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oral tacrolimus as a rapid induction therapy in ulcerative colitis 被引量:3
1
作者 Ken Kawakami Takuya Inoue +12 位作者 Mitsuyuki Murano Ken Narabayashi Sadaharu Nouda Kumi Ishida Yosuke Abe Koji Nogami Nobuyuki Hida Hirokazu Yamagami Kenji Watanabe Eiji Umegaki Shiro Nakamura Tetsuo Arakawa Kazuhide Higuc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6期1880-1886,共7页
AIM: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pid induction therapy with oral tacrolimus without a meal in steroid-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UC)patients.METHODS:This was a prospective,multicenter,observational stu... AIM: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pid induction therapy with oral tacrolimus without a meal in steroid-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UC)patients.METHODS:This was a prospective,multicenter,observational study.Between May 2010 and August 2012,49 steroid-refractory UC patients(55 flare-ups)were consecutively enrolled.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ral tacrolimus without a meal at an initial dose of 0.1mg/kg per day.The dose was adjusted to maintain trough whole-blood levels of 10-15 ng/m L for the first 2 wk.Induction of remission at 2 and 4 wk after tacrolimus treatment initia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Lichtiger’s clinical activity index(CAI).RESULTS:The mean CAI was 12.6±3.6 at onset.Within the first 7 d,93.5%of patients maintained high trough levels(10-15 ng/m L).The CAI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eginning 2 d after treatment initiation.At 2wk,73.1%of patients experienced clinical responses.After tacrolimus initiation,31.4%and 75.6%of patients achieved clinical remission at 2 and 4 wk,respectively.Treatment was well tolerated.CONCLUSION:Rapid induction therapy with oral tacrolimus shortened the time to achievement of appropriate trough levels and demonstrated a high remission rate 28 d after treatment initiation.Rapid induction therapy with oral tacrolimus appears to be a usefu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cerative colitis TACROLIMUS RAPID induction ther
下载PDF
Frequency and prognostic role of mucosal healing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after one-year of biological therapy 被引量:2
2
作者 Klaudia Farkas Péter László Lakatos +8 位作者 Mónika Szcs va Pallagi-Kunstár Anita Bálint Ferenc Nagy Zoltán Szepes Noémi Vass Lajos S Kiss Tibor Wittmann Tamás Molná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1期2995-3001,共7页
AIM: To assess the endoscopic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a one-year period of biological therapy and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y of relapses and need for retreatment after stopping the biologicals in patients with Crohn&... AIM: To assess the endoscopic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a one-year period of biological therapy and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y of relapses and need for retreatment after stopping the biologicals in patients with Crohn&#x02019;s disease (CD) and ulcerative colitis (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 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Biological therapy Endoscopy Mucosal healing
下载PDF
Moxibustion regulates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colonic mucosal barrier in ulcerative colitis rats 被引量:31
3
作者 Tie-Ming Ma Na Xu +3 位作者 Xian-De Ma Zeng-Hua Bai Xing Tao Hong-Chi Y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8期2566-2575,共10页
AIM: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grain-sized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acupoints in a rat model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UC model, grain-... AIM: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grain-sized moxibustion at different acupoints in a rat model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UC model, grain-sized moxibustion at a single acupoint (CV 12), grain-sized moxibustion at two acupoints (CV 12 and CV 4), grain-sized moxibustion at three acupoints (CV 12, CV 4, and ST 36), and medication groups (n = 8/group). The UC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enema of 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Direct moxibustion was used once a day for 7 d. 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 was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Morphologic changes of intestinal tissue were observed under an optical microscope.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 an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 in colonic tissue was detected using Western blot, and the levels of occludin and zonula occludens-1 (ZO-1) mRNAs were detected using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stinal mucosae were incomplete in the model group, glandular structures were irregular, and submucosae were edematous, hyperemic, and infiltrated with inflammatory cells. The DAI scores and expression of TNF-alpha and p38MAPK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odel group compared to controls (Ps < 0.01), while the mRNA levels of occludin and ZO-1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Ps < 0.01).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colonic mucosa and the arrangement of glands were complete and regular in the treatment groups. DAI scor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NF-alpha and p38MAPK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moxibustion groups compared to controls (Ps < 0.01), while the mRNA levels of occludin and ZO-1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s < 0.01).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above indices in the three acupoints group and the medic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single and two acupoints groups (all P < 0.05). CONCLUSION: Reduction of TNF-alpha and p38MAPK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occludin and ZO-1 in colonic tissue represent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improved intestinal mucosal tissue repair with grain-sized moxi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 acupoints Grain-sized moxibustion Inflammatory factors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ulcerative colitis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数据探讨针刺“足三里”或“内关”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腧穴功效差异
4
作者 董龙聪 张瑞斌 +4 位作者 沈缘 李虹莹 黄琴 余曙光 吴巧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或“内关”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干预效应,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病变组织结肠和非病变组织心脏在接受针刺干预后基因转录表达的异同之处,以期探讨两个腧穴是否存在功效差异。方法硫酸...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或“内关”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干预效应,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病变组织结肠和非病变组织心脏在接受针刺干预后基因转录表达的异同之处,以期探讨两个腧穴是否存在功效差异。方法硫酸葡聚糖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法建立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足三里组及内关组,每组9只。足三里组及内关组分别于“足三里”、“内关”进行针刺干预,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5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只捆绑不针刺。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通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对各组小鼠的结肠组织进行测序和生物学分析,从病变组织角度比较研究两个穴位是否存在腧穴功效差异。同时取各组心脏组织进行比较分析,从非病变组织角度探讨两个穴位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DAI评分显著升高(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伴有明显病理损伤;针刺足三里或内关后,UC小鼠的DA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或内关对病变部位结肠组织的影响涉及多个基因,相似变化的差异基因(co-DEGs)有825个,主要富集到白细胞及趋化因子等通路;只受足三里影响的差异基因(ST36only-DEGs)有168个,富集到胃酸分泌等通路;只受内关影响的差异基因(PC6 only-DEGs)有325个,富集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非病变组织心脏中co-DEGs为95个,主要富集到防御反应的正向调节、对白细胞介素-1的反应等通路;ST36 only-DEGs为28个;PC6 only-DEGs为114个,富集到心血管疾病等通路。结论针刺“足三里”与“内关”均能改善UC小鼠的症状和结肠病理变化。但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两个穴位对病变部位结肠组织和非病变部位心脏组织的基因转录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分布部位不同的腧穴在宏观功效上有一定共性,但在微观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转录组学 生物信息学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疏肝理脾汤联合穴位埋线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5
作者 章钰川 余绪超 +2 位作者 肖慧荣 吴娜 涂艳琴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5期6-9,34,共5页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分析疏肝理脾汤联合穴位埋线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的8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予疏肝理脾汤口服以及穴位埋...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分析疏肝理脾汤联合穴位埋线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的8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予疏肝理脾汤口服以及穴位埋线治疗)与对照组40例(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黏膜愈合率、中医证候评分、改良Mayo评分、脑肠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黏膜愈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改良Mayo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5-羟色胺、P物质均较前显著降低、血管活性肠肽较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理脾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UC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脑肠肽指标,减轻黏膜病变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疏肝理脾汤 穴位埋线 脑-肠轴
下载PDF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抑制脾肾阳虚夹瘀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氧化应激损伤作用机制
6
作者 谢超群 孙豪娴 +3 位作者 张伟 邹孟龙 朱莹 汤美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05-111,共7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脾肾阳虚夹瘀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脾肾阳虚夹瘀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联合冰水浴+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混合试剂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夹瘀型UC大鼠模型。穴位埋线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穴位埋线治疗,7d/次,共2次,SASP组予柳氮磺吡啶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14d。称量大鼠体质量、观察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测量大鼠结肠长度,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对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生化法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结肠组织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1),结肠黏膜形成明显溃疡面,隐窝结构丧失,腺体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MDI评分升高(P<0.01),血清MDA含量增加,SOD、CAT、GSH-Px活性降低(P<0.01),结肠组织Keap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Nrf2、HO-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结肠长度增加(P<0.01),结肠黏膜病理损伤明显减轻,CMDI评分降低(P<0.01),血清MDA含量降低,SOD、CAT、GSH-Px活性升高(P<0.01),结肠组织Keap1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rf2、HO-1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减轻UC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溃疡性结肠炎 Nrf2/HO-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反应
下载PDF
穴位贴敷联合乌梅丸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皇金萍 刁凌云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索穴位贴敷联合乌梅丸加减对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粪钙卫蛋白(FC)及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 目的探索穴位贴敷联合乌梅丸加减对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粪钙卫蛋白(FC)及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乌梅丸加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指数评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FC、全血细胞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CD3^(+)、CD4^(+)、CD4^(+)/CD8^(+)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CD8^(+)水平、FC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乌梅丸加减安全有效,对于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乌梅丸 穴位贴敷 免疫功能 粪钙卫蛋白
下载PDF
安肠消溃穴位埋线法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肾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程怡佳 黄玲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586-590,595,共6页
目的探讨安肠消溃穴位埋线法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肾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期间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UC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简... 目的探讨安肠消溃穴位埋线法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肾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期间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UC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安肠消溃穴位埋线法。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内镜评分、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免疫功能(CD3^(+)、CD4^(+)、CD4^(+)/CD8^(+))水平。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与次症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主症与次症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内镜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内镜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效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因子: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血清TNF-α、IL-6、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且治疗后血脂、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未见异常。结论安肠消溃穴位埋线法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肾脾阳虚型UC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改善免疫功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肠消溃穴位埋线法 美沙拉嗪 肾脾阳虚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穴位敷贴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段文丽 林奕 +3 位作者 余艳兰 韩秀芳 吴东升 李东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2272-2277,共6页
目的研究穴位敷贴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 目的研究穴位敷贴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穴位敷贴联合精细化护理。两组均干预10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ESCA量表评分、GQOL-74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ESCA量表评分、GQOL-74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精细化护理优于常规护理,有助于提高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效果,可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穴位敷贴 精细化护理 护理满意度 血清炎症因子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腧穴配伍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榕 林亚莹 +7 位作者 张方 胡晨芳 吴璐一 沈佳成 张惜音 黄儒德 吴焕淦 刘慧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22-28,共7页
目的通过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建库至2021年... 目的通过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IBD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19建立处方腧穴数据库,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Gephi0.9.2软件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并分析拓扑结构。结果共纳入384首针灸处方,涉及81个腧穴,高频腧穴包括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关元,多选用特定穴中的募穴、下合穴,所用腧穴以足阳明胃经、任脉经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程度最高的是天枢-足三里。结论针灸治疗IBD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且多用特定穴,以募穴为主。天枢是治疗IBD核心腧穴,与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穴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复杂网络 选穴规律
下载PDF
穴位埋线通过SIRT1/NF-κB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玎玎 刘朝霞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82-189,共8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每千克体质量0.5 g连续灌胃;穴位埋线组予穴位简易埋线治疗。比较4组大鼠疾病活动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MDI)的改变,观察4组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结肠组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阳性表达、结肠组织SIRT1/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肠组织黏膜屏障保护因子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 calcium-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E-cadherin)和紧密连接蛋白的闭合蛋白(occludin)的m 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DAI和CMDI评分降低,结肠黏膜溃疡和炎性浸润显著减轻,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升高,结肠组织中NF-κB p65、p-NF-κB p65、p-IκBα、p-IKKβ、AC-p65的蛋白表达下调,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cadherin、occludin的m RNA水平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显著改善大鼠肠黏膜的炎症,降低DAI、CMDI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上调黏膜屏障保护因子水平及修复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疗法 埋线 结肠炎 溃疡性 SIRT1/NF-κB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基于IL-6/miR-155轴探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凯 朱莹 周牧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21-127,共7页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IL-6/miR-155轴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同时进行环境干预,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备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IL-6/miR-155轴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同时进行环境干预,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备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非穴位敷贴组、穴位敷贴组和柳氮磺嘧啶(SASP)组,各组分别予相应处理2周。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对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8、IL-17、IL-23含量,RT-PCR检测结肠组织IL-6、IL-17、IL-23、miR-155、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6、p-STAT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Th17与Treg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清IL-8、IL-17、IL-23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肠组织IL-6、IL-17、IL-23、miR-155、ST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IL-6、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血液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非穴位敷贴组比较,穴位敷贴组和SASP组大鼠DAI、CMDI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IL-8、IL-17、IL-23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肠组织IL-6、IL-17、IL-23、miR-155、ST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IL-6、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血液Th17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可能通过调控IL-6/miR-155轴调节UC炎症反应与Th17/Treg细胞平衡,从而治疗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溃结宁膏 穴位敷贴 IL-6/miR-155轴 脾肾阳虚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
13
作者 汤京云 卢美琪 +1 位作者 张婷 祁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07-51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贴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通过RevMan5.3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包括1156例患者,结果显示,临床综合有效率方面(R...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贴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通过RevMan5.3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包括1156例患者,结果显示,临床综合有效率方面(RR=1.23,95%CI:1.16~1.30,P<0.0001);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方面腹泻(MD=-1.03,95%CI:-1.50~-0.56,P<0.0001),黏液脓血便方面(MD=-1.03,95%CI:-1.50~-0.56,P<0.0001);血液学指标方面,血清促炎因子γ-干扰素(MD=-8.79,95%CI:-11.85~-6.00,Z=6.18,P<0.0001),血清抗炎因子白介素-4(MD=8.67,95%CI:0.42~16.93,Z=2.06,P=0.04)。穴位贴敷和对照组在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清学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贴敷对UC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溃疡性结肠炎 META分析 疗效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ANCA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邹阳 邹筑良 +2 位作者 杨孝芳 周晓泉 欧桂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9-512,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法造模,造模结束后,第20天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和穴位埋线治疗组。SASP组用4.5%柳氮磺胺吡啶悬液胃饲治疗,穴埋组采用“...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法造模,造模结束后,第20天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和穴位埋线治疗组。SASP组用4.5%柳氮磺胺吡啶悬液胃饲治疗,穴埋组采用“足三里”“上巨虚”穴内埋线治疗。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病理组织切片技术观察病变。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大鼠ANCA阳性率达62.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两组ANCA阳性率均降低(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NAC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线 结肠炎 溃疡性/穴位疗法 结肠炎 溃疡性/血液 肠黏膜/病理学
下载PDF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穆敬平 吴焕淦 +4 位作者 张志权 刘慧荣 朱毅 施征 王晓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87-690,共4页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近10年针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1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对11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χ2=8.55,P=0.67,...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近10年针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1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对11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χ2=8.55,P=0.6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后OR=3.82,95%可信区间为2.65-5.52,菱形位于中间线的右侧,经Z检验,Z=7.14,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即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西药,且副作用少,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针灸疗法 综合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代针膏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梁繁荣 鄢路洲 +3 位作者 朱慧民 何刚 任亚东 王黎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共3页
将 93例消化性溃疡 (PU)患者随机分为穴敷组 33例、针灸组 30例和西药组 30例 ,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经治疗 1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 87 88% ,86 67% ,63 33% ;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 84 85% ,86 66% ,63 33% ;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 将 93例消化性溃疡 (PU)患者随机分为穴敷组 33例、针灸组 30例和西药组 30例 ,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经治疗 1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 87 88% ,86 67% ,63 33% ;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 84 85% ,86 66% ,63 33% ;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代针膏穴敷与针灸均明显减少溃疡面积 (P <0 0 1) ,使幽门螺杆菌 (HP)明显消失 (P <0 0 5) ,使血清IgG、IgM明显升高 (P <0 0 5)。说明代针膏具有类似针灸的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 消化性溃疡 穴位疗法 消化性溃疡/针灸疗法
下载PDF
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吴焕淦 黄臻 +5 位作者 刘慧荣 张卫 施茵 朱毅 崔云华 刘世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药灸与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动物结肠组织,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对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上皮细胞凋亡得到显著地抑制。结论:电针、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肠上皮细胞 作用机制 隔药灸 流式细胞仪 针灸调节 电针治疗 结肠组织 组织结构 模型大鼠 凋亡异常 正常组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粘附分子CD_(44)、CD_(54)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 被引量:40
18
作者 张光奇 向开维 +2 位作者 杨孝芳 付强 欧桂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65-768,共4页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UC大鼠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CD54含量以及用酶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4、CD54及血清中IL 2含量较正...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UC大鼠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CD54含量以及用酶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4、CD54及血清中IL 2含量较正常鼠低 (P <0 0 1 ) ;埋线后能显著提高组织中CD44、CD54含量 ,且优于SASP组 ,在提高血清中IL 2含量上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但埋线组与模型组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穴位埋线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溃疡性结肠炎 粘附分子 CD44 CD54 白细胞介素-2 针灸疗法 OC 疗效机理
下载PDF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姚茹冰 邱明义 +2 位作者 胡兵 郭郡浩 蔡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病变结肠粘膜局部形态学变化,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乌梅丸组4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病变结肠粘膜局部形态学变化,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乌梅丸组4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免疫加局部刺激的方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柳氮磺胺吡啶组及乌梅丸组分别灌胃给柳氮磺胺吡啶(80 g/L SASP 10 mL/kg,每日1次)和乌梅丸小煎剂(每mL含生药2 g,14.3 mL/kg,每日1次);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光镜与电镜下观察各组病变结肠粘膜局部形态学变化。[结果]病理切片及超微病理结构观察显示,经乌梅丸治疗后渍疡性结肠炎大鼠病变结肠粘膜明显修复好转,其改善程度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结论]乌梅丸治疗渍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治疗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疗法 病理学
下载PDF
隔药灸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及β-内啡肽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焕淦 陈汉平 +2 位作者 廖柏松 施征 张琳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3-165,共3页
本实验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与隔药灸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乱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因素,隔药灸大肠俞、气海穴不仅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丘脑... 本实验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与隔药灸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乱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因素,隔药灸大肠俞、气海穴不仅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血浆中β-内啡肽(β-EP),而且能调节其紊乱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针灸疗法 间接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