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夏明霞 张辉 线薇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92,共15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持续影响海洋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海洋鱼类的群落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上层小型鱼类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虽有大量的研究探究了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中上层... 近年来气候变化持续影响海洋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海洋鱼类的群落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上层小型鱼类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虽有大量的研究探究了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中上层小型鱼类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表面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含量、叶绿素a浓度、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流和极端事件频发等海洋环境因子变化对海洋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发育、栖息地、洄游模式、群落结构及其资源丰度等方面。气候变化下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分布区通常向高纬度或深海区转移,从而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旨在从中探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对策,从而为海洋渔业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上层小型鱼类 环境因子 渔业资源 中国近海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 metabarcoding的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研究
2
作者 张浩博 王晓艳 +2 位作者 钟兰萍 陈治 高天翔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水生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革新。本研究以浙江舟山近海岛屿——西轩岛为例,设计了4个不同采样站位,先后于2... 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水生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革新。本研究以浙江舟山近海岛屿——西轩岛为例,设计了4个不同采样站位,先后于201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共采集水样12个,通过环境DNA提取、扩增、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评估了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共监测到鱼类33种,隶属于12目26科32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19种,约占所有种类的57.6%。不同采样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季节可能是影响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因素之一。综合时间和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且远离舟山本岛一侧的采样点监测到的鱼种数量更多。通过比对之前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发现,不同季节优势种存在较大变化,可能与采样点数量较少且集中有关。进化树富集结果显示,各季节的优势鱼种与传统调查手段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表明目前环境DNA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调查方法,但可以将环境DNA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结合,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metabarcoding 高通量测序 西轩岛近海 渔业资源 鱼类多样性
下载PDF
福建近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22
3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994年的4龄,白姑鱼、二长棘鲷和短尾大眼鲷由1976年或1982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3龄。条尾绯鲤由1976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4龄;带鱼的捕捞死亡系数由1976年的0.491上升到1994年的0.956。二长林鲷由0.340上升到1.273。短尾大眼鲷由 0. 505上升到 0. 868。条尾绯鲤由 0. 576上升到 0. 924。白姑鱼由 1982年的 0. 235上升到 1994年的 0.789;开发比率均比 1976年或 1982年有较大提高,分别在0.495~0.706,呈现充分开发或过度利用。并讨论了种群变动原因,捕捞结构和底拖网捕捞力量调整及5种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生态学 捕捞死亡 底层鱼类 福建 带鱼 白姑鱼 二长棘鲷
下载PDF
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4
作者 郑元甲 李建生 +1 位作者 张其永 洪万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 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中上层鱼类 资源生物学 研究进展 中国沿岸水域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家樵 张雅芝 +2 位作者 黄良敏 李军 谢仰杰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161-166,共6页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其中,5种为中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介于0.7~0.8之间;11种为轻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为0.5~0.7.建议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岸 渔业生物学 经济鱼类 种群动态
下载PDF
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8
6
作者 郑元甲 洪万树 张其永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 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变动、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摄食习性、性成熟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产卵群体生殖力、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路线、资源量和渔获量、各种作业渔船的调整及其捕捞力量的限制措施等,并展望了中国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海洋底层鱼类 资源生物学 回顾与展望 中国沿岸水域
下载PDF
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类资源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谢仰杰 李军 +2 位作者 黄良敏 李伟文 张雅芝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03-411,共9页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渔业资源 石首鱼科 福建沿岸海域 资源密度 个体密度
下载PDF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建生 张其永 +1 位作者 郑元甲 洪万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5-575,共11页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鳓(Ilisha elongata)、灰鲳(Pampus cinere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黄海鲱(Clupea harengus pallasi)和黄鲫(Setipinna taty)等6种主要种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动,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同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 资源生物学 回顾 前瞻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资源评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谢仰杰 黄良敏 +2 位作者 李军 李伟文 张雅芝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为了阐明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福建沿岸海域的鲱形目鱼类资源提供参考,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的渔获物中鲱形目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渔获量。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鲱形目鱼... 为了阐明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福建沿岸海域的鲱形目鱼类资源提供参考,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的渔获物中鲱形目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渔获量。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鲱形目鱼类18种;鲱形目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平均为16.91%;鲱形目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7.19 kg.km-2和7 457.2 ind.km-2。在各种鲱形目鱼类中,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黄鲫(Setipinna taty)的资源密度占第二位,凤鲚(Coilia mystus)的个体密度占第二位;赤鼻棱鳀和黄鲫为鱼类优势种。与近20年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鲱形目鱼类的资源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鲱形目鱼类 资源 福建沿岸海域
下载PDF
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雪丁 卢振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601,共6页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67.91×10^4和294.58×10^4t,平均为281.25×10^4t.Cadima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64.46×10^4t,而1994年以来福建近海实际年渔获量在179.81×10^4~239.39×10^4t,已连续10年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投入的捕捞力量也已连续10年超过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呈现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渔业资源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福建近海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惠花 林其东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02-407,共6页
本文针对福建沿海地区存在的水资源紧缺问题,通过对福建沿海地区水资源数量、供需平衡的分析,探讨了水资源紧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水资源利用的现状特征,进一步深入评述了现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角... 本文针对福建沿海地区存在的水资源紧缺问题,通过对福建沿海地区水资源数量、供需平衡的分析,探讨了水资源紧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水资源利用的现状特征,进一步深入评述了现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沿海地区 水资源 供需平衡 用水定额
下载PDF
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管伟 陈佳杰 徐兆礼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71,共7页
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通过对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资源密度及分布特征、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讨论了南日列岛... 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通过对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资源密度及分布特征、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讨论了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冬3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601.26kg·km^(-2)、2599.60kg·km^(-2)和730.36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17.3×10~3尾·km^(-2)、255.00×10~3尾·km^(-2)和22.6×10~3尾·km^(-2);平均体长、体重和幼体比分别在春季、冬季和夏季为最高,分别为14.95cm、49.76g和81.72%。春季主要由产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大的成鱼;夏季由索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鱼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福建近海不同季节水团的变化有关,春季鱼类聚集在闽浙沿岸水和海峡暖水交汇的外侧海域,夏季鱼类多聚集在营养盐丰富,沿岸流控制的近海海域。各季节鱼类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势种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暖水 闽浙沿岸水 鱼类 优势种 水团 饵料
下载PDF
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管伟 徐兆礼 严太亮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5-546,共12页
为探究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NMDS)和相似性检验(ANOSIM)方法,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于福建中部近海3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为探究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NMDS)和相似性检验(ANOSIM)方法,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于福建中部近海3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出现鱼类40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但暖温种比例为3个季节中最高(30%),且暖温种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比例分别为17.65%和16.96%。春季出现鱼类39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86.48%和94.52%。夏季出现鱼类61种,暖水种占绝对优势(56种),分别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97.17%和99.35%。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海峡暖流的交替影响,从冬季到夏季物种更替率逐渐升高,暖水种种类数和数量密度不断上升,并伴随着河口种消失、外海种出现。此现象与冷、暖水团交替影响这一海域时,鱼类进行相应的产卵、索饵及越冬洄游等有关。研究表明,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和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可能由水团不断变化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态类群 水团 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 福建中部近海
下载PDF
福建近海20种鱼类生态学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福建水产》 1999年第2期20-27,共8页
本文研究了福建近海20种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并且计算了最佳捕捞规格和最小可捕标准;重点分析了5种主要经济鱼类生态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从捕捞对经济幼鱼幼体损害的严重性,指出实行最小可捕标准制度的必要性... 本文研究了福建近海20种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并且计算了最佳捕捞规格和最小可捕标准;重点分析了5种主要经济鱼类生态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从捕捞对经济幼鱼幼体损害的严重性,指出实行最小可捕标准制度的必要性,探讨了保护经济幼鱼幼体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鱼类 生态学 最小可捕标准 福建近海
下载PDF
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原因与对策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本良 《中国渔业经济》 2001年第2期37-39,共3页
本文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捕捞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深层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近海渔业 渔业资源 捕捞 对策
下载PDF
论福建近海渔业和渔业资源的管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福建水产》 2001年第2期36-43,共8页
本文根据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渔业和渔业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和建议,主要是:(1)削减捕捞力量,优化捕捞作业结构;(2)实施TAC制度;(3)渔获量配额管理和提高渔获物附加值;(4)伏季休渔和产卵场保护;(5)种群最小可捕标准和渔... 本文根据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渔业和渔业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和建议,主要是:(1)削减捕捞力量,优化捕捞作业结构;(2)实施TAC制度;(3)渔获量配额管理和提高渔获物附加值;(4)伏季休渔和产卵场保护;(5)种群最小可捕标准和渔具最小尺寸;(6)重点保护生活史k选择的种群;(7)增殖放流明显衰退的经济种类;(8)杜绝毒、炸、电违规捕捞;(9)控制对沿岸海域的污染,保护渔业生态环境;(10)加强资源监测和预测,开展渔情预报;(11)完善渔业统计,建立渔捞记录制度;(12)强化渔业法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力度;(13)开展渔业资源普查工作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管理 福建近海
下载PDF
基于渔区和作业类型的福建近海捕捞能力评价及DEA有效性分级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水美 黄丽琼 庄慧颖 《福建水产》 2009年第3期11-16,共6页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2001—2006年福建近海捕捞区域、作业类别进行计量比较和有效性分级。结果表明:福建近海捕捞6个地市的年捕捞平均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79.0%~85.8%,平均82.7%,其中以福州和泉州为最高(100%),...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2001—2006年福建近海捕捞区域、作业类别进行计量比较和有效性分级。结果表明:福建近海捕捞6个地市的年捕捞平均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79.0%~85.8%,平均82.7%,其中以福州和泉州为最高(100%),其次为宁德(91.9%)、莆田(84.4%)、漳州(75.7%)、厦门(44.3%),年平均能力利用度于2005年出现下降。6种作业的年平均捕捞能力利用度为66.3%-75.9%,平均72.3%,其中以拖网、围网和张网为最高(100%),其次为其它(70.6%)、钓具(33.8%)、最低为刺网(31.1%),年平均捕捞能力利用度基本呈逐年持续下降态势。有效性分级的6年平均结果为:福州和泉州为1级,宁德为1.8级,漳州为2级,莆田为2.2级,厦门为3.5级。拖网、围网和张网为1级,其它作业为2级,钓具为3.2级,刺网为3.5级。评价结果揭示,福建近海捕捞能力过剩日趋严重,渔获选择性较低的作业的能力利用度较高,有效缩减过剩的捕捞能力和优化捕捞作业结构,是当前渔业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渔区 作业方式 捕捞能力 有效性分级 福建近海
下载PDF
福建海蜇资源变动评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2 位作者 颜尤明 陈利琛 陈金淦 《福建水产》 1998年第3期20-27,共8页
分析福建海蜇渔获量的年间变化,揭示海蜇资源衰退的严重性;应用海蜇生活史特点和实验生态学研究结果,剖析了人为和环境因素对海蜇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各种变态体的损害;经统计分析,探明了人为破坏是海蜇资源衰退的直接原因,并针对性提出... 分析福建海蜇渔获量的年间变化,揭示海蜇资源衰退的严重性;应用海蜇生活史特点和实验生态学研究结果,剖析了人为和环境因素对海蜇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各种变态体的损害;经统计分析,探明了人为破坏是海蜇资源衰退的直接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人为可控的管理指标,促进海蜇资源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变动 海蜇 福建沿海
下载PDF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新花 谢仰杰 +2 位作者 黄良敏 李军 张雅芝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406-413,共8页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 厦门沿岸海域 软骨鱼类 资源
下载PDF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时空分布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邓小艳 俞存根 +7 位作者 水玉跃 翁良才 丁建伟 张平 许永久 郑基 谢旭 苗露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1期10-19,共10页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源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根据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样品,经分析共鉴定出鱼类种...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源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根据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样品,经分析共鉴定出鱼类种类81种,隶属于12目39科63属;春季和秋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0.36 kg·km^(-2)和98.01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26.29×10~3 ind·km^(-2)和33.30 ind·km^(-2);两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规律,都是东部外侧海域高于122.3°E以西海域;不同季节优势种种类不同,春季的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均为小型低值鱼类;鱼类春季和秋季总种类数变化较为稳定,但种类数的季节变化较大,春季以沿岸浅海附近种类较多,秋季以调查海域东北部较多;水深对鱼类资源密度及种类数分布影响明显;ABC曲线显示,舟山近岸海域的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的状态。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资源密度 ABC曲线 舟山近岸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