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ree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Landraces Using Agro-morphological and SSR DNA Characterisation
1
作者 Tafadzwanashe Mabhaudhi Albert Thembinkosi Mod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3年第4期265-271,共7页
关键词 SSR引物 地方品种 农业形态 遗传多样性 芋头 表征 评估 分子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Soaking Processes on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Taro(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Flour
2
作者 Imar Djibrine Soudy Laurent Alves de Oliveira +7 位作者 Nicolas Limas Nzouzi Mamadou Godefroy Izzedine Abdelaziz Arada Ousmane Dahab Atteib Djidda Alhadj Alfaroukh Oumar Idriss Bruno Eto Denis Grancher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3期258-263,共6页
A traditional process used by farmers in Chad consists in soaking slice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r in water over a 24-hour period to reduce the acridity of ta... A traditional process used by farmers in Chad consists in soaking slice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r in water over a 24-hour period to reduce the acridity of taro and facilitate cook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soaking on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taro flour using or not using an α-amylase enzyme. The digestion without the enzyme has shown that the soaking processes improve the digestibility of taro flour (from 39.30% for the control sample to 75.11% (after tamarind infusion) and 78.67% (treatment with water) after 24 hours of soaking). Soaking over a 6-hour period and preferentially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btains highly digestible flour (around 95% of digestibility rate after 3 hours of enzymatic dige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SOAKING CORN Zea mays l. Tamarind Tamarindus indica l. In Vitro Di-gestibility AMYlASE
下载PDF
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民族植物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庆典 杨永平 +1 位作者 李颖 周清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中国云南和山东为试点,兼顾其他省区,开展芋〔Colocasiaesculenta(L. )Schott〕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传统栽种芋的菜园和农地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所代替,芋在不同民族家庭中的地位也...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中国云南和山东为试点,兼顾其他省区,开展芋〔Colocasiaesculenta(L. )Schott〕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传统栽种芋的菜园和农地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所代替,芋在不同民族家庭中的地位也从传统作为主食变成蔬菜或杂粮;在山东已形成芋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格局,芋在汉族农家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在云南分布有芋的野生近缘种、半栽培种、栽培品种,种质资源丰富;在山东未发现芋的野生类型,以旱芋类型的多子芋栽培品种为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民间对芋的植物崇拜及植物崇拜文化丢失的速度大大加剧。在古朴的传统食芋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芋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传统知识和朴素的科学内涵,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食芋文化 种质资源 植物崇拜 资源保护
下载PDF
<i>In Vitro</i>Organogenesis of <i>Colocasia esculenta</i>cv. <i>Antiquorum</i>L.
4
作者 Md. Jahangir Hossai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2年第6期709-713,共5页
In vitro organogenesis of an upland species of Colocasia esculenta cv. antiquorum L. wa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explants like meristem and parenchymatous storage tissues with or without anthocyanin layer, f... In vitro organogenesis of an upland species of Colocasia esculenta cv. antiquorum L. wa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explants like meristem and parenchymatous storage tissues with or without anthocyanin layer, four levels of each of Kn, 2,4-D, NAA and BAP and four incubation environments such as: 1) 16 h 3 Kl light intensity + 24°C ± 2°C;2) 24 h dark + 24°C ± 2°C;3) 24 h dark + 30°C ± 3°C and 4) 12 h diffuse light + 30°C ± 3°C. Only meristems showed proliferation with various degree of intensity both at 16 h 3 Kl light + 24°C ± 2°C and 24 h dark + 24°C ± 2°C conditions and poor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Kn + NAA either in light or in the dark. Cultures with NAA + BAP were proliferated very quickly with very high degree of intensity. The cultures under dark did not proliferate for 20 days which upon transfer to light showed high degree of proliferation. Cultures with NAA + BAP formed calluses more pronouncedly at dark than that occurred in the light. Parenchymatous tissues with or without anthocyanin did not proliferate but the tissues with anthocyanin lost pigmentation after 25 - 30 days and turned to grey colour after 50 days while tissues without anthocyanin turned to green colour with shinny pimples indicating that protocorm may be developed. No cultur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30°C ± 3°C) neither survived nor proliferated. The meristems in culture were died within 15 - 20 days while others within 25-30 days. In conclusion, a combination of NAA (0.5 - 3.0 mg/l) and BAP (0.5 - 2.0 mg/l) and an incubation photoperiod of 16 h coupled with temperature of 24°C ± 2°C were found most suitable for in vitro culture of Colocasia esculenta cv. antiquor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OGENESIS Auxin Cytokinin MERISTEM Parenchymatous Storage Tissue In Vitro colocasia esculenta cv. Antiquorum l
下载PDF
Molecular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of Taro Leaf Blight Based on PCR
5
作者 HUANG Weihua YAN Mei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33-35,38,共4页
The present PCR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in order to provide a robust and reliable tool for health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taro and limiting the transmiss... The present PCR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in order to provide a robust and reliable tool for health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taro and limi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the causal organism of taro leaf blight in taro planting regions.The samples were used to extract total DNA and to be detected by PCR with P.colocasiae specific primer pairs PCSP-RL F/PCSP-RL R and PCSP-T F/PCSP-T R,respectively.Distinct fragments of about 200 bp and 240 bp were amplified by PCR using primers PCSP-RL F/PCSP-RL R and PCSP-T F/PCSP-T R,respectively.The analysis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PCR products were found to be 99% identical to sequence of RAS-related protein (Ypt1) and phospho-ribosylanthranilate isomerase (TRP1) in P.colocasiae,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rapid and sensitive developed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P.colocasiae could be used in routine diagnosis and aid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mitigate taro leaf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Taro leaf blight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Molecular detection
下载PDF
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CeSS基因家族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立 殷剑美 +4 位作者 韩晓勇 蒋璐 郭文琦 金林 张培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9-946,共8页
为探索芋淀粉合成机理,本研究从靖江香沙芋中克隆获得了3个芋可溶性淀粉合酶(CeSS)家族基因。3个基因CeSSI、CeSSII、CeSSIII碱基序列全长分别为1932 bp、2409 bp、3606 bp,编码形成3个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质Ce... 为探索芋淀粉合成机理,本研究从靖江香沙芋中克隆获得了3个芋可溶性淀粉合酶(CeSS)家族基因。3个基因CeSSI、CeSSII、CeSSIII碱基序列全长分别为1932 bp、2409 bp、3606 bp,编码形成3个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质CeSSI、CeSSII、CeSSIII与海枣、芦笋、药用稻等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CeSS基因广泛存在于芋的叶片、叶柄、母芋和子芋中。CeSSI和CeSSII的表达水平随芋球茎的发育而显著增加,在种植150 d达到峰值,而CeSSIII在成熟后期(种植180 d)的芋球茎中表达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的芋头产地鉴别方法
7
作者 胡航伟 巩敏 +3 位作者 梁辰 刘凌霄 王亮 刘云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7-303,共7页
分析不同产地芋头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差异,并构建芋头产地溯源的可视化指纹图谱。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法对不同产地芋头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实现样品产地的快速区分,进一步筛选芋头中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 分析不同产地芋头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差异,并构建芋头产地溯源的可视化指纹图谱。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法对不同产地芋头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实现样品产地的快速区分,进一步筛选芋头中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不同产地芋头中,共检测到45个信号峰,鉴定出26种化合物,包括单体和部分化合物的二聚体。主成分分析将芋头分为3类,其中,靖江香沙芋和奉化芋头的挥发性物质较为相似,而与荔浦芋头、沙沟芋头差别很大。异丙醇、2-甲基-乙酸丁酯、辛酸甲酯是区别不同芋头的特征标记物。该方法直观、快速,为地方特色芋头的区分提供了新方法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头 气相离子迁移谱 化学计量学 特征标记物
下载PDF
芋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鉴定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5 位作者 刘义满 叶元英 李双梅 彭静 刘玉平 李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8X期42-46,共5页
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芋属(Colocasia)中种质资源类型最为丰富的滇南芋(C.antiquorum Schott)和芋〔C.esculenta(L.)Schott〕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滇南芋的染色体倍性为2n=2x=28。芋中魁芋的染色体倍性... 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芋属(Colocasia)中种质资源类型最为丰富的滇南芋(C.antiquorum Schott)和芋〔C.esculenta(L.)Schott〕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滇南芋的染色体倍性为2n=2x=28。芋中魁芋的染色体倍性表现为2n=2x=28;多头芋、魁子兼用芋为2n=3x=42;多子芋一般为2n=3x=42,但白芽乌绿柄多子芋为2n=2x=28,另外来自印度的绿柄多子芋也为2n=2x=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芋 染色体倍性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中国芋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1 位作者 叶元英 李双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综述了中国芋种质资源的起源、分布、分类、保存、营养成分、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种质创新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种质资源 中国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营养成分 种质创新 形态学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热风干燥条件制备荔浦香芋全粉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弘坤 王华杰 +1 位作者 王娟 卢晓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56-360,共5页
采用热风干燥法制备荔浦香芋全粉,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感官评价指标整合,以此作为考核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四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对物料粒径、铺料密度、干燥温度、干燥风速等的关键控制因素取值进行优化,拟合出综合感官评价的回归方程... 采用热风干燥法制备荔浦香芋全粉,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感官评价指标整合,以此作为考核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四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对物料粒径、铺料密度、干燥温度、干燥风速等的关键控制因素取值进行优化,拟合出综合感官评价的回归方程,并得到热风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径7.8mm、铺料密度2.6kg/m2、干燥温度72.5℃、风速5.2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浦香芋 热风干燥 层次分析法(AHP) 四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
下载PDF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玉平 柯卫东 +1 位作者 黄新芳 彭静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以芋组培苗为试材 ,研究了蔗糖浓度、激素浓度、光照时间、培养温度、不同大小试管苗 ,不同芋品种类型等因素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及不同基质对试管芋育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诱导试管芋较理想的培养基为MS +蔗糖 8% +BA 1.0mg·... 以芋组培苗为试材 ,研究了蔗糖浓度、激素浓度、光照时间、培养温度、不同大小试管苗 ,不同芋品种类型等因素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及不同基质对试管芋育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诱导试管芋较理想的培养基为MS +蔗糖 8% +BA 1.0mg·L-1+NAA 0 .5mg·L-1,光照 12h/d ,培养温度 30℃ ;试管苗越大越有利于试管芋的形成 ;试管芋可保持其原有的特性 ;基质影响试管芋育苗的成活率 ,4种基质中蛭石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管苗 诱导 育苗 组织培养 培养基
下载PDF
3种类型多子芋生长动态的观察与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8 位作者 李双梅 叶元英 刘义满 刘玉平 彭静 李峰 傅新发 林处发 黄来春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163,共3页
以‘走马羊’(叶柄紫色,芽白色)、‘江汉芋’(叶柄绿色,芽白色)、‘红杆芋’(叶柄乌绿色,芽淡红色)为材料,对3种类型多子芋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江汉芋’熟性最早,‘走马羊’其次,‘红杆芋’最晚;(2)熟性越晚,叶片... 以‘走马羊’(叶柄紫色,芽白色)、‘江汉芋’(叶柄绿色,芽白色)、‘红杆芋’(叶柄乌绿色,芽淡红色)为材料,对3种类型多子芋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江汉芋’熟性最早,‘走马羊’其次,‘红杆芋’最晚;(2)熟性越晚,叶片生长速度越快;(3)分株出现的早晚是子芋形成早晚的标志,分株数量反映了不同类型品种的分蘖特性,与子芋数及子芋与孙芋的总数不呈正相关;(4)球茎发育过程中,各级球茎干物质积累存在库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芋 生长动态 熟性 生长速度 分蘖特性
下载PDF
多子芋3个品种群球茎质量和数量的差异显著性及变异性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7 位作者 李峰 叶元英 李双梅 刘玉平 彭静 刘义满 傅新发 黄来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3-78,共6页
多子芋3个品种群在水旱生态环境中的栽培比较试验表明:(1)多子芋在旱生环境中的单株母芋质量、单株子芋质量、单株孙芋质量、单株子芋孙芋总质量、单个子芋平均质量、单个孙芋平均质量、单个子芋孙芋平均质量都显著地高于在水生环境中... 多子芋3个品种群在水旱生态环境中的栽培比较试验表明:(1)多子芋在旱生环境中的单株母芋质量、单株子芋质量、单株孙芋质量、单株子芋孙芋总质量、单个子芋平均质量、单个孙芋平均质量、单个子芋孙芋平均质量都显著地高于在水生环境中的相应值,而单株子芋数量、单株孙芋数量、单株子芋孙芋总数量、单个曾孙芋平均质量差异不显著,仅单株曾孙芋质量和单株曾孙芋数量表现为水生环境极显著地高于旱生环境。因此,多子芋以旱栽为宜。(2)在品种群间,单株球茎质量和单株球茎数量在旱生环境中的差异较小,而在水生环境中的差异较大。红紫柄品种群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性最强,绿柄品种群的适应性最弱。无论是在水生环境还是在旱生环境,品种群间同级别单个球茎质量的差异都不显著。(3)品种群间单株球茎质量、单株球茎数量、品种群内单个球茎质量的变异系数在水旱生态环境中,一般都表现为曾孙芋>孙芋>子芋,水生环境>旱生环境,单株球茎质量>单株球茎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芋 品种群 差异显著性 变异性
下载PDF
江西铅山红芽芋再生苗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尹明华 洪森荣 +3 位作者 王艾平 林国卫 王爱斌 柯维忠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53-2060,共8页
通过RAPD分子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来分析和检测江西铅山红芽芋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为其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和试管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江西铅山红芽芋9种再生苗与对照组的第1个主峰对应的荧光强度值和第... 通过RAPD分子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来分析和检测江西铅山红芽芋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为其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和试管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江西铅山红芽芋9种再生苗与对照组的第1个主峰对应的荧光强度值和第2个峰所对应的荧光强度无显著变化。通过20条随机引物对江西铅山红芽芋9种再生苗与对照组进行RAPD扩增。扩增出来的片段大小为200~3 000 bp,20条引物的扩增位点数分别为12,10,7,8,9,14,9,14,10,8,10,10,10,10,11,8,9,10,8,15,共获得202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获得10.1个位点,其中160个为可重复的多态性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数为8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9.21%。用NTsys2.10软件对9种再生苗与对照组进行聚类分析,9种再生苗与对照组分成了两类,一类只有1种,即愈伤组织再生苗,另一类包括8种再生苗和对照组。表明愈伤组织再生苗与其他8种再生苗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而其他8种再生苗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铅山红芽芋 再生苗 遗传稳定性 RAPD分析 细胞流式术检测
下载PDF
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森荣 尹明华 王艾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38,共6页
探索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的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为其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植物组织培养和单因子试验的方法。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较佳程序为:约0.2 g胚性愈伤组织... 探索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的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为其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植物组织培养和单因子试验的方法。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较佳程序为:约0.2 g胚性愈伤组织在25℃下转入MS+2 mg·L-1TDZ+1 mg·L-1NAA+0.5 mmol·L-1蔗糖的培养基中,于14 h·d-1光周期下预培养3 d后用MS+2 mmol·L-1甘油+0.4 mmol·L-1蔗糖在25℃下装载20min,然后用PVS2在0℃下脱水40 min,吸取5滴PVS2到铝箔条上,将脱水后的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块转到铝箔条上的PVS2液滴里。附有胚性愈伤组织块的铝箔条在液氮里蘸一下,然后迅速将其转入2 mL装满液氮的冷冻管中,再投入液氮保存1 d。从液氮中取出冷冻管中的铝箔条,浸入用40℃温水预热过的洗涤液(MS+2 mg·L-1TDZ+1 mg·L-1NAA+1.2 mmol·L-1蔗糖)中,使胚性愈伤组织块从铝箔条上脱落下来,然后再将胚性愈伤组织块转入新鲜的洗涤液中洗涤3次,每次10 min。洗涤后转入MS+2 mg·L-1TDZ+1 mg·L-1NAA固体培养基上,先暗培养7 d再转到14 h·d-1光周期中培养。30 d后将分化出的胚状体再次转入MS+2 mg·L-1TDZ+1 mg·L-1NAA固体培养基上可再生完整植株。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的平均成活率约为80%。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冻后再生苗没有发生形态学、生理学和细胞学的变异。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可以保证其遗传资源的稳定性,为江西铅山红芽芋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铅山 红芽芋 胚性愈伤组织 小滴玻璃化法 超低温保存
下载PDF
红芽芋驯化苗对盐胁迫的光合及生理响应 被引量:12
16
作者 洪森荣 尹明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99-2506,共8页
为探讨江西铅山红芽芋的耐盐机制,以其组培移栽驯化苗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其生物量积累、光合特性、荧光特性等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芽芋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在低盐胁迫下(50mmol·L^-1)得到显著促进,而在... 为探讨江西铅山红芽芋的耐盐机制,以其组培移栽驯化苗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其生物量积累、光合特性、荧光特性等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芽芋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在低盐胁迫下(50mmol·L^-1)得到显著促进,而在高盐胁迫下(100~250mmol·L^-1)受到显著抑制。(2)低盐胁迫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瞬时羧化效率(CUE)比对照(0mmol·L^-1)显著增加,细胞间CO2浓度(Ci)比对照显著下降,蒸腾速率(Tr)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盐胁迫幼苗的Pn,Ls、WUE、CUE和Gs较对照显著下降,Ci比对照显著增加。(3)低盐胁迫幼苗的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比对照显著增加,初始荧光(F0)较对照显著下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高盐胁迫幼苗的F0,Fm,Fv/Fm、Fv/F0、ФPSⅡ、Fv’/Fm’和qp均较对照显著下降,NPQ比对照显著增加。(4)各盐胁迫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先升后降,并以低盐下最高;可溶性总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相对值在低盐胁迫下无显著变化,而在高盐下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在低盐胁迫下无显著变化,而在高盐胁迫后开始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江西铅山红芽芋移栽驯化苗的耐盐阈值为50mmol·L^-1,其能够诱导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主要保护酶活性,稳定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加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提高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维持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有效启动非辐射热能量耗散机制来保护了光合机构,最终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铅山红芽芋 移栽驯化苗 盐胁迫 光合和生理响应
下载PDF
香芋淀粉糊的特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赖俐超 张丰如 李红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88,共3页
研究了糊浓度、温度、回转速度、pH和盐等因素对香芋淀粉糊粘度的影响 ,测定了香芋淀粉糊的透光率、冻融性、凝沉性和抗霉菌能力等性质。结果表明 ,香芋淀粉糊具有透明度低 ,冻融稳定性差 ,沉降性好等性质。在酸性条件下 ,淀粉糊粘度迅... 研究了糊浓度、温度、回转速度、pH和盐等因素对香芋淀粉糊粘度的影响 ,测定了香芋淀粉糊的透光率、冻融性、凝沉性和抗霉菌能力等性质。结果表明 ,香芋淀粉糊具有透明度低 ,冻融稳定性差 ,沉降性好等性质。在酸性条件下 ,淀粉糊粘度迅速下降 ;在中性条件下 ,糊粘度最高。不同的盐对淀粉糊的影响不同 ,其中硼砂和一些过渡金属盐的存在使糊粘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糊 糊粘度 香芋 冻融稳定性 特性 霉菌 性质 浓度 温度 透光率
下载PDF
荔浦芋疫病病原鉴定及原生质体制备(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伟清 何芳练 +9 位作者 江文 高美萍 张尚文 王艳 韦绍龙 蒋慧萍 陈丽娟 闭志强 欧昆鹏 颜梅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61-1866,共6页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浦芋 疫病 芋疫霉菌 鉴定 原生质体
下载PDF
芋脱毒苗的组培快繁及田间试验 被引量:19
19
作者 柏新富 蒋小满 +1 位作者 毕可华 李明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以莱阳孤芋为材料 ,研究了其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及快繁技术 .通过酶联免疫检测和电镜观察证实 ,经 3次茎尖剥离培养所得试管苗已脱去芋花叶病毒 .脱毒试管苗在MS +ρ(BA) 1.0mgL-1+ρ(NAA) 0 .2mgL-1的培养基中培养 ,月增殖系数为 5 .... 以莱阳孤芋为材料 ,研究了其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及快繁技术 .通过酶联免疫检测和电镜观察证实 ,经 3次茎尖剥离培养所得试管苗已脱去芋花叶病毒 .脱毒试管苗在MS +ρ(BA) 1.0mgL-1+ρ(NAA) 0 .2mgL-1的培养基中培养 ,月增殖系数为 5 .6 ;而培养基MS +ρ(NAA) 0 .0 5~ 0 .1mgL-1+ρ(BA) 0 .15mgL-1,不仅适于芋试管苗的生根 ,还有利于分化成苗 .田间试验证明 ,脱毒试管苗定植于网室后 ,植株生长旺盛 ,球茎数量多 ,平均每株 2 9.1个 .两年的小区对比试验表明 ,脱毒种芋在球茎数量和产量上分别比CK增加 37.6 %~ 6 2 .6 %和 2 0 .2 %~ 40 .0 %,商品芋数增加 44 .1%~ 6 7.6 %.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脱病毒 田间试验 快速繁殖 脱毒苗
下载PDF
多子芋叶柄及芽色的多样性及芋形观察 被引量:19
20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4 位作者 叶元英 李双梅 彭静 刘玉平 李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15,共3页
介绍了多子芋种质资源叶柄及芽色的多样性 ,总结了多子芋的叶柄颜色及芽色的对应关系及芋形的一般规律。叶柄为绿色或紫色时 ,芽为白色 ;叶柄为乌绿色时 ,芽为淡红色。叶柄紫色类的子孙芋芋形最好 ,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少 ;叶柄绿色类和... 介绍了多子芋种质资源叶柄及芽色的多样性 ,总结了多子芋的叶柄颜色及芽色的对应关系及芋形的一般规律。叶柄为绿色或紫色时 ,芽为白色 ;叶柄为乌绿色时 ,芽为淡红色。叶柄紫色类的子孙芋芋形最好 ,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少 ;叶柄绿色类和叶柄乌绿色类的子孙芋芋形较叶柄紫色类差 ,其中 ,叶柄绿色类的子芋芋形一般为头大尾小的卵圆形 ,表皮棕毛较多 ;叶柄乌绿色类的子芋一般为长卵圆形至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较多。 3种类型的孙芋一般为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少。芋形指数基本上反映了芋的实际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多子芋 叶柄色 芽色 芋形指数 种质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