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的广谱新烟碱类杀虫剂Clothianidin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圣如 《浙江化工》 CAS 2003年第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广谱 新烟碱类 杀虫剂 clothianidin 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下载PDF
设施芹菜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连续施用后消散、积累与风险评估
2
作者 黄艳萍 王新全 +4 位作者 堵紫妍 楚瀚 樊华 韩吉昌 汪志威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4-611,共8页
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设施芹菜生产中常用的杀蚜虫剂,揭示其消解和积累特征对于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优化施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通过田间残留试验,对2种杀虫剂在... 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设施芹菜生产中常用的杀蚜虫剂,揭示其消解和积累特征对于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优化施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通过田间残留试验,对2种杀虫剂在3种连续施药方式(组合I: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交替II: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交替III: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下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种连续施药方式下,均在第2次施药(定植后22 d)后原始沉积量最高,首次施药后原始沉积量最低,而芹菜叶面积指数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因素。根据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获得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5~3.63 d和2.33~3.11 d。连续3次施药达到安全间隔期(PHI)(7 d)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组合I中的残留量仅在首次施药后低于MRL (噻虫嗪:1 mg/kg;高效氯氟氰菊酯:0.5 mg/kg);而交替II中2种农药残留量在3次施药后均低于MRL;交替III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在第3次施药后超过了MRL。鉴于噻虫嗪施药后可代谢为噻虫胺,本研究亦对噻虫胺残留量进行了监测,发现其在施药后3~5 d达到最大值,但在达到安全间隔期后,噻虫胺的残留量均未超过其MRL (0.04mg/kg),表明由噻虫嗪代谢导致噻虫胺残留超标的风险较低。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本次于浙江绍兴进行的田间规范残留试验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组合和交替连续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7 d后,所采集的芹菜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对风险商的贡献率(0.11%~3.76%)低于100%,其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研究表明,相较于组合施药,交替用药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农药残留,而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交替施用表现出最低的残留水平和膳食摄入风险贡献率,是相对最佳的施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高效氯氟氰菊酯 噻虫胺 设施农业 芹菜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及噻虫胺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
3
作者 张铮钰 周杨 +1 位作者 包菲菲 张红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噻虫胺单一及联合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粒径0.5、5和50μm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0和100 mg/L的PS-MPs单一处理,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 以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噻虫胺单一及联合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粒径0.5、5和50μm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0和100 mg/L的PS-MPs单一处理,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及芽长)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PS-MPs的粒径和质量浓度的变化对种子萌发状况影响较小;使用噻虫胺单一处理,低浓度(10 mg/L)时对玉米种子萌发无较大影响,高浓度(100和200 mg/L)时则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相较于单一噻虫胺处理,质量浓度100 mg/L、粒径为50μm的PS-MP与200 mg/L噻虫胺联合暴露处理可使玉米种子中噻虫胺的含量下降,从而缓解了高浓度噻虫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高浓度噻虫胺和单一PS-MPs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而在噻虫胺与PS-MPs联合暴露时,PS-MPs可缓解高浓度噻虫胺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 噻虫胺 玉米 种子萌发
下载PDF
Dissipation behavior, residue distribution and dietary risk assessment of chlorfenapyr and clothianidin in leek using RRLC-QqQ-MS/MS technique 被引量:7
4
作者 Xi Li Xiaoxin Chen Jiye H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Commercial suspension emulsion(SE) of(8% chlorfenapyr + 20% clothianidin), as a pre-registered product in China, was firstly investigated under Chinese open-field conditions. A MWCNTs-based QuEChERS method for simulta... Commercial suspension emulsion(SE) of(8% chlorfenapyr + 20% clothianidin), as a pre-registered product in China, was firstly investigated under Chinese open-field conditions. A MWCNTs-based QuEChERS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hlorfenapyr and clothianidin in leek was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through rapid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triples 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RRLC-QqQ-MS/MS).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dissipation behaviors, residue distributions and dietary risk probability of these fungicides in leek from two representative locations in China in 2016, which were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these insecticides at the doses of 420–630 g a.i./ha twice application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for food safety. Dissipation behavior of chlorfenapyr and clothianidin in leek followed first-order kinetics with the half-lives of 2.9–7.2 days, and the highest residues(HR) of these insecticides in leek were below 0.3811 mg/kg and 0.2989 mg/kg, respectively, at the pre-harvest interval(PHI, 7 days). For dietary risk assessments, the risk quotients(RQs) of chlorfenapyr and clothianidin in leek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value of 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NEDI) with 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 based on the trials data under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Qs of chlorfenapyr and clothianidin in leek were21.5% and 0.29%, respectively, which exhibited an acceptably low health risk to leek consumption. The current study could not only guide reasonable usage of the formulation, but also facilitate the setting of 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 of chlorfenapyr and clothianidin in leek for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FENAPYR clothianidin LEEK DISSIPATION behavior RESIDUE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残留分析
5
作者 姚众 季宇超 +4 位作者 张丽萍 刘珍 范巧兰 常芳娟 张贵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26,233,共9页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西瓜中的残留状况,本研究以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为供试药剂,采用拌种试验,开展噻虫胺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有效成分用量100~2...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种子处理对西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西瓜中的残留状况,本研究以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为供试药剂,采用拌种试验,开展噻虫胺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有效成分用量100~250 g/100 kg范围内,对西瓜出苗安全;噻虫胺拌种处理对西瓜苗期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西瓜的生长促进作用减弱,西瓜出苗后30 d,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噻虫胺各处理西瓜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对西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噻虫胺拌种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西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西瓜的品质;随着西瓜生长发育,叶片内噻虫胺含量逐渐降低,出苗后45 d,叶片内未检测到噻虫胺残留;西瓜收获时果实中未检测到噻虫胺残留,西瓜根部土壤中噻虫胺的残留量在0.0412~0.0975 mg/kg之间。综上所述,噻虫胺100~250 g/100 kg用量范围内处理西瓜种子,对西瓜苗期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并可提高产量,改善西瓜的品质,叶片内噻虫胺含量随植株生长逐渐降低,果实中无残留,本研究为噻虫胺种子处理在西瓜生产实践中合理、安全、高效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种子处理 生长发育 品质 残留
下载PDF
Synthesis,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of clothianidin analogues with hydrazide group 被引量:2
6
作者 Shao-Hua Liu Wei Peng +5 位作者 Yan-Yan Qu Dan Xu Hong-Yue Li Dun-Lun Song Hong-Xia Duan Xin-Ling Y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7期1017-1020,共4页
A series of novel neonicotinoid analogu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introducing a hydrazide group into clothianidin.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IR, 1H NMR, and HRMS (ESI). Preliminary bioassay showed ... A series of novel neonicotinoid analogu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introducing a hydrazide group into clothianidin.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IR, 1H NMR, and HRMS (ESI). Preliminary bioassay showed that some compounds, Sb and Sg, exhibited good activity against soybean aphids (Aphis glycines) at 100 mg L ^-1. In addition, molecular docking with receptor was carried out to explain their different activity from clothianid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thianidin analogues Hydrazide group Insecticidal activity Molecular docking
原文传递
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imidacloprid and clothianidin in Chinese paddy soil and red soil amended with biochars 被引量:2
7
作者 Peng Zhang Lujuan Min +2 位作者 Jingchun Tang Muhammad Khalid Rafiq Hongwen Sun 《Biochar》 2020年第3期329-341,共13页
Application of biochar technology in the 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s has drawn growing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In this study,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wo typical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imidaclopr... Application of biochar technology in the 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s has drawn growing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In this study,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wo typical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imidacloprid(IMI)and clothianidin(CLO)in Chinese typical paddy soil and red soil amended with six kinds of biochar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rface area(SA),pH,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of the two soils all increased after biochar amendment,while H/C decreased.With biochar pyrolyzing temperature(PT)increasing from 300℃ to 700℃,the sorption of the two insecticides on biochar-soil mixture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4.3-fold,due to the increasing SA and decreasing H/C.The acidic pH of the two tested soils also favored the enhanced sorption of the insecticides by removing the ash on biochar.The amendment of low-PT(300℃)biochar promoted the biodegradation of IMI and CLO by 11.3-41.9%via providing more DOC and available N for microorganisms,while inhibiting the chemical degradation.Oppositely,the high-PT(500-700℃)biochars inhibited the biodegradation of the insecticides by decreasing their bioavailability and promoted the chemical degradation by providing mineral active groups,and generating·OH and other free radicals.In addition,soil type also affected the effects of biochar remediation.The highest 60-day degradation extent was achieved for CLO(90.5%)and IMI(81.4%)in paddy soil by adding biochar derived from pig manure at 700℃ PT.In summary,the effect of biochar on the fate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 is a comprehensive result involving several processes and a systematic study considering the type and property of biochar and soil is needed to optimize biochar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oil SORPTION DEGRADATION IMIDACLOPRID clothianidin
原文传递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8
作者 杨静 马小龙 +3 位作者 季莉 魏新举 吴燕 王晓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3,255,共6页
为分析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枸杞上的残留情况,评估其残留量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建立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上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分析枸杞中农药的最终残留量,估算农药慢性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 mg/... 为分析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枸杞上的残留情况,评估其残留量对人体的膳食摄入风险,建立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枸杞上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分析枸杞中农药的最终残留量,估算农药慢性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0.01~1.0 mg/L的范围内,2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0.01、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7%~106.6%,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储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冷冻条件下储藏11个月,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枸杞中均稳定。中国居民摄入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慢性暴露风险分别为16.6%和3.8%,远低于100%,慢性膳食暴露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噻虫嗪 噻虫胺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关于豇豆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的思考与建议
9
作者 傅强 付启明 +4 位作者 任竞 冯雪 孙炯 项军 聂思桥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5期21-25,31,共6页
近年来,国家对食用农产品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豇豆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频率偏高。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和CAC关于噻虫胺在豆类蔬菜中限量制修订的历程,根据我国膳食结构数据和噻虫胺在我国的登记情况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 近年来,国家对食用农产品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豇豆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频率偏高。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和CAC关于噻虫胺在豆类蔬菜中限量制修订的历程,根据我国膳食结构数据和噻虫胺在我国的登记情况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提出了豇豆中噻虫胺残留量限量的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豇豆 残留量 超标
下载PDF
菠菜粉中农药残留能力验证结果分析及检测质量控制探讨
10
作者 黄娟 丛进 +2 位作者 吴仰耘 杨雯筌 杜好 《中国食品安全》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噻虫嗪与噻虫胺两种农药在近几年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公告中多次出现,已成为日常食品检测中检出阳性率较高的农药种类之一,并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细则中必检项。为进一步考察承担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机构关于蔬菜中噻虫嗪与噻虫胺的检测... 噻虫嗪与噻虫胺两种农药在近几年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公告中多次出现,已成为日常食品检测中检出阳性率较高的农药种类之一,并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细则中必检项。为进一步考察承担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机构关于蔬菜中噻虫嗪与噻虫胺的检测能力,组织并开展了菠菜粉中农药残留能力验证活动。在本文中,以能力验证考核的相关文件为依据,利用Z比分数对参加实验室结果进行结果评价,并针对各实验室的方法信息单以及原始图谱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协助各机构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同时,本次能力验证活动有效地考察了食品安全抽检承检机构的检测能力,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验证 菠菜粉 噻虫嗪 噻虫胺 结果评价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的含量
11
作者 崔倩倩 朱欣欣 +3 位作者 刘璐 周莹莹 贾松涛 赵林萍 《现代食品》 202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含量的方法。方法:用0.1%甲酸乙腈溶液超声提取试样中的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残留物,采用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含量的方法。方法:用0.1%甲酸乙腈溶液超声提取试样中的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残留物,采用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该方法在2~20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好,回收率在89.2%~97.5%,精密度在1.0%~6.1%。结论: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的优点,可以同时有效地测定水果中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水果 噻虫胺 吡虫啉 噻虫嗪
下载PDF
噻虫胺和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大葱中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12
作者 毛佳 尹可锁 +4 位作者 商瑞 白亭亭 刘立娜 杨宝明 李迅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4期187-190,共4页
[目的]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结合大葱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残留量,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7.4和5.8~6.9 d... [目的]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摄入风险。[方法]通过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结合大葱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残留量,评估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7.4和5.8~6.9 d,均降解较快。长期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普通人群中噻虫胺和虫螨腈的风险商(RQ)分别为5%和84%,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是可接受的。[结论]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噻虫胺和虫螨腈在大葱中残留不会对我国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虫螨腈 代谢物 大葱 残留消解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茶树菇及其菌棒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硕 罗雪婷 +2 位作者 李秋梅 潘洪吉 吴迪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4期44-55,共12页
为研究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在茶树菇及其菌棒上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规律,以30%噻虫嗪悬浮剂为供药试剂开展田间试验,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残留检测分析方法,对茶树菇及其菌棒上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进行检... 为研究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在茶树菇及其菌棒上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规律,以30%噻虫嗪悬浮剂为供药试剂开展田间试验,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残留检测分析方法,对茶树菇及其菌棒上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1~0.5 mg/L和0.004~0.2 mg/L线性范围内,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9,在茶树菇和菌棒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103%,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噻虫嗪在茶树菇上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半衰期分别为1.77 d。用药后3~10 d,噻虫嗪在菌棒中的残留量主要集中在上段,噻虫胺在茶树菇和菌棒上的残留量均<定量限。30%噻虫嗪悬浮剂以有效成分0.009、0.0135 g a.i./m^(2)的剂量施药2~3次,用药10 d后噻虫嗪在茶树菇中的残留量近似于欧盟规定噻虫嗪在真菌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0.01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噻虫胺 茶树菇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可见光协同钴铈铁氧体高效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噻虫胺
14
作者 何明轩 李枭 +4 位作者 周展鹏 唐湘威 宋天玮 邓垚成 龚道新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8-1239,共12页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的方法,将Co掺入到CeFeO_(3)(CFO)钙钛矿晶格中,制备了具有晶格缺陷的CeFe_(0.8)Co_(0.2)O_(3)(CFCO)纳米颗粒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光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噻虫胺(CTD)的性能和活化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的方法,将Co掺入到CeFeO_(3)(CFO)钙钛矿晶格中,制备了具有晶格缺陷的CeFe_(0.8)Co_(0.2)O_(3)(CFCO)纳米颗粒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光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噻虫胺(CTD)的性能和活化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对CFCO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CFCO上形成了表面氧空位(V_(O))。同时,还研究了过一硫酸盐用量、不同pH值对CFCO降解噻虫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FCO投加量为0.6 g/L、PMS用量为0.8 mmol/L、pH值为7时,20 mg/L的噻虫胺在30 min内完全降解。并且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噻虫胺降解率仍能达到91.2%。CFCO对于PMS的高效活化能力,主要归功于晶格缺陷所产生的电位差促使自由电子顺着氧空位快速定向传导到PMS上。为了模拟在天然水体环境中CFCO光催化活化PMS去除CTD,进行阴离子和有机酸的对比实验,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对CFCO降解噻虫胺的影响;此外,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检测确定了CFCO光催化活化PMS降解噻虫胺实验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为单线态氧(^(1)O_(2))与羟基自由基(·OH),并分析推测了自由基的产生机理。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检测了CTD降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代谢产物,并基于代谢产物的产生顺序归纳出了三条可能的降解路径。研究结果表明,CFCO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能够高效活化PMS,从而迅速降解水体中的噻虫胺,为铁氧体材料降解新烟碱农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铈铁氧体 过一硫酸盐 光催化 噻虫胺 钙钛矿
下载PDF
3种杀虫剂底施防治花生蛴螬试验初报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文荣 吴兴超 +4 位作者 韩瑜 德克·西勒 王敏 朱孔杰 孟鑫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74-77,共4页
测定了3种常见杀虫剂0.06%噻虫胺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和5%毒死蜱颗粒剂在防治花生蛴螬上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颗粒剂对蛴螬均有防治效果,同时也有一定增产作用,其中以0.06%噻虫胺颗粒剂效果最佳,其防效与增产率分别为76.9%和9.2%。在... 测定了3种常见杀虫剂0.06%噻虫胺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和5%毒死蜱颗粒剂在防治花生蛴螬上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颗粒剂对蛴螬均有防治效果,同时也有一定增产作用,其中以0.06%噻虫胺颗粒剂效果最佳,其防效与增产率分别为76.9%和9.2%。在生产上防治花生蛴螬时,可以考虑选择0.06%噻虫胺颗粒剂,该款颗粒剂为药肥产品,同时含有噻虫胺和花生生长所需氮磷钾,用量参考春花生9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蛴螬 防治效果 噻虫胺
下载PDF
HPLC-MS/MS法测定猪肉中噻虫胺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6
作者 陈琳涵 陈慧冰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4期49-52,共4页
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噻虫胺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评定猪肉中噻虫胺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寻找控制测量准确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当猪肉中噻虫胺含量为0.0201 m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12 mg... 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噻虫胺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评定猪肉中噻虫胺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寻找控制测量准确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当猪肉中噻虫胺含量为0.0201 mg·kg^(-1)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12 mg·kg^(-1),k=2,各项不确定度来源中对检测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标准曲线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噻虫胺 不确定度
下载PDF
QuEChER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生姜中噻虫胺含量及基质效应的影响
17
作者 李启卉 钱琪 《现代食品》 2023年第7期163-165,共3页
本文建立了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姜中噻虫胺含量的方法,样品通过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经提取、净化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并研究该方法下生姜样品对噻虫胺标准物基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基质标准曲线校准回... 本文建立了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生姜中噻虫胺含量的方法,样品通过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经提取、净化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并研究该方法下生姜样品对噻虫胺标准物基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基质标准曲线校准回收率比溶剂标准曲线更好,结果精密度更高,定量也更准确。生姜对噻虫胺具有一定程度的基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液相色谱-质谱法 基质效应
下载PDF
噻虫胺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鹏 金芬 +3 位作者 杨莉莉 乌日娜 张艳欣 王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0-496,共7页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5%(n=5),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8%~92%,RSD为3.6%~5.8%(n=5),番茄和土壤中噻虫胺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可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噻虫胺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17.3 d。当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0 g/hm2在番茄生长到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时,噻虫胺在番茄上的最终残留量在<LOQ^0.32 mg/kg之间,远低于日本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3 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番茄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分散固相萃取
下载PDF
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及其亚致死剂量对桃蚜解毒酶系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5
19
作者 任学祥 王刚 +2 位作者 左一鸣 王开运 王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9-305,共7页
为明确噻虫胺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毒力和桃蚜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采用点滴法、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以及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检... 为明确噻虫胺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毒力和桃蚜的代谢解毒机制,本研究采用点滴法、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以及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检测了噻虫胺在亚致死剂量LC6,LC15和LC30下对桃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胺对桃蚜点滴、浸渍和内吸LC50分别为1.891,2.341和1.303mg/L;3种酶抑制剂分别与噻虫胺按1∶1混用,PBO对噻虫胺增效达2.41倍,增效作用显著;TPP对噻虫胺增效达1.52倍,增效作用也较明显;DEM对噻虫胺无增效作用。以噻虫胺LC30浓度处理桃蚜,处理后24h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受到显著抑制,抑制率达41.2%;以LC15和LC30浓度的噻虫胺处理桃蚜,处理后24h其体内羧酸酯酶比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9和1.36倍,有显著诱导激活作用;以噻虫胺LC6,LC15和LC30浓度处理的桃蚜,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分别达7.9%,11.9%和22.7%。结果说明噻虫胺对桃蚜具有较高毒力,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桃蚜体内代谢噻虫胺的主要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噻虫胺 毒力 酶抑制剂 亚致死剂量 解毒酶 酶活力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大米中的4种烟碱农药残留量 被引量:21
20
作者 乙小娟 朱加叶 +1 位作者 丁萍 夏拥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9-172,共4页
建立使用高通量(RRHT)色谱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米中呋虫胺、噻虫胺、吡虫啉、吡虫清四种烟碱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采用ENVI-Florisil和Carb复合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液相色谱高通量RRHT色谱柱,258nm紫外测定,外标... 建立使用高通量(RRHT)色谱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米中呋虫胺、噻虫胺、吡虫啉、吡虫清四种烟碱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采用ENVI-Florisil和Carb复合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液相色谱高通量RRHT色谱柱,258nm紫外测定,外标法定量。检测过程快速准确,2.5min时4种农药可完全分离。样品中加标回收率为75.5%~96.0%,相对标准偏差为0.49%~4.36%,最低检出限达到0.004mg/kg。峰面积与标准溶液质量浓度在0.1~1.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系数大于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虫胺 噻虫胺 吡虫啉 吡虫清 液相色谱 高通量色谱柱 固相萃取 大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