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r-sea fluxes of heat and momentum over the Yellow Sea during cold air outbreaks
1
作者 WANG Jian-hong SHI Jia-lin +3 位作者 LIANG Xiang-san PENG Mo LI Zhi-jin MIAO Chun-sheng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9年第2期16-35,共20页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waves on air-sea fluxes of heat and momentum over the Yellow Sea caused by cold fronts during cold air outbreak(CAO)event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FVCOM-SWAVE(Fin...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waves on air-sea fluxes of heat and momentum over the Yellow Sea caused by cold fronts during cold air outbreak(CAO)event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FVCOM-SWAVE(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Surface WAVE)wave-current coupled model.Two typical types of cold fronts,i.e.,those respectively from the north and from the west,ar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to each other and with monthly mean.During cold seasons,currents in the Yellow Sea are weaker than that during warm seasons.As a result,waves show a more prominent impact.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uggested that both the heat and momentum fluxes a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during CAO events;and they could be a few times larger than the monthly average of a five-year mean.The enhancement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features of CAOs.Specifically,it depends on the cold front orientation,intensity and evolution.One mechanism that strengthens the two fluxes is via sea waves.For the CAOs that are studied,an increase in sea wave height by 50%can double the maximal momentum flux,and cause an increase in heat flux by 10-160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air-sea fluxes of heat and momentum cold air outbreak sea surface wave FVCOM-SWAVE coupled model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evolution of a cold air outbreak over China in late November 2022 from a Lagrangian perspective
2
作者 Jin-Ning CHE Bo LIU +3 位作者 Shang-Feng LI Cheng YOU Kara HARTIG Lei CHE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From 26 November to 1 December 2022,intense cold air masses swept across China from northwest to south,resulting in a nationwide cold air outbreak(CAO)case characterised by drastic and sudden temperature drops with ra... From 26 November to 1 December 2022,intense cold air masses swept across China from northwest to south,resulting in a nationwide cold air outbreak(CAO)case characterised by drastic and sudden temperature drops with rain,snow and strong winds.The physical processes that dominate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ld air masses during this CAO event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the evolution of the CAO case,which is indicated by the dry static energy(DSE),is investigated using a novel approach in the framework of Lagrangian backtracking.The dominant processes can be identified by decomposing the DSE change into four diabatic heating terms due to shortwave radiation,longwave radiation,latent heat and turbulent processes.Overall,in this case,most of the cold air parcels originated from the east of Novaya Zemlya and crossed Central Siberia before reaching China.Thus,these air parcels mainly manifested o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path.The duration of the cold air intensification differed between subregions.The cold air parcels experienced long cooling periods(approximately 9 d)before reaching northern China(i.e.Northwest,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whilst the southern parts(i.e.Central,East and South China)underwent relatively short cooling periods(6-8 d).Accordingly,the cold air affecting northern China is more intense than that affecting the southern parts,especially for East and South China.For all six subregions,longwave radiative cooling is identified a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to the cold air intensification,and the latent heat processes as the secondary contributor.The weakening of cold air parcels as they approach and pass over these regions is driven by turbulent processes and shortwave heating.Central Siberia and Lake Baikal are identified as key areas for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old air passing over both regions.In addition,air parcels affecting Northwest China are intensely cooled as they pass over the Junggar Basin,while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a key area for cooling air parcels reaching Central,East and South China.From a Lagrangian perspective,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hysical processes driving the behaviour of cold air parcels,which would help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ast changes and future projections in CA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air outbreak HYSPLIT Dry static energy Temperature tendency Diabatic heating
原文传递
北半球中高纬度阻塞对东亚寒潮影响过程中平流层和对流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雯菁 王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34,共17页
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集,探究了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大尺度阻塞与东亚寒潮的关系,发现近年来冬季大尺度阻塞与寒潮频次的年际相关有增强趋势,其中乌拉尔山大尺度阻塞与寒潮频次的年际相关最为显著,鄂霍次克海大尺度阻塞与寒潮频次的... 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集,探究了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大尺度阻塞与东亚寒潮的关系,发现近年来冬季大尺度阻塞与寒潮频次的年际相关有增强趋势,其中乌拉尔山大尺度阻塞与寒潮频次的年际相关最为显著,鄂霍次克海大尺度阻塞与寒潮频次的相关最弱。选取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区域大尺度阻塞后10 d内有寒潮爆发和无寒潮爆发的事件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乌拉尔山区域发生大尺度阻塞时,阻塞后有(无)寒潮的事件在中高纬度行星波向平流层上传加强(减弱),导致平流层极涡减弱(显著加强)。波活动响应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行星纬向1波。而(50°—70°N,90°—110°E)位势高度在阻塞发生后逐渐加强(减弱),最终导致寒潮爆发(未爆发)。贝加尔湖区域发生大尺度阻塞时的情况与乌拉尔山区域基本一致,但1990—2019年阻塞后有寒潮事件时行星纬向2波比纬向1波起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 寒潮 极涡 行星波
下载PDF
江苏四类低温事件致灾因子与基于影响的低温风险时空分布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宁 谢志清 +3 位作者 高苹 李昕 张灵玲 苗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利用1961—2020年江苏省70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了4类低温事件(寒潮、霜冻、低温阴雨寡照和冰冻)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4类低温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和综合危险性指标,结合人口、经济(GDP)两类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数,建立了低温灾... 利用1961—2020年江苏省70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了4类低温事件(寒潮、霜冻、低温阴雨寡照和冰冻)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4类低温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和综合危险性指标,结合人口、经济(GDP)两类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数,建立了低温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江苏省低温灾害影响人口和GDP的风险等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1961—2020年江苏省寒潮、霜冻和低温阴雨寡照事件发生较多,冰冻事件发生较少;研究时段内4种低温事件发生日数呈交替出现或多灾种同期多发的特征,1961—1980年寒潮和霜冻事件发生日均较多,2001—2020年低温阴雨寡照和冰冻事件同期多发。(2)江苏省中、南部寒潮频次较多,年平均累计降温幅度较大;霜冻日数北多南少,极端最低气温北部明显较低;低温阴雨寡照日数从西南到东北递减,南部降水偏多,北部过程平均温度较低;江苏西北、西南地区冰冻日数均较多,与降水空间分布一致。(3)江苏北部为寒潮和霜冻灾害高危险区,霜冻危险性呈纬向带状分布,低温阴雨寡照高危险区域集中在西南部;冰冻高危险区在南部和北部均有出现。低温综合危险性在北部和西南部较高,中部和东南部较低。(4)低温对人口和GDP的风险等级具有空间差异,由于承灾体的空间非连续性打破了气象条件的连续性分布,导致低温灾害对不同承灾体所产生的可能风险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事件 寒潮 阴雨寡照 危险性 风险区划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林曲凤 吴增茂 +2 位作者 梁玉海 朱先德 苏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8-914,共7页
利用高空和地面的常规观测和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研究。实况资料表明:在高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不断入侵的冷... 利用高空和地面的常规观测和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研究。实况资料表明:在高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不断入侵的冷空气作用下,受渤海暖海面的热力作用和山东半岛地形作用,产生了中尺度的海岸锋。在强冷平流、海岸锋锋生及半岛地形的摩擦抬升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这次强冷流降雪。海岸锋环流形成的对流云能引起降水量的局部增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岸锋生过程及其产生的沿岸辐合带是形成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主要原因,同时海岸锋同低层大气重力波耦合形成了海岸锋陷波。本文给出了山东半岛北岸海岸锋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降雪 中尺度特征分析 海岸锋陷波
下载PDF
海洋影响下的山东半岛冷流降雪 被引量:8
6
作者 于群 周发琇 王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为探讨山东半岛北部冷流降雪的气候条件及其形成机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有效地分离出系统性降雪和局地降雪即冷流降雪.通过回归和合成分析揭示了冷流降雪多发时典型的环流特征是低层温度场落后高度场,强冷平流伴随冷槽加深,西... 为探讨山东半岛北部冷流降雪的气候条件及其形成机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有效地分离出系统性降雪和局地降雪即冷流降雪.通过回归和合成分析揭示了冷流降雪多发时典型的环流特征是低层温度场落后高度场,强冷平流伴随冷槽加深,西北风加强.在此环流背景下,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充分的热量、水汽输送是局地降雪的主要气候原因.根据热力、水汽和层结等条件的分析表明,12月具备最佳降雪条件,与观测事实一致.沿海边界层的斜压结构、陆面摩擦与地形强迫,使上升运动加强,形成了半岛局地降雪特有的空间分布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低频重力内波有可能成为激发对流,组织降雪的动力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降雪 海-气相互作用 海-陆相互作用 山东半岛
下载PDF
短期寒潮天气对福州市绿地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熙波 曾文静 +3 位作者 李金全 黄向华 钟羡芳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728-5738,共11页
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在区域乃至国家尺度上的碳预算与碳循环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研究突发天气下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变化对准确估算城市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城市草坪(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和片林(南洋杉,A... 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在区域乃至国家尺度上的碳预算与碳循环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研究突发天气下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变化对准确估算城市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城市草坪(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和片林(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2月10日至19日通过监测一次突发短期降温天气前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短期低温天气对城市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突发寒潮天气发生后,片林和草坪的土壤温度均显著降低,降温幅度最大分别达7.4℃和5.5℃,二者的土壤呼吸均因降温而骤降,降低比例分别高达79.4%和71.2%。但土壤呼吸及组分也随期间的降水事件而呈现出明显波动。整个观测期间片林土壤呼吸、微生物呼吸与根系呼吸的日均值分别2.54μmol.m-.2s-1、0.76μmol.m-.2s-1和1.78μmol.m-.2s-1,而在草坪中三者分别为1.07μmol.m-.2s-1、0.83μmol.m-.2s-1和0.24μmol.m-.2s-1。土壤温度是控制降温过程中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关键限制因子并与之呈指数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冠层结构简单、耐寒性较低,草坪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在短期降温中草坪土壤呼吸、微生物呼吸与根系呼吸的Q10值明显提高,分别高达4.18、8.17和18.17。受降水与降温的共同影响,草坪与片林各土壤呼吸类型同时受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的控制,由这3个因子构成的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各呼吸类型的日均值变化(R2>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土壤呼吸 微生物呼吸 根系呼吸 城市片林 城市草坪
下载PDF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暴雪准静止对流云带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朱先德 吴增茂 +1 位作者 周淑玲 袁海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8-16,共9页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降雪过程,文登最大雪深达到了35 cm,产生此次暴雪的对流云带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利用气象常规观测和雷达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模拟结果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降雪过程,文登最大雪深达到了35 cm,产生此次暴雪的对流云带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利用气象常规观测和雷达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模拟结果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准静止对流云维持了近12 h,并且对流最强时云高在烟台附近海域达到了500 hPa。这次强暴雪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在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受暖湿的渤海和半岛地形影响下产生的。又由于海陆温差较大和风场的非地转性切变,在山东半岛北岸形成海岸锋,它的产生和存在增加了半岛的局部降水量,其次级环流的产生和维持决定了雪暴落区的分布。同时,夜间产生的陆风也对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岸锋 冷流暴雪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云带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苏博 吴增茂 +1 位作者 李刚 袁海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9,共9页
利用NCAR/PSU的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5年12月20~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强冷流降雪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Doppler雷达资料着重分析了产生此次暴雪的热力、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高空槽后持续侵入的冷空气在渤海暖湿海面增温增... 利用NCAR/PSU的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5年12月20~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强冷流降雪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Doppler雷达资料着重分析了产生此次暴雪的热力、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高空槽后持续侵入的冷空气在渤海暖湿海面增温增湿,在上冷下暖的层结条件下形成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大量堆积,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触发了潜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中-β垂直涡旋的不断增长为对流的发展起到了增强作用;山东半岛东部的低风速区的少动对暴雪区的水汽与能量的辐合堆积及对流云带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海岸锋锋生是山东半岛北岸降雪云团的移动的原因,且海岸锋在冷流降雪的中尺度结构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降雪 高低空急流耦合 低风速区 海岸锋
下载PDF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营礼 吴增茂 +1 位作者 林曲凤 周淑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共8页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辐合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上空生成的西北东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造成了以烟台-牟平-文登为中心的西北东南向的降雪带。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使绕太行山的西北气流在太行山背风侧形成辐合,同时在低层大气存在1个暖脊,所以在渤海形成了1个西北东南向的辐合带。在西北风的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渤海辐合带向东北移动,当渤海西北岸出现北风后,渤海辐合带西北部在北风的水平平流作用下向南移动,而渤海辐合带东南部在西北风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北移动并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岸锋辐合带合并增强,渤海辐合带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移动方向的不同造成了辐合带的波动。渤海辐合带增强后登陆山东半岛,造成山东半岛西北东南向降雪带。对这次冷流暴雪个例的分析发现,太行山脉通过形成背风低压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渤海上的中尺度辐合带的发展,而渤海辐合带与山东半岛北岸附近海岸锋的耦合使辐合加强,增强了降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暴雪 渤海辐合带 太行山背风低压 海岸锋
下载PDF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崔宜少 李建华 +1 位作者 张丰启 王琛岩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年第B09期22-26,共5页
对威海地区2001 2006年1、2、11、12月所有冷流过程的温压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偏西北风有利于冷流过程的发生;冷流降水量与海气温差有着较强的正对应关系,而与大气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进一步表明了850 ... 对威海地区2001 2006年1、2、11、12月所有冷流过程的温压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偏西北风有利于冷流过程的发生;冷流降水量与海气温差有着较强的正对应关系,而与大气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进一步表明了850 hPa温度与海温之差直接决定了地面冷流降水量的大小。从探空指数和垂直湿位涡分布可以看出,尽管大气近于弱的对流稳定,但仍不影响对称不稳定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 海温 相关系数
下载PDF
李宪之教授之气象灾害研究成果及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曾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9-577,共9页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东亚寒潮侵袭 台风生成 半球间宏观系统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测
下载PDF
2005年12月3-21日山东半岛持续性暴雪特征及维持机制 被引量:31
13
作者 周淑玲 丛美环 +3 位作者 吴增茂 闫淑莲 杨成芳 朱君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53,共10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12月3—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4次持续性冷流暴雪的特征及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冬季强冷空气暴发南下时,波状冷流云在渤海发展造成山东半岛暴雪,暴雪具有明显的空... 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12月3—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4次持续性冷流暴雪的特征及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冬季强冷空气暴发南下时,波状冷流云在渤海发展造成山东半岛暴雪,暴雪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映了暴雪回波PPI强度为35~40dBz,PPI径向速度图上反映低空急流和风辐合特征,RCS,VCS产品反映暴雪回波的垂直特征;4次暴雪过程对应500hPa中高纬度欧亚上空为两涡一脊的建立和维持,θse时空演变反映4次强的干冷空气对应4次暴雪过程;暴雪发生时南北风在渤海附近存在一弱的风区;暴雪日水汽较非暴雪日充沛,垂直上升运动和低层散度辐合与强降雪相对应;暴雪日在渤海附近海面温度与850hPa温度差大于20℃;暴雪区为对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持续性冷流暴雪 海岸锋 低层散度辐合
下载PDF
平流层大气质量环流脉冲事件与北半球冬季大陆尺度寒潮低温的次季节尺度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虞越越 严睿恺 蔡鸣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3期92-102,共11页
次季节预测是无缝隙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环节和难点所在,丰富次季节尺度预报因子、提高次季节尺度预测水平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和显著价值。本文着重介绍了北半球冬季大陆尺度寒潮低温事件的次季节尺度预测新... 次季节预测是无缝隙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环节和难点所在,丰富次季节尺度预报因子、提高次季节尺度预测水平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和显著价值。本文着重介绍了北半球冬季大陆尺度寒潮低温事件的次季节尺度预测新因子——平流层大气质量环流脉冲事件。平流层大气质量环流脉冲指数具有一定的次季节尺度可预测性,与逐个大范围极端温度事件存在物理联系,实时计算可行,可搭建以平流层大气质量环流变率为基础、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低温灾害次季节尺度预测为目标的动力-统计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寒潮低温 次季节预测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大范围低温寒潮过程中一种典型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演变模态
15
作者 虞越越 李亚飞 +1 位作者 任荣彩 崔正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4-1504,共21页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超前于对流层环流异常,是延长冬季寒潮低温预报时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强SSW事件前后地面温度响应的区域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其中涉及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过程和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本文采用1979~2021年ERA5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超前于对流层环流异常,是延长冬季寒潮低温预报时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强SSW事件前后地面温度响应的区域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其中涉及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过程和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本文采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2020/2021年冬季“偏心型”强SSW事件前后中高纬度地区地面温度异常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等熵大气经向质量环流平流层—对流层分支的耦合演变模态的动力联系。结果表明,伴随此次强SSW事件,亚洲和北美中纬度地区的寒潮低温事件分别在绕极西风反转为东风之前和再次恢复为西风之后发生。SSW前后大气经向质量环流的平流层向极地暖支与对流层高层向极暖支、低层向赤道冷支之间呈现出三个阶段的耦合演变模态:同位相“加强—加强”、反位相“加强—减弱”以及反位相“减弱—加强”。加强的质量环流对流层向赤道冷支是SSW前后寒潮低温事件的主要原因,而加强的向极地平流层暖支是SSW发生及其伴随的北极涛动负位相持续加强的主要原因。大气经向质量环流不同的垂直耦合模态取决于行星波槽脊在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中低层两个关键等熵面上的西倾角异常。西倾角异常表征大气波动的斜压性,主要通过影响关键等熵面以上向极地的净质量输送和其下向赤道的净质量输送进行调控。尤其在SSW发生后的极涡恢复期,对流层顶处异常偏弱的斜压性会加强对流层向极地暖支,进而加强向赤道冷支,有利于寒潮低温的发生。本次SSW事件前后大气经向质量环流三支的耦合演变模态,与历年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负事件中极区平流层温度异常信号下传滞后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演变类型相一致,其在波动尺度方面也存在共同特征,即SSW事件或NAM负事件前期对流层一波加强且上传,后期对流层二波加强但较难上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寒潮低温 等熵大气经向质量环流 平流层—对流层耦合
下载PDF
黄海对流云街数值模拟与敏感性试验
16
作者 杨依丽雪 袁慧玲 陈勇 《气象科技》 2022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2015年11月25日黄海上空冷空气爆发,中国北部发生暴雪,西北东南向云街在黄海上空大面积密集分布。为研究垂直热输运的网格大小依赖性是否会对黄海对流云街数值模拟产生影响,本文利用WRF模式,分别采用考虑网格大小依赖性的边界层(PBL)参... 2015年11月25日黄海上空冷空气爆发,中国北部发生暴雪,西北东南向云街在黄海上空大面积密集分布。为研究垂直热输运的网格大小依赖性是否会对黄海对流云街数值模拟产生影响,本文利用WRF模式,分别采用考虑网格大小依赖性的边界层(PBL)参数化方案和基于非局部K理论闭合的YSU PBL方案对该个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方案均能较好地再现云街出现区域和盛行风向。由于考虑网格大小依赖性的PBL方案模拟水平滚涡对流和次级环流的能力更强,所模拟的水平垂直速度强度更大,云水混合比更高,促进更多的云得以发展;同时其稳定性参数ζ更小,模拟的水平滚涡对流强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街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敏感性试验 黄海 冷空气爆发 水平滚涡对流
下载PDF
2014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一次寒潮大风天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东霞 谢云 +1 位作者 朱蕾 荣娜 《内蒙古气象》 2015年第3期3-7,共5页
通过分析2014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发生的一场寒潮大风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气压场特点,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欧洲脊顶缓慢东南垮,西伯利亚槽受新地岛、泰梅尔半岛两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槽体逆转南压西伸,使槽... 通过分析2014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发生的一场寒潮大风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气压场特点,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欧洲脊顶缓慢东南垮,西伯利亚槽受新地岛、泰梅尔半岛两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槽体逆转南压西伸,使槽前西南急流异常强盛,造成区域大气逆温明显减弱,近地面快速升温。寒潮天气前期,地面高压前冷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形成强烈的气压差。强烈下沉气流使冷平流加速进入中低层大气,强冷空气在近地面猛烈爆发,是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成因。区域冬季大气逆温对下传冷空气动能的耗散、无强冷空气持续入侵,近地面降温升压快,造成大风持续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大风 冷空气爆发
下载PDF
亚碧罗RCC重力坝表面保护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怀芝 刘新刚 段大琪 《云南水力发电》 2010年第4期19-22,共4页
以亚碧罗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研究对象,考虑混凝土水化热、徐变和水管冷却等因素,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早龄期混凝土遭遇寒潮进行了仿真计算及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寒潮、气温年变幅和日变幅,提出了亚碧罗大坝表面保护设计的气温变化最不利... 以亚碧罗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研究对象,考虑混凝土水化热、徐变和水管冷却等因素,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早龄期混凝土遭遇寒潮进行了仿真计算及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寒潮、气温年变幅和日变幅,提出了亚碧罗大坝表面保护设计的气温变化最不利组合。通过对最不利组合工况下的表面开裂仿真计算分析,提出了亚碧罗大坝合理的表面保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混凝土 寒潮 气温日变幅 气温年变幅 气温变化最不利组合 表面保护
下载PDF
Effect of Asian Dust Storms on the Ambient SO<sub>2</sub>Concentration over North-East India: A Case Study
19
作者 Timmy Franc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年第6期778-795,共18页
Ambient SO2 concentration at a high rain fall site, Shillong (25.67oN, 91.91oE, 1064 m ASL), located in North-East India, was measured during March 2009 and January 2010 with the aim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long r... Ambient SO2 concentration at a high rain fall site, Shillong (25.67oN, 91.91oE, 1064 m ASL), located in North-East India, was measured during March 2009 and January 2010 with the aim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from North-East Asia on the ambient SO2 levels at this relatively clean site. The concentra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 former sampling period were very high (Max: 262.3 ppb)—which decayed down gradually towards the end the sampling period—whereas those during the latter sampling period were well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s (Max: 29.7 ppb). This elevated SO2 concentrations during March 2009 is proposed to have association with a major cold air outbreak and an associated cyclone preceding one of the dust storm events reported in China, and a resultant sudden change in wind trajectory leading to the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to the sampling site. The argument is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performed using HYSPLIT for the month of March 2009—the plots clearly showed a drastic change in wind trajectories between 8th and 15th of March 2009 wherein the winds traveled over some of the highly polluted regions such as the Perm region of Russia—and on the results from model runs performed using the global 3-D model of tropospheric chemistry, GEOS-Chem (v8-03-01)—it clearly showed the tropospheric SO2 over Perm region in Russia peaking during Nov, Dec, Jan, Feb and Mar every year, possibly due to central heating. The observation of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SO2 from the highly industrialized areas of Perm in Russia to North-East India during dust storm event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n its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sian pollutant outflow to the Pacific during spring as the GEOS-Chem model runs also showed regions in and around Russia with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tmospheric NOx, Peroxyacetyl Nitrate, Lumped Peroxypropionyl Nitrate, HNO3, HNO4,C3H8, C2H6, SO4, NH4, Inorganic Sulphur Nitrates and Lumped Alkyl Ni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GEOS-CHEM HYSPLIT cold air outbreaks ASIAN Dust Storms ASIAN Pollutant OUTFLOW
下载PDF
2016年2月12-14日鄂伦春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20
作者 宋长宗 《黑龙江科学》 2016年第17期24-25,共2页
本文利用M icaps常规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6年2月12-14日鄂伦春旗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天气学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西部的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新地岛以东洋面上的冷空气南下补充,与之合并加强。此次寒潮... 本文利用M icaps常规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6年2月12-14日鄂伦春旗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天气学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西部的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新地岛以东洋面上的冷空气南下补充,与之合并加强。此次寒潮通过对数值模式产品检验,EC数值预报表现出很好的预报能力,对今后发生类似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冷高压 高压脊 数值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