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Co–Al类水滑石的制备及其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亮 貟亚锋 +2 位作者 罗梦玉 彭婧婧 胡守波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8年第2期75-81,共7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Cu-Co-Al类水滑石化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类水滑石物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Co、Al摩尔比即n(Cu^(2+)):n(Co^(2+)):n(Al^(3+))=2:1:1、1:2:1、1:1:2和1:1:1时均能形成结构良好的...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Cu-Co-Al类水滑石化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类水滑石物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Co、Al摩尔比即n(Cu^(2+)):n(Co^(2+)):n(Al^(3+))=2:1:1、1:2:1、1:1:2和1:1:1时均能形成结构良好的水滑石类化合物。将所制备的材料制成涂膜电极,利用线性伏安扫描法研究其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n(Cu^(2+)):n(Co^(2+)):n(Al^(3+))=2:1:1时电催化还原硝酸盐效果最好,其还原峰电流与硝酸盐浓度及扫描速率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u-Co-Al类水滑石涂膜电极可以用于硝酸盐的电化学检测与去除工艺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o–al类水滑石 电催化还原 硝酸盐
下载PDF
3D Hierarchical Co–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with Long-Term Stabilities and High Rate Performances in Supercapacitors 被引量:3
2
作者 Jiantao Zai Yuanyuan Liu +3 位作者 Xiaomin Li Zi-feng Ma Rongrong Qi Xuefeng Qian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7年第2期88-96,共9页
Three-dimensional(3D) flower-like Co–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Co–Al-LDH) architectures composed of atomically thin nanoshee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 in a mixed solvent of water an... Three-dimensional(3D) flower-like Co–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Co–Al-LDH) architectures composed of atomically thin nanoshee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 in a mixed solvent of water and butyl alcohol. Owing to the uniqu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modification by butyl alcohol, th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and the charge/mass transport of the Co–Al-LDHs was improved. When used in supercapacitors, the obtained Co–Al-LDHs deliver a high specific capacitance of 838 Fg^(-1)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 Ag^(-1)and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753 Fg^(-1) at 30 Ag^(-1) and 677 Fg^(-1) at 100 Ag^(-1)), as well as excellent cycling stability with 95% retention of the initial capacitance even after 20,000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5 Ag^(-1). This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upercapac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co–al-LDHs) Nanosheets 3D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s Butyl alcohol SUPERCAPACITORS
下载PDF
非平衡Al-Ni-Co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分析与表征
3
作者 罗颖 张月颖 +2 位作者 刘翠秀 刘林林 孙威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本文主要利用原子分辨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成像技术与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对非平衡Al-Ni-Co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单元除了包含平衡态Al-Ni-Co十次准晶超结构变体中的五次对称原子... 本文主要利用原子分辨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成像技术与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对非平衡Al-Ni-Co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单元除了包含平衡态Al-Ni-Co十次准晶超结构变体中的五次对称原子团,还具有非平衡Al-Ni-Co十次准晶中独有的对称性破缺原子团,是一种新的Al-Ni-Co十次准晶超结构变体。通过用不同的拼砌来描述该准晶结构,发现在急冷状态下对称性破缺原子团的存在导致了相子缺陷的产生,从而破坏了该准晶的长程有序性。通过安曼线和特征相子分析发现,该观察区域内安曼线分布无明显差异,特征相子分布无明显变化,反映出该区域准晶相的线性相子应变是单一的,这与平衡状态下十次准晶相结构特征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i-Co 非平衡 拼砌结构 长程生长结构 HAADF-STEM
下载PDF
Al-Mg共掺杂钴酸锂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蔺多佳 闫源 +3 位作者 刘航 张剑峰 徐振凯 夏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钴酸锂(LCO)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在电子产品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高电压下会导致其晶相的不可逆相变从而导致循环稳定性降低,因此如何提高钴酸锂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为了改善钴酸锂的电化学稳定性,采用固... 钴酸锂(LCO)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在电子产品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高电压下会导致其晶相的不可逆相变从而导致循环稳定性降低,因此如何提高钴酸锂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为了改善钴酸锂的电化学稳定性,采用固相球磨-烧结法合成了Al-Mg共掺杂的LCO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表征晶体结构、形貌和测量其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Mg、Al进入钴酸锂晶格内部后有效地提高了其电化学稳定性,当Al掺杂量为0.1%,Mg掺杂量为1%时,在0.5C的倍率,3~4.5V的电压下,首圈放电比容量可达136.7mAh/g,1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可达76.2%,同时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锂 电化学性能 固相球磨-烧结法 al-Mg共掺杂
下载PDF
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5
作者 朱琴 马姣 +3 位作者 钱志慧 李萌 郭昱娇 郭俊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6-1253,1269,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未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正极材料的结晶性随焙烧温度(<750℃)的升高而增加,650℃及以上时形成了较多包含高暴露(111)晶面、小面积(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晶粒,但750℃时正极材料发生部分分解。焙烧温度650℃的样品(LZAMO-650)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 C和10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1.3、99.9 mA·h/g,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1.5%、74.3%;LZAMO-650样品极化作用较小,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R_(ct)=132.14Ω)和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3.65×10^(–16)cm^(2)/s)。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改性LiMn_(2)O_(4)正极材料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形成的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降低了Mn的溶解,同时提供了更多的Li^(+)迁移三维通道,从而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燃烧法 尖晶石LiMn_(2)O_(4) Zn-al共掺 形貌调控 焙烧温度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功能材料
下载PDF
ZnAl-LDH/Al(OH)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废水中Pb^(2+)的去除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赵鹤翔 李明昕 +3 位作者 王艳 张继国 郭元茹 潘清江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利用共沉淀法,以Zn(NO_(3))_(2)和Al(NO_(3))_(3)为原料成功制备了锌铝复合材料ZnAl-LDH/Al(OH)_(3)(标记为ZAL/AH),采用SEM表征了ZAL/AH的形貌,利用FTIR、XPS和XRD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及组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AL/AH为片状结构,相组成... 利用共沉淀法,以Zn(NO_(3))_(2)和Al(NO_(3))_(3)为原料成功制备了锌铝复合材料ZnAl-LDH/Al(OH)_(3)(标记为ZAL/AH),采用SEM表征了ZAL/AH的形貌,利用FTIR、XPS和XRD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及组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AL/AH为片状结构,相组成受投料比的影响。其中,ZAL/AH-1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达到82.7 m^(2)·g^(-1)。同时,利用所制备的复合材料ZAL/AH对水中的Pb^(2+)离子进行了吸附实验,ZAL/AH-1对Pb^(2+)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5%。对吸附结果进行了吸附动力学、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拟合,Langmuir拟合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143.3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共沉淀法 Pb^(2+) al(OH)_(3)
下载PDF
镍基高温合金表面Co-Al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艳明 李中生 +3 位作者 刘欢 卜嘉利 张开阔 韩振宇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4,共6页
为了研究镍基高温合金表面Co-Al涂层抗高温氧化性,对该Co-Al涂层在800、900和1000℃下进行200 h高温氧化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进行高温氧化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均基本符合... 为了研究镍基高温合金表面Co-Al涂层抗高温氧化性,对该Co-Al涂层在800、900和1000℃下进行200 h高温氧化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进行高温氧化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均基本符合抛物线规律,氧化激活能为78185 kJ/mol,质量增大速度较缓慢,平均氧化速度也较慢;合金表面生成氧化物结构完整、致密,主要以Al2O3为主;表面生成连续致密的Al2O3保护膜有效地阻止了Al向涂层与空气界面的外扩散和氧向涂层与基体界面的内扩散,在3种温度下Co-Al涂层均表现出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Co-al涂层 高温氧化 al2O3保护膜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Al@Co微米核壳含能粒子的可控制备与性能
8
作者 徐向远 郭泽荣 +4 位作者 相宁 陈永鹏 张辉超 马小霞 周遵宁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1-567,共7页
为提高铝粉能量释放速率,分别通过置换和先置换后化学镀的方法将微米铝表面的惰性氧化铝层替换为导热系数更高的钴壳层,得到钴壳层厚度分别为90,150,200,250 nm的Al@Co核壳含能粒子,并对其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谱、振动样... 为提高铝粉能量释放速率,分别通过置换和先置换后化学镀的方法将微米铝表面的惰性氧化铝层替换为导热系数更高的钴壳层,得到钴壳层厚度分别为90,150,200,250 nm的Al@Co核壳含能粒子,并对其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谱、振动样品磁强计,以及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钴壳层致密均匀、厚度可控,且随着钴壳层厚度增加,粒子的自然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各粒子表现出典型的铁磁滞回线,进一步证实了铁磁性物质钴的存在;包覆有200 nm钴壳层的Al@Co核壳含能粒子完全克服铝粉吸热,对外表现为剧烈放热,放热量为521.40 J·g^(-1),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绿色起爆药燃料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起爆药 al@Co核壳含能粒子 置换法和化学镀法 壳层厚度可控 高温自蔓延合成反应
下载PDF
TiAl合金表面Al-Y渗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国栋 王存喜 +3 位作者 田兴达 张明旭 董福元 李涌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84,共4页
通过930℃下保温2 h的扩散渗工艺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了Al-Y渗层。采用SEM、XRD、EDS分析了渗层的组织结构及相组成,对比研究了TiAl基体及渗层与GCr15球对磨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930℃下制备的Al-Y渗层具有复合结构,厚度约为50μm,... 通过930℃下保温2 h的扩散渗工艺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了Al-Y渗层。采用SEM、XRD、EDS分析了渗层的组织结构及相组成,对比研究了TiAl基体及渗层与GCr15球对磨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930℃下制备的Al-Y渗层具有复合结构,厚度约为50μm,主要由富Al的TiAl3外层以及TiAl2内层组成,渗层与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TiAl基体的磨损机理为犁削磨损和磨粒磨损,而Al-Y渗层未发生明显的磨损,Al-Y渗层的制备可以有效提高TiAl合金的抗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al-Y渗层 摩擦磨损
下载PDF
Al/N共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光学性能
10
作者 王泽文 赵莉 +1 位作者 蔺冬雪 王玉新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1,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旋涂法(Sol-Gel Spin-Coating Method)制备了Al掺杂量为3.00at%,N掺杂量分别为6.00at%,7.00at%,8.00at%和9.00at%的Al/N共掺杂TiO_(2)薄膜样品。对样品测试的结果表明,共掺杂样品依旧保留了TiO_(2)的基本结构,并且Al/N共... 采用溶胶-凝胶旋涂法(Sol-Gel Spin-Coating Method)制备了Al掺杂量为3.00at%,N掺杂量分别为6.00at%,7.00at%,8.00at%和9.00at%的Al/N共掺杂TiO_(2)薄膜样品。对样品测试的结果表明,共掺杂样品依旧保留了TiO_(2)的基本结构,并且Al/N共掺杂样品的晶粒尺寸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使样品表面得以修饰,变得更加均匀、平整。共掺杂样品吸收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红移,在紫外光区以及可见光区的吸光性都有所增强。N掺杂量为7.00at%时,(101)衍射峰值最大,峰型最尖锐,所得到的TiO_(2)薄膜的光学性能最好。共掺杂后的样品与本征TiO_(2)相比带隙值都有所减小,且最小值为2.873 eV。以上结果表明Al/N共掺杂TiO_(2)薄膜使其光学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共掺杂 TiO_(2)薄膜 光学性能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固相燃烧法制备去顶角八面体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王念 李萌 +5 位作者 吉颖 向明武 郭昱娇 白红丽 刘晓芳 郭俊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2-1052,共11页
通过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包含{111}、{100}和{110}晶面的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貌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Zn-Al共掺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晶体发育和晶面择优生长,形成了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 通过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包含{111}、{100}和{110}晶面的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貌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Zn-Al共掺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晶体发育和晶面择优生长,形成了单晶去顶角八面体形貌晶粒,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减缓了Mn溶解,增强了其晶体结构稳定性,显著提升了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Li Zn_(0.08)Al_(0.01)Mn_(1.91)O_(4)在5C和10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2.6和76.5 mAh·g^(-1),经过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0.4%和74.8%。即使在15C高倍率下,仍有64.2 m Ah·g^(-1)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循环8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2.2%。与LiZn_(0.08)Mn_(1.92)O_(4)相比,LiZn_(0.08)Al_(0.01)Mn_(1.91)O_(4)正极材料具有较大的Li+扩散系数(1.02×10^(-1)1cm^(2)·s^(-1))和较小的表观活化能(25.60 kJ·mol^(-1)),表明Zn-Al共掺和单晶形貌调控策略能够降低Li^(+)在脱/嵌过程的能垒和增大Li^(+)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Zn-al共掺 正极材料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去顶角八面体 固相燃烧法
下载PDF
MgGa_(2)O_(4)∶Cr^(3+),Al^(3+)近红外发光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2
作者 孙雪峰 赵天骐 +3 位作者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杨倩婷 杨通胜 茹鲜古丽·艾外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7-101,107,共6页
利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近红外发光Al^(3+)共掺杂镓酸镁(MgGa_(2)O_(4))∶0.3%Cr^(3+)(MGO∶0.3%Cr^(3+),Al^(3+))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LNP),考察了Al^(3+)掺杂对MGO∶0.3%Cr^(3+)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近红外发光Al^(3+)共掺杂镓酸镁(MgGa_(2)O_(4))∶0.3%Cr^(3+)(MGO∶0.3%Cr^(3+),Al^(3+))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LNP),考察了Al^(3+)掺杂对MGO∶0.3%Cr^(3+)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3+)掺杂对MGO∶0.3%Cr^(3+)的晶体结构无影响,但能提高MGO∶0.3%Cr^(3+)的发光强度。当Al^(3+)掺杂量为0.4%(摩尔分数)时,MGO∶0.3%Cr^(3+),0.4%Al^(3+)(Al^(3+)、Cr^(3+)相对于Ga^(3+)的物质的量比,摩尔分数)PLNP发光强度最强,余辉平均发光寿命从46.98s(MGO∶0.3%Cr^(3+))增大至78.75s(MGO∶0.3%Cr^(3+),0.4%Al^(3+)),平均粒径为(6.53±1.79)nm。本研究为制备小尺寸和高发光强度的PLNP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高发光强度和长余辉寿命的MGO∶0.3%Cr^(3+),0.4%Al^(3+) PLNP为光学传感、成像和治疗等提供了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共掺杂 共沉淀法 小尺寸 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 镓酸镁(MgGa_(2)O_(4))
下载PDF
Co-20Re-25Cr-7Al合金在3.0×10^(-5)Pa低氧压下的氧化行为研究
13
作者 张帅 孙海英 +5 位作者 徐勋虎 向军淮 张恒 王玲 胡剑松 严凯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03-108,共6页
为探究在低氧压高温环境中添加少量的Al是否对Co-Re基高温合金形成保护性的Cr_(2)O_(3)氧化膜具有协同效应,研究了Co-20Re-25Cr-7Al合金在1100~1300℃,3.0×10^(-5)PaO_(2)下氧化24 h的恒温氧化行为。结果显示: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 为探究在低氧压高温环境中添加少量的Al是否对Co-Re基高温合金形成保护性的Cr_(2)O_(3)氧化膜具有协同效应,研究了Co-20Re-25Cr-7Al合金在1100~1300℃,3.0×10^(-5)PaO_(2)下氧化24 h的恒温氧化行为。结果显示: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完全符合抛物线规律,其氧化激活能为242.3 kJ/mol。合金在1100~1300℃形成的氧化膜很类似,主要由连续致密的Cr_(2)O_(3)层组成,其上分布着少量的CoO和CoCr_(2)O_(4)尖晶石。与相应的Co-20Re-25Cr三元合金相比,Co-20Re-25Cr-7Al四元合金形成的具有保护性的Cr_(2)O_(3)层在氧化过程中可以防止合金中的Re元素以ReO_(3)的形式挥发,从而为合金提供更好的保护。7%Al的添加不足以使Co-20Re-25Cr-7Al合金发生Al的选择性外氧化,因此在外氧化膜下面形成了Al的内氧化区。但Al的添加明显促进了连续而致密的Cr_(2)O_(3)层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Al的添加和低氧压对于形成保护性的Cr_(2)O_(3)层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0Re-25Cr-7al合金 高温氧化 低氧压 al效应
下载PDF
熔融盐法合成高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2-x)Al_xO_2 被引量:13
14
作者 汤宏伟 赵付双 常照荣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337,共5页
利用低共熔组成的0.38LiOH-0.62LiNO3混合锂盐体系,与高密度前驱体Ni0.8Co0.2-xAlx(OH)2(0≤x≤0.15)在低温下自混合,无需前期研磨和后续洗涤,直接制备出高密度Co-Al共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xAlxO2(0≤x≤0.15)。X射线... 利用低共熔组成的0.38LiOH-0.62LiNO3混合锂盐体系,与高密度前驱体Ni0.8Co0.2-xAlx(OH)2(0≤x≤0.15)在低温下自混合,无需前期研磨和后续洗涤,直接制备出高密度Co-Al共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xAlxO2(0≤x≤0.15)。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LiNi0.8Co0.2-xAlxO2具有规整的层状α-NaFeO2结构。扫描电镜显示产物颗粒均匀,LiNi0.8Co0.15Al0.05O2的振实密度达2.97g·cm-3。电性能测试表明,在0.2C放电倍率和3.0~4.3V的电压范围内,LiNi0.8Co0.15Al0.05O2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67.5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盐法 高密度 LiNi0.8Co0.2-xalxO2 Co—al共掺杂
下载PDF
Al对La-Mg-Ni系贮氢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江冰洁 王敬 +3 位作者 穆道斌 陈实 吴伯荣 吴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36-2043,共8页
采用固相扩散法制备La0.7Mg0.3Ni3.5-xAlx(x=0,0.1,0.3,0.7,1.0)和La0.7Mg0.3Ni2.8Co0.7-xAlx(x=0,0.1,0.2,0.3,0.4)贮氢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及循环伏安等方法分析合金的相结构和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元素Al替代对合金电化学性... 采用固相扩散法制备La0.7Mg0.3Ni3.5-xAlx(x=0,0.1,0.3,0.7,1.0)和La0.7Mg0.3Ni2.8Co0.7-xAlx(x=0,0.1,0.2,0.3,0.4)贮氢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及循环伏安等方法分析合金的相结构和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元素Al替代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由LaNi5、La2Ni7和LaNi3三相组成,随着Al替代量的增加,La2Ni7相晶胞逐渐膨胀,LaNi5相大量减少,LaNi3相增加,La2Ni7相有利于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提高,然而过高的Al含量会对合金的放电性能带来不利影响。La0.7Mg0.3Ni3.4Al0.1和La0.7Mg0.3Ni2.8Co0.6Al0.1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354.5 mA.h/g和373.1 mA.h/g。循环伏安测试显示较明显的氧化峰和还原峰,且峰电位差较小,反映合金电极较好的吸放氢反应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g-Ni—al La-Mg—Ni—Co—al 贮氢合金 al替代
下载PDF
合金元素对Co-Al-W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仰涛 夏天东 +1 位作者 闫健强 赵文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68-2177,共10页
研究新型Co-Al-W合金在800和900℃空气中氧化动力学及元素Mo、Nb、Ta和Ti对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氧化100 h后,Co-8.8Al-9.8W(摩尔分数,%)和Co-8.8Al-9.8W-2Ta合金的质量增加较小,表明其抗高温氧化能力较强;在900℃... 研究新型Co-Al-W合金在800和900℃空气中氧化动力学及元素Mo、Nb、Ta和Ti对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氧化100 h后,Co-8.8Al-9.8W(摩尔分数,%)和Co-8.8Al-9.8W-2Ta合金的质量增加较小,表明其抗高温氧化能力较强;在900℃氧化时,Co-8.8Al-9.8W-2Mo、Co-8.8Al-9.8W-2Nb、Co-8.8Al-9.8W-2Ta和Co-8.8Al-9.8W-2Ti合金的质量增加小于Co-8.8Al-9.8W合金的,表明加入合金元素可以提高合金的抗高温氧化能力;在不同温度下,Co-Al-W合金氧化膜表面出现团聚、开裂和脱落现象;氧化膜分为3层,外层为Co3O4氧化物,中间层为W、Al和合金元素的复杂氧化物,内层为Co和Al的氧化物。从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来看,在800℃时合金元素增强Co-Al-W合金抗高温氧化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Ta、Ti、Mo、Nb;在900℃时按Ti、Ta、Mo、Nb顺序依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W合金 高温氧化行为 合金元素
下载PDF
Co-Cu-Al水滑石的合成及对NO+CO反应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惠娟 蒋晓原 +1 位作者 陈顺林 郑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38,共6页
本文研究了Co-Al水滑石中加入过渡金属(M)离子后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Co-Al上引入Cu离子对NO+CO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Cu-Al水滑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和Cu含量的变化对NO+CO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Co-Cu-Al对NO+CO反应存在... 本文研究了Co-Al水滑石中加入过渡金属(M)离子后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Co-Al上引入Cu离子对NO+CO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Cu-Al水滑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和Cu含量的变化对NO+CO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Co-Cu-Al对NO+CO反应存在一个最佳Co和Cu的含量配比;当nCo∶nCu∶nAl=5∶3∶1时,其催化活性为最佳,在反应温度120℃时,NO的转化率达100%;XRD结果表明Co-Cu-Al经450℃焙烧2h后已有少量的尖晶石相形成,随焙烧温度的提高尖晶石相增多,尖晶石相的形成对催化还原NO有明显的影响;NO-TPD-MS结果表明NO吸附在Co-Cu-Al上的热脱附产物经质谱跟踪能检测到NO(m/e=30)、N2O(m/e=44)、N2(m/e=28)和O2(m/e=32)等4种脱附物种,推测低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弱位上的NO,而高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强位上的NO,400℃焙烧的Co-Cu-Al水滑石上NO的脱附峰温略低于600℃焙烧的,NO在Co-Cu-Al表面的解离是NO+CO反应的速控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Cu-al和Co-Cu-al水滑石 尖晶石结构 NO+CO催化反应
下载PDF
以水滑石及类水滑石为前体的Mg/Al、Co/Al及Co/Mg/Al混合氧化物的合成、表征和异丙醇催化性能 被引量:24
18
作者 刘炳华 张惠良 沈俭一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50,共8页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水滑石(HT)和类水滑石(HTLc)为前体制备了镁铝、钴铝、钴镁铝混合氧化物,采用了BET、XRD、TG-DTA、TPR、FTIR和微量量热吸附及异丙醇催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HT和HTLc为前体制备的混合氧化物,其比表面积较大、...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水滑石(HT)和类水滑石(HTLc)为前体制备了镁铝、钴铝、钴镁铝混合氧化物,采用了BET、XRD、TG-DTA、TPR、FTIR和微量量热吸附及异丙醇催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HT和HTLc为前体制备的混合氧化物,其比表面积较大、并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HT中引入Co2+离子后,由于Co2+离子的氧化还原属性,削弱了水滑石层对阴离子的键合能力,从而使其热分解温度及热稳定性降低,导至焙烧后生成的混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比不含钴的2Mg/Al混合氧化物的低。在TPR过程中,镁铝混合氧化物不被还原,而含钴的混合氧化物的还原是经由Co3+→Co2+→Co0的过程。混合氧化物表面含有酸性位和碱性位,并随着钴含量的变化而得到调变。含钴氧化物样品的表面以L酸为主和含有很少量的B酸。异丙醇催化反应生成丙酮的选择性最高,表明样品表面的氧化还原位是主要的,随着钴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大,异丙醇催化反应的转化率也是增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 异丙醇 混合氧化物 合成 催化反应 比表面积 TPR CO^2+离子 类水滑石 催化性能
下载PDF
不同衬底温度下制备的Co-Al-O介质颗粒薄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振刚 黎超 +2 位作者 李成贤 张世斌 葛世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7-61,共5页
利用射频反应溅射的方法在不同衬底温度(Ts)下制备了Co-Al-O介质颗粒薄膜.薄膜的本征电阻及磁电阻值密切依赖于薄膜制备过程中的衬底温度.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的观察发现:以Co为基的纳米磁性颗粒的尺寸随Ts的... 利用射频反应溅射的方法在不同衬底温度(Ts)下制备了Co-Al-O介质颗粒薄膜.薄膜的本征电阻及磁电阻值密切依赖于薄膜制备过程中的衬底温度.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的观察发现:以Co为基的纳米磁性颗粒的尺寸随Ts的增加而变大,并且颗粒之间由完全被介质分离逐渐变化到互相连接.对应这种结构上的变化,薄膜的电导机制由隧道效应向金属性电导转变,相应地薄膜的磁电阻值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巨磁电阻效应 介质颗粒薄膜 纳米磁性颗粒
下载PDF
Mn/Co-Ba-Al-O催化氧化NO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莫建红 童志权 张俊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93-1798,共6页
采用共沉淀-浸渍法制备了Mn/Co-Ba-Al-O催化剂.考察了用共沉淀法制作载体Co-Ba-Al-O过程中加料顺序分别为正加法、反加法和并流法时催化剂的活性.BET测试和XRD分析表明,并流时制得的载体比表面积最大,且其中的γ-Al2O3结晶度最好,不含Ba... 采用共沉淀-浸渍法制备了Mn/Co-Ba-Al-O催化剂.考察了用共沉淀法制作载体Co-Ba-Al-O过程中加料顺序分别为正加法、反加法和并流法时催化剂的活性.BET测试和XRD分析表明,并流时制得的载体比表面积最大,且其中的γ-Al2O3结晶度最好,不含BaCO3,对NO的催化氧化性能最好.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并流法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氧化NO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O体积分数为500×10^-6,O2体积分数为10%,空速为4000h^-1时,225℃左右,出口NOx的氧化度(NO2/NOx)达到50%-60%,将取得最大的吸收效率;300℃时,氧化度可达到83%左右,接近热力学平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催化氧化 Mn/Co-Ba-al-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