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rbulent heat fluxes in the North Water Polynya and ice estimated based on ASRv2 data and their impact on cloud
1
作者 Hai-Yi REN Mohammed SHOKR +3 位作者 Tian-Yu ZHANG Zhi-Lun ZHANG Feng-Ming HUI Xiao CHE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798-814,共17页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ea ice introduces a substantial perturbation to surface-atmosphere energy exchanges.Comprehending the effect of varying sea ice cover on surfa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is an important con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ea ice introduces a substantial perturbation to surface-atmosphere energy exchanges.Comprehending the effect of varying sea ice cover on surfa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Arctic climate system.The recurring North Water Polynya(NOW)serves a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isolating cloud responses to a rapid,near-step perturbation in sea ice.In this study,we employed high-resolution Arctic System Reanalysis version 2(ASRv2)data to estimate turbulent heat fluxes over the NOW and nearby sea ice(NSI)area between 2005/2006 and 2015/2016.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turbulent heat fluxes in the polynya are about 87%and 86%higher than in the NSI area over the 10 years during the entire duration of the polynya and during polar night,respectively.Enhanced turbulent heat fluxes from the polynya tend to produce more low-level clou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nya and low cloud in winter was examined based on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CALIPSO).The low-cloud fraction(0-2 km)was about 7%-34%larger over the polynya than the NSI area,and the ice water content below 200 m was about 250%-413%higher over the former than the latter.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oud fraction and turbulent heat fluxes in the polynya peaks around the altitude of 200-300 m.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OW affects the Arctic boundary layer cloudiness and structure in wintertime.Furthermore,higher horizontal resolution reanalysis data can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oud-polynya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 Water Polynya Turbulent heat fluxes cloud cover ice water content ASRv2 CALIPSO
原文传递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诊断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辜旭赞 徐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 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一侧。计算的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 对流可降水量
下载PDF
一次高原切变线过程的数值模拟与阶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罗雄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6-419,共14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并结合NCEP-FNL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F卫星TBB数据以及CM ORPH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高原横切变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降水、热力、水汽和动力的结构特征...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并结合NCEP-FNL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F卫星TBB数据以及CM ORPH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高原横切变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中降水、热力、水汽和动力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高原切变线过程的降水量和落区。在高原切变线活动期间,不同阶段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切变线附近通常对应TBB<-20℃的云区;随着切变线的发展,TBB值降低,在云区内有多个TBB<-60℃的对流活动中心,对应主要降水期;在切变线减弱阶段,TBB值升高,降水趋于结束。高原切变线存在"南暖北冷"的热力结构,在切变线发展维持阶段呈现高层稳定、低层不稳定的垂直分布特征;高原切变线也是水汽的聚集带,水汽通量散度的转变对高原切变线的发展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切变线初生阶段和维持、发展阶段,垂直方向上存在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呈现对流层低层正涡度和高位涡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气旋式切变有利于高原切变线上正涡度的维持;散度场上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切变线上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高原切变线上的辐合带先于正涡度带开始减弱、消失是高原切变线减弱的一种特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数值模拟 对流云团 水汽通量散度 切变涡度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全球云水量气候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敬雅 游庆龙 蔡淼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1-555,共15页
采用20世纪再分析版本2c数据集的云水量逐月再分析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4年全球、海洋和陆地上空云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球云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海洋高于陆地且比例约为4﹕3,中低纬... 采用20世纪再分析版本2c数据集的云水量逐月再分析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4年全球、海洋和陆地上空云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球云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海洋高于陆地且比例约为4﹕3,中低纬海洋、陆地上空云水量变化趋势分别为0.07 g m^(−2)(10 a)^(−1)和−0.04 g m^(−2)(10 a)^(−1),季节性差异主要体现于夏季在热带辐合带和南半球海洋高,冬季在北半球海洋和南半球陆地高。2)对比六大洲发现,云水量最高的南美洲有最快增加趋势,为0.46 g m^(−2)(10 a)^(−1),同时云水量最低的非洲有最快降低趋势,为−0.59 g m^(−2)(10 a)^(−1)。3)中低层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场的辐合、辐散区和云水量的高、低值区相对应,云水量与水汽通量散度变化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负相关关系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显著。本文揭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中云水量分布和变化的时空格局,为模式参数化和未来气候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水量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赫小红 宋敏红 周梓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9-1347,共9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EOF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79-2016年夏季高原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夏季高原整层水汽含量变化范围为2~25 kg·m-2,呈...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EOF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79-2016年夏季高原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夏季高原整层水汽含量变化范围为2~25 kg·m-2,呈东南向西北递减;1979-2016年高原地区水汽含量变化呈增加趋势。(2)夏季高原整层水汽通量均为正值,水汽输送主要以向东输送为主;高原大部分地区为弱水汽辐合区,净获得水汽;除南边界外,其余边界及周边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净失去水汽。(3)整层云水含量分布大值区主要在喜马拉雅南翼和高原东南部地区,高原区域的整层云水含量以1.9 g·m-2·(10a)-1以上的速率增加。(4)1979-2016年夏季高原区域平均的整层水汽含量随时间增加,增加率为0.3 kg·m^-2·(10a)^-1;南北向水汽收入呈增加趋势,东西向水汽收入呈减少趋势,从而高原区域水汽净收入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汽输送 云水资源 水汽通量 EOF分析
下载PDF
2008年济宁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6
作者 许梦宇 张泽铭 高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8期24-25,共2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8月21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受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8月21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受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形成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落区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的左前方。卫星云图资料上暴雨云团的移动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基本一致,切变线上云团发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空急流 水汽通量散度 云团 山东济宁 2008年
下载PDF
利用多源数据对2019年2月贵阳机场准静止锋低云天气诊断分析
7
作者 罗浩 张亚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44-51,共8页
利用多源数据对贵阳机场2019年2月发生的昆明准静止锋低云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当贵阳机场发生低云天气时,昆明准静止锋位于24°~27.5°N、104.5°~109°E;850 hPa及以下的偏南气流为准静止锋背景下贵阳机场低... 利用多源数据对贵阳机场2019年2月发生的昆明准静止锋低云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当贵阳机场发生低云天气时,昆明准静止锋位于24°~27.5°N、104.5°~109°E;850 hPa及以下的偏南气流为准静止锋背景下贵阳机场低云天气的发生提供了主要水汽来源,越接近地面,水汽来源越趋向于西太平洋;贵阳机场低云天气发生时,准静止锋具有浅薄冷空气层的特点,冷空气层平均厚度为390m,最厚780m,最浅时仅有120m。低云天气发生时,贵州中部一线多有地面辐合线出现,可分为三类:当准静止锋位于贵州西部或云南东部时,需要重点关注偏北风与东南风之间的辐合;当准静止锋东退时,近地面偏南气流大范围进入贵州中南部区域,并与偏北气流在贵州中部一线形成辐合;当准静止锋处于锋生时,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与昆明热低压前沿的偏南气流在贵州中部形成对峙,产生辐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准静止锋 低云低能见度 锋生函数 温度平流 水汽通量散度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