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黄艳花 崔忠吉 +3 位作者 欧善生 黄远光 蒙成 李杨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6-1832,共7页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其致病性,观察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和交配型基因(ApMat)的基因序列,鉴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结果】从具有典型西番莲顶枯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真菌,命名为TK2A2CLA6菌株,其孢子与自然发病西番莲枝条上切片观察到的病原菌孢子形态一致,进行顶芽接种致病性测定均能发病,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TK2A2CLA6菌株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正面产生发达且较致密的灰白色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初期为浅黄色,后期中央浅墨色、周围浅黄色,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偶有橙色孢子堆产生;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8.89 mm/d;分生孢子无色,近圆柱状钝圆,另一端钝圆或略细,一般具1~2个油球,大小为(13.03~17.75)μm×(3.75~5.25)μm。对TK2A2CLA6菌株的ITS V1~V4区、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将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多个序列的同源性达100%。以ITS、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TK2A2CLA6菌株与C.siamense LF177和C.siamense JH-Coll001以100%的自展支持率聚为独立的1支,确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致病菌为暹罗炭疽菌。【结论】使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危害广西南宁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番莲 顶枯病 病原菌 多基因鉴定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 广西南宁市
下载PDF
金边露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景超 孙辉 +3 位作者 陈杨帆 何俊烺 马凯生 程东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明确广东省金边露兜(Pandanus pygmaeus)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罹病叶片获得菌株t1.通过致病性测定、菌株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测定,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金边露兜叶斑病的致病菌... 为明确广东省金边露兜(Pandanus pygmaeus)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罹病叶片获得菌株t1.通过致病性测定、菌株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测定,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金边露兜叶斑病的致病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病原菌株t1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8℃,pH 7,可利用各种碳源和氮源;产孢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H 10,连续光照,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纤维素和蛋白胨.黑暗条件下24 h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光照24 h时产孢量最大.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 min.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暹罗炭疽菌引起的金边露兜叶斑病的研究,这将有助于了解该病害生物学特性,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边露兜(Pandanus pygmaeus) 叶斑病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