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ionic liquids on th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coal 被引量:5
1
作者 Zhang Weiqing Jiang Shuguang +2 位作者 Wang kai Wu Zhengyan Shao 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5期687-691,共5页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and constant heating rat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coal treated by an ionic liquid,1-all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The in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and constant heating rat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coal treated by an ionic liquid,1-all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The inerting effect of the ionic liquid toward th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process i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hydroxyl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hydrogen bonds,the aliphatic methyl content,the methylene group content,and the ether oxygen bond content are reduced in the treated coal.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 of aromatic C@C bonds is constant but these chemical bonds weaken and some substituted aromatic hydrocarbon content increases while other types decrease.This demonstrates that(AMIm)Cl dissolves and destroys the coal surface microstructure;(2) The oxygen consumption of the treated coal is less than what is seen in raw coal.The CO,CO 2,C 2 H 4,and C 2 H 6 content from the treated coal is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coal;(3)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for the oxidizing reaction is different in the treated and raw coals.Micro-structural changes and macroscopic gas production allow us to conclude that(AMIm)Cl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Ionic liquids(AMIm)Cl MICROSTRUCTUR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Activation energy
下载PDF
Inhibiting effect of[HOEmim][BF_4]and[Amim]Cl ionic liquids on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bituminous coal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Lanyun Xu Yongliang +1 位作者 Wang Shaokun Song Zhip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353-359,共7页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zard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between O-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f coal should be inhibited.S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n ionic liquid(IL) on the cross-l...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zard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between O-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f coal should be inhibited.S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n ionic liquid(IL) on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was studied.The O-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change the weight loss and H_2O,CO_2,CO yields of bituminous coal before and after[H0Emim][BF_4]and[Amim]Cl pre-treatment and were detec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1R) and Thermo Gravimetric(TC)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 AmimjCI has a weaker ability to inhibit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bituminous coal compared to[HOEmim][BF_4].Besides,based on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t inhibiting effects of |H0Emim][BF_4]and[Amim]Cl are greatly related to their anions and the H linked with C2 atom on the imidazole ring.The H-donor ability of coal will be enhanced by[HOEmim][BF_4]leading to a weaker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ic liquid Inhibit Cross-linking reaction Bituminous coal
下载PDF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to treat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containing high concentrations phenol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杰 何志茹 +4 位作者 雒安国 赵琪 贾丽 邵泽辉 李彪铭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2年第1期55-57,共3页
The hollow fiber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was introduced to treat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to recover phenolic compounds,with tributyl phosphate (TBP) as carrier,kerosene as the membrane solvent,sodium... The hollow fiber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was introduced to treat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to recover phenolic compounds,with tributyl phosphate (TBP) as carrier,kerosene as the membrane solvent,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as the stripping agent and PVDF as the membrane material. Factors having strong impact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in detail,including the mass transfer mode,twophase flow rate,stripping phase concentration. As extraction system with 20% TBP-kerosene,parallel flow mass transfer,stripping phase concentration 0.1 mol/L,the opti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time required to reach equilibrium for the extraction is 50 min, and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phenol is 86. 2% and the phenol concentration of effluent is 98.6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PHENOL extraction etticiency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al-to-Liquids Industries in China, South Africa and United States
4
作者 Yiming Li Changqing Li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2019年第3期85-93,共9页
Many energy consuming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of coal-to-liquids (CTL)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replace oil imports by converting coal resources into f... Many energy consuming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of coal-to-liquids (CTL)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replace oil imports by converting coal resources into fuel. Among them, China and South Africa successfully had their CTL technology industrialized,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a comparative study is necessar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history, driver and policy of CTL industry in China, South Africa and United States, collates and discloses numbers of industry details for the first time. We figure out that the motivation, top level planning and policy consistency are the key indicators of the difference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Among them,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CT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nd South Africa is the government’s strong and stable determination to improve energy security, which provides a stable top-level planning and robust policy support. The failure of CTL in United States is caused by the shift of policy attention after its energy security situation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to-liquids Comparative Study China UNITED STATES SOUTH AFRICA
下载PDF
ML-QSPR方法预测煤基液体的燃料性能
5
作者 李文英 王香玲 +2 位作者 范欢欢 范鸿霞 冯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8-1110,共13页
煤基液体混合物如煤焦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子结构描述和性质预测是开发煤基液体产品高值化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煤基液体主要由C、H、O、N、S元素构成数量庞杂、芳环结构各异的混合物,因此,使用Python中的RDKit工具包,利用简化... 煤基液体混合物如煤焦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子结构描述和性质预测是开发煤基液体产品高值化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煤基液体主要由C、H、O、N、S元素构成数量庞杂、芳环结构各异的混合物,因此,使用Python中的RDKit工具包,利用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implified Molecular Input Line Entry System,SMILES)语言构建煤基液体中物质分子描述符,描述符包含样品元素信息、环数与环结构信息、原子数及分子量信息等共计115个分子描述符。对比人工信息提取方法,将所构建的分子描述符能够体现煤基液体分子结构碎片、分子量及原子个数信息等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输入变量,用于建立预测煤基液体的燃料性能的分子机器学习-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方法 (ML-QSPR),实现对燃料低位热值(LHV)、液体密度(ρ)、闪点(FP)、十六烷值(CN)4个关键燃料性能参数的快速预测。模型验证分析表明LHV、ρ、FP模型的R^(2)分别为0.996、0.988、0.987;CN预测中加入混合物数据进行预测,R^(2)=0.959。与已公开报道的预测LHV、ρ、FP、CN性质方法对比,笔者提出ML-QSPR方法在预测4个关键燃料性能参数准确度方面有提升,在获取结果速度方面有显著优势。利用ML-QSPR模型预测得到的煤基液体制特种燃料性能参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分析增加不同族组分物质的碳原子数量时4个燃料性能参数的演变趋势,发现LHV、ρ、FP、CN四个燃料性能参数均受碳数(n)影响显著。由于LHV主要由n决定,不同族组分物质的LHV差距小;而不同族组分物质的ρ、FP和CN性质差距明显。此外,本研究训练好的模型可用于预测新的分子,为新型燃料分子设计提供参考;ML-QSPR方法作为迁移学习模型可在今后用于煤基液体其他场景相关理化性质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煤直接液化油 煤结构 煤组成成分 分子描述符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扫描电镜的构造煤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霍中刚 席志哲 +1 位作者 郭建行 汪东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6,共8页
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与瓦斯的吸附和运移密切相关,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破坏而趋于复杂,因此开展构造煤孔隙发育的研究是提升瓦斯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向。以西山煤田南部东于煤矿三组构造煤和一组原生煤为研究对象,采取低... 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与瓦斯的吸附和运移密切相关,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破坏而趋于复杂,因此开展构造煤孔隙发育的研究是提升瓦斯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向。以西山煤田南部东于煤矿三组构造煤和一组原生煤为研究对象,采取低温液氮吸附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联合观测构造煤与原生煤的孔隙特征。研究表明:三组构造煤的氮气吸附量为原生煤的2.04倍、1.49倍和2.90倍,三组构造煤的孔容为原生煤的2.08倍、1.53倍和2.96倍;三组构造煤的孔容大部分由微孔和小孔提供均达到69.71%以上,孔比表面积大部分由微孔提供均达到了79.04%以上;原生煤的孔容大部分由微孔和小孔提供达到了89.38%,孔比表面积微孔占比93.97%;三组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相比原生煤更加复杂,具有更大的分形维数(2.6985~2.7106);三组构造煤(10000倍)表面分形维数分别为1.962、1.979、1.947均大于原生煤1.945,构造煤与原生煤相比有更为发育的孔隙特征;分形维数D1与总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成正比;挥发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总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小孔比表面积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特征 液氮吸附 电镜扫描 分形维数 挥发分
下载PDF
气化炉内熔渣流动特性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义军 白孟龙 张林瑶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共22页
双碳战略目标下,煤气化技术将会是我国未来煤炭领域的重要发展路线。在煤气化技术推广应用中,熔渣的流动行为严重影响气化炉的平稳运行时长,间接影响合成气的质量和炉壁的热量损失,有效求解流动参数的熔渣流动特性预测模型备受关注。本... 双碳战略目标下,煤气化技术将会是我国未来煤炭领域的重要发展路线。在煤气化技术推广应用中,熔渣的流动行为严重影响气化炉的平稳运行时长,间接影响合成气的质量和炉壁的热量损失,有效求解流动参数的熔渣流动特性预测模型备受关注。本研究论述了现有的气化炉内熔渣流动特性的预测模型,并展望了预测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综述当下,预测模型根据熔渣流动维数可分为一维预测模型和二维预测模型;一维稳态和非稳态预测模型均经历了构建和完善阶段;二维预测模型因无相关的数学公式描述和流动理念假设尚处于构建阶段;通过对液态熔渣的温度分布、附加应力的取舍,临界黏度的选取和熔渣黏度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可以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展望未来,一维预测模型的应用场景需更完善的规定,针对稳态和非稳态预测模型求解的参数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二维预测模型的构建理论需更详细的突破,明确非稳态工况下熔渣在轴向和周向上流动的优先级;流动预测模型的计算精度需更全面的提升,熔渣性质的非恒定性、熔化的不均匀性、烟气流速的波动性等因素需要侧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技术 液态熔渣 流动特性 预测模型 流动维数
下载PDF
液氮溶浸时间对原煤力学及破坏形式的影响
8
作者 王浩 赵耀江 孙晓元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0,共6页
为了研究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和三轴加载力学性质及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采用三轴实验装置对不同液氮溶浸时间煤样进行单轴、三轴实验。结果表明:是否进行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加载和三轴加载过程中力学特性演化趋势无明显影响,均... 为了研究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和三轴加载力学性质及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采用三轴实验装置对不同液氮溶浸时间煤样进行单轴、三轴实验。结果表明:是否进行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加载和三轴加载过程中力学特性演化趋势无明显影响,均为随着轴向应变增加,轴向应力先缓慢增加,后直线增大,达到煤样极限后迅速降低;液氮溶浸不同时间煤样单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分别为4.28、7.21、2.32、2.34 MPa,三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分别为44.31、25.73、37.74、39.78 MPa;随着液氮溶浸时间增加,煤样单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三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液氮溶浸煤样在单轴加载和三轴加载后局部破碎更彻底,但液氮溶浸时间越长,煤样破碎后生成的大块煤数量和体积都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煤 液氮溶浸 溶浸时间 力学特性 破坏形式
下载PDF
基于液氮吸附实验的高阶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以川南筠连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组为例
9
作者 段洋利 梁兴 +6 位作者 何方雨 周芸 邹辰 梅珏 张涵冰 李磊 叶璁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川南筠连地区作为中国南方首个煤层气商业生产基地,产气层位为上二叠统乐平组,系统开展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对明确煤层气赋存成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乐平组煤层气评价井煤岩心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液氮吸附实验,从孔隙成... 川南筠连地区作为中国南方首个煤层气商业生产基地,产气层位为上二叠统乐平组,系统开展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对明确煤层气赋存成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乐平组煤层气评价井煤岩心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液氮吸附实验,从孔隙成因类型、孔隙结构、孔隙形态及其甲烷吸附性能等方面对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煤岩微观孔隙可划分为植物组织孔、气孔、矿物铸模孔和晶间孔等4种成因类型。液氮吸附实验BET总孔比表面积平均为2.638 m^(2)/g,BJH总孔体积平均为0.003 7 cm^(3)/g,且两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BJH平均孔径为5.775~17.842 nm,对总孔比表面积起到主要贡献的为孔径<5 nm的孔隙,对总孔体积具有明显贡献的主要为孔径≥10 nm的孔隙。根据孔径将孔隙划分为:微孔(<5 nm)、小孔(5~10 nm)、中孔(10~100 nm)、大孔(≥100 nm),微孔和小孔是煤中气体吸附的主要空间,进一步推测吸附孔和渗流孔的孔径分界为10 nm。液氮吸附回线可划分为重叠型、半分离半重叠缓降型、半分离半重叠骤降型等3类,并依据回线特征将纳米孔隙形态理想化为开放孔、半封闭孔和墨水瓶状孔等3种模型,各类孔在高阶煤中均有发育。基于具有不同孔隙形态的干燥无灰基煤样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得到,墨水瓶状孔的甲烷吸附能力最大,半封闭孔和开放孔的吸附能力近似,但都低于墨水瓶状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高阶煤 液氮吸附实验 孔隙结构 成因类型 二叠系 筠连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煤制油可燃气泄漏事故分析与应急处置
10
作者 张晓蕾 赵开功 +3 位作者 李长明 高进东 王睿迪 张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5,共8页
为在煤制油生产过程中对化学品泄漏实施有效预警监测,并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和事故救援,基于煤制油泄漏研究背景,阐明煤制油可燃气体泄漏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和演化机理,将煤制油可燃气泄漏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探索... 为在煤制油生产过程中对化学品泄漏实施有效预警监测,并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和事故救援,基于煤制油泄漏研究背景,阐明煤制油可燃气体泄漏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和演化机理,将煤制油可燃气泄漏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探索可燃气泄漏扩散模型在煤制油可燃气事故救援应急处置中的应用模式。以煤制油可燃气泄漏为例进行模拟分析,初步验证GIS集成下的煤制油可燃气泄漏事故救援应急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GIS下由煤制油可燃气泄漏扩散模型分析得出的事故波及影响区域范围、应急物资调运时间最短和应急队伍响应路径最优的模拟方案,可为安全生产应急资源调配的基础数据和应急指挥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亦可为城市安全综合救援和区域协同救援提供1种可行的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可燃气泄漏模拟 时态GIS 最优方案 应急指挥 辅助参考
下载PDF
煤气化细渣疏水-亲水双液炭/灰分离实验
11
作者 薛中华 董连平 +3 位作者 樊民强 杨崇义 王建成 鲍卫仁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煤气化细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废物,其中残炭严重制约了其资源化利用,从煤气化细渣中提取残炭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应用疏水-亲水双液分离技术来提取煤气化细渣中残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搅...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煤气化细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废物,其中残炭严重制约了其资源化利用,从煤气化细渣中提取残炭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应用疏水-亲水双液分离技术来提取煤气化细渣中残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疏水液体用量、矿浆浓度、矿浆温度和疏水液体种类。疏水-亲水双液分离技术对煤气化细渣有优异的提碳降灰效果,其碳产品的灰分可达30%以下,灰质产品的灰分可达95%以上。通过表征分析揭示了分离机理,结果表明残炭对煤油的吸附强度远超灰质,使得煤油处理过的残炭疏水性大幅度增加,容易被油相捕获。本研究可为煤气化细渣的高效提碳降灰提供重要指导,有助于实现煤气化固废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煤气化细渣 疏水液体 团聚 疏水-亲水双液分选
下载PDF
准东煤在液态排渣锅炉中的结渣特性和元素迁移规律
12
作者 伍其威 胡世豪 +3 位作者 刘婧雯 张一泽 李辉 周昊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5,共9页
高碱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及资源化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液态排渣锅炉在燃用高碱煤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目前尚缺乏全烧高碱煤的灰沉积和元素迁移特性相关研究。研究了准东煤在20 MW卧式液态排渣炉上燃烧时的积灰结渣特性和... 高碱煤的清洁高效转化及资源化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液态排渣锅炉在燃用高碱煤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目前尚缺乏全烧高碱煤的灰沉积和元素迁移特性相关研究。研究了准东煤在20 MW卧式液态排渣炉上燃烧时的积灰结渣特性和元素迁移规律。通过在捕渣屏前后设置灰沉积探针1和2,研究了换热器表面灰沉积对传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层形成阶段通过探针表面的热流密度迅速下降,随沉积物的生长热流密度缓慢下降,沉积物生长趋于稳定时,热流密度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按照探针表面的热流密度变化速率,可将灰沉积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快速下降阶段、缓慢下降阶段和稳定阶段。探针1和2最终稳定的相对热流密度分别为0.75和0.83。此外,通过分析炉膛不同位置灰渣和沉积物的外观形貌、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探究了元素迁移对积灰结渣的影响。灰沉积的微观表征表明,Al_(2)O_(3)、Fe_(2)O_(3)、SiO_(2)等氧化物在高温区渣样中富集,而CaO、MgO、Na_(2)O、SO_(3)则主要出现在低温区域的沉积物中。换热器表面沉积初始层的形成与碱金属及其硫酸盐的冷凝密切相关,高温和低温区域样品中的平均Na_(2)O质量分数分别为1.38%和4.70%。铁元素会在渣中富集并充当助溶剂的作用,与硅-钙-镁-铝体系形成低温共熔体,从而导致灰熔融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排渣 准东煤 元素迁移 积灰结渣 碱金属 煤燃烧
下载PDF
一种煤粉悬浮剂的实验研究及注入工艺 被引量:1
13
作者 詹敏 孔鹏 +3 位作者 王洪 胡皓 郑春峰 张亚飞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7-20,125,共5页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地层产液携带煤粉进入生产管柱中,随着中后期产液量下降,若煤粉不能及时从泵筒和油管中被携带至地面,而在泵筒中沉淀,使凡尔不能复位造成泵漏失,甚至煤粉堆积造成卡泵、埋泵等井下故障,会严重影响煤层气开采效率。针...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地层产液携带煤粉进入生产管柱中,随着中后期产液量下降,若煤粉不能及时从泵筒和油管中被携带至地面,而在泵筒中沉淀,使凡尔不能复位造成泵漏失,甚至煤粉堆积造成卡泵、埋泵等井下故障,会严重影响煤层气开采效率。针对煤粉沉积的问题,采用往井筒中注入一定配比活性剂的悬浮液,悬浮液具有在低浓度时吸附在煤粉表面使其悬浮于水中的特性,降低临界携煤粉流速。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杆泵使井筒中悬浮的煤粉尽快返排至地面,以减少对井筒的伤害。通过实验方法测试出粒径100目(0.150 mm)以下的煤粉在不同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最大悬浮率可达28.57%,在排液采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了煤粉携带的性能,降低因煤粉堵塞原因引起的油气田主流生产泵的故障率,煤层气的长效排采对气田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液采气 悬浮剂 防煤粉
下载PDF
干煤粉气化激冷流程工艺运行分析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蓉 杨建荣 +2 位作者 赵元琪 何继友 张文飞 《煤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介绍了国能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00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干煤粉气化激冷流程的工艺流程。针对气化炉激冷流程工艺系统运行时存在的合成气带水、带渣、带灰等问题,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激冷室液位控制不当、合成气洗涤塔塔盘冲洗水... 介绍了国能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00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干煤粉气化激冷流程的工艺流程。针对气化炉激冷流程工艺系统运行时存在的合成气带水、带渣、带灰等问题,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激冷室液位控制不当、合成气洗涤塔塔盘冲洗水水质差且塔盘结构设计不合理;为此,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材料、管线等方面的技改优化。运行效果表明:改造后合成气带水、带渣、带灰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合成气洗涤塔塔盘压差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煤粉气化 激冷流程 激冷室液位 合成气洗涤塔 运行分析 优化
下载PDF
煤间接液化工艺水耗分析研究
15
作者 杨小艳 赵文瑾 杨善远 《化肥设计》 CAS 2024年第2期14-16,共3页
介绍了现有400万t/a煤间接液化装置水系统设置情况,分析了煤间接液化水耗,找出了煤制油水耗的具体环节,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出了煤间接液化工艺节水技术改进的措施,探讨了现代煤化工与石化,绿氢耦合低碳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煤间接液化 耦合 石化氢 绿氢 多能耦合
下载PDF
国内煤制油市场现状及销售企业应用前景
16
作者 冯想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24年第3期38-41,M0004,共5页
现代煤化工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煤炭能源相对资源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是缓解石油和天然气供需矛盾的现实手段。介绍了我国煤制油工艺技术、产品质量、项目、价格与市场等情况,分析了销售企业采购... 现代煤化工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煤炭能源相对资源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是缓解石油和天然气供需矛盾的现实手段。介绍了我国煤制油工艺技术、产品质量、项目、价格与市场等情况,分析了销售企业采购的可行性和风险控制,推动煤制油在成品油领域的销售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工艺技术 质量 市场 状况 风险 控制
下载PDF
喷油特性对F-T煤制油压力振荡影响规律研究
17
作者 冀冠佐 王铁 +1 位作者 石晋宏 王浩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193,共5页
为了减小燃烧噪声,确定影响柴油机高频压力振荡的关键因素,在某型电控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上燃用的清洁代用燃料Fischer-Tropsch(F-T)煤制油,选取柴油机典型运行工况,研究不同喷油特性条件下柴油机燃烧压力振荡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结果表... 为了减小燃烧噪声,确定影响柴油机高频压力振荡的关键因素,在某型电控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上燃用的清洁代用燃料Fischer-Tropsch(F-T)煤制油,选取柴油机典型运行工况,研究不同喷油特性条件下柴油机燃烧压力振荡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结果表明:推后主喷提前角和提前预喷提前角会使放热率降低,压力振荡幅值减小,气缸压力级也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减小预喷油量会使压力升高率和放热率降低,气缸声压级减小,压力振荡现象减缓,使燃烧更加柔和;提高喷射压力,会使喷油速率增大,燃油雾化效果增强,混合气放热率提升,放热率曲线也随之上升,气缸声压级增大,发动机缸内燃烧压力振荡幅值增大。喷射压力是影响压力振荡的最显著的参数,喷射压力从85MPa上升至115MPa时,压力振荡幅值增加一倍以上;预喷油量对F-T煤制油发动机的燃烧压力振荡影响不显著;同时压力振荡的产生与放热率的变化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共轨柴油机 F-T煤制油 燃烧特性 压力振荡 喷油特性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点火阶段正庚烷着火及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张友军 张浩宇 +5 位作者 张正 肖逸 郝军 罗光前 李显 姚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59-5666,I0018,共9页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地下煤层以天然气形式开采出来,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点火是开启气化反应的第一步,对化学点火过程中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高效气化。该文选取正庚烷为点火燃料,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庚烷雾化过...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地下煤层以天然气形式开采出来,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点火是开启气化反应的第一步,对化学点火过程中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高效气化。该文选取正庚烷为点火燃料,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庚烷雾化过程,建立庚烷液滴与氧气共流燃烧模型,探究庚烷着火温度及燃烧火焰特性,并对影响初始点火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压力升高,庚烷着火温度降低,10 MPa时达到670 K;液滴粒径在0.1~0.4 mm范围内时,着火温度随粒径减小而小幅上升;提高氧化剂中氧气浓度可显著提高火焰温度,但会导致火焰长度变短;为避免煤的熔融问题,氧气浓度控制在20%~30%附近较为合适,对壁面最高温度在1200~1530 K内。贫氧燃烧时,火焰温度较低,但过量空气系数处于0.6~0.8时,对壁面的加热温度及加热长度均高于富氧燃烧,在点火过程中能更高效利用燃料。结果可为煤炭地下气化点火过程燃料及氧化剂参数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燃烧 煤炭地下气化 着火温度 火焰温度 正庚烷
下载PDF
液态排渣条件下高碱煤燃烧中Na的迁移转化特性
19
作者 许天瑶 《山西电力》 2024年第4期46-51,共6页
新疆高碱煤储量丰富,但其中高含量的Na制约了其大规模利用,液态排渣是有望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工业电站锅炉上进行了液态排渣条件下全烧高碱煤试验,研究了液态排渣条件下高碱煤中Na的迁移转化特性和液态排渣炉中Na的保持率。结果表... 新疆高碱煤储量丰富,但其中高含量的Na制约了其大规模利用,液态排渣是有望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工业电站锅炉上进行了液态排渣条件下全烧高碱煤试验,研究了液态排渣条件下高碱煤中Na的迁移转化特性和液态排渣炉中Na的保持率。结果表明:飞灰中的Na含量均高于液渣中的Na含量,液渣中的Na以非定形物质的形式存在,而飞灰中Na的主要存在形式为NaCl和霞石(NaAlSiO4)等Na的硅铝酸盐,高碱煤Na的保持率最大可达52.06%。本研究为液态排渣炉燃用高碱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煤 液态排渣 飞灰复燃 NA 迁移转化 保持率
下载PDF
不同变质程度煤体微孔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20
作者 金霏阳 陈学习 高泽帅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体微孔孔径多重分形的特征,根据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数据,运用多重分形理论对4种不同变质煤体样品微孔的多重分形特征、以及孔隙特征与变质程度之间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4种煤样微孔均具备了多重分形的典型特征,...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体微孔孔径多重分形的特征,根据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数据,运用多重分形理论对4种不同变质煤体样品微孔的多重分形特征、以及孔隙特征与变质程度之间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4种煤样微孔均具备了多重分形的典型特征,变质程度越高煤样的微孔分布非均质性越强,其微小孔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将会为瓦斯气体提供更多的吸附位,拥有更大的解吸量;4种煤样的微孔孔径多分布在孔隙空间较为狭小的区域中,约为7~9 nm;微孔结构在弱变形作用下的非均质性明显,在此区域内,较大的孔径分布均一;但从整体看,其连通性与变质程度关系不明显且孔隙以聚集和分布不均匀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变质程度 煤孔隙结构 低温液氮吸附 孔径分布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