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和H在Pt/WC(0001)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8
1
作者 马淳安 刘婷 陈丽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两种WC(0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表面能,并对Pt原子单层(PtML)在两种WC(0001)表面的高对称性吸附位上的吸附能和分离功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终止于W原子的WC(0001)为最稳定的WC(0001)表面,Pt原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两种WC(0001)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表面能,并对Pt原子单层(PtML)在两种WC(0001)表面的高对称性吸附位上的吸附能和分离功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终止于W原子的WC(0001)为最稳定的WC(0001)表面,Pt原子单层以hcp位的方式吸附于W终止的WC(0001)表面是PtML/WC(0001)体系最稳定的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O分子和H原子分别在PtML/WC(0001)表面和具有相似表面结构的Pt(111)表面的吸附行为.在0.25 ML(monolayer)低覆盖度下,与在Pt(111)表面相比,在PtML/WC(0001)表面上的Pt—C间距明显拉长和CO分子吸附能减少,说明PtML/WC(0001)表面抗CO中毒能力比Pt(111)表面高;态密度分析进一步解释了CO分子与不同表面Pt原子的成键机理.在同一覆盖度下,H原子在PtML/WC(0001)表面的最大吸附能等于甚至略高于在Pt(111)表面的,表明Pt/WC对氢气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阳极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Pt/WC(0001)表面 co中毒 态密度 氢气氧化反应
下载PDF
CO分子在Co(0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马淑红 焦照勇 张现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5-579,共5页
应用第一性原理对CO分子在Co(0001)表面((3^(1/2))×(3^(/2))R30°—CO吸附结构进行不同形式的密度泛函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能修正前,仅RPBE泛函预测CO顶位吸附;而修正后PW91、PBE和PKZB泛函结果也表明CO分子Top顶位吸附最稳... 应用第一性原理对CO分子在Co(0001)表面((3^(1/2))×(3^(/2))R30°—CO吸附结构进行不同形式的密度泛函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能修正前,仅RPBE泛函预测CO顶位吸附;而修正后PW91、PBE和PKZB泛函结果也表明CO分子Top顶位吸附最稳定,与实验结果一致.对于吸附几何结构、吸附前后体系功函、C—O伸缩振动频率和CO分子态密度分布,所有泛函给出一致的结果,且与已有实验结果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表面吸附 co分子 co(0001)
下载PDF
石墨烯掺杂对WC(0001)-Co硬质合金晶相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杨俊茹 李淑磊 +2 位作者 汤美红 李贺 张悦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109-18113,共5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分别计算了WC(0001)-Co、WC(0001)-Co/sGR、WC(0001)-Co/dGR晶相的界面粘附功、断裂韧性,结果表明WC(0001)-Co/sGR中WC(0001)/Co(sGR)界面具有最大粘附功(6.3551 J·m-2),WC相具有最大断裂韧性(6.4376 J·m-...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分别计算了WC(0001)-Co、WC(0001)-Co/sGR、WC(0001)-Co/dGR晶相的界面粘附功、断裂韧性,结果表明WC(0001)-Co/sGR中WC(0001)/Co(sGR)界面具有最大粘附功(6.3551 J·m-2),WC相具有最大断裂韧性(6.4376 J·m-2),结构最为稳定,界面结合性能最好。WC(0001)-Co/dGR中GR/GR的界面粘附功仅为0.0057 J·m-2,dGR相的断裂韧性为0.0064 J·m-2,裂纹最易在此处产生。为验证界面结合的分析结果,研究了三种晶相的电子结构和态密度,结果表明掺杂GR增强了界面处原子的电荷分配程度,W-Co之间具有更多电荷转移而相吸,键合作用增强。与掺杂dGR相比,掺杂sGR后的Co-C(sGR)键合作用增强,Co-C(sGR)键强于Co-C(dGR)键,sGR掺杂提高了WC(0001)-Co硬质合金硬质相WC和粘结相Co的界面结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WC(0001)-co硬质合金 掺杂 界面结合性能
下载PDF
Co(0001)表面氧物种及其与CO的作用
4
作者 王丹丹 陈明树 万惠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7-801,共5页
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表征手段,考察室温条件下Co(0001)表面O_2的吸附、活化及其与CO的相互作用.室温下少量O_2的吸附出现位于69.9meV的能量损失峰,可归属为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 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俄歇电子能谱(AES)、低能电子衍射(LEED)等表征手段,考察室温条件下Co(0001)表面O_2的吸附、活化及其与CO的相互作用.室温下少量O_2的吸附出现位于69.9meV的能量损失峰,可归属为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随着O_2暴露量的增加,出现位于56.6meV的能量损失峰对应于近表面区域氧物种.通过升温闪退及与CO相互作用的考察,表明近表面区域氧物种较不稳定.室温下,表面吸附的CO可以被表面吸附氧氧化,而表面氧物种则需要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被CO还原除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0001) 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化学吸附氧 表面氧物种 coOx/co(0001)
下载PDF
CH_x在Co(0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5
作者 王兴艺 刘粉粉 +6 位作者 王小平 钞营 周大伟 濮春英 付玲 何朝政 李根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6-18,共3页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CH3、CH2、CH和C在Co(0001)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它们的吸附能按照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依次是CH3<CH2<CH<C.其中,C和CH...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CH3、CH2、CH和C在Co(0001)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它们的吸附能按照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依次是CH3<CH2<CH<C.其中,C和CH的最佳吸附位置均为Hcp空位,而对于CH2和CH3,Fcc空位是其最稳定吸附位置.计算结果表明,表面弛豫对表面变形影响比较大,会引起表层Co原子间距的变化,导致表层Co原子或多或少的向上突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co(0001) 原子 分子
下载PDF
CH_4 dissociation on Co(0001):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被引量:1
6
作者 Wei Huang Lulu Sun +1 位作者 Peide Han Jinzhen Zhao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8-103,共6页
CH4 dissociation on Co(0001) surfaces is an important step, which has been investigated at the level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CH4 is unfavorable to adsorb on Co(0001), while CH4 favores to di... CH4 dissociation on Co(0001) surfaces is an important step, which has been investigated at the level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CH4 is unfavorable to adsorb on Co(0001), while CH4 favores to dissociate to CH3, CH2 and CH on Co(0001) surface by sequential dehydrogen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H4 dehydrogenation, CH4 dissociate to CH3 and H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CH2 and CH exist mainly on Co(0001) surface, while the dehydrogenation of CH into C and H is diffic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DEHYDROGENATION CH4 co0001
下载PDF
PtML/WC(0001)表面CO和CH3OH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7
作者 张琳 亢淑梅 路金林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337-343,共7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建立并计算了Pt(111)/WC(0001)界面原子模型,得到了单层Pt(111)在WC(0001)表面Hcp位结合的PtML/WC(0001)表面模型。对PtML/WC(0001)表面的结合能、态密度和电荷密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界面处有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建立并计算了Pt(111)/WC(0001)界面原子模型,得到了单层Pt(111)在WC(0001)表面Hcp位结合的PtML/WC(0001)表面模型。对PtML/WC(0001)表面的结合能、态密度和电荷密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界面处有电荷累积,表明形成了W-Pt金属键。计算了CO和CH3OH在PtML/WC(0001)和Pt(111)表面最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态密度和Mulliken电荷数,结果表明:与在Pt(111)表面相对比,CO和CH3OH分子在PtML/WC(0001)表面吸附较弱,证明Pt/WC催化剂在理论上能够较好地催化甲醇,比Pt/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抗CO中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密度泛函理论 PtML/WC(0001) co中毒 甲醇吸附
下载PDF
Electrooxidation of CO on Ru(0001) and RuO_2(100) Electrode Surfaces
8
作者 WeiBoWANG MauSchengZE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135-1137,共3页
The electrooxidation of CO on Ru (0001) and RuO2 (100) electrode surfac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ES and RHEED. The CO adlayer was first partially oxidized at 0.8 V,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atta... The electrooxidation of CO on Ru (0001) and RuO2 (100) electrode surfac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ES and RHEED. The CO adlayer was first partially oxidized at 0.8 V,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attack of oxygen species toward the Ru(0001) surface. The remaining CO adlayer oxidation at 0.55 V is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 molecules with oxygen species already located on the surface. In contrast, successive peaks on RuO2(100) at 0.4 V and 0.72 V are observed, which shows that CO molecules can directly react with two different lattice-oxygen on the surface to carbon diox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0001) RUO2 co electrooxidation.
下载PDF
用UBI-QEP方法分析钴系Fischer-Tropsch合成催化反应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常杰 滕波涛 +2 位作者 相宏伟 李永旺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23-1228,共6页
采用unity bond index-quad ratic exponential potential(UBI-QEP)方法,以Co(0001)单晶为模型催化剂,对Fischer-Tropsch(F-T)合成的三种可能反应机理(表面碳化物机理、烯醇机理和CO插入机理)进行了全面的能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表... 采用unity bond index-quad ratic exponential potential(UBI-QEP)方法,以Co(0001)单晶为模型催化剂,对Fischer-Tropsch(F-T)合成的三种可能反应机理(表面碳化物机理、烯醇机理和CO插入机理)进行了全面的能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表面碳化物机理生成烃类产物从能学角度看较为合理,其中COads表面解离和Cads加氢具有较高的活化能垒,可能是整个F-T反应序列中的慢步骤;通过CH2,ads插入金属-烷基键实现链增长的活化能垒最低,是能量上有利的链增长方式;在Co(0001)晶面上烷基经β-H消除生成烯烃的活化能垒低于加氢生成烷烃,而通过CO插入机理生成的有机含氧化合物的二次反应能垒较低,从而导致其在Co催化剂上的低选择性.此外,与Fe/W(110)相比,Co金属上的CHx,ads加氢以及CH2,ads插入的活化能垒较低,从而解释了Co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性较高和倾向于生成重质烃类产物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CHER-TROPSCH合成 co(0001)晶面 UBI-QEP方法 反应机理
下载PDF
Sc和Y共掺杂对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丹丹 程昊 +1 位作者 陈昌东 腊明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7,共5页
对氢气分子在Sc和Y共掺杂的Mg(0001)面的解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法是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Sc原子和Y原子共同掺杂在Mg(0001)表面的稳定替代位置进行了研究,发现Sc原子和Y原子将选择共同停留在第一层... 对氢气分子在Sc和Y共掺杂的Mg(0001)面的解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法是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Sc原子和Y原子共同掺杂在Mg(0001)表面的稳定替代位置进行了研究,发现Sc原子和Y原子将选择共同停留在第一层并且是相邻的位置时最稳定。氢气分子在由Sc和Y共同掺杂的Mg(0001)表面解离时,其解离势垒被降低至0.05 eV。利用分波态密度分析了氢气分子在其表面分解的过渡态时的电子分布,通过分析发现,Sc原子及Y原子的d带电子与H原子的s带电子发生了明显的作用,其中Sc原子的d带电子的贡献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Sc和Y共同掺杂可以有效提高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是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很好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 Y 共掺杂 Mg(000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