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hodological Study on Using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 Model Outputs to Drive a One-Dimensional Cloud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JIN Ling Fanyou KONG +1 位作者 LEI Hengchi HU Zhaoxi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30-240,共11页
A new method for driving a One-Dimensional Stratiform Cold (1DSC) cloud model with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 casting (WRF) model outputs was developed by conducting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a typical large-scale ... A new method for driving a One-Dimensional Stratiform Cold (1DSC) cloud model with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 casting (WRF) model outputs was developed by conducting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a typical large-scale stratiform rainfall event that took place on 4-5 July 2004 in Changchun, China. Sensitivity test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ith hydrometeor pro files extracted from the WRF outputs as the initial input, and with continuous updating of soundings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including downdraft) derived from the WRF model, the new WRF-driven 1DSC modeling system (WRF-1DSC) was able to successfully reproduce both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of the precipitation event. The simulated rainfall intensity showed a time-lag behind that observed, which could have been caused by simulation errors of soundings, vertical velocities and hydrometeor profiles in the WRF outpu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movement path of the precipitation system, a nearby grid point was found to possess more accurate environmental fields in terms of their similarity to those observed in Changchun Station. Using profiles from this nearby grid point, WRF-1DSC was able to repro duce a realistic precipitation patter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1D cloud-seeding models do indeed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edict realistic precipitation patterns when properly driven by accurate atmospheric profiles derived from a regional short range forecasting system, This opens a novel and importan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n ensemble-based rain enhancement prediction and operation system under 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eeding model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rain enhancement
下载PDF
A MODELING STUDY OF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FOR DEPOSITIONAL GROWTH OF ICE CRYSTAL:FOUR RAINFALL CASES OVER TROPICS AND MIDLATITUDES
2
作者 XIN Jin LI Xiao-f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7年第3期259-268,共10页
Depositional growth of ice crystal is on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for development of precipitation systems and can be represented by depositional growth of cloud ice from cloud water(P_(IDW)) and depositional growth of... Depositional growth of ice crystal is on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for development of precipitation systems and can be represented by depositional growth of cloud ice from cloud water(P_(IDW)) and depositional growth of snow from cloud ice(P_(SFI)) in cloud-resolving model. Fou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are analyzed in the cloud-resolving model simulations of four rainfall cases over the tropics and midlatitudes. The comparison of time and model domain mean data shows that Shen's scheme produces the closest rainfall simulation to the observation. Compared to Zeng's scheme,Shen's scheme improves the mean rain-rate simulation significantly through the dramatic decrease in depositional growth of cloud ice from cloud water. Compared to other schemes, Shen's scheme produces the better rainfall simulation via the reduction in the mean rain rate associated with the enhanced gain of cloud water and 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ositional growth of ice crystal rainfall simulation rain rate cloud-resolving-model simulation
下载PDF
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研究
3
作者 李蒙 陈诗明 曾雅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4-1313,共10页
为了准确判断施工现场在突降暴雨情况下的安全状态,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Bayesian Best Worst Method,BBWM)和云模型方法,提出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模型,以确定施工现场在遭受暴雨灾害时的风险等级。该模型利用了压力状态... 为了准确判断施工现场在突降暴雨情况下的安全状态,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Bayesian Best Worst Method,BBWM)和云模型方法,提出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模型,以确定施工现场在遭受暴雨灾害时的风险等级。该模型利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 State Response,PSR)和灾害系统理论,在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4方面的基础上,构建18个风险因素的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某施工现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施工现场的减灾能力抵御性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做好现场减灾应对措施对灾害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案例项目的评价结果处于一般风险状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施工现场风险 暴雨灾害 云模型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基于云微物理过程的北方冻雨的模拟与形成机制研究
4
作者 曾箐芃 韩永翔 +2 位作者 陆正奇 李嘉欣 刘唯佳 《气象科学》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本文通过耦合AFWA(Air Force Weather Agency)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对2020年冬季因暖锋引发的中国北方严重冻雨灾害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此次冻雨过程中降水相态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暖锋的演变、水成物云微... 本文通过耦合AFWA(Air Force Weather Agency)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对2020年冬季因暖锋引发的中国北方严重冻雨灾害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此次冻雨过程中降水相态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暖锋的演变、水成物云微物理特征以及降水相态的变化,得到:在辽宁中北部—吉林中东部地区,暖锋导致中低空形成“冷—暖—冷”的温度层结,该区冻雨形成机制以“冰相机制”为主,即高空的雪花落入大于0℃暖层内融化、再降落到次冻结层后形成冻雨。同时,发现存在高空无固态水成物、逆温层内暖雨下落到次冻结层在地面形成冻雨的现象,这种新机制被定义为“暖雨机制”,更多水成物垂直剖面与同期地面观测降水相态的比对,验证了新机制的存在,并解释了该机制形成的可能原因。为更深入理解冻雨形成机理以及北方冻雨的预报、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过程 北方冻雨 冻雨形成机制 WRF模式
下载PDF
面向降雨环境的激光雷达衰减模型研究
5
作者 郭鹏飞 张希 +2 位作者 黄永晖 朱旺旺 江琪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现有激光雷达衰减模型依赖统计生成点云、缺乏噪点解释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降雨环境的激光雷达衰减模型。首先,建立激光雷达发射-接收模型,并根据雨滴尺寸分布模型模拟获得雨滴空间分布数据;其次,耦合散射模型与噪点模型,获得... 针对现有激光雷达衰减模型依赖统计生成点云、缺乏噪点解释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降雨环境的激光雷达衰减模型。首先,建立激光雷达发射-接收模型,并根据雨滴尺寸分布模型模拟获得雨滴空间分布数据;其次,耦合散射模型与噪点模型,获得激光传播过程的光强变化,得到点云的仿真图像;最后,采集正常天气和降雨天气下的点云图像,仿真生成不同降雨量下的衰减点云。将衰减模型获得的点云与对应实际降雨天气点云图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在各评价指标上明显优于现有模型,有效解释了降雨过程对激光雷达产生的衰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 降雨环境 点云仿真 衰减模型
下载PDF
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郭学良 黄美元 +1 位作者 徐华英 周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1-421,共11页
通过建立雨滴分档模式,结合部分观测资料,对中国北方常见的三类典型层状云系:强锋面抬升层状云系、气旋尺度辐合层状云系及弱锋面抬升层状云系的云中水成物总比含水量、降水强度及地面雨滴谱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分... 通过建立雨滴分档模式,结合部分观测资料,对中国北方常见的三类典型层状云系:强锋面抬升层状云系、气旋尺度辐合层状云系及弱锋面抬升层状云系的云中水成物总比含水量、降水强度及地面雨滴谱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雨滴分档模式较一般使用的单参数 Marshall - Palmer( M - P) 分布的参数化模式更能反映雨滴的自然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层状云系 雨滴分档 模式研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西南典型地区酸雨形成过程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黄美元 沈志来 +4 位作者 刘帅仁 吴玉霞 肖辉 雷恒池 白春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59-366,共8页
本文根据云水和雨水化学特性的观测和雨水酸化模式的模拟计算,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酸雨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重庆和贵阳等重污染城市,云下过程对雨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在污染较轻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雨水酸度主要决定于云内过... 本文根据云水和雨水化学特性的观测和雨水酸化模式的模拟计算,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酸雨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重庆和贵阳等重污染城市,云下过程对雨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在污染较轻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雨水酸度主要决定于云内过程。但是云下过程对雨水中的主要酸碱离子浓度都有不可忽视的明显影响。雨水的酸化主要是由于SO2与H2O2和O3的氧化,气溶胶起较弱的缓冲磁化作用.在重庆和贵阳等地,当地SO2浓度已高达饱和,其值增减50%,都不会对该地雨水酸度有明显影响,起控制作用的是氧化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云和降水化学 酸化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成云过程中云水pH值的参数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新华 李金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14,共3页
该文找出了影响云水pH值的主要因素,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它们与云水pH值之间的简单的函数关系。通过参数化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变量取值范围内,模式模拟的结果与用函数关系式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对应起来,相关系数为094。该... 该文找出了影响云水pH值的主要因素,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它们与云水pH值之间的简单的函数关系。通过参数化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变量取值范围内,模式模拟的结果与用函数关系式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对应起来,相关系数为094。该文参数化所考虑的变量为:气相H2O2,O3,SO2与NH3的浓度,液相Fe3+与Mn2+的浓度,水的含量及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水 PH值 云雨化学模式 参数化 酸雨
下载PDF
强对流云人工增雨和防雹原理的二维数值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毛玉华 胡志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深对流云数值模式,用该模式模拟了一个实测强对流云个例。其结果同观测相近。本文做了一系列催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云发展早期播入高浓度的人工冰晶胚胎,能促使云中产生大量的大冰晶和小霰粒,它们争食液水,不易长... 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深对流云数值模式,用该模式模拟了一个实测强对流云个例。其结果同观测相近。本文做了一系列催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云发展早期播入高浓度的人工冰晶胚胎,能促使云中产生大量的大冰晶和小霰粒,它们争食液水,不易长成大雷,地面降雹动能可减少45%,但降雨量也有明显减小;减小播撒剂量,催化效果亦减小,防雹和增雨效果不明显;若在云发展早期引进浓度为10~0-10^(-1)/L的小雨滴,则能明显提早和增加降水。对于不同强度的对流云,人工引晶仅对中等积云(云顶高为6—8km)的增雨效果较好。文中还比较了二维和一维的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防雹 人工降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日人工消减雨作业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24
10
作者 何晖 金华 +1 位作者 李宏宇 刘建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8,共13页
200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之际,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较强对流云团,给国家体育场内开幕式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极大威胁。根据云系的发展状况,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 2008年8月8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之际,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较强对流云团,给国家体育场内开幕式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极大威胁。根据云系的发展状况,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减雨作业,对抑制云、降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Reisner2方案中引入了AgI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MM5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参照2008年8月8日20:05至20:12进行的消减雨作业情况,利用加入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作业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就不同的播撒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的微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gI播撒率对降水量改变影响很明显,当以5g·s-1的速率持续播撒AgI7min,在播撒作业后2h,催化区域内均表现为减雨,2h后为增雨。对于减雨的微物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大量播撒AgI后导致空中云水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霰减少,霰的减少导致雨水的减少;而2h后的增雨机制则是由于在雨水、云水、霰以及温度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最终导致地面降水的增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单参数方案的局限性,模拟的最大减雨率仅为8%~12%,离消雨的要求尚有差距,应利用双参数云方案作进一步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减雨 中尺度催化数值模式 物理机制 催化效果
下载PDF
武汉市城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研究及其概念模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双柱 吴翠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9-234,共6页
使用武汉数字化雷达回波、GMS卫星云图、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湖北省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1996年5~8月发生的所有暴雨过程,概括了武汉市城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以及中尺度系统活动等,建... 使用武汉数字化雷达回波、GMS卫星云图、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湖北省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1996年5~8月发生的所有暴雨过程,概括了武汉市城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以及中尺度系统活动等,建立了武汉城区暴雨短时预报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暴雨云团 雷达回波 概念模型 暴雨预报
下载PDF
1995年6月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新江 李玉兰 杜长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6-250,共5页
文章利用GMS-5水汽图像及常规资料,分析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特征,指出水汽羽与强降水的关系,并概括出梅雨期暴雨的水汽图像概念模型.
关键词 暴雨 水汽图 云团 概念模型 梅雨期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与粒子系统自然雨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兆红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09年第12期102-104,共3页
自然景物雨的模拟,在计算机游戏、三维动画、影视及广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粒子系统是模拟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粒子系统使用随机生成的粒子以及粒子属性来模拟雨,而真实的雨粒子往往不是随机分布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 自然景物雨的模拟,在计算机游戏、三维动画、影视及广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粒子系统是模拟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粒子系统使用随机生成的粒子以及粒子属性来模拟雨,而真实的雨粒子往往不是随机分布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表明,类正态分布在实际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分布最为广泛,云模型是模拟生成类正态分布的有力工具,基于云模型控制粒子系统的粒子生成、属性的改变能够更真实地模拟自然雨的生成,具有更逼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系统 云模型 雨模拟
下载PDF
云服务雨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研究——以“英语阅读”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天化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雨课堂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微信和PowerPoint,具有良好的信息推送功能,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与之水平相适应的阅读资源更新服务。对雨课堂"双视角四阶段"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和效果验证,结果显示,雨课堂混合式学习相... 雨课堂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微信和PowerPoint,具有良好的信息推送功能,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与之水平相适应的阅读资源更新服务。对雨课堂"双视角四阶段"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和效果验证,结果显示,雨课堂混合式学习相较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学习成效更高,更受学生欢迎。该模式使学习者在开放学习环境中亲身体验新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应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以及读写结合等增强语言综合技能,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云服务 雨课堂 阅读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卫星云导风资料应用于伴随同化系统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曹文博 沈桐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502,共8页
以2002年6月14日00时至15日00时发生在江南、华南一带的暴雨过程为例,利用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同化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导风资料,研究MM5伴随模式对降水预报的改善以及云导风资料对于提高暴雨预报的作用。设计了4种数值试验方案,试... 以2002年6月14日00时至15日00时发生在江南、华南一带的暴雨过程为例,利用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同化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导风资料,研究MM5伴随模式对降水预报的改善以及云导风资料对于提高暴雨预报的作用。设计了4种数值试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MM5伴随同化系统对降水预报有较好的改善作用;GMS-5卫星云导风资料的加入增加了高空风场资料,将其同化到伴随同化系统中能有效改善模式初始场,提高了降水预报质量,特别对暴雨强降水的预报起到了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导风 MM5伴随模式 同化系统 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云导风资料同化在伴随模式同化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红莉 沈桐立 公颖 《气象科技》 2006年第4期358-363,共6页
以一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暴雨过程为例,设计了几种数值试验方案,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能有效改善初始场与模式的协调能力,提高模式对于降水场和其它要素场的预报;使用云导风资料修正初始场后直接模拟的效果比未使用... 以一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暴雨过程为例,设计了几种数值试验方案,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能有效改善初始场与模式的协调能力,提高模式对于降水场和其它要素场的预报;使用云导风资料修正初始场后直接模拟的效果比未使用时直接模拟的效果要好,对部分区域的强降水预报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使用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后,加入云导风资料的同化试验对其它要素的改善与直接同化常规资料的效果相比,改善优势不明显,但从各要素的误差来看,对于风场的改善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导风 MM5 伴随模式 同化系统 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登陆北上台风暴雨突发性增强的一种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黎清才 王成恕 曹钢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9-206,共8页
采用一个三维混合模式对1992年8月30日至9月2日一次登陆北上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式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与地面倒槽相一致的地面降水位置及降水量值。模拟的台风云系结构与卫星云图比较表明,外围云场与实例云况吻合很好... 采用一个三维混合模式对1992年8月30日至9月2日一次登陆北上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式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与地面倒槽相一致的地面降水位置及降水量值。模拟的台风云系结构与卫星云图比较表明,外围云场与实例云况吻合很好,验证了本模式模拟卫星云图的能力,对卫星云图预报有实际意义;暴雨突然增幅的直接原因是高层冰云与低层供水云的突然北移重叠造成的。受地面倒槽附近强烈辐合抬升的动力作用,各相态云系的分布与垂直运动紧密相关;辐合线右侧的东南低空急流为降水的增幅及维持提供水汽来源;云的相变潜热非绝热加热作用对暴雨的增幅及维持具有正反馈作用,它对暴雨维持具有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相云模式 台风 暴雨 云模拟 突发性增强
下载PDF
利用三维云模式对一次强暴雨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虹 覃军 李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18,122,共5页
利用三维准弹性中小尺度云模式,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产生强降水云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揭示了暴雨云高效率降水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最大特点是降水持续且降水强度大,云内上升... 利用三维准弹性中小尺度云模式,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产生强降水云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揭示了暴雨云高效率降水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最大特点是降水持续且降水强度大,云内上升速度的长时间维持和云内较大水凝物含量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这次暴雨过程中,云雨的自动转化碰并过程以及霰的融化致雨过程相对于其它微物理过程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暴雨 三维云模式 微物理过程 数值模拟 降水机制 降水强度
下载PDF
六盘山地形云人工增雨技术试验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濮江平 桑建人 +13 位作者 舒志亮 田磊 穆建华 周积强 黄谌恺 杨志莲 翟昱明 李向栋 孔晨晨 李进玉 范晓华 李化泉 高国清 石云林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5期128-134,148,共8页
六盘山脉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延伸地带,连接秦岭,南北逶迤200 km,分水岭平均海拔2500 m,最高主峰海拔2942 m。六盘山南部重叠的峡谷是泾河的主要发源地,另外还有两条河流均发源于此。六盘山山脉形成的“南北走向山墙”对于不同类型的天气... 六盘山脉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延伸地带,连接秦岭,南北逶迤200 km,分水岭平均海拔2500 m,最高主峰海拔2942 m。六盘山南部重叠的峡谷是泾河的主要发源地,另外还有两条河流均发源于此。六盘山山脉形成的“南北走向山墙”对于不同类型的天气过程而变得复杂,特别是地形云形成过程中水汽场、气流场受山脉地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形云特征。为此,在西北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中增加研究试验项目,开展地形云自然降水研究和人工增雨试验。在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人影作业指挥系统、云物理试验基地等方面开展试验,提供或验证工程设计,解决各项建设任务在实施和运行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有关问题,实现工程所建各项设备设施的科学应用,发挥工程建设的最佳效益。介绍了六盘山地形云人工增雨技术试验情况,包括外场试验设计、试验方案、试验过程和初步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获得了六盘山地形云分类和强对流发展规律,能够为中部、东南、西南等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提供站点位置设计、调整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云 降水模型 人工增雨 外场试验 六盘山
下载PDF
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煜 黄艇 濮文耀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应用Hysplit传输扩散模式计算2008—2009年大连地区酸雨和非酸雨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利用条件概率和轨迹聚类法分析气流轨迹,探讨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源通过大气输送对大连地区酸沉降的贡献较大。大连地区酸雨主要受中国... 应用Hysplit传输扩散模式计算2008—2009年大连地区酸雨和非酸雨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利用条件概率和轨迹聚类法分析气流轨迹,探讨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源通过大气输送对大连地区酸沉降的贡献较大。大连地区酸雨主要受中国华东沿海至山东半岛经黄海中北部或经渤海及其西岸的近地面大气污染输送影响,中国华东和华南等南方内陆地区和日本海周边东亚国家对大连地区酸雨均有贡献。海洋性气团或北方大陆气团一般为大连地区非酸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外源 轨迹模式 云中致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