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ashing Tissue Extraction and GC Analysis of Active Fatty Acids from Oil Cake of Perilla Seeds 被引量:5
1
作者 SUN Yan-ling1,LIU Yan-ze2,3,XIAO Han4,WEI Ying-feng4,ZHAO Yu-qing1,5 1.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6,China 2.Bio-organic and Natural Product Laboratory,MRC 311,McLean Hospital/Harvard Medical School,Belmont,MA 02478,USA 3.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 4.Liaoning Jiashi Nutritional Plant Oil Development Co.Ltd.,Shenyang 110035,China 5.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Discover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Shenyang 110016,Chin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11年第1期75-78,共4页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perilla seeds oil from the oil cake of perilla seeds(OCPS)by using the contents of active fatty acids as evaluation standard.Methods The fatty acids were extracted fr...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perilla seeds oil from the oil cake of perilla seeds(OCPS)by using the contents of active fatty acids as evaluation standard.Methods The fatty acids were extracted from OCPS,the residue of perilla seeds after cold-press,by smashing tissue extraction(STE),the new technology selected through comparing with classical leaching extraction(LE),Soxhlet extraction(SE),ultrasonic extraction(UE),and supercritical-CO2 fluid extraction(SFE).For optimized condition of STE,orthogonal test was designed and completed.The contents of five fatty acids in extracted oil and OCPS were determined by GC.Results The optimized extraction parameters were smashing for 1.5 min under extraction power of 150 W and 1:6 of the material/solvent ratio.The contents of five fatty acids in the oils extracted by five techniques from OCPS and determined by GC were as follows:α-linolenic acid(41.12%-51.81%),linoleic acid(15.38%-16.43%),oleic acid (18.93%-27.28%),stearic acid(2.56%-4.01%),and palmitic acid(7.38%-10.77%).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E is the most efficient technology with the highest yield(LE:0.57%;SE:1.03%;UE:0.61%;SFE:0.80%;STE: 1.17%)and shortest time(LE:720 min;SE:360 min;UE:30 min;SFE:120 min;STE:1.5 min)among five tested extraction technologies.It is first reported using STE to extract herbal oil enriched with active fatty a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ty acids flash extraction GC analysis oil cake of perilla seeds Perilla frutescens smashing tissue extraction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Studies on Egyptian and Libyan Roselle Seeds as a Source of Lipid and Protein
2
作者 Nady A. Elneairy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22期2237-2245,共9页
Proceeding from the fact that the seeds of Roselle plant are full of nutritional constituents, however in Egypt and Libya, they are often discarded as a by-product,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composit... Proceeding from the fact that the seeds of Roselle plant are full of nutritional constituents, however in Egypt and Libya, they are often discarded as a by-product,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Roselle seeds grown in Egypt and Libya as a source of oil and protein besides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whol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oselle seeds grown in both countries. Ground of whole Egyptian and Libyan Roselle seeds powder contained high amount of protein (31.02% ± 0.93% and 28.67% ± 0.45%), crude fat (21.6% ± 0.66% and 16.94% ± 0.86%) and total ash (6.89% ± 0.11% and 5.60% ± 0.10%), respectively. However, Egyptian seeds have moisture content, protein, crude fat and total ash higher than Libyan seeds. Crude oil from Egyptian seeds had high refractive index and iodine value in comparison with crude oil from Libyan seeds. There were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seeds in acidity percent, unsaponifiable matters percent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Linoleic, oleic and palmitic acids were the major fatty acid constituents in Egyptian Roselle seeds. Meanwhile linolenic, linoleic, oleic, stearic, palmitoleic and palmitic acids were the major fatty acid constituents in Libyan Roselle seeds. Crude oil from Egyptian seeds had higher perc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an crude oil from Libyan seeds. Unsaponifiable matters constituents for extracted oil from Egyptian seeds were free from n-pentacosane (C25) and rich in n-hexacosane (C26). Oil from both seeds had the same content of Beta sito-sterol and stigma-sterol. Both seeds were rich in glutamic acid, aspartic acid, arginine and leucine. Libyan seeds were rich in essential amino acids in comparison with Egyptian seeds. Finally nutritional comparison of Roselle seeds variation depends on the variety,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cultivation. Roselle seeds are a good source for extraction of oil and protein. Protein from Roselle seeds could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material for poor food in lys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ELLE seed PROXIMATE analysis oil Properties fatty acidS PROFILE Unsaponifiable Matters Amino acidS PROFILE
下载PDF
信阳茶油提取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园园 刘畅 +1 位作者 邵颖 肖付刚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53-159,共7页
该文以信阳新县地区油茶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信阳地区油茶籽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选取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得油率为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 该文以信阳新县地区油茶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信阳地区油茶籽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选取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得油率为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液料比、超声功率对信阳茶油提取影响极显著,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9∶1(mL/g)、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63 min、超声温度60℃,该条件下得油率为39.14%。提取的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占总脂肪酸9.98%;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总脂肪酸90.02%。脂肪酸组成中油酸含量高达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茶油 超声波 得油率 脂肪酸组成分析
下载PDF
紫苏属籽粒含油率及其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蔡乾蓉 吴卫 +3 位作者 郑有良 张旭 陈郡雯 杨文婷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4-87,91,共5页
对来自日本、美国四川和广东、等国家和地区共18份紫苏属籽粒含油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籽粒直径、千粒重与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属籽粒出油率为16.33%。35.28%,其籽油脂肪酸主要包括... 对来自日本、美国四川和广东、等国家和地区共18份紫苏属籽粒含油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籽粒直径、千粒重与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属籽粒出油率为16.33%。35.28%,其籽油脂肪酸主要包括亚麻酸(70.94%-78.86%)、亚油酸(9.70%-14.57%)、油酸(0.68%-2.20%)、棕榈酸(6.69%-11.03%)和硬脂酸(2.23%-3.76%)。其中,以来自日本的P06-37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试验结果还表明,紫苏属籽粒含油率与千粒重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亚麻酸含量与籽粒直径和千粒重间呈显著负相关,油酸含量与千粒重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白苏籽千粒重、含油量和亚油酸含量均相对较高,而其他各脂肪酸含量在紫苏属各原(变)种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种子油 脂肪酸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薏苡仁油脂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杨玲 苏维埃 +1 位作者 钱建东 宁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62,共3页
利用薄层层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薏苡仁油脂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薏苡仁油中甘油三酯达87%以上,其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
关键词 薏苡仁油 脂肪酸 成分分析 定性定量分析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与不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5
6
作者 艾芳芳 宾俊 +2 位作者 钟丹 杨扬 梁逸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近,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比为20∶72∶7,油酸相对含量为69.97%;而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5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6.57%~58.38%,油酸相对含量仅为20.61%~50.04%。该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植物油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选择离子检测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产地油茶籽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郭少海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2-119,共8页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 油茶籽 脂肪酸 甘油三酯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9种野生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59
8
作者 张延龙 韩雪源 +2 位作者 牛立新 张静 何丽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5,79,共5页
开展我国不同牡丹资源种子的脂肪酸成分评价,对于进一步筛选与培育优良油用牡丹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对9种野生牡丹和1个牡丹栽培品种‘凤丹’(对照)的籽油进行提取,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采用内标法对其主... 开展我国不同牡丹资源种子的脂肪酸成分评价,对于进一步筛选与培育优良油用牡丹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对9种野生牡丹和1个牡丹栽培品种‘凤丹’(对照)的籽油进行提取,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采用内标法对其主要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牡丹种籽的出油率存在差异,杨山牡丹(Paeonia.ostii)的出油率最高,达到22.31%;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不同牡丹种的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差异显著,狭叶牡丹(P.potaninii)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最高(90.29 g/100 g粗提油),显著高于对照栽培品种‘凤丹’(P.ostii‘Feng Dan’)籽油中的含量(71.62 g/100 g粗提油);不同牡丹种的籽油中单体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狭叶牡丹(P.potaninii)籽油中亚麻酸的含量(39.45 g/100 g粗提油)是最低含量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中的3倍,亚油酸的含量(25.06 g/100 g粗提油)也显著高于最低含量卵叶牡丹(P.qiui)(9.03 g/100 g粗提油)。因此,在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评价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种和生态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内标法 脂肪酸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不同种类油茶籽油的品质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27
9
作者 仲山民 杨凯 +6 位作者 王超 常银子 郑剑 姚小华 费学谦 许伟 张飞飞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了了解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贮藏时间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日后生产上合理选择与控制加工工艺、消费时有效选择与使用油茶籽油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依据,以3种油茶籽油——压榨毛油、浸出毛油、精炼成品油为原料,对其主要理... 为了了解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贮藏时间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日后生产上合理选择与控制加工工艺、消费时有效选择与使用油茶籽油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依据,以3种油茶籽油——压榨毛油、浸出毛油、精炼成品油为原料,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以及不同年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油在酸价、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折光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均以油酸为主,含量都在74%以上;其次是棕榈酸,含量在13%~14%之间;再者就是亚油酸,含量约在7%~9%之间。三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4%,其中精炼成品油最高,压榨毛油次之,浸出毛油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压榨毛油最高,达76.967%,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76.646%,浸出毛油最低,为75.06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浸出毛油最高,达9.300%,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8.000%,最低的是压榨毛油,为7.433%。不同年份生产的油茶籽压榨毛油,在脂肪酸相对含量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对油的品质与贮藏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种类 理化指标 脂肪酸 分析比较
下载PDF
柑橘籽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焦士蓉 王玲 +1 位作者 李燕平 唐孝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7,共3页
利用索氏抽提法从3种柑橘籽中提取油脂,并对柑橘籽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3种柑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每种柑橘籽油都分析鉴定出了1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柑橘籽... 利用索氏抽提法从3种柑橘籽中提取油脂,并对柑橘籽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3种柑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每种柑橘籽油都分析鉴定出了1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柑橘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作为新油源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籽油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GC—MS分析
下载PDF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常玉玺 郑德勇 +1 位作者 叶乃兴 杨江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为0.11%;参试材料中优良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优于地方品种。选取了11种含量较高或特异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硬脂酸、花生酸、棕榈酸和DHA等是构成茶籽油的重要或特征脂肪酸。茶籽油是富含油酸、亚油酸,低芥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高品质油脂,具有开发高级食用油脂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茶籽 油脂 脂肪酸组分 气相色谱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薏苡仁油的提取方法、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小年 王凡 +4 位作者 易孜成 周洁 罗俊溢 李娟 易醒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9-443,共5页
通过比较采用5种提取方法所得的薏苡仁油品质,探讨提取薏苡仁油的最适宜方法,并研究该方法所得薏苡仁油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的组成及位置分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以提取得到品质相对较好的薏苡仁油,且得率可观;得到的薏苡仁油... 通过比较采用5种提取方法所得的薏苡仁油品质,探讨提取薏苡仁油的最适宜方法,并研究该方法所得薏苡仁油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的组成及位置分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以提取得到品质相对较好的薏苡仁油,且得率可观;得到的薏苡仁油为淡黄色,澄清油状液体,具有其特有的清香,水分≤0.5%,相对密度为0.953~0.971,折光系数(n20)1.461~1.470,旋光度-2.6^+3.1。薏苡仁油中甘油三酯含量≥91.5%,其中至少含44.1%的油酸和28.2%的亚油酸;共鉴定出16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83.018%,且其几乎分布在sn-2位上,少量的饱和脂肪酸分布在sn-1、3位上,奇数碳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C20~C24全都分布在sn-1、3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超临界CO2萃取法 理化性质 脂肪酸 奇数碳链脂肪酸
下载PDF
西藏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的种子油脂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曾秀丽 张姗姗 +5 位作者 杨勇 邓岚 薛璟祺 王亮生 李珊珊 张秀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32%),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林芝地区4个居群油脂成分接近,各脂肪酸成分显著高于山南居群;居群内单株油脂成分林芝1号居群内部无差异,山南居群内部差异明显。【结论】野生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和组成与其他栽培种油用牡丹差异较大,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更有利于保存,大花黄牡丹可以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牡丹油 脂肪酸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薏苡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夏菁 施蕊 +1 位作者 张静美 赵一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1,共3页
以云南师宗县高良地区薏苡仁为研究对象,通过薏苡仁的前处理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以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因素,设计L_9(3~4)正交实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薏苡仁油的工艺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薏苡仁油进行脂肪... 以云南师宗县高良地区薏苡仁为研究对象,通过薏苡仁的前处理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以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为因素,设计L_9(3~4)正交实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薏苡仁油的工艺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薏苡仁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薏苡仁油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薏苡仁出油率为7.704%;薏苡仁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4.11%、亚油酸30.38%、油酸53.49%、硬脂酸1.89%,不饱和脂肪酸占8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超临界CO2萃取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组成甄别油茶籽油掺伪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东生 金青哲 +3 位作者 王兴国 薛雅琳 钟诚 张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以植物油的特征信息——脂肪酸组成为依据,结合化学计量学,运用主成分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因子分析法来研究甄别油茶籽油的可行性,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来定量预测分析不同掺伪比例的油茶籽油.结果显示: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 以植物油的特征信息——脂肪酸组成为依据,结合化学计量学,运用主成分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因子分析法来研究甄别油茶籽油的可行性,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来定量预测分析不同掺伪比例的油茶籽油.结果显示: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因子分析法(Partial Least-squares Analysis-Discriminat Factor Analysis,PLS-DFA)都能将油茶籽油样品与其他几种植物油样品区分开来,并且PLS-DFA要比PCA区分效果稍好;掺伪比例和脂肪酸组成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artial Least-squares Analysis,PLS)能够定量预测分析掺伪比例为5%~60%的掺伪样品,且相关系数都能达到0.98以上,说明脂肪酸组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很好的甄别油茶籽油掺伪,为快速甄别油茶籽油掺伪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法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掺伪 (PCA) (PLS-DFA)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籽油工艺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麻成金 黄伟 +2 位作者 黄群 吴竹青 吴丽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4-29,共6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仿栗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以环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工作/间歇时间为3s/1...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仿栗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仿栗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以环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工作/间歇时间为3s/1s、超声功率540W、超声时间18min、提取温度60℃、液料比8.6:1(g/mL),在此工艺条件下,仿栗籽油提取率可达94.5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结果表明仿栗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到70.13%,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53.95%、1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栗籽油 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苦皮藤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万开元 柯治国 +2 位作者 黄德四 南玉生 卢令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3-54,共2页
湖北不同地区苦皮滕籽的千粒重有所不同 ,但含油量基本相同。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苦皮藤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与同科的 2种植物和其他 2种杀虫植物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相比较。结果表明 ,苦皮藤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较高... 湖北不同地区苦皮滕籽的千粒重有所不同 ,但含油量基本相同。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苦皮藤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与同科的 2种植物和其他 2种杀虫植物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相比较。结果表明 ,苦皮藤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达 71 1% ;亚麻酸为 18 2 % ,远远高于其他几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皮藤籽油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法 不饱和脂肪酸 亚麻酸
下载PDF
苦楝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贺亮 殷宁 陈华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3-64,共2页
对苦楝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将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 ,用GC -MS方法分析鉴定出各种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苦楝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7 17%、硬脂酸 4 .16 %、油酸 2 5 .72 %、亚油酸 6 2 .4 7%、花生... 对苦楝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将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 ,用GC -MS方法分析鉴定出各种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苦楝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7 17%、硬脂酸 4 .16 %、油酸 2 5 .72 %、亚油酸 6 2 .4 7%、花生酸 0 .2 4 %、花生一烯酸 0 .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 脂肪酸成分 籽油 花生 脂肪酸组成 理化性质 相对含量 油脂 亚油酸 样品
下载PDF
枳椇籽油理化性质及其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玲 李志西 +1 位作者 于修烛 杜双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3-75,共3页
对枳椇籽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枳椇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枳椇籽含油率为8.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7.46%以上,亚麻酸含量高达45.56%;枳椇籽油折光指数(20℃)为1.478 9,... 对枳椇籽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枳椇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枳椇籽含油率为8.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7.46%以上,亚麻酸含量高达45.56%;枳椇籽油折光指数(20℃)为1.478 9,相对密度(d240)0.918 7,碘值(I)170.7 g/100 g,皂化值(KOH)178.9 mg/g。枳椇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籽油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GC-MS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椒籽油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峰 仇农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43,共6页
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超声辅助提取辣椒籽油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以辣椒籽出油率为响应值做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频率对辣椒籽油提取... 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超声辅助提取辣椒籽油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以辣椒籽出油率为响应值做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频率对辣椒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籽油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8.68∶1,提取温度66.9℃,提取时间28.5 min,超声频率54.6kHz。在此工艺条件下,辣椒籽出油率为25.17%。气相色谱仪测定表明,辣椒籽油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73.2%,油酸9.2%,硬脂酸0.8%,棕榈酸16.1%,α-亚麻酸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超声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 脂肪酸组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