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黄渤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兼论气候变迁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玉尚 陈亮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2,共9页
本文对清代黄渤海鲱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清代初年至道光年间,渤海和黄海西部的鲱鱼种群数量都十分兴盛。道光、成丰之际,黄海西部和渤海鲱鱼数量开始下降,而黄海东部鲱鱼数量则呈上升趋势。鲱鱼数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本文对清代黄渤海鲱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清代初年至道光年间,渤海和黄海西部的鲱鱼种群数量都十分兴盛。道光、成丰之际,黄海西部和渤海鲱鱼数量开始下降,而黄海东部鲱鱼数量则呈上升趋势。鲱鱼数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又和气候变化与海洋水文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鲱鱼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海太平洋鲱受精前后卵膜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树庆 阎淑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196-202,T004,共8页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太平洋鲱鱼卵黄膜由5层组成,皮层小泡参与了受精膜的形成,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的过程中,5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的变化。另外发现太平洋鲱有3种皮层小泡存在。在皮层反应中,第一种皮层小泡在受精后3min内迅速破裂,未受精卵尚含有PTA染色的小颗粒从小泡中泌出,其界膜形成了质膜的一部份。受精后,此质膜与皮层小泡形成的质膜相同排列构成卵子新的质膜。另外,还发现第一小泡顶部,与卵子质膜相接触的卵子表面有富含糖蛋白的泡状结构。卵子质膜表面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太平洋 鲱鱼 受精 卵膜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玉尚 陈亮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2,共14页
有明一代,黄海群鲱鱼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1417~1505)、再由衰转盛(1505~1629)的过程。东朝鲜群在1450年之前,资源较少;1450年至明代末年,则出现旺发。两个种群之间的变动趋势没有相关性。明代上述变动与对马暖流的强弱和气候的冷暖干... 有明一代,黄海群鲱鱼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1417~1505)、再由衰转盛(1505~1629)的过程。东朝鲜群在1450年之前,资源较少;1450年至明代末年,则出现旺发。两个种群之间的变动趋势没有相关性。明代上述变动与对马暖流的强弱和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鲱鱼 数量变化 原因
原文传递
1600年之后黄海鲱的旺发及其生态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玉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共12页
1600年埃纳普蒂纳火山喷发之后,一直到乾隆末年,黄海鲱资源数量极盛,与1970年代旺发相比,鱼群向南延伸到日照,长山列岛亦有较大规模鱼群分布。这次旺发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后果:海蜇分布区域的南移,鲸类数量增多和分布区域的扩大,以及山东... 1600年埃纳普蒂纳火山喷发之后,一直到乾隆末年,黄海鲱资源数量极盛,与1970年代旺发相比,鱼群向南延伸到日照,长山列岛亦有较大规模鱼群分布。这次旺发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后果:海蜇分布区域的南移,鲸类数量增多和分布区域的扩大,以及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移民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黄海鲱 旺发 生态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