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后的治疗效果研究
1
作者 王海珠 陈颖 任凤波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3054-3059,共6页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收治的92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收治的92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联用利伐沙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代谢[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栓形成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外周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管内皮功能[血管舒张功能(FMD)、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冠状动脉舒张期峰流速、收缩期峰流速、血流速度储备、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分别为(2.95±0.51)mmol/L、(1.69±0.23)mmol/L、(2.75±0.24)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75)mmol/L、(2.04±0.27)mmol/L、(3.61±0.35)mmol/L,而HDL-C为(2.15±0.3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0.3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XB2、CD62P分别为(290.41±22.14)ng/L、(10.12±2.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29±26.64)ng/L、(12.58±2.32)%,而6-keto-PGF1α为(379.57±39.6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62±35.2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D和NO分别为(14.06±2.03)%、(72.82±8.17)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26±1.69)%、(60.51±7.46)mol/L,而ET为(42.41±5.15)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61±6.3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分别为(51.05±2.15)mm、(40.43±3.05)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7.41±2.28)mm、(48.42±3.17)mm,而LVEF为(47.68±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6±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指标、冠状动脉血流参数和斑块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给予利伐沙班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水平和血栓形成,减轻炎症水平,进而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房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利伐沙班 氯吡格雷 血管内皮功能 疗效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血栓弹力图检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万梅 魏丹 笱玉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在脑梗塞,特别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血栓弹力图(TEG)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和联合应用的达标率的监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脑梗塞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目的探讨在脑梗塞,特别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血栓弹力图(TEG)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和联合应用的达标率的监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脑梗塞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联合运用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TEG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例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中,TEG显示阿司匹林组未达标率26.15%(51/195),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达标率27.13%(35/129),急性非脑梗死患者未达标率24.24%(1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未达标率26.51%(22/83),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达标率28.00%(14/50),急性非脑梗死患者未达标率24.24%(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8例双抗患者中,阿司匹林未达标者103例(21.11%),氯吡格雷未达标者74例(15.16%),二者均未达标者31例(6.35%),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未达标率23.40%(84/359),氯吡格雷未达标率18.94%(68/359),二者均未达标率8.08%(29/359)。结论脑梗塞患者,特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应对患者行整体评估后,再结合TEG检测结果,采取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急性脑梗死 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对长期应用抗凝药物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万运方 王红玲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月以上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上消化道出血伴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经胃黏膜组织吉姆萨染色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后...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月以上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上消化道出血伴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经胃黏膜组织吉姆萨染色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后,114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为阳性组,剩余的46例为阴性组。按照随机数字表将阳性组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给予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并采用14 C呼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3组患者完成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再出血等临床情况。结果:3组各有1例患者失访。观察组患者均获得根除幽门螺杆菌。3组再出血病因主要是出血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意向性分析中,观察组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8%,5/57 vs 31.6%,18/57),χ2=9.205,P<0.05;阴性组(19.6%,9/46)与观察组、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方案集分析中,观察组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9%,5/56 vs 32.1%,18/56),χ2=9.247,P<0.01;阴性组(20.0%,9/45)与观察组、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月以上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上消化道出血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