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ree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Landraces Using Agro-morphological and SSR DNA Characterisation
1
作者 Tafadzwanashe Mabhaudhi Albert Thembinkosi Mod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3年第4期265-271,共7页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s an important underutilised crop in South Africa, East Africa and Indonesia. Three taro landraces, namely, Dumbe Lomfula (wild), KwaNgwanase and Umbumbulu, were collected fro...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s an important underutilised crop in South Africa, East Africa and Indonesia. Three taro landraces, namely, Dumbe Lomfula (wild), KwaNgwanase and Umbumbulu,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locations in KwaZulu-Natal (KZN), South Africa, and planted at two locations, Pietermaritzburg (KZN) and Roodeplaat, Pretoria. Ag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vegetative and corm characteristics were done four months after planting and at harvest, respectively. Sampling for DNA fingerprinting using five SSR primers was done using leaf material four months after planting. Ag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was useful in show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ild landrace and the two cultivated landraces, 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of dasheen and eddoe types. SSR primer characterisation showed that despite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the wild Dumbe Lomfula and Umbumbulu landraces were closely related but different from the KwaNgwanase landrace. Although landraces showed great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his did not necessarily imply genetic vari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SSR primers are more useful for characterising taro landr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morphology characterisation DNA LANDRACES SSR primers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geneticdiversity.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Soaking Processes on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Taro(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Flour
2
作者 Imar Djibrine Soudy Laurent Alves de Oliveira +7 位作者 Nicolas Limas Nzouzi Mamadou Godefroy Izzedine Abdelaziz Arada Ousmane Dahab Atteib Djidda Alhadj Alfaroukh Oumar Idriss Bruno Eto Denis Grancher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3期258-263,共6页
A traditional process used by farmers in Chad consists in soaking slice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r in water over a 24-hour period to reduce the acridity of ta... A traditional process used by farmers in Chad consists in soaking slices of taro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r in water over a 24-hour period to reduce the acridity of taro and facilitate cook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soaking on the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taro flour using or not using an α-amylase enzyme. The digestion without the enzyme has shown that the soaking processes improve the digestibility of taro flour (from 39.30% for the control sample to 75.11% (after tamarind infusion) and 78.67% (treatment with water) after 24 hours of soaking). Soaking over a 6-hour period and preferentially in tamarind infusion or in corn solution obtains highly digestible flour (around 95% of digestibility rate after 3 hours of enzymatic dige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SOAKING CORN Zea mays L. Tamarind Tamarindus indica L. In Vitro Di-gestibility AMYLASE
下载PDF
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民族植物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庆典 杨永平 +1 位作者 李颖 周清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中国云南和山东为试点,兼顾其他省区,开展芋〔Colocasiaesculenta(L. )Schott〕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传统栽种芋的菜园和农地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所代替,芋在不同民族家庭中的地位也...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中国云南和山东为试点,兼顾其他省区,开展芋〔Colocasiaesculenta(L. )Schott〕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传统栽种芋的菜园和农地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所代替,芋在不同民族家庭中的地位也从传统作为主食变成蔬菜或杂粮;在山东已形成芋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格局,芋在汉族农家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在云南分布有芋的野生近缘种、半栽培种、栽培品种,种质资源丰富;在山东未发现芋的野生类型,以旱芋类型的多子芋栽培品种为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民间对芋的植物崇拜及植物崇拜文化丢失的速度大大加剧。在古朴的传统食芋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芋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传统知识和朴素的科学内涵,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食芋文化 种质资源 植物崇拜 资源保护
下载PDF
不同红芽芋地方品种新鲜子芋自然富集元素能力的鉴定与评价
4
作者 陈涵 肖敏 +4 位作者 程建峰 邓文峰 邓锦明 胡润雨 黄英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7-883,共17页
【目的】红芽芋为典型的多子芋类型,品质风味居芋类之首,是老幼皆宜和药食兼优的滋补佳品。阐明红芽芋子芋自然富集元素能力的基因型间差异,筛选出高富集有益元素且低富集有害元素的地方品种,为高产优质营养安全红芽芋地方品种的遗传改... 【目的】红芽芋为典型的多子芋类型,品质风味居芋类之首,是老幼皆宜和药食兼优的滋补佳品。阐明红芽芋子芋自然富集元素能力的基因型间差异,筛选出高富集有益元素且低富集有害元素的地方品种,为高产优质营养安全红芽芋地方品种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方法】以21个在不同原产地广泛种植的红芽芋地方品种为材料,统一种植在同一块大田,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其新鲜子芋中有益元素[镁(Mg)、铁(Fe)、锌(Zn)、硒(Se)]和有害元素[镉(Cd)、铬(Cr)、铅(Pb)、汞(Hg)和砷(As)]的含量及累积量,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熵权优劣解距离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自然富集元素能力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结果】不同红芽芋地方品种的新鲜子芋产量存在巨大差异,最高的HY09(浙江嘉兴)为最低的HY10(云南昆明)的4.5倍。不同红芽芋地方品种新鲜子芋自然富集元素能力(含量及累积量)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同一红芽芋地方品种新鲜子芋的不同有益和有害元素含量及累积量间还是不同红芽芋地方品种新鲜子芋的同一有益和有害元素含量及累积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有益元素中,以镁含量及累积量最高,其次为铁和锌,硒极低;但品种间的锌含量及累积量的差异最大,铁和硒次之,镁差异最小。有害元素中,以镉含量及累积量最高,汞最低,铬的品种间差异最大,砷的品种间差异最小。红芽芋地方品种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对Mg的富集中等,对其他元素的富集能力极小。红芽芋新鲜子芋中的Se与Fe、Cr、Hg和As,Fe与Zn、Cr、Hg和As,Zn与Cr、Hg和As,Mg与Cd,Cr与As和Hg及Hg与As间的含量及累积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分析显示,不同红芽芋新鲜子芋天然富集元素能力的可分为高、中和低三类,高富集能力的品种是HY14(湖南永州),中等富集能力的品种是HY04(江苏无锡)和HY20(江西赣州),其他均为低富集能力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芽芋 富集 元素 基因型差异 鉴定与评价
下载PDF
多子芋种质资源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鉴定评价与优异种质筛选
5
作者 黄新芳 孙亚林 +17 位作者 杨英楠 柯卫东 彭静 董红霞 刘玉平 李峰 李双梅 朱红莲 刘义满 黄来春 李明华 周凯 匡晶 刘正位 王芸 钟兰 季群 王直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98,共7页
从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中选择62份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多子芋种质资源,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优异种质资源筛选。结果表明,白芽多子芋的株高、生育期、单个子孙芋质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均低于红芽多子... 从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中选择62份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多子芋种质资源,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优异种质资源筛选。结果表明,白芽多子芋的株高、生育期、单个子孙芋质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均低于红芽多子芋,而叶面积、分株数量、母芋质量、子孙芋质量、球茎总质量、商品芋质量、子孙芋数量均高于红芽多子芋。生育期与株高、母芋质量、单个子孙芋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株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面积、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子孙芋数量呈显著负相关。株高、叶面积、子孙芋质量、球茎总质量、商品芋质量间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与子孙芋质量、球茎总质量、商品芋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个子孙芋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10份,其中包含3份特异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芋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鉴定评价 筛选
下载PDF
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CeSS基因家族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立 殷剑美 +4 位作者 韩晓勇 蒋璐 郭文琦 金林 张培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9-946,共8页
为探索芋淀粉合成机理,本研究从靖江香沙芋中克隆获得了3个芋可溶性淀粉合酶(CeSS)家族基因。3个基因CeSSI、CeSSII、CeSSIII碱基序列全长分别为1932 bp、2409 bp、3606 bp,编码形成3个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质Ce... 为探索芋淀粉合成机理,本研究从靖江香沙芋中克隆获得了3个芋可溶性淀粉合酶(CeSS)家族基因。3个基因CeSSI、CeSSII、CeSSIII碱基序列全长分别为1932 bp、2409 bp、3606 bp,编码形成3个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质CeSSI、CeSSII、CeSSIII与海枣、芦笋、药用稻等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CeSS基因广泛存在于芋的叶片、叶柄、母芋和子芋中。CeSSI和CeSSII的表达水平随芋球茎的发育而显著增加,在种植150 d达到峰值,而CeSSIII在成熟后期(种植180 d)的芋球茎中表达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Molecular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of Taro Leaf Blight Based on PCR
7
作者 HUANG Weihua YAN Mei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33-35,38,共4页
The present PCR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in order to provide a robust and reliable tool for health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taro and limiting the transmiss... The present PCR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in order to provide a robust and reliable tool for healthy seedling production of taro and limi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the causal organism of taro leaf blight in taro planting regions.The samples were used to extract total DNA and to be detected by PCR with P.colocasiae specific primer pairs PCSP-RL F/PCSP-RL R and PCSP-T F/PCSP-T R,respectively.Distinct fragments of about 200 bp and 240 bp were amplified by PCR using primers PCSP-RL F/PCSP-RL R and PCSP-T F/PCSP-T R,respectively.The analysis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PCR products were found to be 99% identical to sequence of RAS-related protein (Ypt1) and phospho-ribosylanthranilate isomerase (TRP1) in P.colocasiae,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rapid and sensitive developed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P.colocasiae could be used in routine diagnosis and aid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mitigate taro leaf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Taro leaf blight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Molecular detection
下载PDF
中国芋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1 位作者 叶元英 李双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综述了中国芋种质资源的起源、分布、分类、保存、营养成分、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种质创新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研究进展 种质资源 中国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营养成分 种质创新 形态学
下载PDF
试管芋诱导的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玉平 柯卫东 +1 位作者 黄新芳 彭静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以芋组培苗为试材 ,研究了蔗糖浓度、激素浓度、光照时间、培养温度、不同大小试管苗 ,不同芋品种类型等因素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及不同基质对试管芋育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诱导试管芋较理想的培养基为MS +蔗糖 8% +BA 1.0mg·... 以芋组培苗为试材 ,研究了蔗糖浓度、激素浓度、光照时间、培养温度、不同大小试管苗 ,不同芋品种类型等因素对试管芋诱导的影响及不同基质对试管芋育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诱导试管芋较理想的培养基为MS +蔗糖 8% +BA 1.0mg·L-1+NAA 0 .5mg·L-1,光照 12h/d ,培养温度 30℃ ;试管苗越大越有利于试管芋的形成 ;试管芋可保持其原有的特性 ;基质影响试管芋育苗的成活率 ,4种基质中蛭石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管苗 诱导 育苗 组织培养 培养基
下载PDF
香芋淀粉糊的特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赖俐超 张丰如 李红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88,共3页
研究了糊浓度、温度、回转速度、pH和盐等因素对香芋淀粉糊粘度的影响 ,测定了香芋淀粉糊的透光率、冻融性、凝沉性和抗霉菌能力等性质。结果表明 ,香芋淀粉糊具有透明度低 ,冻融稳定性差 ,沉降性好等性质。在酸性条件下 ,淀粉糊粘度迅... 研究了糊浓度、温度、回转速度、pH和盐等因素对香芋淀粉糊粘度的影响 ,测定了香芋淀粉糊的透光率、冻融性、凝沉性和抗霉菌能力等性质。结果表明 ,香芋淀粉糊具有透明度低 ,冻融稳定性差 ,沉降性好等性质。在酸性条件下 ,淀粉糊粘度迅速下降 ;在中性条件下 ,糊粘度最高。不同的盐对淀粉糊的影响不同 ,其中硼砂和一些过渡金属盐的存在使糊粘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糊 糊粘度 香芋 冻融稳定性 特性 霉菌 性质 浓度 温度 透光率
下载PDF
芋脱毒苗的组培快繁及田间试验 被引量:19
11
作者 柏新富 蒋小满 +1 位作者 毕可华 李明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以莱阳孤芋为材料 ,研究了其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及快繁技术 .通过酶联免疫检测和电镜观察证实 ,经 3次茎尖剥离培养所得试管苗已脱去芋花叶病毒 .脱毒试管苗在MS +ρ(BA) 1.0mgL-1+ρ(NAA) 0 .2mgL-1的培养基中培养 ,月增殖系数为 5 .... 以莱阳孤芋为材料 ,研究了其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及快繁技术 .通过酶联免疫检测和电镜观察证实 ,经 3次茎尖剥离培养所得试管苗已脱去芋花叶病毒 .脱毒试管苗在MS +ρ(BA) 1.0mgL-1+ρ(NAA) 0 .2mgL-1的培养基中培养 ,月增殖系数为 5 .6 ;而培养基MS +ρ(NAA) 0 .0 5~ 0 .1mgL-1+ρ(BA) 0 .15mgL-1,不仅适于芋试管苗的生根 ,还有利于分化成苗 .田间试验证明 ,脱毒试管苗定植于网室后 ,植株生长旺盛 ,球茎数量多 ,平均每株 2 9.1个 .两年的小区对比试验表明 ,脱毒种芋在球茎数量和产量上分别比CK增加 37.6 %~ 6 2 .6 %和 2 0 .2 %~ 40 .0 %,商品芋数增加 44 .1%~ 6 7.6 %.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脱病毒 田间试验 快速繁殖 脱毒苗
下载PDF
芋种质资源染色体倍性鉴定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5 位作者 刘义满 叶元英 李双梅 彭静 刘玉平 李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8X期42-46,共5页
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芋属(Colocasia)中种质资源类型最为丰富的滇南芋(C.antiquorum Schott)和芋〔C.esculenta(L.)Schott〕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滇南芋的染色体倍性为2n=2x=28。芋中魁芋的染色体倍性... 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芋属(Colocasia)中种质资源类型最为丰富的滇南芋(C.antiquorum Schott)和芋〔C.esculenta(L.)Schott〕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滇南芋的染色体倍性为2n=2x=28。芋中魁芋的染色体倍性表现为2n=2x=28;多头芋、魁子兼用芋为2n=3x=42;多子芋一般为2n=3x=42,但白芽乌绿柄多子芋为2n=2x=28,另外来自印度的绿柄多子芋也为2n=2x=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芋 染色体倍性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多子芋叶柄及芽色的多样性及芋形观察 被引量:20
13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4 位作者 叶元英 李双梅 彭静 刘玉平 李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15,共3页
介绍了多子芋种质资源叶柄及芽色的多样性 ,总结了多子芋的叶柄颜色及芽色的对应关系及芋形的一般规律。叶柄为绿色或紫色时 ,芽为白色 ;叶柄为乌绿色时 ,芽为淡红色。叶柄紫色类的子孙芋芋形最好 ,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少 ;叶柄绿色类和... 介绍了多子芋种质资源叶柄及芽色的多样性 ,总结了多子芋的叶柄颜色及芽色的对应关系及芋形的一般规律。叶柄为绿色或紫色时 ,芽为白色 ;叶柄为乌绿色时 ,芽为淡红色。叶柄紫色类的子孙芋芋形最好 ,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少 ;叶柄绿色类和叶柄乌绿色类的子孙芋芋形较叶柄紫色类差 ,其中 ,叶柄绿色类的子芋芋形一般为头大尾小的卵圆形 ,表皮棕毛较多 ;叶柄乌绿色类的子芋一般为长卵圆形至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较多。 3种类型的孙芋一般为卵圆形 ,且表皮棕毛少。芋形指数基本上反映了芋的实际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多子芋 叶柄色 芽色 芋形指数 种质资源
下载PDF
芋组培脱病毒技术及其增产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柏新富 蒋小满 +1 位作者 毕可华 赵建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4期48-51,共4页
试验研究了莱阳孤芋茎尖培养脱毒技术及脱毒芋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 ,茎尖大小在0 3~ 0 5mm时 ,成活率在 80 %以上 ,适宜茎尖分化的培养基为MS +BA 1 0mg/L +NAA 0 2mg/L +Spm 2 0mg/L。 3次剥离茎尖培养所得试管苗经酶联免疫检测... 试验研究了莱阳孤芋茎尖培养脱毒技术及脱毒芋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 ,茎尖大小在0 3~ 0 5mm时 ,成活率在 80 %以上 ,适宜茎尖分化的培养基为MS +BA 1 0mg/L +NAA 0 2mg/L +Spm 2 0mg/L。 3次剥离茎尖培养所得试管苗经酶联免疫检测及电镜观察显示 ,已不带芋花叶病毒。脱毒试管苗定植后 ,植株生长旺盛 ,后代球茎数量达每株 31 2个。小区对比试验表明 ,脱毒原原种芋、原种芋可使球茎数量比对照增加 37 0 %~ 5 2 5 % ,同时使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芋产量分别增加 2 0 2 %~ 4 3 9%和 4 9 9%~ 7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培脱病毒技术 增产效益 茎尖培养 产量
下载PDF
芋氮磷钾吸收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佳 王必武 +6 位作者 黄立强 吴惠生 张德才 喻霞 郑兴飞 胡中立 刁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4期3562-3565,共4页
采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显色法、火焰光度计法对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的两个品种各器官中的氮、磷、钾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芋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幼苗期,氮磷钾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芋的叶片和叶柄中,氮... 采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显色法、火焰光度计法对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的两个品种各器官中的氮、磷、钾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芋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幼苗期,氮磷钾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芋的叶片和叶柄中,氮以叶片中居多,钾以叶柄中居多;从发棵期开始,氮磷钾主要分配在芋的球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吸收分配
下载PDF
3种类型多子芋生长动态的观察与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8 位作者 李双梅 叶元英 刘义满 刘玉平 彭静 李峰 傅新发 林处发 黄来春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163,共3页
以‘走马羊’(叶柄紫色,芽白色)、‘江汉芋’(叶柄绿色,芽白色)、‘红杆芋’(叶柄乌绿色,芽淡红色)为材料,对3种类型多子芋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江汉芋’熟性最早,‘走马羊’其次,‘红杆芋’最晚;(2)熟性越晚,叶片... 以‘走马羊’(叶柄紫色,芽白色)、‘江汉芋’(叶柄绿色,芽白色)、‘红杆芋’(叶柄乌绿色,芽淡红色)为材料,对3种类型多子芋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江汉芋’熟性最早,‘走马羊’其次,‘红杆芋’最晚;(2)熟性越晚,叶片生长速度越快;(3)分株出现的早晚是子芋形成早晚的标志,分株数量反映了不同类型品种的分蘖特性,与子芋数及子芋与孙芋的总数不呈正相关;(4)球茎发育过程中,各级球茎干物质积累存在库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芋 生长动态 熟性 生长速度 分蘖特性
下载PDF
荔浦芋疫病病原鉴定及原生质体制备(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伟清 何芳练 +9 位作者 江文 高美萍 张尚文 王艳 韦绍龙 蒋慧萍 陈丽娟 闭志强 欧昆鹏 颜梅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61-1866,共6页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浦芋 疫病 芋疫霉菌 鉴定 原生质体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槟榔芋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珠政 李永平 +2 位作者 林珲 张瑞珠 温庆放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槟榔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早播种促进槟榔芋生长,同期单株叶片数可增加1.7~1.9张,播种期相差10 d以上,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提早播种可提高品质,达到早熟优质。
关键词 槟榔芋 播种期 生长特征 产量
下载PDF
多子芋3个品种群球茎质量和数量的差异显著性及变异性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新芳 柯卫东 +7 位作者 李峰 叶元英 李双梅 刘玉平 彭静 刘义满 傅新发 黄来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3-78,共6页
多子芋3个品种群在水旱生态环境中的栽培比较试验表明:(1)多子芋在旱生环境中的单株母芋质量、单株子芋质量、单株孙芋质量、单株子芋孙芋总质量、单个子芋平均质量、单个孙芋平均质量、单个子芋孙芋平均质量都显著地高于在水生环境中... 多子芋3个品种群在水旱生态环境中的栽培比较试验表明:(1)多子芋在旱生环境中的单株母芋质量、单株子芋质量、单株孙芋质量、单株子芋孙芋总质量、单个子芋平均质量、单个孙芋平均质量、单个子芋孙芋平均质量都显著地高于在水生环境中的相应值,而单株子芋数量、单株孙芋数量、单株子芋孙芋总数量、单个曾孙芋平均质量差异不显著,仅单株曾孙芋质量和单株曾孙芋数量表现为水生环境极显著地高于旱生环境。因此,多子芋以旱栽为宜。(2)在品种群间,单株球茎质量和单株球茎数量在旱生环境中的差异较小,而在水生环境中的差异较大。红紫柄品种群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性最强,绿柄品种群的适应性最弱。无论是在水生环境还是在旱生环境,品种群间同级别单个球茎质量的差异都不显著。(3)品种群间单株球茎质量、单株球茎数量、品种群内单个球茎质量的变异系数在水旱生态环境中,一般都表现为曾孙芋>孙芋>子芋,水生环境>旱生环境,单株球茎质量>单株球茎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芋 品种群 差异显著性 变异性
下载PDF
荔蒲芋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伯林 高成伟 黄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81-84,共4页
以荔蒲芋球茎上的萌芽或芽鳞片为外植体,在含有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较易诱导出丛生芽和愈伤组织,丛生芽在液体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可产生大量无根小苗,激素配比对繁殖系数影响较大,以6BA20mg/L和NAA00... 以荔蒲芋球茎上的萌芽或芽鳞片为外植体,在含有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较易诱导出丛生芽和愈伤组织,丛生芽在液体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可产生大量无根小苗,激素配比对繁殖系数影响较大,以6BA20mg/L和NAA005mg/L的配比最适合继代增殖,无根小苗在含有NAA10mg/L的1/2MS培养基中诱导15d即可生根形成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蒲芋 组织培养 激素 天南星科 培养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