丸剂记载。现代主要用该经典名方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痛、胃肠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止痛、调节胃肠道功能等作用;药材粒度及煎煮水量对该方各指标性成分无明显影响。笔者通过全面文献考证,可为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的现代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温中汤 经典名方 历史沿革 古籍文献 主治病证 剂量 炮制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清胃散的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付平 费利贤 +8 位作者 王小文 康立英 芦迪 戚素文 范瑞菊 杨江霞 白建英 张秀芬 戎会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47-57,共11页
清胃散是治疗口腔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清胃散的古籍,筛选出有效数据411条,涉及中医古籍106部。从清胃散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制法用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 清胃散是治疗口腔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清胃散的古籍,筛选出有效数据411条,涉及中医古籍106部。从清胃散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制法用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典名方清胃散源于李东垣《脾胃论》,由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5味药物组成,有清胃泻火,凉血散郁之功,主治“阳明经中热盛”所致的牙痛、头痛、喜寒恶热。治疗病证记载352条,多遵李东垣之说,并有所扩展,高达70种,其中牙痛(132条)最多,约占总病症的22.49%;其次为头痛(60条),占10.22%。同时,发现清胃散现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系统病证,其中,口腔系统应用(197条)最多,占72.69%;其次为皮肤系统(28条),占10.33%;再者为消化系统(27条),占9.96%。病证范围虽广,但病机总属“胃火上攻”。通过对记载清胃散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及现代临床应用的统计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申报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清胃散 中医古籍 文献考证 历史沿革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