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Pregnane Glycoside from Dioscorea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1
作者 Hu, K Dong, AJ +2 位作者 Kobayashi, H Iwasaki, S Yao, X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8期739-742,共4页
A new pregnane glycoside hypoglaucin G was isolated from Dioscorea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by bioactivity-guided fractionation, which showed a moderate activity of inducing morphological deformation of the Pyricular... A new pregnane glycoside hypoglaucin G was isolated from Dioscorea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by bioactivity-guided fractionation, which showed a moderate activity of inducing morphological deformation of the Pyricularia oryzae mycelia. The structure of hypoglaucin G was established as 16 beta-(4'-methyl-5'-O-beta-D-glucopyranosyl-pentanoyloxy)-pregn-5-en-3 beta-ol-20-one 3-O-alpha-L-rhamnopyranosyl-(1-->2)-[alpha-L-rhamnopyranosyl-(1-->4)-]-beta-D-glucopyranoside by chemical evidence and spectral analysis, especially by 2D-NMR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glaucin G Dioscorea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yricularia oryzae
全文增补中
Advanced Studies on Rhizoma Dioscoreae Collettii 被引量:2
2
作者 LI Lai-lai MENG Xiao-wei +3 位作者 FAN Ke-tao WANG Yan-yan XIAO Yang WANG Yi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35-240,共6页
Rhizoma Dioscoreae Collettii,is known as Huang Dioscorea collettii,Rhizoma Coptidis Brevisepalae or yellow ginger.It is neutral in nature and bitter in taste which is described to Gan(Liver)meridian,Wei(Stomach)meridi... Rhizoma Dioscoreae Collettii,is known as Huang Dioscorea collettii,Rhizoma Coptidis Brevisepalae or yellow ginger.It is neutral in nature and bitter in taste which is described to Gan(Liver)meridian,Wei(Stomach)meridian and Pangguang(Bladder)meridian.It was oft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hyloid stranguria,gonorrhea,leucorrhagia,rheumatism arthralgia pain,joints disable,and lumbar knee pain syndrome in clin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izoma Dioscoreae collettii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Y clinical application
原文传递
粉萆薢降尿酸作用研究 被引量:55
3
作者 费洪荣 毛幼桦 +2 位作者 朱玮 张檀 尹万伟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270-1272,共3页
目的研究粉萆薢的尿酸清除作用。方法①将70只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龙组,粉萆薢醇提物高、低剂量组和粉萆薢水提物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服0.02mL.g-10.9%氯化钠溶液,其他5组分别灌服苯... 目的研究粉萆薢的尿酸清除作用。方法①将70只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龙组,粉萆薢醇提物高、低剂量组和粉萆薢水提物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服0.02mL.g-10.9%氯化钠溶液,其他5组分别灌服苯溴马龙混悬液0.03 g.kg-1、粉萆薢水提物生药10和20 g.kg-1、粉萆薢醇提物生药10和20 g.kg-1。每日8:00和16:00各给药1次,连续5 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于最后一次给药后0.5 h腹腔注射尿酸钠混悬液制作高尿酸血症模型。并于造模后30,60和120 m in取各组小鼠摘眼球取血,离心分离血清,用尿酸测定试剂盒测定血清中尿酸的量;②将70只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分组方法同上,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服0.9%氯化钠溶液4 mL,其他各组给药量及测定方法同上。测定大鼠血清尿酸浓度。结果高剂量粉萆薢水提物能显著降低小鼠和大鼠血清尿酸含量,其作用效果和阳性药苯溴马龙相当。结论粉萆薢具有一定的抗痛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革薜 尿酸钠 痛风
下载PDF
中药萆薢原植物及商品的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舒光明 陈俊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经调查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商品萆薢及民间习用品的原植物为薯蓣科薯蓣属、百合科菝葜属及肖菝葜属的24种植物。
关键词 萆XIE 原植物 分类学 鉴定
下载PDF
基于RAPD标记的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小芹 郭建林 +3 位作者 周义锋 彭斌 白明明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2-17,共6页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居群及5个粉背薯蓣〔D. collettii var. hypoglauca (Palibin) C. T. Ting et a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对11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用14个寡聚核苷酸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4.71%;粉背薯蓣5个居群多态性条带百分率的变化幅度(81.25%~89.29%)略大于叉蕊薯蓣6个居群(82.00%~84.21%)。粉背薯蓣居群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368 5、0.238 4和0.376 3,叉蕊薯蓣居群间的Ne、h和I分别为1.331 1、0.197 2和0.298 3;叉蕊薯蓣与粉背薯蓣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2 8,基因流(Nm)为3.570 7。二者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3,遗传距离为0.080 9;其中,粉背薯蓣江西庐山居群和叉蕊薯蓣云南丽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远,达0.693 1;叉蕊薯蓣云南蒙自和云南景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仅0.219 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参试的11个居群分成4组,其中,所有的叉蕊薯蓣居群和粉背薯蓣浙江临安居群聚成第1组,粉背薯蓣重庆南川居群和湖南衡山居群聚为第2组,粉背薯蓣湖南永顺居群和江西庐山居群则各自独立成组。研究结果证明,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这2个类群之间为原变种和变种的关系,并存在着变种水平上的分化不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蕊薯蓣 粉背薯蓣 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大理鸢尾和高原鸢尾的花粉形态 被引量:5
6
作者 董晓东 谢航 赵宏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63-64,共2页
大理鸢尾(IrisdaliensisXDDongetYTZhao)是笔者发表的鸢尾植物分类群(董晓东等,1997),因与高原鸢尾(IriscoletiHok.f.)相似,国外有学者认为它是高原鸢尾的一个变种(... 大理鸢尾(IrisdaliensisXDDongetYTZhao)是笔者发表的鸢尾植物分类群(董晓东等,1997),因与高原鸢尾(IriscoletiHok.f.)相似,国外有学者认为它是高原鸢尾的一个变种(Henry,1995)。为弄清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鸢尾 高原鸢尾 花粉形态
下载PDF
粉背薯蓣雄花的形态发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翌 杭悦宇 +3 位作者 王庆亚 吴宝成 王筱璐 赵亚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2,200,共7页
通过田间观察与石蜡切片法,对粉背薯蓣雄花的发生发育进行了形态与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粉背薯蓣雄花为功能上的单性花,花芽分化时雄蕊原基正常启动,随后,3枚雄蕊正常发育,3枚雄蕊退化。成熟雄蕊药隔分叉、变宽呈加厚短叉状,退化雄蕊... 通过田间观察与石蜡切片法,对粉背薯蓣雄花的发生发育进行了形态与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粉背薯蓣雄花为功能上的单性花,花芽分化时雄蕊原基正常启动,随后,3枚雄蕊正常发育,3枚雄蕊退化。成熟雄蕊药隔分叉、变宽呈加厚短叉状,退化雄蕊呈花丝状,顶端分叉或膨大成瘤状。初步分析了花部构件的演变与功能的关系。对粉背薯蓣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观察表明,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1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排列,偶有左右对称型排列,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背薯蓣 形态解剖 退化雄蕊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下载PDF
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学军 单鹏翼 +2 位作者 安瑞金 霍萌 于向慧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27期92-92,96,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旨在为结节性痒疹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2月,将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内服+外治)和对照组(龙胆泻肝汤)各4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无...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旨在为结节性痒疹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2月,将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内服+外治)和对照组(龙胆泻肝汤)各4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无效3例,2例因服药时间长惧药而自动中断治疗,1例继续治疗第2疗程途中痊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萆薢渗湿汤 结节性痒疹 鸦胆子 龙胆泻肝汤
下载PDF
薯蓣皂甙和甙元的研制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文松 刘达雯 +2 位作者 周训清 欧全芬 续俊文 《贵州化工》 1996年第2期14-17,共4页
报道了以贵州产三种薯蓣科植物在常压下制薯蓣皂甙元的方法,提出了贵州产黄山药制薯蓣皂甙元的生产工艺路线建议。
关键词 黄山药 薯蓣皂甙 甙元 糖甙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粉萆薢和绵萆薢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绍刚 《广州化工》 CAS 2014年第2期90-91,130,共3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粉革薜和绵萆薜药材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测定比较两者含量大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Gemini C18(250mm×4.6mm,5μm),甲醇:水(95:5)为流动相,流速:1.0ml Mmin...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粉革薜和绵萆薜药材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测定比较两者含量大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Gemini C18(250mm×4.6mm,5μm),甲醇:水(95:5)为流动相,流速:1.0ml Mmin,检测波长:210nm,对粉、绵萆薜药材中的薯蓣皂苷元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线性范围为0.1205—1.205mg/mL,r=0.9997,平均回收率99.59%,RSD=0.46%(n=5),粉革薜的平均含量为0.4811mg/mL,绵革薜的平均含量为0.1010mg/mL。本实验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可靠,可用于对粉、绵萆薜药材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得出粉革薜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远大于绵革薜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萆薢 绵革薜 薯蓣皂苷元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叉蕊薯蓣和粉背薯蓣根茎中游离氨基酸的比较
11
作者 万金荣 丁志遵 周太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叉蕊薯蓣与其变种粉背薯蓣于游离氨基酸组分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二者的含硫氨基酸蛋氨骏和胱氨骏、杂环氨基酸脯氨酸和色氨酸以及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的含量都很低或未检出,二者中精氨酸含量都比其它氨基酸的含量高得多,天冬氨酸、丝氨... 叉蕊薯蓣与其变种粉背薯蓣于游离氨基酸组分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二者的含硫氨基酸蛋氨骏和胱氨骏、杂环氨基酸脯氨酸和色氨酸以及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的含量都很低或未检出,二者中精氨酸含量都比其它氨基酸的含量高得多,天冬氨酸、丝氨酸及谷氨酸的含量也比较高。此外,粉背薯蓣根茎中绝大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都比叉蕊薯蓣的为高。以上结果与它们根茎中蛋白质氨基酸的分析结果存在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蕊薯蓣 粉背薯蓣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薯蓣和叉蕊薯蓣叶绿体基因组及特异性DNA条形码鉴定序列筛选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双姣 周建国 +6 位作者 李滢 陈新连 吴明丽 孙伟 李永华 宋经元 姚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前期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DNA条形码序列对薯蓣属物种的鉴定效率低.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薯蓣(Dioscorea opposita)和叉蕊薯蓣(D.collettii)叶绿体基因组,完成了其物理图谱绘制,基因组结构特征解析,特异性DNA条形码序列的筛选... 前期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DNA条形码序列对薯蓣属物种的鉴定效率低.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薯蓣(Dioscorea opposita)和叉蕊薯蓣(D.collettii)叶绿体基因组,完成了其物理图谱绘制,基因组结构特征解析,特异性DNA条形码序列的筛选.薯蓣和叉蕊薯蓣叶绿体基因组总长度分别为152963和153870 bp,均包含两个反向重复区(IRs)、一个大单拷贝区(LSC)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4部分.薯蓣和叉蕊薯蓣均含有125个基因,其中包含87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 RNA和8个r RNA.薯蓣和叉蕊薯蓣的GC含量分别为37.04%和37.17%,经多序列比对发现薯蓣属叶绿体基因组中非编码区变异高于保守的蛋白编码区域,LSC区、SSC区变异大于IR区,筛选出了10个潜在的适合作为鉴定薯蓣属植物的特异性DNA条形码序列,其中包括5个蛋白编码基因和5个基因间隔区.系统进化树显示,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也可作为薯蓣属物种鉴定的超级条形码.本研究为薯蓣属系统进化以及物种鉴定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 叉蕊薯蓣 叶绿体基因组 DNA条形码 鉴定
原文传递
萆薢总皂苷对尿酸钠诱导THP-1细胞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李国莺 章维志 +1 位作者 姜璐 陈光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萆薢总皂苷(TSD)对尿酸钠(MSU)诱导THP^-1细胞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SD低、中、高... 目的:研究萆薢总皂苷(TSD)对尿酸钠(MSU)诱导THP^-1细胞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SD低、中、高质量浓度组(1,3,10 mg·L^-1)和秋水仙碱组(0.2 mg·L^-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用400 mg·L^-1MSU刺激6 h,诱导体外炎症反应。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TSD对细胞活力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分泌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及NF-κB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TLR4,NF-κB及IL^-1β前体(Pro-IL^-1β)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 p65的核位移情况。结果:0~32 mg·L^-1TSD对细胞活力基本无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1),通路关键蛋白(TLR4,MyD88及NF-κB)和基因(TLR4,NF-κB及Pro-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30 mg·L^-1TSD可显著下调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分泌(P<0.01),通路关键蛋白(TLR4,MyD88及NF-κB)和基因(TLR4,NF-κB及Pro-IL^-1β)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细胞核内NF-κB p65叠加减少,部分转位至胞浆,抑制NF-κB p65核转位。结论:TSD可能通过下调TLR4,NF-κB及Pro-IL^-1β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萆薢总皂苷 尿酸钠 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TLR/NF-κB)信号通路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高原鸢尾新品种‘月光精灵’
14
作者 邵灵梅 李康 +4 位作者 邱帅 魏建芬 楼建华 李丹青 夏宜平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95-196,共2页
‘月光精灵’是从高原鸢尾(Iris collettii)自然变异中选育出的花色变异新品种。株高23 cm左右。旗瓣、花柱裂片白色(N155D),垂瓣底色白色,中脉白色,须毛状附属物前半部分白色,中间部分淡黄色(13C),后半部分黄色(13A)。花具有淡香,单株... ‘月光精灵’是从高原鸢尾(Iris collettii)自然变异中选育出的花色变异新品种。株高23 cm左右。旗瓣、花柱裂片白色(N155D),垂瓣底色白色,中脉白色,须毛状附属物前半部分白色,中间部分淡黄色(13C),后半部分黄色(13A)。花具有淡香,单株着花2~3朵。花期6月下旬—7月上旬,单朵花期可持续3~5 d。具有植株低矮,耐寒等特性。在西南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可露地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鸢尾 品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