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suspension system of heavy off-road vehicle for stability enhancement using integrated anti-roll bar and coiling spring mechanism 被引量:3
1
作者 Ilgar JAVANSHIR Andino MASELENO +1 位作者 Shahin TASOUJIAN Majid OVEIS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289-2298,共10页
Short suspension system has an indispensable effect on vehicle handling and ride,so,optimization of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which could considerably enhance the vehicle stability... Short suspension system has an indispensable effect on vehicle handling and ride,so,optimization of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which could considerably enhance the vehicle stability and controllability.Motion control,stability maintenance and ride comfort improvement are fundamental issues in design of suspension system of off-road vehicles.In this work,a 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mostly used in off-road vehicles is modeled using Trucksim software.Then,geometric parameters of suspension system are optimized using integrated anti-roll bar and coiling spring in a way that ride comfort,handling and stability of vehicle are improv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suspension system and variation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due to road roughness and different steering angles are presented in Trucksim and effects of optimization of suspension system during various driving maneuvers in both optimized and un-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mpar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ype of suspension system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vehicl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road vehicles HANDLING anti-roll bar coil spring vehicle lateral dynamic Trucksim software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Composite Suspension with a Coil and Hydro-Pneumatic Spring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波 陈思忠 +1 位作者 吴志成 杨林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8年第3期280-284,共5页
A new composite suspension is developed, where a coil spring and a hydro-pneumatic spring are u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or reliability of off-road vehicle with pure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According to road c... A new composite suspension is developed, where a coil spring and a hydro-pneumatic spring are u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or reliability of off-road vehicle with pure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According to road conditions, the two springs play different roles. The method for matching the composite suspension stiffness and distributing the load is proposed. The working pressure of hydro-pneumatic spring as well as the load an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suspension is compared with a pure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In addition, the ISO weighted vehicle body acceleration, suspension travel and relative dynamic load of the wheels between two kinds of suspension are analyzed with a quarter vehicle mode.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ed composite suspens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off-road vehicle than the one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because the composite suspension can reduce the working pressure,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keep a similar ride comfort with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suspension hydro-pneumatic spring coil spring matching stiffness
下载PDF
Distalization of maxillary molars for Class Ⅱ malocclusion with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被引量:1
3
作者 段银钟 武俊杰 +1 位作者 陈学鹏 钱红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5年第6期373-376,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on distalization of maxillary molars and the reciprocal effects on the anchorage teeth. Methods:Twenty-four adolescent patients(12 boys,1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on distalization of maxillary molars and the reciprocal effects on the anchorage teeth. Methods:Twenty-four adolescent patients(12 boys,12 girls) with Class Ⅱ malocclusion were selected and the coil-springs appliance was used during the treatment. Pre- and postdistalization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for the correction of Class Ⅱ molar relationship was 4.6 months. And the mean distance of molar distalization was 4.4 mm.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lso demostrated less tipping and better bodily movement of maxillary molars.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hinese Ni-Ti coil-springs appliance distalizes the upper molar significantly, while there is no remarkable loss of anchorage because of patients’ wearing headgear with J hooks at night and Class Ⅱ elastics in the day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DONTICS molar distalization Class malocclusion coil springs
下载PDF
ANALYSIS OF SPATIAL COMPLIANCE BEHAVIOR OF COILED SPRINGS VIA SCREW THEORY 被引量:1
4
作者 Ding XilunRobotics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 ChinaSelig J M South Bank University, UK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3-297,318,共6页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compliance ofcoiled springs using screw theory. After an abbreviated description for the deformation of a beamelement using screw theory, the spatial compl...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compliance ofcoiled springs using screw theory. After an abbreviated description for the deformation of a beamelement using screw theory, the spatial compliance density for a beam element is derived based onthe fundamental material theory and reasonable assumptions, and the spatial compliance of the beamwith finite length is obtained by integral. The spatial compliance of coiled springs is furtheranalyzed using the spatial compliance density of the beam element. By calculating theeigencompliance and Ball's principle screws for the whole compliance of system, the complianceproperties varying with the basic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are illustrated in detail. Thebasic ideas can be used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iled springs and the other compliantmechanisms with spatial compliant beam e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gencompliance coiled springs screw theory MECHANISMS
下载PDF
PED+Coils与单纯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素兰 范锋 +1 位作者 刘倩倩 马明逸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PED+Coils与单纯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使用PED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包括脑缺血的护理、脑出血的护理、神经功能障碍的... 目的探讨PED+Coils与单纯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使用PED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包括脑缺血的护理、脑出血的护理、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心理护理、专业的出院指导及延续性护理在随访中的应用等。结果 35例患者中,PED+Coils组15例,单纯PED组21例。手术成功率100%。共使用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例,其中PED+Coils组4例,单纯PED组1例。缺血性并发症4例(11.4%),其中PED+Coils组1例(6.7%),单纯PED组3例(14.2%),均为轻微脑梗死。PED+Coils组出血性并发症1例,为导丝操作相关性,右侧肌力0级。经相关护理和康复指导,除1例永久致残性并发症患者外,其余患者无遗留神经功能缺失。1例永久致残性并发症患者给予专业的康复训练,出院时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结论专业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并发症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弹簧圈 颅内复杂动脉瘤 介入 瘤体栓塞 载瘤血管重建 康复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蓄能弹簧优化设计
6
作者 鲁寨军 孙永龙 刘东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88-3600,共13页
为了提高蓄能弹簧的回弹性能,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蓄能弹簧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以弹性能和最大等效应力作为回弹性能的评价指标,探究了薄片宽度、薄片厚度、截面直径、盘绕圈数以及盘绕中... 为了提高蓄能弹簧的回弹性能,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蓄能弹簧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以弹性能和最大等效应力作为回弹性能的评价指标,探究了薄片宽度、薄片厚度、截面直径、盘绕圈数以及盘绕中径等参数对蓄能弹簧回弹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蓄能弹簧的弹性能和等效应力的敏感性。基于弹性能最大和等效应力最小两个目标,对蓄能弹簧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蓄能弹簧的弹性能随着薄片宽度、薄片厚度、截面直径以及盘绕圈数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等效应力随着薄片宽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截面直径和盘绕圈数的增大而减小;薄片厚度对弹性能的影响最大,盘绕圈数对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最大,而盘绕中径对弹性能与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均最小;优化后的蓄能弹簧弹性能提升了190.14%,同时等效应力峰值下降了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弹簧 结构参数 弹性能 最大等效应力 优化设计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7
作者 刘飞 罗靖 +5 位作者 王晓健 胡阳春 程宝春 赵亮 江敏 程宏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动脉 夹层 血管内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三种不同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卞立松 何远东 +2 位作者 齐佳伟 甄宇航 柳江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57-460,共4页
目的:比较Solitaire AB、Neuroform、Lvis/Lvis jr支架分别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Solitaire AB组(n=37),Neuroform... 目的:比较Solitaire AB、Neuroform、Lvis/Lvis jr支架分别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Solitaire AB组(n=37),Neuroform组(n=34)及Lvis/Lvis jr组(n=32),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各组患者支架均定位满意,且成功释放,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Lvis/Lvis jr组Raymond分级优于Solitaire AB组和Neuroform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S-100B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且Lvis/Lvis jr组低于Solitaire AB组和Neurofor组(P<0.05)。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屏气前动脉平均血流流速(Vm)、屏气后Vm、屏气指数(BHI)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Lvis/Lvis jr组低于Solitaire AB组和Neuroform组(P<0.05)。结论:Lvis/Lvis jr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优于Solitaire AB、Neuroform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 AB支架 NEUROFORM支架 Lvis/Lvis jr支架 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高压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边美华 张兴森 +1 位作者 卢展强 李君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1,49,共11页
储能蜗卷弹簧是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的核心部件,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疲劳裂纹或损伤,对其超声导波检测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文中通过研究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超声导波传播机理,开展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超声导波检测的影响因素分... 储能蜗卷弹簧是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的核心部件,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疲劳裂纹或损伤,对其超声导波检测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文中通过研究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超声导波传播机理,开展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超声导波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同时设计开发了一套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无损检测的超声导波检测仪器,并经现场实际检测验证,解决了断路器储能蜗卷弹簧在不解体情况下检测难题,为今后储能蜗卷弹簧入网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蜗卷弹簧 超声导波 频散曲线
下载PDF
轨道车辆一系螺旋弹簧振动疲劳失效分析
10
作者 孙文静 王嘉豪 +2 位作者 THOMPSON David 王腾飞 周劲松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36,共7页
轨道车辆服役工况下一系悬挂系统中的金属螺旋弹簧疲劳断裂时有发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针对某一系螺旋弹簧疲劳失效故障,考虑轮轨激励与弹簧结构动态特性耦合关系,建立准确提取弹簧载荷的模型,通过结构频域疲劳分析法计算弹簧动应力... 轨道车辆服役工况下一系悬挂系统中的金属螺旋弹簧疲劳断裂时有发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针对某一系螺旋弹簧疲劳失效故障,考虑轮轨激励与弹簧结构动态特性耦合关系,建立准确提取弹簧载荷的模型,通过结构频域疲劳分析法计算弹簧动应力响应与疲劳寿命。首先考虑螺旋弹簧结构的动态特性,建立包含一系动刚度特性的车辆-轨道耦合精细化动力学模型,然后在轮轨激励下提取服役工况弹簧两端动载荷,最后采用结构频域疲劳分析法计算弹簧动应力响应与疲劳寿命,并与实测动应力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螺旋弹簧自身动态特性体现在:多阶模态频率下弹簧中部的最大模态变形与簧条1~2圈间的最大模态应力;基于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内簧动应力响应与实测结果一致,在58 Hz的动应力峰值是其它频率动应力峰值的3倍以上;由于内簧一阶固有频率与轮轨系统P2共振频率接近,弹簧内部共振引起簧条1.2圈内侧高应力,该处疲劳寿命最短的分析结果与现场断裂位置吻合,而外簧的最短疲劳寿命约为内簧的3.6倍。因此,同时考虑轮轨激励与螺旋弹簧自身动态特性,使得一系螺旋弹簧固有频率远离轮轨共振频率,可提高弹簧结构的抗疲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螺旋弹簧 模态频率 动应力 振动疲劳
下载PDF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豪升 申哲 陈昊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490-1492,1510,共4页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编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给予开颅动...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编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给予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组(n=41)给予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动脉瘤闭塞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的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 m的动脉瘤闭塞Raymond分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可改善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还可促进动脉瘤的闭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弹簧圈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髂内动脉处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
12
作者 刘佳 张阳 王志义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6-39,共4页
目的:对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患者进行随访和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6例行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 目的:对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患者进行随访和临床资料分析,提高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6例行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盆腔缺血相关并发症(臀肌萎缩、跛行、性功能障碍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有6例(18.2%)患者发生跛行,4例(12.1%)患者发生臀肌萎缩,对照组中各有1例(1.6%)患者发生跛行和臀肌萎缩,实验组患者术后盆腔缺血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患者发生Ⅱ型内漏,对照组中有2例(3.2%)患者发生Ⅱ型内漏。结论: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发生,但需权衡其可能引发的盆腔缺血相关并发症,在行EVAR时应尽量保证髂内动脉的通畅和盆腔循环的畅通,以最大程度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髂内动脉 弹簧圈 栓塞 Ⅱ型内漏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富兴 姚晓峰 房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3期2136-2141,共6页
颅脑动脉瘤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向外囊性膨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仅次于缺血性脑血管栓塞和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脑血管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40... 颅脑动脉瘤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向外囊性膨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仅次于缺血性脑血管栓塞和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脑血管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人,且起病突然,致残、致死率高,常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该疾病的治疗,国外学者也在不断进行着更进一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由Serbinenko最先提出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方法,但限于介入材料的高要求及匮乏,直到90年代,Guido Guglielmi发明出可脱性弹簧圈,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材料及技术也不断变化,人们也逐渐了解微创式介入治疗血管内疾病的优越性。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材料及介入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进展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比较
14
作者 马学雷 耿守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IWA)的效果。方法选取IWA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36例。A组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组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IWA)的效果。方法选取IWA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36例。A组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组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Raymond分级、脑血流灌注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占比分别为75.00%(27/36)、66.67%(24/36),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术后6个月Raymond分级Ⅰ级占比为83.33%(30/36),高于B组的61.11%(22/36)(P<0.05);A组术后6个月Raymond分级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术前局部脑血容量(rCBV)、颅内压(ICP)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和B组术后6个月rCBV均高于术前,ICP均低于术前,且A组术后6个月rCBV(2.18±0.42)ml/100 g高于B组的(1.95±0.33)ml/100 g,ICP(16.24±2.63)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B组的(18.52±2.70)mm Hg(P<0.05)。随访6个月,A组mRS评分0~2分占比94.44%高于B组的77.78%(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Enterprise支架相比,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IWA的完全闭塞率更高,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和短期预后,而两种支架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Enterprise支架 Neuroform Atlas支架 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郭威 张乐 任瑞涛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PaSAH)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PaSAH患者85例,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弹簧圈瘤...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PaSAH)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PaSAH患者85例,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T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ET-1,VEGF,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ET-1,VEGF,NOS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T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NT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对照组为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PaSAH,能够促进患者内皮血管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汽车螺旋悬挂弹簧用钢的发展动向 被引量:41
16
作者 惠卫军 董瀚 +1 位作者 翁宇庆 WENG Yu-qing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7-72,共6页
介绍了轿车螺旋悬挂弹簧的减重要求和弹簧设计应力的变化 ,提出了弹簧钢高应力化的主要途径 ,并介绍了国内外高强度弹簧钢的研究和开发情况。与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推出新工艺和新钢种相比 。
关键词 弹簧钢 汽车 螺旋悬挂弹簧 设计应力 疲劳性能 弹减抗力
下载PDF
以势能驱动的涡卷弹簧储能小车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邹光明 杨秀光 +1 位作者 黄川 冯建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5,共4页
设计了一种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涡卷弹簧储能自行小车。该自行小车在前行过程中能自动避开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无须采用其他形式的动力源。从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等方面完成了小车的设计,该小车由转向系统、储能系统和传... 设计了一种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涡卷弹簧储能自行小车。该自行小车在前行过程中能自动避开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无须采用其他形式的动力源。从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等方面完成了小车的设计,该小车由转向系统、储能系统和传动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其中储能系统用以储存重物的部分势能而后再进行能量的释放,使得小车运行距离更远。该小车的设计为无碳小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势能 涡卷弹簧 小车 转向系统
下载PDF
车辆钢板弹簧悬架的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柴山 郭明 +2 位作者 徐上海 张强 刚宪约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基于钢板弹簧悬架的结构与工作特点,研究了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应满足的4个基本条件,通过钢板弹簧的刚度试验测得钢板弹簧的刚度,依据此结果设置仿真试验中钢板弹簧的刚度参数.在上述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5种不同的钢板弹簧悬架简化模型,利... 基于钢板弹簧悬架的结构与工作特点,研究了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应满足的4个基本条件,通过钢板弹簧的刚度试验测得钢板弹簧的刚度,依据此结果设置仿真试验中钢板弹簧的刚度参数.在上述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5种不同的钢板弹簧悬架简化模型,利用ANSYS中板壳单元建立了1个完整的载货车边梁式车架有限元模型,通过应用不同的钢板弹簧悬架模型进行只承受竖直载荷的弯曲工况和既承受竖直载荷又承受纵向载荷的制动工况的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了5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对4个基本条件的满足情况.结果表明:方案3中等效弧形薄板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无副簧的钢板弹簧悬架,而有副簧的模型采用方案5比较适合,二者都能够满足各项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弹簧 悬架 刚性梁 螺旋弹簧 等效弧形薄板弹簧
下载PDF
影响TiNi合金弹簧应变恢复率的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贺志荣 张永宏 +1 位作者 解念锁 刘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1期218-222,共5页
采用示差扫描热分析仪(DSC)、扫描电镜(SEM)、拉伸试验及热循环试验系统研究了影响TiNi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簧热循环应变恢复率的因素。结果表明,贫镍TiNi合金弹簧比近等原子和富镍TiNi合金弹簧有较小的最... 采用示差扫描热分析仪(DSC)、扫描电镜(SEM)、拉伸试验及热循环试验系统研究了影响TiNi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簧热循环应变恢复率的因素。结果表明,贫镍TiNi合金弹簧比近等原子和富镍TiNi合金弹簧有较小的最大切应变(γm)和较低的热循环应变恢复率(η)。γm取值越大,TiNiSMA弹簧的η衰减越快。预先热循环可增强SMA弹簧热循环应变恢复率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I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螺旋弹簧 反变恢复率
下载PDF
新型货车转向架螺旋弹簧三维有限元分析与疲劳寿命估算 被引量:12
20
作者 商跃进 王红 孟广浦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建模,对转向架弹簧的刚度和支撑圈接触条件下的应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结果与静应力测试结果相近,转K2外簧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支撑圈与相邻工作圈接触不仅使弹簧的最大应力有所增大,而且在加载过程中接触应... 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建模,对转向架弹簧的刚度和支撑圈接触条件下的应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结果与静应力测试结果相近,转K2外簧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支撑圈与相邻工作圈接触不仅使弹簧的最大应力有所增大,而且在加载过程中接触应力和最大应力随着支撑圈接触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应控制支撑圈的间隙。采用有限元法可快速获得弹簧的刚度和弹性特性曲线,克服了以往通过试验测试弹簧刚度所带来的周期长、费用高等缺点。弹簧疲劳寿命初步估算表明:不考虑弹簧强化处理的影响,弹簧的疲劳寿命约为2.55×106次;采用喷丸等强化处理工艺并在提高弹簧20%的疲劳强度情况下,弹簧的疲劳寿命为8.9×106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车转向架 螺旋弹簧 接触应力 刚度 疲劳寿命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