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onal diversity of 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 population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cological factor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YiLing 1,2 ,LI Xin 1 ,GUO Jing 1 ,GUO ZhiGang 1 &ZHAO GuiFang 1 1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Western China(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7期575-576,578-582,共7页
The clonal diversity of 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was detected by ISSR markers among 16 populations,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cological factors was analyzed as well in this work.Results showed that individuals(c... The clonal diversity of 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was detected by ISSR markers among 16 populations,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cological factors was analyzed as well in this work.Results showed that individuals(clonal ramets)per genotype were 1.12 and 1.149 at population and species levels,respectively,and that the 16 populations were all multiclonal.The detected genotypes were localized,without exception,within populations but demonstrated relatively high clon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The clonal diversity of the studied populations was high,with the average Simpson's index of 0.975,while the genets showed a clonal architecture of"guerilla".The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ies revealed by genet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by ramet,further confirming their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And its genotype diversity within populations probably resulted largely from the frequent seedling regeneration and self-compatibility.In addition,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urther revealed that,among the ecological factors,Simpson's index of C.udensi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P<0.05)with pH values in the soil but not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 POPULATION CLONAL DIVERSITY ECOLOGICAL factors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东亚七筋姑多倍体ITS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志刚 刘占林 +2 位作者 王祎玲 李思锋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4-921,共8页
通过对13个东亚七筋姑二倍体居群和5个四倍体居群的ITS区(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进行克隆测序。ITS序列长度显示出比较高的多态性,ITS1长度为171~270bp,ITS2长度为205~238bp,5.8S序列的长度在162~164bp之间,序列中G+C... 通过对13个东亚七筋姑二倍体居群和5个四倍体居群的ITS区(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进行克隆测序。ITS序列长度显示出比较高的多态性,ITS1长度为171~270bp,ITS2长度为205~238bp,5.8S序列的长度在162~164bp之间,序列中G+C含量为45.83%~54.13%,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东亚七筋姑ITS区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682bp,其中简约性位点289个;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一致性指数(CI)为0.630,保留系数(RI)为0.684,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而是和相邻地理单元的二倍体居群聚为一支,本研究结果支持东亚七筋姑异地多起源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七筋姑 ITS 多倍体
下载PDF
七筋姑花粉形态种内变异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思锋 常朝阳 黎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9-42,共4页
对东亚七筋始分布区内10个产地11号材料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外壁纹饰具有三种类型:1.芽孢形,即外壁密布芽也状突起;2.拟网状芽孢形。外壁呈不规则网状,网脊由大小不等的小芽抱相互融合或连接而成;3.具穿孔芽孢形。... 对东亚七筋始分布区内10个产地11号材料花粉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外壁纹饰具有三种类型:1.芽孢形,即外壁密布芽也状突起;2.拟网状芽孢形。外壁呈不规则网状,网脊由大小不等的小芽抱相互融合或连接而成;3.具穿孔芽孢形。芽孢部分连接或融合,并有穿孔形成。这三种类型在陕西南部-喜马拉雅地区均有分布,而第1种类型则主要分布在秦岭-东亚东北部。花粉外壁纹饰的多样性显示该种目前正处于强烈的分化阶段,但反映不出种内俗性之间的差异。七筋姑属花粉外壁纹饰演化的主要途径可能是:芽孢形→芽孢部分连接或融合,并有穿孔形成→芽孢进一步融合,穿孔进一步扩大,形成拟网状芽孢形→拟网状→网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七筋姑 花粉 形态 种内变异 演化趋势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DNA序列分析东亚七筋姑的遗传进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欣 刘占林 +2 位作者 王祎玲 李思锋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2-1117,共6页
通过对东亚七筋姑(Clintoniaudensis Trautv.etMey.)19个居群的cpDNA基因间隔区(cpDNA intergenic regions)rpl20-rps12和trnL-F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trnL-F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754个位点,G+C含量为35.2%~3... 通过对东亚七筋姑(Clintoniaudensis Trautv.etMey.)19个居群的cpDNA基因间隔区(cpDNA intergenic regions)rpl20-rps12和trnL-F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Gap)作缺失处理时,trnL-F全序列排序后的长度为754个位点,G+C含量为35.2%~35.8%,rpl20-rps12序列排序后长度为814bp,G+C含量为34.1%~34.3%.聚类结果显示四倍体居群没有单独聚为一支,其多倍体可能是同源多倍体,起源方式属于异地多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七筋姑 叶绿体DNA 基因间隔区 多倍体起源
下载PDF
七筋姑属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常朝阳 李思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68-473,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种和东亚1种11个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其总体特征如下:上表皮细胞5-7边形,近等径或狭长,下表皮细胞长条形;垂周壁向外隆起,平直,有明显加厚或加厚不明显,平周壁内陷,平滑具浅坑...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种和东亚1种11个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其总体特征如下:上表皮细胞5-7边形,近等径或狭长,下表皮细胞长条形;垂周壁向外隆起,平直,有明显加厚或加厚不明显,平周壁内陷,平滑具浅坑,有时具细条纹状纹饰或细小突起。气孔器散生于下表皮,均为无规则型,长度约为表皮细胞的1/4-1/3,隆起于表皮细胞或有时稍下陷。北美4种中,C.unjflora下表皮生有长的扁平状柔毛,较之其它类群更为特化,可能为一进化状态;东亚的C.udensis是一个分布较广的种类,居群间变异大,比较明显的是气孔大小的分化:西藏聂拉木和云南玉龙雪山居群气孔平均长度分别为135,6μm和110μm,而东亚其它9个居群和北美全部4种的气孔长度大致在71.6—93.7μm之间。根据以往资料和对该属种间花序形态的比较指出,东亚与北美类群之间虽然存在着分化,但其联系密切,有着历史上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七筋姑属 叶表皮 形态特征 分类学
下载PDF
七筋姑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思锋 常朝阳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9-38,共10页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 根据本文对中国境内(从西藏聂拉木-吉林长白山)七筋姑10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和形态学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前人的资料指出,东亚的七筋姑具有两种倍性,2n=14的二倍体和2n=28的四倍体。二倍体分布于云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核型相当一致:K(2n)=2V+6J+2V+4j(2NOR+2j),2A(→2B)。四倍体除出现在东亚(或二倍体分布区)的两端——云南及其以西的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外,目前仅在陕西南部化龙山北坡中山一带较狭的范围内发现。在东亚两端四倍体的核型为K(2n)=4V+12J+4v+8j(2NOR+6j),2A(→2B),且相当一致;在中部为K(2n)=4V+12J(2NOR+10J)+4v+8j[K(2n)=10m+16sm(2SAT)+2st],2A,二者核型具有相似性但有一定的差异。北美4种全部为2n=28,且核型一致。因此,七筋姑属的染色体基数x=7而非14。该属核型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北美是该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类群中,除种子随多倍化而增大,种子的颜色与地理分布有关外,很难从其它形态特征上作进一步区分。因此,主要以叶子大小、花序类型和花的数目,果实、种子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作为Clintonia alpina或C.udensis var.alpina的分类依据是不充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科 七筋姑属 七筋姑 细胞地理学
下载PDF
七筋菇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祎玲 赵桂仿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99,共7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17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筋菇不同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11.90%-59.52%,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8%,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17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筋菇不同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11.90%-59.52%,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8%,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6903)和基因分化系数(GST=0.6944)均揭示出七筋菇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AMOVA分析结果也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之间(81.47%),而居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仅为18.53%。七筋菇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从0.1871-0.6632,平均为0.3838,大于同一物种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值(0.05),同样表明七筋菇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七筋菇居群间的基因流Nm=0.2200,远远低于一般广布种植物的基因流(Nm=1.881)。Mantel检测显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029,P=0.3196)。七筋菇分布范围广以及其进化历史是其具有高遗传多样性的原因;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变异可能是由于七筋菇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限的基因流以及遗传漂变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菇 居群 ISSR 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东亚七筋姑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柏国清 杨娟 +3 位作者 黄兆辉 郭志刚 刘占林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70-1175,共6页
以陕西镇坪化龙山地区的东亚七筋姑自然居群为对象,通过重力玻片法、套袋法和人工授粉对其进行连续的传粉生物学观察和研究,以明确其散粉规律和繁育系统.结果表明,东亚七筋姑的花期在五月中下旬,单花花期2~3d,整个花序的花期随花序大... 以陕西镇坪化龙山地区的东亚七筋姑自然居群为对象,通过重力玻片法、套袋法和人工授粉对其进行连续的传粉生物学观察和研究,以明确其散粉规律和繁育系统.结果表明,东亚七筋姑的花期在五月中下旬,单花花期2~3d,整个花序的花期随花序大小的不同而异,一般为3~7d;东亚七筋姑为虫媒传粉,其访花昆虫大多为小型昆虫,主要种类有小型甲虫、蚁类和蝇类等;东亚七筋姑自花传粉是可育的,存在异花传粉,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然条件下结籽率为58%,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为82%.可见,东亚七筋姑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七筋姑 传粉生物学 传粉 访花昆虫 繁育系统 结籽率
下载PDF
七筋姑属种皮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常朝阳 李思锋 杨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用扫描电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个种和东亚七筋姑不同产地的11个居群进行了种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4种中,Clintoniaumbellulata以其种皮近于平滑、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凹坑而不同于其它各种具条纹状或网穴状的表... 用扫描电镜对七筋姑属北美全部4个种和东亚七筋姑不同产地的11个居群进行了种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4种中,Clintoniaumbellulata以其种皮近于平滑、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凹坑而不同于其它各种具条纹状或网穴状的表皮纹饰。北美西部的2个种C.uniflora和C.andrewsiana种皮纹饰相似,关系密切;而北美东部的C.borealis与东亚种C.udensis长白山居群的种皮纹饰相似。C.udensis不同居群的种皮纹饰可分4种类型。显然,种皮特征在七筋姑属的种级水平上具有分类学意义。C.udensis的居群变异显示该种目前正处于强烈分化阶段,在种皮形态上,尤以二倍体与四倍体居群之间的纹饰类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姑属 种皮 形态特征 百合科
下载PDF
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王祎玲 潘豪杰 +1 位作者 沈张波 赵桂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7-620,共4页
目的对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和ISSR-PCR扩增模板浓度进行优化。方法以常规的CTAB法为基础,对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进行了优化:提取液中加入PVP(6%(w/v)),β-巯基乙醇的浓度提高至5%(w/v);第一次抽提后,重新加入提取液及抗坏血酸(20%(w/v))... 目的对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和ISSR-PCR扩增模板浓度进行优化。方法以常规的CTAB法为基础,对七筋菇基因组DNA提取进行了优化:提取液中加入PVP(6%(w/v)),β-巯基乙醇的浓度提高至5%(w/v);第一次抽提后,重新加入提取液及抗坏血酸(20%(w/v)),65℃水浴30 min。结果所提样品DNA,A260/280,A260/230的平均光吸收值分别为1.78,1.99,浓度为105 ng/μL左右,ISSR扩增带多且清晰明亮,稳定性及多态性高,表明DNA纯度高;对扩增反应的最佳模板浓度进行研究表明,所提DNA模板稀释2倍效果最好(浓度为50 ng/μL)。结论改良后的CTAB法适于提取七筋菇植物的基因组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菇 DNA提取 模板浓度
下载PDF
七筋姑的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多糖物质的动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蓉军 李平 郑学经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97-302,共6页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具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个孢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1+3排列,合点端三核退化,珠孔端有功能的大孢子核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成熟胚囊具5核或6核,即1组卵器、1上极核、合点端的1个...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et Mey)具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个孢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1+3排列,合点端三核退化,珠孔端有功能的大孢子核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成熟胚囊具5核或6核,即1组卵器、1上极核、合点端的1个或2个退化核。胚囊发育为四孢子、高度退化的贝母型。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两层中间层及绒毡层组成,发育属单子叶型。绒毡层解体方式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二轴对称式四分体,2-细胞成熟花粉粒。组织化学表明: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不溶性多糖颗粒的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如 孢子 配子体 多糖
下载PDF
化龙山七筋姑种内二倍体与四倍体表型分化分析
12
作者 张昊 臧恩 +3 位作者 高悦 韩伟 曹艳玲 王祎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14-2121,共8页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属百合科(Liliaceae)七筋姑属(Clintonia Raf.),多年生草本,具有二倍体(2n=14)和四倍体(4n=28)两种倍性。在陕西化龙山地区,二倍体主要分布在南坡海拔2450 m处,四倍体主要生长在北坡海拔1900 ... 七筋姑(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属百合科(Liliaceae)七筋姑属(Clintonia Raf.),多年生草本,具有二倍体(2n=14)和四倍体(4n=28)两种倍性。在陕西化龙山地区,二倍体主要分布在南坡海拔2450 m处,四倍体主要生长在北坡海拔1900 m左右,成为研究种内多倍体分化的理想材料。该研究从七筋姑营养和繁殖系统出发,研究其不同倍性的表型分化,揭示不同倍性的生态适应特征,为阐明七筋姑种内多倍体的演化提供线索。研究表明:(1)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11个性状中,二倍体的果实体积性状最为稳定(CV=0.02),叶长性状遗传多样性最高(CV=0.85);四倍体中果实体积性状也最为稳定(CV=0.06),而花数量性状多样性最高(CV=0.42)。(2)四倍体的果实体积平均值明显高于二倍体,但种子数量平均值显著少于二倍体,果实体积和种子体积性状在不同倍性间的分化占比最高(Vst=0.69)。(3)四倍体营养器官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度低于二倍体,其平均变异系数(CV=0.16)小于二倍体的变异系数(CV=0.44);在繁殖系统表型性状中,四倍体的遗传变异丰富度高于二倍体,平均变异系数(CV=0.30)大于二倍体(CV=0.26)。(4)显著性分析表明,二倍体与四倍体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而繁殖系统性状在不同倍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PCA分析同样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四倍体显著的表型差异是对低海拔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姑 表型性状 多倍体 分化 化龙山
下载PDF
七筋姑不同倍型的克隆构型研究
13
作者 刘昕 刘丽 +1 位作者 赵亮 王祎玲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5-111,共7页
七筋姑隶属百合科七筋姑属,多年生草本,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两种细胞型,可通过根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本文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其克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种群与四倍体种群全为多克隆种群,没有发现单克隆种群,克隆构型均为混合型... 七筋姑隶属百合科七筋姑属,多年生草本,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两种细胞型,可通过根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本文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其克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种群与四倍体种群全为多克隆种群,没有发现单克隆种群,克隆构型均为混合型.两种倍型152个七筋姑个体中出现了117个基因型,其中二倍体包含29.5个基因型,四倍体包含29个基因型,平均每个种群有29.25个克隆.物种水平上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992,基因型比率(PD)为0.700,表现出克隆多样性.二倍体克隆多样性(D=0.978,PD=0.846)略高于四倍体(D=0.974,PD=0.805).相关性表明环境因子与克隆多样性无显著相关.多基因型起源、兼性有性生殖和实生幼苗的更新可能是七筋姑不同倍型基因型丰富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姑 克隆结构 细胞型
下载PDF
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祎玲 李欣 +2 位作者 郭晶 郭志刚 赵桂仿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0-557,共8页
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检测了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同时对克隆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和种水平上每个基因型含有的个体数(克隆分株)分别为1.12和1.149,16个种群均为多克隆种群... 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检测了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同时对克隆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和种水平上每个基因型含有的个体数(克隆分株)分别为1.12和1.149,16个种群均为多克隆种群.检测到的基因型100%为局部分布,群体间的克隆分化较大.七筋菇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很高,Simpson指数平均为0.975.基株分布为游击型的克隆构型.由基株数据计算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由分株计算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确认了不同七筋菇种群间存在着遗传分化.种群中不时的幼苗更新及自交不亲和,可能是维持七筋菇种群内基因型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Simpson指数与样地土壤中的酸碱度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et Mey.)克隆多样性 生境因子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