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 catastrophic oil spill and vapor cloud explosion in a confined space upon oil pipeline leaking 被引量:2
1
作者 Shengzhu Zhang Xu Wang +1 位作者 Y.Frank Cheng Jian Shu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56-566,共11页
Oil spill-induced vapor cloud explosions in a confined space can caus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In this work,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catastrophic pipeline leak,oil spill,and the resulting vapor cloud explo... Oil spill-induced vapor cloud explosions in a confined space can caus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In this work,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catastrophic pipeline leak,oil spill,and the resulting vapor cloud explosion accident occurring in China in 2013 by modeling analysis,field survey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total amount of the spilled oil was up to2044.4 m3 due to improper disposal.The long residence time of the oil remaining in a confined space permitted the formation of explosive mixtures and caused the vapor cloud explosion.A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explosion based on volatilization testing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ath-leading zone and the glass-breaking zone could be 18 m and 92 m,respectively,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 severity of the explosion i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the oil spill,properties of oil,and volatilization time.It is recommended that a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b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upon oil spilling into a confined space.Prompt collection and ventil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spill occurs to reduce the time for oil volatilization and prevent the mixture from reaching its explosive lim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 leaking Oil SPILL Vapor cloud explosion CONFINED space CONSEQUENCE analysis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a Prototype Space-based Cloud Radar and Ground-based Radars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黎平 张志强 +3 位作者 于丹茹 杨虎 赵崇辉 仲凌志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318-1329,共12页
A prototype space-based cloud radar has been a precipitation system over Tianjin, China in July developed and was installed on an airplane to observe 2010. Ground-based S-band and Ka-band radars were used to examine t... A prototype space-based cloud radar has been a precipitation system over Tianjin, China in July developed and was installed on an airplane to observe 2010. Ground-based S-band and Ka-band radar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observational capability of the prototype. A cross-comparison algorithm between different wavelengths,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platform radars is presented. The reflectivity bias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between the radars are analyzed. The equivalent reflectivity bias between the S- and Ka-band radars were simulated with a given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flectivity bias between the S- and Ka-band radars due to scattering properties was less than 5 dB, and for weak precipitation the bias was negligible. The prototype space-based cloud radar was able to measure a reasonable 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 but the reflectivity below an altitude of 1.5 km above ground level was obscured by ground clutter. The measured refiectivity by the prototype space-based cloud radar was approximately 10.9 dB stronger than that by the S-band Doppler radar (SA radar), and 13.7 dB stronger than that by the ground-based cloud radar. The reflectivity measured by the SA radar was 0.4 dB stronger than that by the ground-based cloud radar.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ability for space-based rad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based cloud radar observational capability field experiment cloud observation
下载PDF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Software Defined Space Optical Network (SDSON) Architecture Based on Cloud Platform
3
作者 Fangyuan Xing Hongxi Yin +3 位作者 Bin Wu Jianxin Liu Ming Li Jingchao Wang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16年第3期7-13,共7页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 is used for real time acquiring, transmitting and processing the space information on the space platform,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communication services for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posit...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 is used for real time acquiring, transmitting and processing the space information on the space platform,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communication services for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positioning and science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rchitecture of Software Defined Space Optical Network (SDSON) based on cloud platform is designed by means of Software Defined Optical Network (SDON) and cloud services. The new architecture combining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management-control mechanism is a multi-layer and multi-domain architecture with powerful computing and storage ability. Moreover, reliable service and unreliable service communication models employed in the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 are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ruption/Delay Tolerant Network (DTN). Finally, the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re performed on our optical experimental network 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 SDON cloud Control Plane Communication Model
下载PDF
开敞空间氢气爆炸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关文玲 李莫凡 +1 位作者 董呈杰 任常兴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6-951,共6页
为研究开敞空间氢气爆炸危害,基于Fluent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建立开敞氢气-空气爆炸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和分析了边长为0.5、1.0、2.0、3.0 m的立方体预混氢气-空气爆炸,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TNO多能法和BST法的爆炸强度等级进行... 为研究开敞空间氢气爆炸危害,基于Fluent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建立开敞氢气-空气爆炸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和分析了边长为0.5、1.0、2.0、3.0 m的立方体预混氢气-空气爆炸,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TNO多能法和BST法的爆炸强度等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火焰传播距离约为初始氢气半径的2倍。爆炸最大压力出现位置的无量纲距离与气云初始半径近似成线性关系。TNO多能法和BST法爆炸强度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气云初始尺寸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爆炸 开敞空间 气云尺寸 最大超压 火焰传播 TNO多能法 BST法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逆向建模方法的研究——以浙江某高校地下室为例
5
作者 江金霞 徐招惺 江丽钧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4-59,共6页
使用北斗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已建地下空间CGCS2000坐标系下的点云数据,运用3DMAX、Revit软件参考点云逆向建模,采集模型中的距离和坐标数据与地下空间实测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模型内部精... 使用北斗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已建地下空间CGCS2000坐标系下的点云数据,运用3DMAX、Revit软件参考点云逆向建模,采集模型中的距离和坐标数据与地下空间实测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模型内部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种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下,可实现已建地下多场地使用统一坐标系建模,满足CIM(city information mode,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RTK 地下空间 控制测量 点云 逆向建模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校园绿地乔木三维绿量对比研究——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6
作者 肖万娟 唐健灵 +1 位作者 骆姚瑶 苏玉峰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15-21,共7页
树冠是指树干以上连同其生枝叶的部分,其体积的大小是估算树木三维绿量的重要参数。校园绿地中乔木树冠形态各异,结构复杂,树木树冠体积的准确、自动、无损测量是校园绿地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随机抽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 树冠是指树干以上连同其生枝叶的部分,其体积的大小是估算树木三维绿量的重要参数。校园绿地中乔木树冠形态各异,结构复杂,树木树冠体积的准确、自动、无损测量是校园绿地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随机抽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5个树种共计25棵乔木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与树木三维绿量冠幅-冠高公式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法计算乔木树冠体积。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测量值与参考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913、绝对误差最大值为7.22 m3,最小值为0.17 m3;相对误差最大值为11.06%,最小值为0.12%;平均绝对误差为2.20 m3,平均相对误差为3.13%,该算法不用考虑树冠的形状,减少了人为判别导致的差异。因此,以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运用不规则三角网法自动提取校园绿地乔木树冠体积快捷、有效、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三维绿量 树冠体积 三维激光点云 大学校园绿地
下载PDF
面向三度空间的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敬严 郑文文 +1 位作者 陈佳 赵莉琴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76,201,共6页
为科学评价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减少暴雨内涝灾害事故,基于三度空间理念,采用熵权云模型进行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分析。首先从三度空间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出发,结合灾害应急的预防能力、准备能力、响应能力... 为科学评价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减少暴雨内涝灾害事故,基于三度空间理念,采用熵权云模型进行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分析。首先从三度空间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出发,结合灾害应急的预防能力、准备能力、响应能力、恢复能力过程属性,构建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分析框架。参考借鉴地铁内涝灾害相关文献,建立了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建立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评价熵权云模型。利用云发生器matlab编程计算应急能力标准云和评价云的云数字特征,生成云滴及应急能力云图。对比评价云图和标准云图,结合贴近度来判定应急能力等级。通过SPSSAU障碍度模型计算,找到应急能力障碍因子。最后,进行实例分析,发现地铁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因子主要是在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并据此提出相应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灾害 应急能力 暴雨内涝 三度空间 云模型
下载PDF
Vertical Profile Comparison of Aerosol and Cloud Optical Properties in Dominated Dust and Smoke Regions over Africa Based on Space-Based Lidar
8
作者 Didier Ntwali Getachew Dubache Faustin Katchele Ogou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CAS 2022年第3期588-602,共15页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aerosol and cloud optical properties in 40 dominated dust and smoke regions in Western-Northern Africa (WNA) and Central-Southern Africa (CSA), respectively, from the surf...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aerosol and cloud optical properties in 40 dominated dust and smoke regions in Western-Northern Africa (WNA) and Central-Southern Africa (CSA), respectively, from the surface to 10km and from 2008 to 2011 based on LIVAS (LIdar climatology of Vertical Aerosol Structure for space-based lidar simulation studies). Aerosol extinction (AE), aerosol backscatter (AB), and aerosol depolarization (AD) generally increase from the surface to 1.2 km and decrease from 1.2 km to the upper layers in both WNA and CSA. AE and AB in CSA (maximum of 0.13 km<sup>-1</sup>, 0.14 km<sup>-1</sup>, 0.0021 km<sup>-1</sup>&#8231;sr<sup>-1</sup>, 0.0033 km<sup>-1</sup>&#8231;sr<sup>-1</sup>) are higher than in WNA (maximum of 0.07 km<sup>-1</sup>, 0.08 km<sup>-1</sup>, 0.0017 km<sup>-1</sup>&#8231;sr<sup>-1</sup>, 0.0015 km<sup>-1</sup>&#8231;sr<sup>-1</sup>) at 532 and 1064 nm respectively. AD in WNA (maximum of 0.25)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SA (maximum of 0.05). There is a smooth change with the height of cloud extinction and backscatter in WNA and CSA, while there is a remarkable increase of cloud depolarization with height, whereby it is high in CSA and low in WNA due to high and low fraction of cirrus respectively. Altocumulus has the highest extinction in NA (0.0139 km<sup>-1</sup>), CA (0.058 km<sup>-1</sup>), WA (0.013 km<sup>-1</sup>), while low overcast transparent (0.76 km<sup>-1</sup>) below 1 km in S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aerosol-cloud interaction studies in dominated dust and smoke aeroso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Profile Dust Aerosols Smoke Aerosols clouds AFRICA Lidar Climatology of Vertical Aerosol Structure for space-Based Lidar Simulation Studies (LIVAS)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某近间距盾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案例研究
9
作者 李文杰 张倬豪 +2 位作者 余群舟 周诚 谢丹妮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第5期124-130,共7页
相较于一般的盾构施工,近间距盾构施工中后行隧道施工不仅难度大、风险高,还会造成既有隧道的结构变形和位移,降低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对近间距盾构施工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支持。依托某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三阳... 相较于一般的盾构施工,近间距盾构施工中后行隧道施工不仅难度大、风险高,还会造成既有隧道的结构变形和位移,降低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对近间距盾构施工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支持。依托某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三阳路过江超大直径隧道近间距盾构施工实例,根据其工程特点归纳出典型风险指标,并基于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云模型评估方法对各个风险进行评估。实际施工中结合评估等级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了工程施工安全,同时也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为类似工程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阳路大隧道 近间距盾构施工 既有隧道 风险评估 云模型
下载PDF
基于CRITIC和云模型的航天标准化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志成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针对目前航天标准化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CRITIC和云模型的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成熟的评价指标构建了航天标准化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用CRITIC法对专家评分进行处理,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建立了云模型评价方法... 针对目前航天标准化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CRITIC和云模型的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成熟的评价指标构建了航天标准化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用CRITIC法对专家评分进行处理,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建立了云模型评价方法对航天标准化师进行评价;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一种合理科学的评价优选模型,能够针对航天标准化师的评价工作取得合理和有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 云模型 航天标准化师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基于点云空间扩展的盾构隧道整体去噪方法
11
作者 沈长表 夏永华 +1 位作者 刘勇 王丹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盾构隧道点云数据的去噪工作是后续隧道结构分析的前提。本文结合点云空间扩展理论与盾构隧道呈圆柱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盾构隧道的整体去噪方法。首先将盾构隧道空间扩展后得到新的拓扑结构,使盾构隧道的去噪工作能够使用现有成熟的地... 盾构隧道点云数据的去噪工作是后续隧道结构分析的前提。本文结合点云空间扩展理论与盾构隧道呈圆柱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盾构隧道的整体去噪方法。首先将盾构隧道空间扩展后得到新的拓扑结构,使盾构隧道的去噪工作能够使用现有成熟的地面滤波算法。经过直通滤波、坡度滤波后的隧道点云保留完整的衬砌结构,隧道的附属设施被滤除。使用直线段与曲线段隧道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隧道的整体去噪,去噪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盾构隧道 去噪 点云空间扩展 坡度
下载PDF
空间等离子体云精细化仿真及传播特性研究
12
作者 谢守志 赵海生 +3 位作者 许正文 任光亮 王成 葛淑灿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在电离层中释放钐(Sm)等活泼金属气体,通过光致电离或化学电离,能够人工生成空间等离子体云,以其作为散射体,可开展超短波超视距通信和探测研究。本文开展了电离层Sm释放的精细化效应仿真研究,考虑了热层风场、地磁场、Sm释放速度和流... 在电离层中释放钐(Sm)等活泼金属气体,通过光致电离或化学电离,能够人工生成空间等离子体云,以其作为散射体,可开展超短波超视距通信和探测研究。本文开展了电离层Sm释放的精细化效应仿真研究,考虑了热层风场、地磁场、Sm释放速度和流量、运载器飞行速度等参量对Sm在电离层中扩散过程的影响。同时,采用射线追踪方法,研究了空间等离子体云的电波传播特性。结果表明释放参数和环境参数对等离子体云的形态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等离子云在不同剖面形态各异,沿地磁场方向及风场方向出现明显拉伸,进一步对等离子体云的传播效应产生影响,导致电波在等离子体云不同剖面传播特性出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化学物质释放 空间等离子体云 电波传播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基于云模型的崩岗侵蚀危害评价
13
作者 林小慧 何玥 +2 位作者 黄炎和 林金石 季翔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421,共11页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最严重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崩岗侵蚀危害的类型与大小均存在空间差异,崩岗危害评估与风险防控应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并提高评价结果的空间精度。本研究以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最严重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崩岗侵蚀危害的类型与大小均存在空间差异,崩岗危害评估与风险防控应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并提高评价结果的空间精度。本研究以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构建崩岗侵蚀危害评价模型,通过云模型对2020年崩岗侵蚀危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1)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和崩岗面积占比的权重较大,分别为0.278、0.164和0.148,说明经济社会因素和崩岗侵蚀的直接影响因素对危害程度的影响最大。(2)崩岗侵蚀危害呈中部和东北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对生产空间造成的危害最高,生态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小,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应重点预防中部和东北部的崩岗侵蚀危害,尤其是对生产空间的危害防控。(3)对比基于云模型与未应用云模型的评价结果,极高危害V区的空间分布趋势相似;应用云模型得出的空间评价结果更加细化,更能体现崩岗侵蚀危害的整体水平。本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崩岗侵蚀危害评价方法,并为崩岗治理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三生空间 云模型 危害评价
下载PDF
基于Cloud Card的个人学习空间云架构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郁晓华 张莹渊 +1 位作者 黄沁 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1,共12页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泛在学习、翻转课堂、联通教育等颠覆性教育创新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教育的个人学习空间建设需要面向个人、面向智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该文首先从学习生态圈和学习...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泛在学习、翻转课堂、联通教育等颠覆性教育创新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教育的个人学习空间建设需要面向个人、面向智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该文首先从学习生态圈和学习操控台两个视角对个人学习空间进行了全新解读,进而聚焦于Cloud Card技术支持下的个人学习空间建设,论述了两者结合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提出了云平台系统架构下构建个人学习空间的具体方案。云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将资源、数据和服务汇聚到基础服务平台上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并通过核心应用中心,围绕服务于个体的成长发展,从资源、活动、评价三个维度提供个性化、情境性、自适应的学习服务,最终以面向个体和公众的多样化终端加以呈现。研究最后对Cloud Card理念下个人学习空间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了原子级学习活动和学习样式模板,为个人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案,但后续仍需要从学习分析与挖掘实现、数据规范制定、学习样式模板设计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学习空间 cloudCard 人人通 互联网+ 学习生态 云架构 学习活动
下载PDF
2023年网络安全热点技术领域全景扫描
15
作者 付国晴 贾儒鹏 吕玮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网络安全离不开防火墙、通信加密和身份识别等技术的支撑,而网络安全技术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可能因技术优势易手而引起全球网络格局的重新洗牌。正因如此,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和运用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新兴技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网络安全离不开防火墙、通信加密和身份识别等技术的支撑,而网络安全技术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可能因技术优势易手而引起全球网络格局的重新洗牌。正因如此,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和运用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新兴技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为军事、经济和舆论等领域的竞争提供助力。对此,分别阐述了人工智能、零信任、云环境、太空网络和量子信息技术这5个网络安全热点技术领域在2023年的发展态势,并分析研判了新兴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领域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 零信任 云环境 太空网络 量子信息技术
下载PDF
云模型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徐飞飞 陈剑文 +2 位作者 李俊莹 王石林 何盈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传统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过于依赖专家及个人经验,主观性过大,使得评价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首先引入有限区间云模型(CM)改进层次分析法(AH...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传统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过于依赖专家及个人经验,主观性过大,使得评价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首先引入有限区间云模型(CM)改进层次分析法(AHP),构建CM-AHP权重赋值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专家群体决策的权重运算,使权重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其次采用云模型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完成对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CM-最大隶属度评价模型更加适用于试验数据完善、量化分级准确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其在保证评价结果科学的同时,使得评价结果本身保留了其随机性与模糊性;CM-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则适用于多决策且指标量化分级易于归一的综合评价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云模型 层次分析法 隶属度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Cloud Card对个人学习空间建设的新启示 被引量:9
17
作者 郁晓华 黄沁 +1 位作者 张莹渊 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8,共8页
近年来,个人学习空间建设走向实践研究,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智慧化学习环境。但由于数字资源组织仍然杂乱无序、适应性和联通性较差,学习工具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基于功能模块的数据服务难以支持真实性评价等原因,个人学习空间取得... 近年来,个人学习空间建设走向实践研究,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智慧化学习环境。但由于数字资源组织仍然杂乱无序、适应性和联通性较差,学习工具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基于功能模块的数据服务难以支持真实性评价等原因,个人学习空间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与预期尚存在较大距离。该文借鉴深层链接技术在Google、Twitter、Facebook等商业广告领域的成功经验,尝试将其新的发展延伸——Cloud Card引入到个人学习空间建设中。在对Cloud Card进行技术追溯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Cloud Card的UI关联展现、流线型服务组织模式、底层隐形数据传递等特点,并从工具服务的情境化组织、学习过程的追踪、面向过程的真实性评价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Cloud Card在教育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关键设计要素,以期能为"人人通"的实现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和技术路线,为个人学习空间建设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CARD 个人学习空间 深层链接技术 教学情境 真实评价 人人通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3D点云的高陡斜坡岩体结构特征
18
作者 宋琨 仪政 宋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岩体结构控制着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但传统的结构面信息调查方法存在危险性高、难度大的缺陷。为安全、高效地获取斜坡岩体结构信息,利用无人机摄影技术开展高陡岩质斜坡的测量,构建斜坡岩体的3D点云模型,识别结构面的产状、间距、... 岩体结构控制着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但传统的结构面信息调查方法存在危险性高、难度大的缺陷。为安全、高效地获取斜坡岩体结构信息,利用无人机摄影技术开展高陡岩质斜坡的测量,构建斜坡岩体的3D点云模型,识别结构面的产状、间距、迹长等岩体结构信息。对湖北秭归卡门子湾滑坡区调查验证,斜坡共发育6组优势结构面,平均间距为0.46~1.01 m,平均迹长为0.82~12.57 m;无人机3D点云获取的岩体结构信息精度满足要求,方法高效、可行;获得的岩体结构信息为斜坡岩体结构模型建立和稳定性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斜坡 无人机点云 结构面产状 结构面间距 结构面迹长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平滑度策略的三维模型分类神经架构搜索
19
作者 周鹏 杨军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72-280,共9页
针对人工设计三维模型分类网络架构过度依赖专家经验且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平滑度策略的神经架构搜索方法。首先,使用改进候选操作选择策略和连续松弛化方法将离散的搜索空间连续化,并利用权重共享机制提高搜索效率。其... 针对人工设计三维模型分类网络架构过度依赖专家经验且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平滑度策略的神经架构搜索方法。首先,使用改进候选操作选择策略和连续松弛化方法将离散的搜索空间连续化,并利用权重共享机制提高搜索效率。其次,在损失函数中添加自适应平滑度策略的正则化,由温度参数控制损失函数的平滑程度。最后,使用指数归一化方法计算损失函数,以避免损失值溢出。在三维点云数据集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训练样本和迭代次数下,自适应平滑度策略的神经架构搜索方法的分类准确率更高,性能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则化 神经架构搜索 搜索空间 点云 分类
下载PDF
基于云原生的航天发射一体化指挥显示系统数据引擎设计
20
作者 董宇航 焦冬冬 +2 位作者 尹志锋 孟令刚 淮晓永 《电子技术应用》 2024年第7期118-124,共7页
针对航天发射领域多种类与多任务并行的发展趋势,剖析了现行指挥显示系统数据引擎软件架构的局限,通过构建多级缓存,优化Flink任务调度算法,实现了基于云原生的数据处理机制和数据引擎系统。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以容器技术打包并布设了... 针对航天发射领域多种类与多任务并行的发展趋势,剖析了现行指挥显示系统数据引擎软件架构的局限,通过构建多级缓存,优化Flink任务调度算法,实现了基于云原生的数据处理机制和数据引擎系统。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以容器技术打包并布设了面向航天领域的数据接入、分布式计算、数据多级缓存等核心模块,有效缓解了系统运行压力,提高了数据处理与任务态势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为数据可视化与辅助判决提供了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支撑。在整体开发运维流程上融入DevSecOps思想,支持快速开发、部署和交付,为下一代指挥显示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原生 数据引擎 航天试验数据 系统设计 指挥显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