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s of soil Collembolans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emperate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Ma Xiuqin Yin +1 位作者 Huan Xu Yan Ta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333-2345,共13页
A total of 900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habitats,including primary conifer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secondary conifer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s,secondary shrub fore... A total of 900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habitats,including primary conifer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secondary conifer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s,secondary shrub forests,and cutover lands in spring,summer,and autumn to quantify responses of soil Collembolans(springtails)to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of temperate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Collembolans varied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Seasonal variations were in regard to their abundance and richness.High similarities existed in Collembola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llembola taxa displayed an evenness throughout all habitats.Soil Collembolans tended to gather on litter layers and soil surface;the highest abundance was found in the upper 5 cm soil layer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vegetation recovery.Tomocerus,Proisotoma,and Folsomia genera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However,responses of Ceratophysella and Parisotoma genera were negative.In addition,the Onychiuridae family did not respond to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cess.It was concluded that restoration of vegetative cover can increase the abundance of soil Collembolans,but different genera respond differ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ollembolans(springtails) Temperate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下载PDF
Collembolans maintain a core microbiome responding to diverse soil ecosystems
2
作者 Zhe-Lun Liu Dong Zhu +2 位作者 Yi-Fei Wang Yong-Guan Zhu Min Qiao 《Soil Ecology Letters》 CSCD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The unique gut habitat led to a cor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diverse soil ecosystems.The collembolan guts may help eliminate soil pathogens.Host-selection carried more weight on community assembly of gut microbiome.... The unique gut habitat led to a cor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diverse soil ecosystems.The collembolan guts may help eliminate soil pathogens.Host-selection carried more weight on community assembly of gut microbiome.Soil invertebrat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cosystem and are essential for soil ecological processes.Inverte-brate gut microbi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health an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hidden microbial repositor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gut microbiome in soil invertebrates respond to diverse soil ecosystems.Based on a laboratory microcosm experiment,we characterized the assembling of microbiome of soil collembolans(Folsomia candida)from six representative regions of the soil ecosystem which they inhabit.Results showed that collembolan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ir surround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A dominant core gut microbiome was identified in gut habitat.Communit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deterministic process dominated in the community assembly of collembolan gut microbiome.The results further demonstrate a dominant contribution of host selection in shaping gut microbiome.It is also worthy to mention that pathogens,such as common agricultural phytopathogenic fungi Fusarium,were involved in core microbiome,indicating that collembolans could act as vectors of pathogens.Our results unravelled the existence of gut core microbiome of collembolans in soil ecosystems and provided new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cial role of gut microbiome of soil fauna in maintaining microbial 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of soil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 microbiome COLLEMBOLAN core microbiome community assembly
原文传递
跳虫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03
3
作者 陈建秀 麻智春 +1 位作者 严海娟 张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4-161,共8页
跳虫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分布极广的一类小型至微型节肢动物。它们在土壤物质循环、土壤的发育及其微团聚体的形成、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生物群落的维护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中跳虫的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物种组成都反映了土壤... 跳虫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分布极广的一类小型至微型节肢动物。它们在土壤物质循环、土壤的发育及其微团聚体的形成、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生物群落的维护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中跳虫的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物种组成都反映了土壤的质量和污染状况。本文介绍了跳虫在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生态学应用价值以及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虫 土壤生态系统 生态学价值 研究动态
下载PDF
不同生境土壤跳虫及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振 赵琴 +2 位作者 李迪强 李密 谷志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8,共11页
为探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油茶林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Tullgren干漏斗法和罐诱法对八大公山亮叶水青冈林、枫香林、光皮桦林、栲树林和耒阳市南京乡半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成林、未垦复油茶成林8... 为探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油茶林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Tullgren干漏斗法和罐诱法对八大公山亮叶水青冈林、枫香林、光皮桦林、栲树林和耒阳市南京乡半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成林、未垦复油茶成林8种生境的土壤跳虫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Tullgren干漏斗法共分离出土壤跳虫1 830头,隶属4目10科19属;罐诱地表节肢动物12目24科34属1 136头。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跳虫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人工油茶林,多样化的地表植被和凋落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跳虫的多样性,但对地表节肢动物没有显著影响;而油茶人工林不同垦复方式对跳虫群落和地表节肢动物结构及多样性均影响显著,适当垦复对于增加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跳虫 节肢动物 生境 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羊肚菌重要害虫跳虫的鉴定与防治药剂的筛选 被引量:7
5
作者 林金盛 骆昕 +4 位作者 曲绍轩 蒋宁 侯立娟 李辉平 马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4-180,共7页
为了明确为害栽培羊肚菌的跳虫种类,筛选对跳虫杀虫效果明显且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的杀虫剂,通过COⅠ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对不同地区羊肚菌上的跳虫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四川成都和河南驻马店虫样属长角跳科,四川金堂虫样属棘跳科,... 为了明确为害栽培羊肚菌的跳虫种类,筛选对跳虫杀虫效果明显且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的杀虫剂,通过COⅠ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对不同地区羊肚菌上的跳虫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四川成都和河南驻马店虫样属长角跳科,四川金堂虫样属棘跳科,四川泸定和河南郑州虫样属球角跳科。采用菇片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9种杀虫剂对跳虫的杀虫活性,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10%吡虫啉WP和0.5%苦参碱EW的LC50在10 mg/L以下,杀虫活性最好;其次为10%烯啶虫胺EW、25%噻虫嗪WP。采用平皿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虫剂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10%吡虫啉WP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707.353 mg/L;其次为45%马拉硫磷EC、10%烯啶虫胺EW、150 g/L茚虫威SC、25%吡蚜酮SC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基于杀虫活性和对羊肚菌的安全性评价综合考虑,吡虫啉为最佳选择,其次为烯啶虫胺和茚虫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跳虫 鉴定 杀虫活性
下载PDF
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弹尾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差异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明显,地表凋落物移除和耕作活动是影...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弹尾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差异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明显,地表凋落物移除和耕作活动是影响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地表凋落物移除显著减少弹尾虫的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耕作活动影响弹尾虫个体数量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地表植物群落类型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尾虫 群落结构 土地利用 长春市 凋落物
下载PDF
不同生境茶园弹尾虫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李林 尤民生 +1 位作者 陈少波 吴佳霖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7-286,共10页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弹尾虫作为天敌的替代食物,起着间接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不包含2008年3月),在武夷山星村镇设置了4种不同生境的茶园,分别对其茶冠层和凋落层进行调查分析。在茶冠层,套种百喜草、套种圆叶决明...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弹尾虫作为天敌的替代食物,起着间接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不包含2008年3月),在武夷山星村镇设置了4种不同生境的茶园,分别对其茶冠层和凋落层进行调查分析。在茶冠层,套种百喜草、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物种丰富度(S),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Shannon-Wiener指数(H′),都显著高于除草茶园;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物种丰盛度(N)显著高于套种百喜草茶园。在凋落层,套种百喜草、套种圆叶决明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S、N和绝对丰盛度(n)均显著高于除草茶园,套种百喜草和不除草茶园弹尾虫的有效多样性指数(eH′)显著高于套种圆叶决明茶园。4种不同生境茶园对茶冠层弹尾虫的eH′、均匀性指数(E)和n及对凋落层弹尾虫的H′和E均无显著影响。4种不同生境茶园茶冠层或凋落层的弹尾虫群落相似程度很高。由此可见,合理进行套种,有利于提高茶园生境的多样化,强化中性昆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 茶园 跳虫 百喜草 圆叶决明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 被引量:7
8
作者 丁程成 戴征凯 +5 位作者 李辉信 陈小云 成艳红 周静 张斌 胡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3-598,共6页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弹尾虫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跳虫群落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谢桐音 谢桂林 +2 位作者 赫福霞 付荣恕 田家怡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2-96,共5页
试验对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逐月进行分层(上、中、下3层)取样研究该区跳虫群落结构,共获得各类跳虫标本7 461头,隶属于弹尾纲4目7科17属。结果表明,优势类群为棘跳属(Onychiurus)和符跳属(Folsomia)两者之和占总... 试验对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逐月进行分层(上、中、下3层)取样研究该区跳虫群落结构,共获得各类跳虫标本7 461头,隶属于弹尾纲4目7科17属。结果表明,优势类群为棘跳属(Onychiurus)和符跳属(Folsomia)两者之和占总捕获个体数量的79.25%;常见类群为球角跳属(Hypogastrura),疣跳属(Neanura),奇跳属(Xenylla)和等节跳属(Isotoma),占总捕获个体数量的15.91%;其他11个属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个体数量的4.84%。跳虫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一致,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相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的月份动态为8月>7月>9月>10月>5月>6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岛 跳虫 多样性 动态特征 盐度
下载PDF
三江平原农田土壤跳虫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梅香 孙新 +1 位作者 吴东辉 张雪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980-4990,共11页
土壤动物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特征是土壤动物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共存格局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土壤跳虫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为研究区,于2011年8月和10月,选取具30 a以上耕作历史的旱地为实验样地,以5 m为步长... 土壤动物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特征是土壤动物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共存格局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土壤跳虫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为研究区,于2011年8月和10月,选取具30 a以上耕作历史的旱地为实验样地,以5 m为步长设置一个50 m×50 m的实验样地,采用地统计中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跳虫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土壤跳虫群落总密度和多数跳虫种类存在显著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特征,多数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明显的空间集群。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土壤跳虫群落总密度和所有跳虫种类均存在显著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地区形成"高—高"和/或"低—低"的空间集群,并和"高—低"和/或"低—高"的空间孤立区相伴发生,即形成"斑块"和"孔隙"相间分布的水平镶嵌格局;这种镶嵌格局具一定的时间动态特征,从夏季到秋季斑块大小和空间分布范围略有变化。研究表明,土壤跳虫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群是土壤跳虫的常见空间分布格局,在样地内形成"斑块"和"孔隙"相间分布的水平镶嵌格局,这种格局具年内时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性 多尺度 土壤跳虫 三江平原 农田
下载PDF
广州白云山几种林分修复模式下凋落物跳虫群落的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佟富春 陈步峰 +6 位作者 谢正生 李丹红 刘丹 夏卫 刘雨翘 夏玉婷 谢嘉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97,共4页
依据2008年1月—11月在白云山不同修复模式示范林样地中采集的凋落物跳虫群落数据,应用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参数,研究了白云山6种修复模式示范林凋落物层土壤跳虫群落特征的差异。共捕获土壤跳虫4814头,隶属于12科36属... 依据2008年1月—11月在白云山不同修复模式示范林样地中采集的凋落物跳虫群落数据,应用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参数,研究了白云山6种修复模式示范林凋落物层土壤跳虫群落特征的差异。共捕获土壤跳虫4814头,隶属于12科36属。结果表明:与其他修复模式相比,马尾松间伐芳香树种修复试验示范林和马占相思林进行乡土树种修复试验示范林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跳虫群落环境,提高跳虫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相对而言,马尾松间伐芳香树种修复试验示范林更能显著提高跳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生物多样性更高,物种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跳虫 林分修复 凋落物 白云山
下载PDF
十溴联苯醚(BDE-209)对土壤跳虫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轩 张偲 +2 位作者 王光鹏 乔敏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9-394,共6页
为揭示溴代阻燃剂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采用回避实验和繁殖实验评价了十溴联苯醚(BDE-209)对2种土壤跳虫Folsomia candida和Folsomia fimetaria的急/慢性毒性。48h的急性回避实验中,BDE-209对F.candida和F.fimetaria产生毒性效应的... 为揭示溴代阻燃剂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采用回避实验和繁殖实验评价了十溴联苯醚(BDE-209)对2种土壤跳虫Folsomia candida和Folsomia fimetaria的急/慢性毒性。48h的急性回避实验中,BDE-209对F.candida和F.fimetaria产生毒性效应的EC_(50)值分别为1.27和0.79mg·kg^(-1),LOEC值均小于0.5mg·kg^(-1)。慢性繁殖实验中,BDE-209对F.candida和F.fimetaria繁殖毒性的EC_(50)值分别为0.81和0.56mg·kg^(-1),LOEC值分别为<0.25和<0.5mg·kg^(-1)。研究表明,土壤BDE-209污染对跳虫的繁殖和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在较低暴露浓度下(0.25mg·kg^(-1))即对跳虫繁殖产生抑制效应;有性生殖的F.fimetaria比孤雌生殖的F.candida对BDE-209污染的毒性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跳虫 繁殖 回避
下载PDF
转Btcry1Ab基因水稻对稻田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白耀宇 蒋明星 +1 位作者 程家安 王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3-906,共4页
以转Bt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 以转Bt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稻田环境中残留160d以上;在水稻灌浆期采用吸虫器法在稻田落叶层中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Entomobrya griseoolivata)和钩圆跳虫(Bourletiella christianseni)等2种弹尾虫,其中灰橄榄长角跳虫在KMD1和KMD2稻田中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在水稻收割后休田期采用网袋法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钩圆跳虫、球角跳虫(Hypogastrura matura)和等节跳虫(Isotoma monochaeta)等4种弹尾虫,其中转Bt基因水稻稻田中的灰橄榄长角跳虫和球角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且其植株组织残体生物量损失率显著高于XS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水稻 弹尾虫 CRY1AB杀虫蛋白 种群 生物量损失率
下载PDF
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何振 赵琴 +1 位作者 李迪强 李密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7,共10页
[目的]探索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和季节变化对土壤跳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的评价和监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7月和11月对该区青冈林、光皮桦林和栲树林的凋落物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采用Tul... [目的]探索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和季节变化对土壤跳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的评价和监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7月和11月对该区青冈林、光皮桦林和栲树林的凋落物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土壤跳虫,分析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生境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共捕获土壤跳虫3 785头,隶属于4目15科29属,其中优势类群为符属、长属、球角属和棘属,4属共占总个体数的71.08%。分析数据表明,土壤跳虫主要集中分布于凋落物层,其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青冈林>栲树林>光皮桦林,且主要类群与生境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钾、pH呈显著负相关。春季(4月)土壤跳虫类群数最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秋季个体数量最多,但丰富度最低。[结论]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受生境和季节变化影响显著,生境的植被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决定土壤跳虫分布,保持地表植被多样性和保留凋落物对促进土壤跳虫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跳虫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季节动态 八大公山
下载PDF
跳虫在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玉荣 贺纪正 郑袁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23-330,共8页
随着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逐步深入,选择适宜的生物作为风险评价的指示物成为研究热点.跳虫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土壤污染十分敏感,具有成为土壤环境质量指示生物的良好潜力.目前跳虫在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 随着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逐步深入,选择适宜的生物作为风险评价的指示物成为研究热点.跳虫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土壤污染十分敏感,具有成为土壤环境质量指示生物的良好潜力.目前跳虫在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论文综述了跳虫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对当前跳虫生态毒性测试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跳虫的分子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跳虫在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最后提出了跳虫应用于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所面临的技术障碍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虫 土壤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效应 指示生物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对土壤跳虫的生态毒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轩 张偲 +2 位作者 王光鹏 乔敏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5-531,共7页
将两种跳虫(Folsomia candida和Folsomia fimetaria)暴露在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污染的人工土壤中,利用跳虫存活数量、繁殖数量与回避行为来评价PFOS对跳虫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PFOS对F.candida和F.fimetari... 将两种跳虫(Folsomia candida和Folsomia fimetaria)暴露在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污染的人工土壤中,利用跳虫存活数量、繁殖数量与回避行为来评价PFOS对跳虫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PFOS对F.candida和F.fimetaria急性毒性的LC50(7d)分别为4777和2219mg·kg-1,慢性毒性的EC50(28d)分别为0.13和0.05mg·kg-1。此外,PFOS对两种跳虫回避行为影响的EC50(48h)分别为0.51mg·kg-1(F.candida)和0.31mg·kg-1(F.fimetaria)。分析比较发现,PFOS对跳虫急性死亡率影响很小,但对跳虫的回避行为和繁殖率有显著影响,可用来表征土壤中PFOS的生态毒性,且选用有性生殖的F.fimetaria及其慢性毒性实验来评价土壤中PFOS的毒性相对最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跳虫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回避行为
下载PDF
小兴安岭白桦林土壤跳虫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董炜华 殷秀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对小兴安岭白桦林土壤跳虫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共获土壤跳虫 36. 31只 ,隶属 10科。其中 ,优势科 3科 (节跳虫科、棘跳虫科、球角跳虫科 ) ,占总个体数的 90 . 2 2 %。 1997年所获的土壤跳虫个体数和科数最多。土壤跳虫个体数的月份... 对小兴安岭白桦林土壤跳虫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共获土壤跳虫 36. 31只 ,隶属 10科。其中 ,优势科 3科 (节跳虫科、棘跳虫科、球角跳虫科 ) ,占总个体数的 90 . 2 2 %。 1997年所获的土壤跳虫个体数和科数最多。土壤跳虫个体数的月份动态为 6月 <8月 <10月 ,而科数却以 8月份最多 (10科 )。土壤跳虫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呈递减的变化趋势。各层次随着月份的推移 ,个体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在增加 ,特别是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最大的节跳虫的垂直分布及其时间动态非常符合此规律。土壤跳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一致 ,而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相反。多样性指数的月份动态为 8月 >6月 >10月 ;年际动态为 1997年 >1996年。 1997年 8月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跳虫 动态特征 白桦林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典型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替代品对土壤跳虫的生态毒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偲 张轩 +1 位作者 徐玉新 乔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1-507,共7页
利用土壤模式动物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评价4种PFOS替代产品,包括50%的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简称表面活性剂)、用调聚法合成的三防织物整理剂(含固率23.7%,简称织物三防整理剂)、用电解氟化法合成的C4织物及C6织物三... 利用土壤模式动物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评价4种PFOS替代产品,包括50%的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简称表面活性剂)、用调聚法合成的三防织物整理剂(含固率23.7%,简称织物三防整理剂)、用电解氟化法合成的C4织物及C6织物三防整理剂的生态毒性,目的是为筛选安全高效的PFOS替代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与三防织物整理剂对跳虫急性毒性的LC50(7d)分别为4959和1007mg·kg-1,而C4与C6整理剂对跳虫急性毒性的LC50(7d)均大于5000mg·kg-1;表面活性剂、织物三防整理剂与C4整理剂对跳虫慢性毒性的EC50(28d)分别为0.15、0.12和0.18mg·kg-1,而C6织物三防整理剂对跳虫慢性毒性的EC50(28d)大于1mg·kg-1;4种替代品生态毒性顺序为织物三防整理剂>表面活性剂>C4>C6织物三防整理剂。通过与本实验室PFOS生态毒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除织物三防整理剂,其余3种替代品对跳虫的生态毒性作用均小于PFOS,其中C6整理剂对跳虫的毒性最小,有望成为替代PFOS的环保型织物整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S替代品 跳虫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下载PDF
土栖弹尾虫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元 兰晓萍 邵红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3期6-9,共4页
弹尾虫是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对弹尾虫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特点以及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全球变化等因素对弹尾虫的影响。指出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缺乏长效... 弹尾虫是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对弹尾虫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特点以及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全球变化等因素对弹尾虫的影响。指出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缺乏长效性多因素研究,应采用新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尾虫 全球变化 环境指示作用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土壤跳虫(Folsomia candida)对食物中铜污染物的吸收和排泄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勇 骆永明 +1 位作者 柯欣 孙明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5-400,共6页
重金属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迁移和传递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排泄的动态过程以及相应解毒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弹尾目跳虫(Folsomia candi... 重金属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迁移和传递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排泄的动态过程以及相应解毒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弹尾目跳虫(Folsomia candida)对Cu的吸收-排泄效率实验发现,跳虫体内Cu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r^2=0.8878,F_(1,5)=29.59,P<0.01);跳虫体内Cu含量随排泄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逐渐降低(r^2=0.7836,F_(1,3)=7.13,P<0.01)。跳虫对Cu的吸收-排泄Budget实验表明,只有少量的Cu被跳虫摄取到体内,其中小部分被体内组织消化吸收,大部分则可能通过中肠细胞的褪皮作用和产卵等方式排出体外。可见,褪皮和排卵是跳虫排泄重金属Cu的重要途径,跳虫对Cu具有较低的吸收率(8.13%)和较高的排泄率(57.3%),表明跳虫对Cu可能有较高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弹尾目 跳虫 食物喂养 吸收率 排泄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