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cation of acidity in HZSM-5 zeolite for methane-methanol co-reaction
1
作者 Bing-jie ZHOU Zhi-xiang XI +5 位作者 Yue YU Bin-bo JIANG Jing-dai WANG Zu-wei LIAO Zheng-liang HUANG Yong-rong Y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A co-reaction of methane with methanol over zeolite catalysts has emerged as a new approach to the long-standing challenge of methane transformation.However,the effect of catalyst acid properties on the co-reaction ha... A co-reaction of methane with methanol over zeolite catalysts has emerged as a new approach to the long-standing challenge of methane transformation.However,the effect of catalyst acid properties on the co-reaction has been rarely studied.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HZSM-5 zeolites with comparable diffusion abilities and various acidities were synthesized directly through steaming with 100%water vapor at 693 K.The co-reaction of methane and methanol was subsequently evaluated.Br?nsted acidity at 0.262 mmol/g was detected to reach the maximum methane conversion of 5.42%at 673 K,which was also the odd poi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 concentration and C4 hydrogen transfer index.Moreover,the influence of methanol feed was investigated over parent and steamed ZSM-5 catalyst,with results showing that excessive acid sites or methanol molecules reduce methane conversion.It is proposed that acid sites adsorbed with methanol molecules construct the methane activation sites.Hence,a proper design of zeolite acidity should be achieved to obtain higher methane conversion in the co-reac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conversion METHANOL co-reaction ACIDITY HZSM-5
原文传递
冲击作用下CL⁃20含能共晶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2
作者 伍俊英 方汇璇 +3 位作者 尚伊平 李钧剑 王健宇 陈朗 《含能材料》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4,共16页
共晶技术是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冲击作用下CL‐20共晶的化学反应,有助于理解CL‐20共晶的冲击反应机制,对炸药安全评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ReaxFF‐lg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同时结合... 共晶技术是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冲击作用下CL‐20共晶的化学反应,有助于理解CL‐20共晶的冲击反应机制,对炸药安全评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ReaxFF‐lg反应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同时结合非平衡加载方法,对CL‐20/2,5‐二硝基甲苯(DNT)、CL‐20/1,3‐二硝基苯(DNB)和CL‐20/1‐甲基‐3,5‐二硝基‐1,2,4‐三唑(MDNT)三种共晶在2~5 km·s^(-1)冲击速度下的冲击压缩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了含能共晶在冲击作用后的热力学演化特征、初始化学反应路径和产物信息,并与CL‐20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CL‐20/DNT、CL‐20/DNB和CL‐20/MDNT 3种共晶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冲击感度作用,3种共晶的冲击感度顺序依次为CL‐20/MDNT>CL‐20/DNB>CL‐20/DNT。3种共晶的分解反应均是从CL‐20分解开始,且CL‐20的分解速度比DNT、DNB和MDNT快。在2 km·s^(-1)冲击速度下,CL‐20共晶首先发生聚合反应,CL‐20与共晶配体分子间的聚合反应早于CL‐20分子间的聚合,且反应频次远高于CL‐20分子之间聚合。在3 km·s^(-1)的冲击条件下,CL‐20首先发生了N—N以及C—N键断裂,笼型结构被破坏,同时生成NO_(2),CL‐20初步断键后的结构及产物NO_(2)会进一步与共晶配体分子DNT、DNB、MDNT结合,降低CL‐20反应中间产物的浓度,达到降感作用。在4,5 km·s^(-1)冲击条件下,CL‐20中的环状骨架结构会直接遭到破坏,发生C—N键断裂,产生小分子碎片,直接生成N2,同时有NO_(2)、H_(2)、CO_(2)、H_(2)O等产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共晶 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 冲击波 反应机理
下载PDF
氨煤混燃气相中NO生成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3
作者 康志忠 张震卓 +2 位作者 丁先 赵虎军 孙哲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4-850,共7页
氨煤混燃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否会加剧氮氧化物的生成是倍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氨煤混合燃烧的气相反应中NO生成和还原的反应路径,以及不同因素对NO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T=1300℃、过量空气系数... 氨煤混燃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否会加剧氮氧化物的生成是倍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氨煤混合燃烧的气相反应中NO生成和还原的反应路径,以及不同因素对NO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T=1300℃、过量空气系数α=0.84时,相较于纯煤燃烧,掺氨比例为0.3时能够降低反应器出口NO体积分数96.5%,原因是此工况下氨分解产生大量的NH_(2)和NH等自由基,其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更快,从而使含N基元向N_(2)转化;T=1300℃下,掺氨比例为0.3时较为合适,此时反应器出口的NO和NH_(3)体积分数均较低;小比例掺氨燃烧会增大NO的生成速率和NH_(3)的分解速率,导致反应器出口NO体积分数增大,且温度越高,该现象越明显;α<1的还原性气氛和较低的温度(T≤1300℃)能够有效降低N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NO_(x) 掺氨燃烧 化学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Co/MOF-808(Zr)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有机磷化合物的降解性能
4
作者 黄艳凤 焦克楠 +2 位作者 王晓荣 潘杰 万冬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为了解决普通单金属MOFs材料几乎不能直接将双(4-硝基苯)磷酸酯(BNPP)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对氨基苯酚(4-AP)的问题,通过油浴法制备出MOF-808(Zr)后,采用后修饰法将草酸钴负载于MOF-808(Zr)上,制备出Co/MOF-808(Zr)复合材料,并对所制材... 为了解决普通单金属MOFs材料几乎不能直接将双(4-硝基苯)磷酸酯(BNPP)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对氨基苯酚(4-AP)的问题,通过油浴法制备出MOF-808(Zr)后,采用后修饰法将草酸钴负载于MOF-808(Zr)上,制备出Co/MOF-808(Zr)复合材料,并对所制材料进行XRD和TEM表征。结果表明:MOF-808(Zr)具有高晶体结构稳定性,Co/MOF-808(Zr)的粒径在250 nm左右且分布均匀;Co/MOF-808(Zr)通过级联反应成功将有机磷神经毒剂模拟物BNPP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4-AP,而非一般的毒性较高的降解产物对硝基苯酚(4-NP)。其最佳级联降解反应条件为:温度45℃,Co/MOF-808(Zr)剂量为2 mg/mL,底物BNPP为0.6 mmol/L,硼氢化钠0.06 mmol/L。实践得出,Co/MOF-808(Zr)在将有机磷化合物直接降解为毒性更低的4-AP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F-808(Zr) 级联反应 水解BNPP 氢化4-NP 有机磷化合物 降解
下载PDF
Ni/CeO_(2)@ZIF-8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制备及其RWGS反应性能研究
5
作者 严琛 刘新辉 +1 位作者 朱学栋 杨帆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62,共6页
利用液相浓度控制成核法制备了ZIF-8包覆的Ni/CeO_(2)核壳结构催化剂,通过一系列表征技术,研究了ZIF-8壳层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引入ZIF-8对于催化剂上的RWGS反应性能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ZIF-8壳层能够增大催化... 利用液相浓度控制成核法制备了ZIF-8包覆的Ni/CeO_(2)核壳结构催化剂,通过一系列表征技术,研究了ZIF-8壳层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引入ZIF-8对于催化剂上的RWGS反应性能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ZIF-8壳层能够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减弱加氢能力和对CO的吸附强度,在300℃,0.1 MPa,GHSV=6 L/(g·h)和CO_(2)∶H_(2)=1∶3的反应条件下,核壳结构催化剂上的CO选择性提升了60.3%。ZIF-8包覆前后的Ni基催化剂上的反应中间物种不同,生成CO的主要中间体为羧酸盐而CH_(4)则为甲酸盐,ZIF-8壳层的存在抑制了羧酸盐进一步加氢转化为甲酸盐,从而抑制了甲烷化副反应进行,提高了RWGS反应的CO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基核壳结构催化剂 ZIF-8 RWGS反应 CO选择性 反应路径
下载PDF
大型硫回收装置多功能CO变换加氢催化剂应用总结
6
作者 裴爱霞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53-56,共4页
普光气田是国内成功开发的首个高含硫气田,原料气(天然气)碳硫比高,再生酸性气CO_(2)含量高,会反应生成CO继而生成COS、CS_(2)等有机物,成为影响装置达标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开发了具有CO变换功能的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并成功应... 普光气田是国内成功开发的首个高含硫气田,原料气(天然气)碳硫比高,再生酸性气CO_(2)含量高,会反应生成CO继而生成COS、CS_(2)等有机物,成为影响装置达标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开发了具有CO变换功能的克劳斯尾气加氢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200 kt/a硫回收装置。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加氢反应器过程气CO变换率超过90%,在线炉制氢天然气消耗量减少279 m^(3)/h,催化剂加氢转化率、有机硫水解率均超过99%,烟气SO_(2)排放浓度降至200 mg/m^(3)以下,CO排放浓度降低了90%,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回收装置 多功能 CO变换 加氢催化剂 反应温度 反应空速 活性 有机硫
下载PDF
油泥与木屑共气化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段继鑫 周金铎 苟湘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5-743,共9页
针对油泥和木屑共气化处理工艺,以CO_(2)为气化剂,利用热重分析系统考察木屑、油泥及其共混物的气化特性,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共气化的协同效应。利用螺旋气化反应装置对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气化实验,分析对比气化实验三相产物产率... 针对油泥和木屑共气化处理工艺,以CO_(2)为气化剂,利用热重分析系统考察木屑、油泥及其共混物的气化特性,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共气化的协同效应。利用螺旋气化反应装置对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气化实验,分析对比气化实验三相产物产率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研究发现:木屑的气化性能优于油泥,混合物中木屑含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油泥的气化性能和气化反应活性,油泥含量的增多可增强木屑的气化反应;混合物气化反应的质量损失速率实验值曲线在挥发分析出和气化阶段均低于计算值曲线;混合物气化反应的气相产率随混合物中木屑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油泥/木屑质量比为6/4的共混物气体产率可达48.48%,且实验值比理论计算值高20.05%。研究表明,木屑与油泥共气化反应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屑 油泥 热重 螺旋气化反应装置 共气化 协同效应
下载PDF
贵金属催化剂在CO-PROX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徐鏖 李金晓 +3 位作者 刘玉龙 赵玉娥 连明慧 潘立卫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0-1027,共8页
CO-PROX反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实用、价格低廉等特点。从应用于CO-PROX反应中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助剂、载体及整体式催化剂方面介绍了贵金属催化剂在CO-PROX反应中的应用进展,提出控制粒子尺寸、提高分散度,选择具有还原性及特... CO-PROX反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实用、价格低廉等特点。从应用于CO-PROX反应中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助剂、载体及整体式催化剂方面介绍了贵金属催化剂在CO-PROX反应中的应用进展,提出控制粒子尺寸、提高分散度,选择具有还原性及特定形貌的金属氧化物为载体,掺杂助剂修饰等可有效提高催化性能。整体式催化剂具有床层压降低、传质效率高等优点,适合应用于高空速、大通量的氢能-燃料电池系统中。并对应用于CO-PROX反应催化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ROX反应 贵金属 助剂 载体
下载PDF
海洋菌群好氧共代谢降解酮洛芬特性研究
9
作者 宋文芳 吕红 +4 位作者 李钱生 王晓磊 傅泽 代祎 周集体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0-486,共7页
酮洛芬已在海洋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为进一步了解海洋微生物对该化合物的降解特性,利用从海水中富集得到的YEP菌群研究其对20 mg/L酮洛芬的降解.结果表明,在以500 mg/L酵母浸粉为共代谢基质条件下,YEP菌群能够在36 h内好氧完全去除酮洛芬... 酮洛芬已在海洋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为进一步了解海洋微生物对该化合物的降解特性,利用从海水中富集得到的YEP菌群研究其对20 mg/L酮洛芬的降解.结果表明,在以500 mg/L酵母浸粉为共代谢基质条件下,YEP菌群能够在36 h内好氧完全去除酮洛芬.在此过程中,YEP菌群分泌的铁载体能够将Fe(Ⅲ)还原成Fe(Ⅱ),Fe(Ⅱ)可与YEP菌群产生的H 2O 2反应生成OH.淬灭剂实验表明,OH参与了酮洛芬的降解.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生物驱动的类芬顿反应生成的OH参与了酮洛芬的初始羟基化反应,产生新的中间代谢产物,然后通过酶催化反应实现对酮洛芬的矿化.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Halomonas、Gracilimonas、Oceanimonas、Owenweeksia和Marinicella参与了生物驱动的类芬顿反应.研究结果为理解酮洛芬的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归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P菌群 酮洛芬 好氧共代谢 类芬顿反应
下载PDF
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山梅 高帆 +2 位作者 孙国庆 李明 权正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5-24,共20页
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反应是制备羰基化合物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利用活性高且廉价的CO气体作羰基源,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实现羰基化,是现代有机合成中构建含羰基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基于反应原料和产品氧化还原价... 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反应是制备羰基化合物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利用活性高且廉价的CO气体作羰基源,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实现羰基化,是现代有机合成中构建含羰基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基于反应原料和产品氧化还原价态的改变等不同方式,将过渡金属催化羰基化反应分为四种主要类型:杂核亲核试剂的羰基化反应,碳亲核试剂的羰基化反应,碳亲电试剂的羰基化反应和还原偶联的羰基化反应,分别综述了各类型羰基化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催化 一氧化碳(CO) 羰基化反应 交叉偶联 还原偶联
下载PDF
不同辐照处理对克氏原螯虾虾黄品质变化的影响
11
作者 谭宏渊 黄琪 +4 位作者 鲁怡婷 刘煊 涂子仪 魏凌云 乔宇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1,共6页
为探究辐照杀菌对克氏原螯虾虾黄品质的影响,采用^(60)Coγ射线辐照(6 kGy)对整虾和仅虾黄进行杀菌,以未杀菌组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虾黄部位的色度、褐变指数、5-羟甲基糠醛含量、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 为探究辐照杀菌对克氏原螯虾虾黄品质的影响,采用^(60)Coγ射线辐照(6 kGy)对整虾和仅虾黄进行杀菌,以未杀菌组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虾黄部位的色度、褐变指数、5-羟甲基糠醛含量、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总酚及吡咯含量等理化指标,探究不同辐照处理对虾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辐照杀菌后,整虾组与未杀菌组白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辐照虾黄组亮度值显著上升(P<0.05),红度值显著下降(P<0.05);辐照后虾黄在294 nm处的吸光度和褐变程度增加,但荧光强度及5-羟甲基糠醛含量下降,说明辐照会加剧美拉德反应,但也会分解反应产物;2个辐照杀菌组的过氧化值、TBARS值、吡咯和总酚含量均高于未杀菌组,尤其是辐照整虾组显著上升(P<0.05),氧化程度更高。总体来说,辐照杀菌可以较好地维持虾黄的色泽,但也会促进其发生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尤其是虾尾的存在更会促进这些反应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虾黄 ^(60)Co辐照 美拉德反应 品质
下载PDF
燃烧条件对准颗粒CO排放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文博 胡长庆 +1 位作者 韩涛 师学峰 《河北冶金》 2024年第2期9-17,43,共10页
在烧结过程中料层不同位置温度、氧气浓度、空气流速等条件存在差异巨大,为探究烧结过程中燃烧条件对烧结准颗粒CO生成行为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准颗粒烧结过程。通过FLUENT软件,以多孔介质模型为基础,结合能量方程模型... 在烧结过程中料层不同位置温度、氧气浓度、空气流速等条件存在差异巨大,为探究烧结过程中燃烧条件对烧结准颗粒CO生成行为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准颗粒烧结过程。通过FLUENT软件,以多孔介质模型为基础,结合能量方程模型、组分输运方程模型、燃料燃烧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以自定义功能(UDF)对各方程模型的源项进行定义与修正,建立了4种不同结构铁矿石烧结准颗粒,即S′型(裸露型)、S型(被覆型)、C型(外包型)和P型(球团型)的燃料燃烧过程模型,阐述了各种因素对烧结准颗粒中燃料燃烧行为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准颗粒烧结过程CO排放规律随着燃烧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准颗粒内焦炭的燃烧速率有不同影响。当环境温度从1200 K升至1400 K时,准颗粒的CO排放总量下降了2%左右。较高的环境风速与氧气浓度都使准颗粒的CO排放浓度峰值增加,同时增加了焦炭的未完全燃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条件 烧结 准颗粒 CO 反应动力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构筑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钯催化剂实现高效和抗CO毒化的碱性氢氧化反应
13
作者 杨玉婷 石路岩 +5 位作者 梁沁睿 刘奕 董家新 Tayirjan Taylor Isimjan 王宝 杨秀林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6-187,共12页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可以直接将氢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被认为是新兴绿色氢经济的基石技术.但其阳极氢氧化反应(HOR)动力学缓慢,严重依赖于Pt基催化剂.由于Pt基催化剂极易被CO毒化、动力学过程复杂以及价格昂贵,极大限制了...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可以直接将氢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被认为是新兴绿色氢经济的基石技术.但其阳极氢氧化反应(HOR)动力学缓慢,严重依赖于Pt基催化剂.由于Pt基催化剂极易被CO毒化、动力学过程复杂以及价格昂贵,极大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稳定和抗CO毒化能力强的新型HOR催化剂.Pd具有与Pt相似的氢键结合能,并且比Pt储量丰富,有望成为实现HOR的候选催化剂.然而,Pd的本征催化活性和Pt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磷化钯因具有功能多样性和高催化活性被广泛关注.此外,缺陷工程可以有效调控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改善中间体的吸附强度,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因此,构建富含缺陷的磷化钯催化剂有望提高其HOR的性能.然而,该方向研究较少,反应机理尚不清楚.因此,阐明空位缺陷对于提高磷化钯催化剂HOR性能的作用机制,对促进AEMFCs电催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以及低温磷化策略合成了一种碗状半球结构的富含磷空位Pd3P@C(V_(p)-Pd_(3)P@C)催化剂,并用于碱性HOR.在磷化过程中,通过调整Pd前驱体和磷源比例以及煅烧温度,在碳碗状半球载体上合成具有不同晶相组成(Pd/Pd_(3)P@C,Pd_(3.20)P_(12)@C,Pd_(3)P@C,和Pd_(5)P_(2)@C)的Pd_(x)P_(y)@C催化剂.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证实了催化剂为碗状半球形貌.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研究了Pd_(x)P_(y)@C催化剂的磷空位浓度,结果表明,Pd/P比例为1:3时,在350℃下煅烧得到的Vp-Pd_(3)P@C具有最高的磷空位浓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实了磷空位促进了d-p轨道杂化,增强了Pd和磷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Vp-Pd_(3)P@C具有最高的HOR性能,Vp-Pd_(3)P@C在50 mV的质量活性为1.66 mAμg_(Pd)^(–1),交换电流密度为3.2 mA cm^(–2),优于Pd3P(0.45 mAμg_(Pd)^(-1),1.78 mA cm^(–2))和商业Pt/C(0.3 mAμg_(Pd)^(-1),2.29 mA cm^(–2)).同时,该催化剂在50 mV的电位下能稳定运行20 h.此外,即使在CO浓度高达1000 ppm时,Vp-Pd_(3)P@C催化剂仍表现出较好的HOR活性.紫外光电子能谱证实了Vp-Pd_(3)P@C中的Pd原子呈现缺电子状态,这不利于Pd 4d轨道对CO 2π^(*)轨道的电子反馈,降低了Pd和CO的键合强度,进而减弱了Pd对CO分子的吸附,从而增强了其抗CO中毒的能力.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磷空位浓度较少的Pd_(3)P@C催化剂,富含磷空位缺陷的Vp-Pd_(3)P@C催化剂能够优化和平衡反应中间体(Hads和OHads)的吸附强度,使速率决定步骤从H_(2)O^(*)的解吸转换到H_(2)O的形成,促进了Volmer反应(Hads+OHads→H_(2)O+2^(*)sites)的进行,进而提升了催化活性.系统实验和表征结果表明,Vp-Pd_(3)P@C较好的HOR性能可归因于以下3个因素:(1)空心碗状结构大大地增加了固-液-气三相接触点,加速了HOR的传质过程;(2)磷空位产生的局部反应活性和有利的电子结构优化了Hads和OHads的吸附强度,极大地促进了Volmer步骤;(3)丰富的磷空位打破了原有的周期性晶体结构,形成了新的电子结构,有效地抑制了电子从Pd 4d轨道到CO 2π^(*)轨道的反馈,提高了Vp-Pd_(3)P@C对CO的耐受能力.综上,本文通过缺陷工程策略调控了Vp-Pd_(3)P@C中活性位点与HOR关键中间体的相互作用,明确了空位缺陷浓度与HOR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并从碱性HOR反应机理,CO分子与金属催化剂的轨道相互作用以及结构设计三个方面总结了高效和稳定的HOR催化剂的设计原则.目前,由于界面环境的复杂性和缺乏原位技术,催化剂表面上痕量中间体的光谱信息难以获得,未来可在开发原位技术监测HOR过程中间体和催化剂的组分变化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促进AEMFCs的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反应 CO耐受性 磷空位 V_(p)-Pd_(3)P@C 碗状半球
下载PDF
Bio-MOF-11(Co)活化过一硫酸盐去除废水中的罗丹明B和Cu^(2+)
14
作者 张霞玲 苏冰琴 +3 位作者 宋鑫峂 赵文博 林嘉伟 卫月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5-767,共13页
采用Bio-MOF-11(Co)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同步去除废水中的罗丹明B(RhB)和Cu^(2+).考察了Bio-MOF-11(Co)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RhB初始浓度和Cu^(2+)浓度对RhB降解和Cu^(2+)去除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降解RhB... 采用Bio-MOF-11(Co)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同步去除废水中的罗丹明B(RhB)和Cu^(2+).考察了Bio-MOF-11(Co)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值、反应温度、RhB初始浓度和Cu^(2+)浓度对RhB降解和Cu^(2+)去除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降解RhB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RhB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Cu^(2+)最大吸附量为22.98mg/g.在RhB初始浓度为20mg/L、Cu^(2+)浓度为2.5mg/L、Bio-MOF-11(Co)浓度为80mg/L、PMS浓度为1.0mmol/L、初始pH值为7的条件下,反应15min后,RhB降解率达到98.72%,Cu^(2+)去除率为73.53%,.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RhB的降解通过非自由基(~1O_(2))和自由基(SO_(4)^(-)·、·O_(2)^(-)和·OH)氧化的途径共同完成,Cu^(2+)主要通过Bio-MOF-11(Co)的吸附作用被去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推测了RhB可能的降解路径.Bio-MOF-11(Co)活化PMS高级氧化工艺可实现同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OF-11(Co) 过一硫酸盐 罗丹明B 铜离子 反应机制
下载PDF
氧化气氛对ZnO电催化CO_(2)还原CO选择性的影响
15
作者 唐雨浓 魏梓豪 +1 位作者 孙敏 闫晓霖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41-45,共5页
利用电还原技术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原料CO气体可以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本文研究ZnO催化剂在饱和CO_(2)的KHCO3溶液对CO_(2)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探究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O_(2)气氛下合... 利用电还原技术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原料CO气体可以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本文研究ZnO催化剂在饱和CO_(2)的KHCO3溶液对CO_(2)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探究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O_(2)气氛下合成的ZnO对CO_(2)的还原能力优于其他气氛煅烧合成的ZnO,制备的ZnO-3催化剂具有更快的电子传输速率,在-1.2 V(vs.RHE)对CO的选择性最高,法拉第效率可达到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电催化 CO 氧化锌
下载PDF
Ga-N共同掺杂CoP催化氨硼烷制氢机理的理论研究
16
作者 覃海川 陈晓 李来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共5页
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金属原子Ga和非金属原子N共同掺杂磷化钴(CoP)作为催化剂催化氨硼烷(NH_(3) BH_(3))的脱氢过程.在这里,我们设计了四条可行的反应路径,并且计算了每条路径中间体过渡态的能量.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金属原子Ga和非金属原子N共同掺杂磷化钴(CoP)作为催化剂催化氨硼烷(NH_(3) BH_(3))的脱氢过程.在这里,我们设计了四条可行的反应路径,并且计算了每条路径中间体过渡态的能量.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路径Ⅱ为最优反应路径.这将为金属和非金属共同掺杂CoP催化NH_(3) BH_(3)脱氢反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H_(3)BH_(3) Ga-N双掺杂CoP 脱氢反应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铁基载氧体辅助燃烧性能研究
17
作者 陈千惠 齐文义 +4 位作者 郝代军 李小苗 黄延召 孟学峰 邓向军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双碳目标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技术既是炼化企业极具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燃煤发电技术,也给炼化企业带来了碳排放问题。随着CFB锅炉技术的发展,锅炉容量日益增大,大型工业CFB锅炉运行过程中由进料、进风的位置和方式带来的空气-燃料... 双碳目标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技术既是炼化企业极具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燃煤发电技术,也给炼化企业带来了碳排放问题。随着CFB锅炉技术的发展,锅炉容量日益增大,大型工业CFB锅炉运行过程中由进料、进风的位置和方式带来的空气-燃料混合不良问题逐渐凸显。为提高燃煤CFB锅炉燃烧效率和燃烧稳定性,降低碳排放,基于载氧体辅助燃烧(oxygen carrier aided combustion,OCAC)技术原理,开发了一种Fe基载氧体,并在鼓泡床反应器和0.3 MW/h CFB燃煤反应器上对载氧体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研究开发的Fe基载氧体具有优良的吸氧释氧性能,鼓泡床CO转化率达到88%以上,CFB反应器CO转化率达到52%~65%,烟气中NO_(x)和SO_(2)等污染物排放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燃煤锅炉 Fe基载氧体 辅助燃烧性能 CO转化率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过量空气系数
下载PDF
高分散固体碱高效催化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
18
作者 郑婧迪 陶爽 +2 位作者 周瑞 王春辉 汤颖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4,共7页
为实现无甘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制备,以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水滑石为载体,K_(2)CO_(3)溶液为浸渍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考察水滑石制备过程中金属盐种类以及物质的量比对其催化三组分(菜籽油、乙酸甲酯和甲醇)... 为实现无甘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制备,以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水滑石为载体,K_(2)CO_(3)溶液为浸渍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考察水滑石制备过程中金属盐种类以及物质的量比对其催化三组分(菜籽油、乙酸甲酯和甲醇)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XRD、TG、CO_(2)-TPD、BET、SEM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MgCl_(2)和AlCl3为金属盐、镁铝物质的量比3∶1、K_(2)CO_(3)浓度2.0mol/L、焙烧温度500℃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固体碱为催化剂,在油酯醇物质的量比1∶1∶10、催化剂用量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5min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98%,产品性能指标均符合欧盟标准。催化剂表征发现以氯盐为金属盐制备的水滑石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丰富,暴露的碱性中心位点数目多。综上,金属盐种类对水滑石结构会造成影响,以MgCl_(2)和AlCl_(3)为金属盐制备的高分散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可高效催化油脂酯交换反应制备无甘油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水滑石 共沉淀法 固体碱 无甘油 酯交换反应
下载PDF
基于TDLAS测量的痕量CO常温催化转化研究
19
作者 樊景星 贺拴玲 +6 位作者 卢建彬 李天旺 韩世亮 李健韬 刘晓英 刘冠男 彭志敏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8-914,共7页
CO作为火电、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或排放物质,具有易燃、剧毒等特性,对其进行高精度在线检测对提高锅炉燃烧安全及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和赫里奥特(Herriott)多次反射... CO作为火电、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或排放物质,具有易燃、剧毒等特性,对其进行高精度在线检测对提高锅炉燃烧安全及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和赫里奥特(Herriott)多次反射池实现了浓度为10^(-6)(μL/L)量级的CO高精度在线测量,其检测限可达到0.35μL/L。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测量系统开展了CO催化转化性能研究实验,探究催化剂含量及CO浓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在常温常压、CO浓度为10~80μL/L下,CO催化转化效率随催化剂含量的变化规律,即催化剂含量越高,CO转化效率越高。实验结果可为采用稀释取样法测量CO浓度时提供去除稀释气中CO的方法,保证痕量CO浓度的准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WM-DAS) 一氧化碳(CO) 在线测量 催化反应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人机共驾接管反应时间估计方法
20
作者 保丽霞 姜滟 +2 位作者 王丹 吴志周 高志波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为推进高速公路的智慧化建设,提升人机共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高速公路人机共驾接管反应时间估计方法。以高速公路封闭道路直线段为驾驶模拟试验场景,选取驾驶行为特征变量,基于随机森林法对接管反应时间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 为推进高速公路的智慧化建设,提升人机共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高速公路人机共驾接管反应时间估计方法。以高速公路封闭道路直线段为驾驶模拟试验场景,选取驾驶行为特征变量,基于随机森林法对接管反应时间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3.56%以内,与其他回归模型相比,该模型的误差波动幅度和离散程度均处于较优水平;对特征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后发现,接管反应时间预算对接管反应时间预测模型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驾驶员熟练程度和周围有无车辆。研究成果可为智慧高速公路的发展和驾驶控制权接管策略的评价、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速公路 人机共驾 驾驶行为 接管反应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