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ate Triassic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 in the interior of Tibetan Plateau,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 for Slab Break-Off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Zhen WU Zhenhan +2 位作者 LU Lu YU Junqiu WU Yan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3期935-951,共17页
The Jiangaidarina granitic mass(J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gmatic belt in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LSSZ)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 integrated research involving wholerock geochemistry, zircon LA-I... The Jiangaidarina granitic mass(J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gmatic belt in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LSSZ)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 integrated research involving wholerock geochemistry,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as carried out to define the timing, 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M.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have been obtained ranging from 210 to 215 Ma, rather than the Early Jurassic as previously thought. Fifteen granite samples contain hornblendes and show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and SiO, indicating that the JM is an I-type granite. All the granites are enriched in LREE relative to HREE, with negative Eu anomalies(Eu/Eu*=0.56-0.81), and have similar trace elements patterns, with depletion of Ba, Nb, Sr and P. These suggest that the JM was fractionated, and this is also prov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oxide elements(TiO, MgO, FeOt, MnO, CaO) and SiO. Almost all ε(t) values of the granites are between-10.3 and-5.8, implying that the JM has a crustal source intimately related with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SQB), except for one(+10.2), showing a minor contribution from mantle source.Moreover, relatively low NaO/KO ratios(0.42-0.93) and high A/CNK values(0.91-1.50) reflect that the JM was predominately derived from the medium-high potassium basaltic crust, interacted with greywacke. Our new geochemical data and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imply that the Late Triassic magmas were generated in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probably caused by slab break-off of the Longmu Co-Shuanghu Tethyan Ocean(LSTO). This mechanism caused the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formed extension setting, offer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heat, and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mplacement of voluminous felsic magmas. Furthermore, the LSTO could be completely closed during the Middle Triassic, succeed by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later the slab broke off in the Lat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ate Triassic I-type granite slab break-off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Tibetan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吉塘板块缝合带与青藏高原冈瓦纳北界 被引量:119
2
作者 李才 黄小鹏 +4 位作者 翟庆国 朱同兴 于远山 王根厚 曾庆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6-147,共12页
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北界的讨论由来已久,随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羌塘地区成为解决冈瓦纳北界问题的关键地区。根据对缝合带的研究,青藏高原发育三条大规模的印支期缝合带,并将青藏高原分为三大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以北为塔里木—... 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北界的讨论由来已久,随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羌塘地区成为解决冈瓦纳北界问题的关键地区。根据对缝合带的研究,青藏高原发育三条大规模的印支期缝合带,并将青藏高原分为三大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以北为塔里木—华北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之间为扬子板块,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以南为冈瓦纳板块。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是发育在扬子板块内部的印支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发育在冈瓦纳大陆框架下新特提斯阶段的缝合带,构不成冈瓦纳北界。文中简要介绍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的基本事实,着重阐述该缝合带对冈瓦纳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基底、沉积盖层与生物地理、沉积建造和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制约。在青藏高原印支期主要板块缝合带的对比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大陆的北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龙木错-双湖-吉塘 板块缝合带 冈瓦纳大陆北界
下载PDF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闭合的年代学证据——来自果干加年山蛇绿岩与流纹岩Ar-Ar和SHRIMP年龄制约 被引量:87
3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2 位作者 陈文 董永胜 于介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1-918,共8页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从碰撞缝合何时转为羌塘盆地的沉积基底并接受沉积,一直受到地学界密切关注。羌塘中部的果干加年山主脊首次发现未变质的沉积岩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蛇绿混杂岩岩之上,上覆地层底部流纹岩夹层锆石SHRIMP U-P...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从碰撞缝合何时转为羌塘盆地的沉积基底并接受沉积,一直受到地学界密切关注。羌塘中部的果干加年山主脊首次发现未变质的沉积岩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蛇绿混杂岩岩之上,上覆地层底部流纹岩夹层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14±4Ma,为沉积盖层提供了可靠的年龄依据;不整合面之下强烈变形的阳起片岩(变质玄武岩)中阳起石Ar-Ar年龄为219.7±6.5Ma,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高压变质带获得的榴辉岩多硅白云母、蓝闪石等Ar-Ar变质年龄一致。Ar-Ar和SHRIMP定年结果表明该角度不整合的时限为220~214Ma之间。角度不整合上下岩石的定年研究,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闭合提供了确切的时间约束:羌塘地区冈瓦纳与欧亚(扬子)板块在214Ma以前实现了闭合,古特提斯消亡,进入陆表海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木错-双湖 蛇绿岩和流纹岩 沉积约束 Ar-Ar和SHRIMP年龄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高压变质带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0
4
作者 李才 董永胜 +2 位作者 翟庆国 于介江 黄小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5,共9页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 羌塘高压变质带分布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西起红脊山,经片石山、蓝岭、角木查尕日、纳若,到双湖以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向东已经延伸到巴青以北和昌都的吉塘地区,再向南进入滇西与澜沧江蓝片岩带共同构成一条断续延伸近2000km的高压变质带。羌塘高压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和榴辉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中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3~215Ma,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43~217Ma。估算蓝片岩的变质温度为410~460℃,变质压力为0.67~0.75GPa;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不超过500℃,压力为1.56~2.35GPa。羌塘高压变质岩定年研究结果确定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最终碰撞闭合发生在晚三叠世早期。羌塘高压变质带是冈瓦纳与欧亚大陆汇聚事件的重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高压变质带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 构造意叉
下载PDF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志留纪大型古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识别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夏军 王陆太 +3 位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鲁如魁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67-1275,共9页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构成。其中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湖泊、沼泽等微相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晚志留世大型三角洲沉积的发现,海陆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龙木错以东的五指山等地中上泥盆统不整合于奥陶系—志留系之上,证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北侧受到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与羌塘南部地区的沉积建造存在截然的差异。因此,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了解羌南、羌北的构造演化,为探讨南、北古大陆的板块边界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木错 志留系 三角洲沉积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中段双湖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曾昭发 赵雪宇 +3 位作者 李忠雄 李静 王坤 马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94-4602,共9页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至藏东一带,相关研究将其厘定为冈瓦纳板块的北界,对探讨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及区域资源勘查与评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结合区域重磁数据、大地电磁数据对该缝合带地球物...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至藏东一带,相关研究将其厘定为冈瓦纳板块的北界,对探讨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及区域资源勘查与评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结合区域重磁数据、大地电磁数据对该缝合带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论证.首先基于WGM2012全球重力场模型网格化数据,利用垂向一阶导数计算、构造增强滤波等处理方法,推测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异常的空间分布.计算的区域莫霍面在缝合带南北两侧深度存在较大差异.重力数据及其处理结果论证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存在的可能性.其次,选取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中段双湖地区的高质量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反演解释,电阻率反演结果表明缝合带南北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结合区域地质情况,推测缝合带是不同地质体的分界线.最后,对缝合带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和地质认识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处理,为进一步讨论缝合带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卫星重力异常 大地电磁测深 定性分析
下载PDF
藏北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发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洋岛型岩石组合 被引量:7
7
作者 范建军 李才 +3 位作者 彭虎 毛文朋 许伟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0-1695,共6页
天泉群岛出露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也是目前该缝合带上所发现的第一套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制等对天泉群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泉群岛由9个孤立、岩石组合不同的洋岛组成,其中独泉... 天泉群岛出露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也是目前该缝合带上所发现的第一套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制等对天泉群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泉群岛由9个孤立、岩石组合不同的洋岛组成,其中独泉沟洋岛、屏风岭洋岛的洋岛组分齐全,见玄武岩、灰岩、砾岩、硅质岩等,其他洋岛的洋岛组分不全。天泉群岛与展金组复理石沉积为整合接触,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天泉群岛的厘定,说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大洋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仍具有成熟的洋壳。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演化内容,为反演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天泉群岛 洋岛岩石组合 展金组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景文 李才 +3 位作者 胡培远 解超明 彭虎 江庆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50-1758,共9页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花岗闪长岩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西段。岩石样品中的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可见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值,为典型的岩浆成... 报道了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花岗闪长岩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西段。岩石样品中的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可见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值,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样品锆石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年龄为211.0Ma±1.8Ma,表明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具有高SiO2、Al2O3,富碱,低TFe2O3、TiO2的特征,A/CNK值为0.97~1.04,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配分曲线右倾,伴随较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出Nb、Ta、Ti、P亏损和Rb、Th、U、K、Pb富集的特征;样品点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落入碰撞型花岗岩区。初步分析,其岩浆来源可能为幔源岩浆底侵使古老地壳发生熔融。此碰撞型花岗闪长岩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碰撞的时限提供了一定的岩石学约束,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花岗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俯冲记录——羌塘中部日湾茶卡早石炭世岛弧火山岩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函 王保弟 +2 位作者 陈莉 李小波 王立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4-282,共9页
尽管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经历早古生代—三叠纪的长期演化过程,但已有资料显示羌塘中部沿该带的岩浆活动主要与碰撞作用有关,仍缺乏与俯冲相关火成岩的报道。报道龙木错—双湖结合带西段日湾茶卡东的一套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中安山岩的年... 尽管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经历早古生代—三叠纪的长期演化过程,但已有资料显示羌塘中部沿该带的岩浆活动主要与碰撞作用有关,仍缺乏与俯冲相关火成岩的报道。报道龙木错—双湖结合带西段日湾茶卡东的一套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中安山岩的年龄、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330.6±2.8Ma,表明火山活动的时间为早石炭世。该套岩石因遭受硅质流体交代,SiO2含量变化较大(54.84%~72.84%),在Nb/Y-Zr/TiO2×0.00001图解中全部落入安山岩区,属于低—中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蛛网图明显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火山岛弧特征。日湾茶卡安山岩是在羌塘中部发现的早石炭世岛弧型火山岩,为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晚古生代俯冲作用提供直接的年代学和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火山岩 早石炭世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日湾茶卡 羌塘中部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西部红脊山地区晚古生代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明荣 董永胜 +3 位作者 张修政 张乐 许王 柳佳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40-1749,共10页
以变质玄武岩为研究对象,对红脊山蛇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主量元素含量与典型的N-MORB非常相似,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近平坦左倾型配分型式,Eu异常不显著(δEu=1.05~1.16)... 以变质玄武岩为研究对象,对红脊山蛇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主量元素含量与典型的N-MORB非常相似,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近平坦左倾型配分型式,Eu异常不显著(δEu=1.05~1.16)。微量元素蛛网图总体也与N-MORB相似,表明变质基性岩源于N-MORB型亏损地幔源区。与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出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和部分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尤其是Nb的亏损较为明显(Nb=1.67×10^-6~2.26×10^-6,平均值为1.97×10^-6),表明本区玄武岩受俯冲带物质的影响,很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弧后盆地次级扩张的大地构造背景,属SSZ型蛇绿岩范畴,为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过程中引发弧后盆地次级扩张的产物。本研究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西段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西部 红脊山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下载PDF
西藏双湖纳若地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波 彭智敏 +2 位作者 耿全如 张璋 关俊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91,共9页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内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花岗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时代为早—晚侏罗世。本文对双湖纳若地区原为早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15.1±1.8Ma...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内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花岗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时代为早—晚侏罗世。本文对双湖纳若地区原为早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15.1±1.8Ma、217.0±1.5Ma,属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闪长岩属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高场强元素Nb、Ta、Ti强烈的亏损。形成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陆—陆碰撞晚期的后碰撞阶段的伸展环境,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北俯冲,伴随之后的俯冲板片的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压力减低,温度升高,促使地壳物质发生了部分熔融,花岗闪长岩就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湖纳若地区 LA-ICP-MS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闪长岩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陆块北缘晚三叠世弄佰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永胜 曲永贵 +3 位作者 孙中纲 郑春子 谢元和 鲁宗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2-691,共10页
藏北南羌塘陆块北缘发育一套晚三叠世火山岩,命名为弄佰组。该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以低TiO_2、FeO+Fe_2O_3、K_2O为特征。∑REE介于162.91×10^(-6)383.4×10^(-6)之间,∑Ce/∑Y介于1.83~3.00之间,δEu介于0.4... 藏北南羌塘陆块北缘发育一套晚三叠世火山岩,命名为弄佰组。该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以低TiO_2、FeO+Fe_2O_3、K_2O为特征。∑REE介于162.91×10^(-6)383.4×10^(-6)之间,∑Ce/∑Y介于1.83~3.00之间,δEu介于0.47~0.97之间,平均为0.73,负Eu异常较明显。微量元素Sr、K、Rb、Ba、Th、Ce、Sm强烈富集,Ta、Nb、P、Ti、Cr相对亏损。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弄佰组火山岩形成于消减带岛弧区。弄佰组火山岩出露于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的南侧,K-Ar同位素年龄值为223Ma±5Ma.与双湖带中蓝片岩和绿片岩相变质岩系的形成年龄(220~235Ma)基本一致,时空关系的紧密相连,说明其形成可能与晚三叠世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的南向俯冲消减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弄佰组 火山岩 构造环境 南羌塘陆块北缘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藏北
下载PDF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153
13
作者 李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19,共15页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面覆盖,第三代青藏高原地质图已经面世,资料空前丰富,高原神秘的面纱进一步揭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冈瓦纳北界的研究历史与过程、认识分歧和研究现状。笔者以羌塘地区为基础总结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两侧的基底性质与构成、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生物地理区系、蛇绿岩、高压变质带、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分期和地球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笔者认为作为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缝合带,已经进行的工作只是深入研究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龙木错 双湖 澜沧江 缝合带 冈瓦纳北界
下载PDF
藏北双湖山字形山玄武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龙 李忠雄 +4 位作者 李勇 刘函 吴成书 卫红伟 邓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8-759,共12页
首次对藏北双湖山字形山玄武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玄武岩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Ladinian期((235.8±2.7)Ma)。主量元素Si O_2质量分数为42.84%~52.22%,Ti O_2为1.61%~2.69%,Fe OT/... 首次对藏北双湖山字形山玄武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玄武岩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Ladinian期((235.8±2.7)Ma)。主量元素Si O_2质量分数为42.84%~52.22%,Ti O_2为1.61%~2.69%,Fe OT/Mg O为1.52~1.94,属亚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稀土元素∑REE含量为114.09×10^(-6)~208.47×10^(-6),(La/Yb)N为4.90~6.50,相对富集LREE。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与OIB型玄武岩相似。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主要受分离结晶作用控制,La/Nb、La/Ta、Zr/Ba等不相容元素比值与Ti含量表明,山字形山玄武岩可能是软流圈地幔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玄武岩较高的Zr含量与Zr/Y比值显示其处于板内伸展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中三叠世玄武质岩浆是南、北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熔融的产物,而晚三叠世偏铝质-过铝质岩浆岩及高压变质岩折返剥露为造山带垮塌引起的伸展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 玄武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板片断离
下载PDF
Tomographic Imaging of the India-Asia Plate Collisional Tectonics and Mantle Upwelling Beneath Western Tibet 被引量:2
15
作者 ZHENG Hongwei LI Tingdong +3 位作者 HE Rizheng YANG Hui NIU Xiao ZOU Changqi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159-1166,共8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thosphere mantle collision tectonics between the India plate and Asia plate, we determine three 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western Tibet using 27,439 arrival times from 2,...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thosphere mantle collision tectonics between the India plate and Asia plate, we determine three 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western Tibet using 27,439 arrival times from 2,174 teleseismic events recorded by 182 stations of Hi-CLIMB Project and 16 stations in the north of Hi-CLMB. Our tomographic images show the velocity structu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nea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Qiangtang, which can further prove that the Longmu Co-Shuanghu ophiolitic belt is a significant tectonic boundary fault zone. There are two prominent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and two prominent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n our images. One obvious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subduct beneath the Tibet at the long distance near 34°N, whereas it is broke off by an obvious low velocity anomaly under the IYS. We interpret them as northward subducting Indian lithosphere mantle and the low velocity anomanly under IYS likely reflects mantle material upwelling triggered by tearing of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Indian lithosphere. The other prominent high velocity anomaly was imaged at a depth from 50 km to 200 km horizontal and up to the northern Qiangtang with its southern edge extending to about 34°N through Hoh Xil block. We infer it as the southward subducting Asia lithosphere mantle. The other widely low velocity anomaly beneath the Qiangtang block lies in the gap between the frontier of India plate and Asia plate, where is the channel of mantle material upwe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tomography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Asia lithosphere mantl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ibet lithosphere mantle Longmu co-shuanghu tectonic boundary zone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难爬日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16
作者 孙振明 李才 +1 位作者 解超明 范建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20-1826,共7页
难爬日铁矿位于羌塘中央隆起区。对难爬日铁矿的地质特征、矿体及矿石特征进行初步调查,通过野外调研及室内岩相学与矿相学观察,将难爬日铁矿的形成划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及后期氧化作用... 难爬日铁矿位于羌塘中央隆起区。对难爬日铁矿的地质特征、矿体及矿石特征进行初步调查,通过野外调研及室内岩相学与矿相学观察,将难爬日铁矿的形成划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及后期氧化作用阶段5个成矿阶段,同时对难爬日铁矿的围岩蚀变和矿化富集规律进行分析。根据矿体产出地质条件、矿石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特征,并结合前人资料认为,难爬日矿床属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为重点找矿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难爬日铁矿 矿床地质特征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
下载PDF
藏东碧土蛇绿岩对羌塘构造属性和羌塘油气勘察的启示
17
作者 王世锋 许光 +1 位作者 吴中海 姚海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426,共12页
藏东北澜沧江构造带一直被认为是连接藏中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藏东南昌宁—孟连缝合带之间的桥梁,但蛇绿混杂岩带的缺失是制约这一认识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左贡碧土蛇绿岩带的发现,使南北羌塘地块在藏东地区的边界乃至与东南亚地区... 藏东北澜沧江构造带一直被认为是连接藏中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藏东南昌宁—孟连缝合带之间的桥梁,但蛇绿混杂岩带的缺失是制约这一认识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左贡碧土蛇绿岩带的发现,使南北羌塘地块在藏东地区的边界乃至与东南亚地区的块体对比成为现实。本文提供了碧土蛇绿岩套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新的辉长岩锆石U-Pb LA-ICP-MS谐和年龄在285.6±3.2 Ma左右,年龄数据表明碧土混杂岩带具有古特提斯缝合带属性。这可初步证明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昌宁—孟连缝合带可构成一条连续完整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并赞同前人关于南羌塘块体冈瓦纳属性及北羌塘华夏块体属性的观点。通过南北羌塘地块边界缝合带与周缘块体缝合带对比,进一步限定了新生代高原块体的挤出幅度很小,羌塘块体新生代陆内变形以挤压缩短和增厚隆升为特征。羌塘块体大幅度的挤压缩短表明羌塘油气勘查要取得突破必须加强深部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土蛇绿岩 锆石U-PB年龄 古特提斯洋 龙木措—双湖缝合带 羌塘油气
下载PDF
西藏羌塘香桃湖地区泥盆纪猫耳山岩组的解体及蛇绿混杂岩带的初步厘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娄昊 董永胜 +3 位作者 张修政 邓明荣 张乐 许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91-1399,共9页
猫耳山岩组分布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延的关键区域,具有复杂的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是理解缝合带西部构造演化的关键。1∶25万查多岗日幅区调认为猫耳山岩组为一套晚泥盆世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 猫耳山岩组分布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延的关键区域,具有复杂的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是理解缝合带西部构造演化的关键。1∶25万查多岗日幅区调认为猫耳山岩组为一套晚泥盆世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其中部分变质基性火山岩显示出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近期的研究表明,原猫耳山岩组是由形成于不同时代和构造背景,遭受不同程度变质作用改造的岩片构造混杂而成,对其进行必要的解体工作,是认识该区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的前提。在大量野外观察和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将原猫耳山岩组初步解体为晚古生代蛇绿岩、早古生代蛇绿岩、早石炭世咸水河岩组、中三叠世拉顺岩组等不同地质单元,并概述解体依据和不同单元的物质组成、变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缝合带西部物质组成、从整体上认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解体 蛇绿混杂岩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羌塘中部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4 位作者 周道卿 王冬兵 于云鹏 闫国川 吴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83-1798,共16页
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及三江造山带构造格局、特提斯演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在梳理有关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界线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及三江造山带构造格局、特提斯演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在梳理有关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界线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不同时期蛇绿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发育时限及其构造环境,二者洋盆经历了相似的洋盆扩张、俯冲消减及弧-弧(陆)碰撞造山过程,发生深俯冲及折返的时间也基本相当,一致表明二者在构造属性上具有亲缘性,认为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共同构成了原-古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后的残迹。南、北羌塘地块基底具有不同的航磁异常,指示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两侧陆块演化过程不同。以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为界,南北分别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和泛华夏大陆南缘晚古生代羌塘-三江造山系,两大造山系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生物区系、地球物理等其他区域资料,认为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昌宁-孟连结合带 特提斯洋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冈瓦纳大陆 泛华夏大陆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的建立及意义——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金恒 胡培远 +3 位作者 李才 解超明 范建军 于云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673,共7页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年龄为251.4±2.4Ma,同时结合该地区已测得的254Ma的^(206)Pb/^(238)U年龄,证实这套浅变质岩系的时代应属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并非传统意义的展金组。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将天泉山、屏风岭一带的浅变质岩系重新厘定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天泉山组的发现和建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该区的地层系统,而且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首次发现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洋盆地层记录,为进一步丰富和研究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天泉山组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