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process in a typical cold vortex over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CHEN Dan Lü DaRen CHEN Ze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1452-1463,共12页
A mesoscal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a cold vortex that developed over Northeast China during June 19–23,2010.The simulation used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to reproduce the key f... A mesoscal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a cold vortex that developed over Northeast China during June 19–23,2010.The simulation used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to reproduce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cold vortex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ociated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specifically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ross-tropopause mass flux(CTF),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Wei formula.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 mass exchange induced by the cold vortex was controlled by stratosphere-to-troposphere transport(STT)processes.In the pre-formation stage of the cold vortex(i.e.,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ough and ridge),active exchange was evident.Over the lifecycle of the cold vortex,STT processes prevailed at the rear of the trough and moving vortex,whereas troposphere-to-stratosphere transport(TST)processes prevailed at the front end.This spatial pattern was caused by temporal fluctuations of the tropopause.However,because of the cancellation of the upward flux by the downward flux,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ropopause fluctuation term to the net mass exchange was only minor.In this case,horizontal motion dominated the net mass exchange.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CTF exhibited three characteristics:(1)the predominance of the STT during the pre-formation stage;(2)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d vortex,in which the CTF varied in a fluctuating pattern from TST to STT to TST;and(3)the prevalence of the STT during the decay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对流层顶 平流层 冷涡 模拟 交换过程 质量通量 质量交换
原文传递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钟水新 王东海 +1 位作者 张人禾 刘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带,另一条为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两条急流带在东北地区汇合,强副热带西风动量的输送增强了低槽的气旋性涡度,使得冷涡切断后东移、发展。冷涡发展阶段,冷涡偏西地区有低空西北强风带,该强风带与冷涡前部东南风急流形成辐合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偏东北的辐合上升区。冷涡发展及成熟阶段,300hPa以下为一深厚的冷性涡旋,以上为一暖中心,强风带位于冷涡外缘,中心为弱风区或无风区。地形试验表明,在去除地形作用后,冷涡在后期(成熟及衰亡阶段)的位置明显偏西,出现了"回撤"现象。对流层顶高位涡(PV)气流的干冷空气下沉,插入高相对湿度区后部,高PV气流叠加在对流层低层的低θse之上,干冷空气侵入具有高PV特征。高空正PV异常中心与低层(θ/p)正异常同位相叠加,使得对应诱生的气旋性环流进一步发展、加强,冷涡加强、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高空急流 高位涡气流 干侵入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探测的一次非典型东北冷涡结构及其降水 被引量:10
3
作者 施春华 李慧 +1 位作者 郑彬 郭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94-2602,共9页
采用ERA-Interim气象分析资料、云顶亮温TBB资料、Cloudsat云雷达资料、降雨量资料等,对2009年6月10日至12日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次冷涡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现了该冷涡的精细三维结构和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冷涡发生前,东北亚地区处于南北双... 采用ERA-Interim气象分析资料、云顶亮温TBB资料、Cloudsat云雷达资料、降雨量资料等,对2009年6月10日至12日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次冷涡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现了该冷涡的精细三维结构和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冷涡发生前,东北亚地区处于南北双槽结构之间,随后北槽向赤道发展切断后形成东北冷涡.南槽背景的冷涡热力结构特殊,强冷空气集中在涡内西北象限,暖湿空气在东北象限,南部为相对中性空气,该配置导致北部暖锋强盛,西部冷锋仅在发展初期较强,冷涡过程没有经典挪威学派的气旋锢囚锋出现.冷涡发展初期,狭长冷舌快速入侵南下,冷舌前冷锋对流降水较强,冷舌后部左侧还有暖锋降水;冷涡发展后期,冷锋减弱,冷锋上的高层云停止降水,系统内主要为冷涡北部的暖锋雨层云降水;冷涡成熟后,中心辐合加强,有较强的对流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切断低压 对流降水 锋面降水 南槽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结构特征与降水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齐铎 袁美英 +1 位作者 周奕含 韩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818,共11页
利用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对近10年来一次最强典型东北冷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东北冷涡环流演变不同阶段中的动力、热力、水汽条件及不稳定能量与降水的关系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冷涡系统的环流特点,... 利用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对近10年来一次最强典型东北冷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东北冷涡环流演变不同阶段中的动力、热力、水汽条件及不稳定能量与降水的关系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冷涡系统的环流特点,将冷涡过程划分为初生、发展、成熟和减弱等阶段。冷涡初生阶段,降水主要分布在垂直运动较强的位置,降水强度不大;发展阶段,斜压性较强,冷涡前部有大范围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叠加,降水主要分布在冷涡前部切变辐合最强的位置,降水强度与低层辐合中心强度及垂直速度成正比;成熟阶段,冷涡演变为准正压结构,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度和范围都达最大,广泛分布在冷涡中心及前部,降水中心向冷涡中心移动,强度与发展阶段接近,该阶段降水与不稳定能量分布及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关系更为密切,但与动力因子相关程度下降;减弱阶段,降水变得分散,强度迅速减弱,与环流及物理量之间关系的规律不再显著。在冷涡演变的整个过程中,偏南、偏西及偏东的水汽通道对水汽的输送和集中是此次强降水得以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净流入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降水区水汽净收入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三维结构 暴雨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与东北冷涡相伴的高空急流诱发平流层重力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丹 陈泽宇 吕达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0,共11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模拟结果...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模拟结果再现了该东北冷涡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高空急流的特征.模拟结果揭示出在急流区域上空的平流层中存在显著重力波活动现象.分析结果显示,重力波活动与急流存在紧密联系,在水平方向上,重力波呈显著的二维结构,出现在急流出口区上部并逆背景流向西传播.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盛行波动具有~700 km水平尺度、9~12 h时间尺度以及4~5 km垂直波长.由于急流的存在,造成其与平流层中下部之间存在显著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与切变相伴的耗散使得上传的重力波动量通量数值随着高度升高而递减.同时,在18~20 km高度间出现的西风-东风转换带极大地抑制了波动在垂直方向的传播,形成显著动量通量沉积效应.估算结果表明,在11~20 km高度之间,这种效应的整体作用相当于对该层背景流施加强度为0.86 m·s-1·day-1的动力阻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重力波 高空急流 地转适应 东北冷涡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降水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培 沈新勇 高守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44,共15页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07年7月8日至12日的东北冷涡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分析天气尺度背景场可知,在对流层中高层出现干侵入过程,干空气主要来源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和东北冷涡的西北部,随着东北冷涡一起呈涡旋状运动,在对流层中层的干侵入更...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07年7月8日至12日的东北冷涡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分析天气尺度背景场可知,在对流层中高层出现干侵入过程,干空气主要来源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和东北冷涡的西北部,随着东北冷涡一起呈涡旋状运动,在对流层中层的干侵入更加明显;东北冷涡的东部为水汽通量辐合区,说明此处水汽丰沛,该处的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相汇,有利于降水的生成。通过分析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地面和对流层中下层的风场结构可知,中尺度对流系统易发生在东北冷涡东南侧和东北侧的气旋性曲率最大处,此处的对流层低层易形成强辐合区,而风场的水平辐合运动激发出垂直上升运动,在对流不稳定区配合着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系统发展而产生降水,因此在低压系统东南侧及东北侧的"气旋曲度"区易形成降水。从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可知,在东北冷涡中的东南侧和东北侧,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对于中尺度系统的发生位置和降水区域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气旋曲度”降水对流涡度矢量
下载PDF
东北冷涡活动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慧斌 温敏 +1 位作者 何金海 张人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59-973,共15页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基于该指数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冷涡活动具有显著的10~30天振荡周期。与东北冷涡活动相关的大气环流的10~30天振荡和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锁相关系,对雨带的位置起着重要的调制作用,在东北冷涡及其相关低频环流由西北向东南的移动过程中,我国东部也经历一次由北至南的降水过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东北冷涡的低频活动与中高纬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关系。与东北冷涡相联系的低频环流是夏季低频欧亚(EU)型遥相关波列的一部分,低频欧亚型(EU型)与东亚/太平型(EAP型)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交汇,并通过波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东北冷涡低频系统的移向和移速,进而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位置与维持时间。因而前期EU型和EAP型低频波列的发展情况可能预示着后期中国东部各个区域降水的演变。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我国东部强降水的1~2周延伸期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季节内振荡 中国东部降水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6月东北冷涡形成演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永生 刘伯奇 +1 位作者 王莹 李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6期19-26,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等熵位涡理论,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6月东北冷涡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探究非绝热加热对东北冷涡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平均东北冷涡形成在中纬度对流层高层,其形成过程表现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等熵位涡理论,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6月东北冷涡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探究非绝热加热对东北冷涡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平均东北冷涡形成在中纬度对流层高层,其形成过程表现为等熵位涡"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发展加强,其演变过程与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东北冷涡形成前,其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明显加强;而在东北冷涡形成后,局地对流层中下部非绝热加热迅速发展。可见,东亚中纬度地区的高空非绝热加热是东北冷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东北地区对流层中部的非绝热加热则是东北冷涡减弱消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气候特征 非绝热加热 等熵位涡
下载PDF
辽宁省东南部一次暴雨过程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吉 杨晶 +5 位作者 王俊超 赵雷 王丽丽 曲骅倩 朱津辉 冯冬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4期300-302,共3页
[目的]对2015年8月2-4日辽宁东南部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方法]采用FNL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结合Micaps格式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2-4日辽宁东南部... [目的]对2015年8月2-4日辽宁东南部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方法]采用FNL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结合Micaps格式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2-4日辽宁东南部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水实况、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结果]东北地区上空有深厚低压系统,东侧阻塞高压和南侧副热带高压阻止其东移南压;暴雨发生地区位于强盛的低空急流出口左侧区域、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促使底层风场切变辐合,高空急流使得高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抽吸"作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分布有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暴雨发生地区存在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区,且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区域与未来6 h暴雨区域及暴雨强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暴雨 环流背景 动力条件 广义湿位涡
下载PDF
典型东北冷涡过程中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物质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丹 周天娇 +1 位作者 钱恺 苏昱丞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50-1756,1761,共8页
利用Aura/MLS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010年2次典型东北冷涡过程中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lower stratosphere,UTLS)区域的臭氧和水汽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发生期间伴随高... 利用Aura/MLS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2010年2次典型东北冷涡过程中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lower stratosphere,UTLS)区域的臭氧和水汽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发生期间伴随高空急流的存在,在急流北侧平流层高浓度臭氧"舌"及平流层干"舌"向下侵入,东北冷涡主体上方的UTLS区域臭氧和水汽呈现非均匀分布,臭氧含量比非东北冷涡控制区域大约高出0.3-0.5ppmv,水汽浓度则低1-2个量级,且臭氧"舌"及干"舌"下伸的深度随冷涡发展而加深;结合臭氧和水汽在UTLS区域的分布,表明了物质双向交换的存在;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高分辨率臭氧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平流层臭氧"舌"的侵入,侵入的位置与MLS资料揭示的一致,但强度上要比MLS资料显示的稍弱,两者差值小于—0.1pp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东北冷涡 MLS卫星资料 臭氧 水汽
下载PDF
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与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年代际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迪 陈海山 赵昶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80,共11页
基于1979~2015年中国月平均站点温度资料,计算了初夏东北冷涡指数,分析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北初夏冷涡活动与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之间的可能联系,并初步讨论了前期西亚地表热力异常影响东... 基于1979~2015年中国月平均站点温度资料,计算了初夏东北冷涡指数,分析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北初夏冷涡活动与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之间的可能联系,并初步讨论了前期西亚地表热力异常影响东北初夏冷涡活动的可能过程。结果表明:(1)1979~2015年间,初夏东北冷涡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00年前,冷涡活动总体偏强,之后总体减弱。(2)春季西亚地表热力状况在2000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变:2000年前总体偏冷,之后明显偏暖。(3)春季西亚地区的地表热力异常与东北冷涡活动的在年代际尺度上联系密切。西亚地表异常偏冷,东北冷涡活动偏强;而西亚地表异常偏暖对应了偏弱的冷涡活动。初步分析发现,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可能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分布并通过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初夏东北地区冷涡,当然相关的机理还有待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西亚地表热力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北冷涡加强减弱过程的涡度收支和动能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明洁 孙永罡 +2 位作者 于振东 高煜中 金瑜 《黑龙江气象》 1998年第1期13-16,共4页
对东北冷涡加强和减弱阶段的涡度和动能的收支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加强还是减弱阶段,冷涡区域范围整层的涡度变化均很明显;涡度平衡方程中,散度项、水平平流项及余项均是主要项,正涡度的增长和减弱对冷涡加强和减弱有重... 对东北冷涡加强和减弱阶段的涡度和动能的收支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加强还是减弱阶段,冷涡区域范围整层的涡度变化均很明显;涡度平衡方程中,散度项、水平平流项及余项均是主要项,正涡度的增长和减弱对冷涡加强和减弱有重要贡献;动能收支方程中的各项也有明显差异,且在对流层中上层均有较强的能量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强度变化 涡度平衡 动能 诊断 冷涡
下载PDF
东北冷涡加密观测事实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白人海 《黑龙江气象》 1997年第4期1-3,共3页
为了配合东北冷涡的研究,1995年6月23~25日组织东北区三省一市全部地面观测站和探空站对东北冷涡进行了一次加密观测。通过这次过程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东北冷涡系统的某些中尺度特征。
关键词 冷涡 加密观测 中尺度分析 天气尺度
下载PDF
吉林一次极端降水发生发展动热力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迟静 周玉淑 +2 位作者 冉令坤 周括 沈新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0-1414,共15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降水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7年7月13~14日吉林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触发机制进...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降水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7年7月13~14日吉林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环流控制下,副高北抬与中纬度锋区形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发生在冷涡底部与副高之间的平直纬向环流中,东北冷涡南部的低槽、低空切变线、高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2)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动力条件下,极端的水汽输送与吉林地区西低东高地形的阻挡和强迫抬升是极端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3)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入侵,伴随高空动量下传至低空,加强了低空急流发展,低空急流发展至地面附近产生超低空急流后,加强了上升运动。南北经向动量输送交汇加强了低层风辐合切变,切变线上对流发展与永吉附近小地形的抬升作用,诱导永吉县产生极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极端降水 高低空急流 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