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ileal heterotopic pancreas in a patient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A case report 被引量:2
1
作者 Sang Hwa Lee Wook Youn Kim +1 位作者 Dae-Yong Hwang Hye Seung H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5期7916-7920,共5页
We report a case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 originating from the ileal heterotopic pancreas in a patient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A 49-year-old woman had a past his... We report a case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 originating from the ileal heterotopic pancreas in a patient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A 49-year-old woman had a past history of total colectomy and total hysterectomy with 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due to colonic adenocarcinoma and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11 years ago. Her parents died from colonic adenocarcinoma and her sister died from colonic adenocarcinoma and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The clinician found an ileal mass with necrotic change and the mass increased in size from 1.7 cm to 2.2 cm during the past 2 years on computed tomography. It was surgically resected. Microscopically, the ileal mass showed heterotopic pancreas with IPMN high grade dysplasia.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positive reactivity for MLH1/PMS2 and negative reactivity for MSH2/MSH6.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IPMN originating from the ileal heterotopic pancreas in a patient with HNPCC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s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PANCREATIC neoplasms CHORISTOMA
下载PDF
Clinical features and hMSH2/hMLH1 germ-line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6
2
作者 SHEN Xuan-san ZHAO Bo WANG Zhen-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265-1268,共4页
Background At least five mismatch repair (MMR) genes, including hMSH2, hMLH1, hPMS, hPMS2, and hMSH6/GTBP, are associated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More than 90% of families with HNPC... Background At least five mismatch repair (MMR) genes, including hMSH2, hMLH1, hPMS, hPMS2, and hMSH6/GTBP, are associated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More than 90% of families with HNPCC harbor the hMSH2and hMLH1 gene mutations. We ha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NPCC among Chinese patients and report the results of screening for mutations in the hMSH2 and hMLH1 genes. Methods The data concerning gender, site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age at diagnosis, history of synchronous and/or meta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 instance of extracolonic cancers, and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for 126 patients from 28 independent families with HNPCC were collected. Fifteen of the families met the Amsterdam I criteria, and 13 met the Japanese clinical criteria for diagnosis.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peripheral lymphocyte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coding region of the hMSH2 and hMLH1 genes. Samples showing abnormal DHPLC profiles were sequenced.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 malignant neoplasms were found in the 126 patients, of whom 23 had multiple cancers. Ninety-eight of the patients (77.8%) had colorectal cancers, with an average age at onset of 45.9 years and a right-sided predominance. Eight hMSH2 or hMLH1 gene sequence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12 families, and a germ-line G204X nonsense mutation in the third exon of hMSH2 was found, representing the first mutation in an MMR gene ever found in people of Chinese Mongolian ethnicity. Conclusions HNPCC is a typical autosomally dominant hereditary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early onset, a predominance of proximal colorectal cancer, and multiple synchronous and meta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s. DHPLC is a powerful tool for detecting mutations in the hMSH2 and hMLH1 genes, Mutations in the first nine exons of the hMLH1 gene were more common in Chin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s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MUTATION multiphasic screen 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原文传递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谱及累计发病风险 被引量:8
3
作者 金黑鹰 颜宏利 +6 位作者 马修强 贺艳 丁义江 孟荣贵 阎于悌 崔龙 孙树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相关肿瘤谱和累计发病风险 ,为制定 HNPCC诊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随访 31个 HNPCC家系中 1 6 7例肿瘤患者 ,以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各种肿瘤发生比例和累计发病风险。 结果 ...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相关肿瘤谱和累计发病风险 ,为制定 HNPCC诊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随访 31个 HNPCC家系中 1 6 7例肿瘤患者 ,以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各种肿瘤发生比例和累计发病风险。 结果 :1 6 7例 HNPCC相关肿瘤患者的首发肿瘤中 ,结直肠癌 1 35例 (80 .8% ) ,胃癌 1 0例 (6 .0 % ) ,子宫内膜癌 8例(4 .8% ) ,卵巢癌 3例 (1 .8% ) ,膀胱癌、乳腺癌、肺癌和脑胶质瘤各 2例 (分别占 1 .2 % ) ,肝癌、胰腺癌和胆囊癌各 1例 (分别占0 .6 % )。70岁时 ,大肠癌发生累计发病风险为 93.3% ,肠外肿瘤发生累计发病风险为 5 6 .1 %。 结论 :中国人 HNPCC肿瘤谱中 ,胃癌发生率较高 ;4 0~ 6 0岁大肠癌发生风险最大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肿瘤谱 累计发病风险 家系
下载PDF
中国人HNPCC家系中hMSH2基因新突变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金黑鹰 颜宏利 +3 位作者 宋立华 崔龙 丁义江 孙树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88-891,共4页
目的:报道1个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方法:抽提1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先证者和其他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先证者hMLH119个外显子和hMSH216个外显子,利用变... 目的:报道1个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方法:抽提1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先证者和其他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先证者hMLH119个外显子和hMSH216个外显子,利用变性高效液相技术(dHPLC)筛查,对异常峰型利用DNA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发现先证者hMSH2基因存在错义突变后,对家系中其他成员和50名散发性大肠癌患者和100名正常成年人进行相同位点的检测,以判定是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还是突变。利用5对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中的2例肿瘤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利用同源建模方法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以研究突变的病理意义。结果:在该家系的2例结肠癌患者中均发现hMSH2基因第13外显子2108位出现CA的错义突变,导致703位Ser变异为Tyr,即C.2108C>A(p.Ser703Tyr),微卫星结果显示2例肿瘤均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H1基因表达正常而hMSH2基因不表达。同源建模发现该位点与目前报道的hMSH2基因突变不同,突变位于第Ⅳ结构域,Ser突变为Tyr后空间位阻增大,影响了蛋白的正常折叠和功能。结论:Ser703Tyr是中国人HNPCC的一个新的病理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内性 HMSH2 突变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腺瘤和癌组织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耿洪刚 盛剑秋 +8 位作者 张英辉 黄继胜 韩敏 牧宏 孙自勤 王志红 李爱琴 武子涛 李世荣 《胃肠病学》 2008年第3期140-144,共5页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腺瘤 腺癌 微卫星不稳定 基因型
下载PDF
大肠多原发癌临床分析42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顾国利 王石林 +2 位作者 魏学明 周晓武 黄蓉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933-19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多原发癌及其肠外器官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80-2005年收治的42例大肠多原发癌及其肠外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的所有大肠癌... 目的:探讨大肠多原发癌及其肠外器官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80-2005年收治的42例大肠多原发癌及其肠外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的所有大肠癌的3.10%(42/1354),其中同时性大肠多原发癌13例(0.96%);异时性大肠多原发癌29例(2.14%);合并肠外器官恶性肿瘤的有20例(1.48%).大肠癌灶以右半结肠和直肠为多,肠外癌灶以胃、小肠、乳腺、卵巢、子宫为多;病理均以腺癌为主.共有12例(28.6%)符合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阿姆斯特丹标准Ⅱ,16例(37.2%)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结肠纤维镜检查有助于多原发癌的检出.结论:大肠多原发癌的发病率较高,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应注意重视结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应仔细全面探查,加强术后随访有助于HNPCC的发现和诊断,以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大肠多原发癌 临床特点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下载PDF
MMR蛋白表达缺失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磊 王瑜 +5 位作者 丁彦青 李国新 余江 周军 杨红军 张进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表达缺失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对收集的166例石蜡包埋的疑似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组织进行MMR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MLH1蛋白表达阴性(0分)25例,占15.53%...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表达缺失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对收集的166例石蜡包埋的疑似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组织进行MMR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MLH1蛋白表达阴性(0分)25例,占15.53%,阳性(1~4分)136例,占84.47%;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67%(12/45)、5.13%(2/39)和14.29%(11/77);右半结肠癌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癌(P<0.05),但与直肠癌无显著性差别(P>0.05)。hMSH2蛋白表达阴性(0分)35例,占21.08%,阳性(1~4分)126例,占75.9%;在右半、左半结肠和直肠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3.33%(15/45)、15.38%(6/39)和18.18%(14/77);右半结肠癌的表达缺失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癌(P<0.05)和直肠癌(P<0.01)。结论:MMR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作为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在今后检测和确定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MMR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青年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筛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磊 丁彦青 +5 位作者 李国新 余江 王瑜 周军 杨红军 张进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及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步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年龄≤40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微卫星不稳定性... 目的探讨青年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及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步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年龄≤40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为56.16%,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为49.32%,二者皆随患者发病年龄的降低而迅速增加;二者对阳性病例的检出率相似。结论中国人青年大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为频发事件,运用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可在青年大肠癌有效地进行HNPCC患者及家系的初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青年发病 微卫星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MMR蛋白在云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彭勇 武治国 +2 位作者 毛剑峰 陈明清 董坚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在云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三个标准在云南地区选择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病例13个家系... 目的探讨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在云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三个标准在云南地区选择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病例13个家系中19例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 HC)检测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结果在这13个家系中,MLH1、MSH2、PMS2和MSH6四种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0.77%、38.46%、23.08%、15.38%,其中2例家系先证者同时存在MLH1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2例家系先证者同时存在MSH2和MSH6蛋白表达缺失,四种MMR蛋白总的表达缺失率为84.62%。结论云南地区HNPCC病例存在MLH1、MSH2、PMS2和MSH6四种MMR蛋白不同程度的缺失表达,应用I HC检测MMR蛋白可以作为筛选HNPCC家系的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错配修复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Lynch综合征患者预防性子宫切除与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非预防性子宫切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学慧 孙克娟 +2 位作者 王娜 高婷 魏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2582-2586,共5页
目的探究Lynch综合征(LS)患者预防性子宫切除(PH)与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LS-EC)患者非预防性子宫切除(NP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改善LS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自愿行PH的LS患者16例为PH组,行... 目的探究Lynch综合征(LS)患者预防性子宫切除(PH)与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LS-EC)患者非预防性子宫切除(NP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改善LS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自愿行PH的LS患者16例为PH组,行NPH的LS-EC患者22例为NPH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组织学评估、基因突变分析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确诊LS至手术时间、子宫内膜癌(EC)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组病理结果显示:10例患者标本中有异常发现,其中5例为EC,3例为弥漫性增生,1例透明细胞癌,1例为局灶性增生;剩余6例患者中,3例内膜增生不活跃,2例有子宫肌瘤,1例子宫内膜萎缩。NPH组病理结果显示:内膜样腺癌19例,黏液性腺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PH组EC患者肿瘤直径小于NPH组(P<0.05);两组患者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类型、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组h MLH1基因突变率高于NPH组(P<0.05);两组h MSH2、h MSH6、h PMS2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7-03-01,38例LS患者中,存活27例,死亡11例,PH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NPH组(χ~2=4.900,P=0.027)。结论 LS患者多伴有肿瘤病史,并且从确诊至手术时间较长,而PH可改善LS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切除术 暴露后预防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文志 金锋 王舒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的异同,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或日本标准的22个HNPCC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20个家系(B组)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分析。结...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的异同,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或日本标准的22个HNPCC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20个家系(B组)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分析。结果:1)A、B两组男女发病的比例分别为1.4:1(41/30)和1.5:1(38/26),无显著性差异(P>0.05)。2)A、B两组确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8岁(32~70岁)和61岁(30~83岁),50岁以前发病比例分别为59.2%和26.6%,A组较B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差异显著(P<0.01)。3)A、B两组右半结肠癌发病比例分别为56.9%(29/51)和29.2%(7/24),差异显著(P<0.05)。4)A组多发癌7例,B组未见多发癌。5)A组第一、二、三代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4岁、56岁、48岁,逐渐年轻化,B组无此现象。结论: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不尽相同,提示两者各自有其独特的遗传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癌 普通遗传性大肠癌 家系 临床表型
下载PDF
MMP-7和TIMP-2表达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晓文 王世清 莫平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7-818,820,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肿瘤组织石蜡标本30例、正常大肠黏膜石蜡标本28例。观察其MM...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肿瘤组织石蜡标本30例、正常大肠黏膜石蜡标本28例。观察其MMP-7和TIMP-2表达的差异;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MMP-7和TIMP-2的表达与HNPCC的性别、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关,而与肿瘤侵犯深度和转移密切相关;两组中MMP-7、TIMP-2的表达率差异显著;且MMP-7与TIMP-2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MP-7和TIMP-2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并且MMP-7和TIMP-2的表达和肿瘤的侵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4 typical Chinese HNPCC families 被引量:10
13
作者 Qi Cai~1 Meng-Hong Sun~1 Hong-Fen Lu~1 Tai-Ming Zhang~1 Shan-Jing Mo~2 Ye Xu~2 San-Jun Cai~2 Xiong-Zeng Zhu~1 Da-Ren Shi~1 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2 Department of Abdominal Surgery,Cancer Hospital/Cancer Institut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6期805-810,共6页
AIM: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hinese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torectal cancer (HNPCC) families. METHODS: Four typical Chinese HNPCC families were analyzed usi... AIM: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hinese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torectal cancer (HNPCC) families. METHODS: Four typical Chinese HNPCC families were analyzed using microdissection,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alysis, immunostaining of hMSH2 and hMLH1 proteins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of hMSH2 and hMLH1 genes. RESULTS: All five tumor tissues of 4 probands from the 4 typical Chinese HNPCC families showe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t more than two loci (MSI-H or RER+ phenotype). Three out of the 4 cases lost hMSH2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he other case showed no hMLH1 protein expression. Three pathological germline mutations (2 in hMSH2 and 1 in hMLH1), which had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were identified. The same mutations were also found in other affected members of two HNPCC families,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ypical Chinese HNPCC families showed relatively frequent germline mutation of mismatch repair genes. High-leve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loss of expression of mismatch repair gene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germline mutation of mismatch repair genes.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alysis and immunostaining of mismatch repair gene might serve as effective screening methods before direct DNA sequenc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linical criteria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 strategies more suitable for Chinese HNPCC fami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 China colorectal neoplasms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Female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Molecular Biology PEdiGREE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下载PDF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新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大江 杜文静 杨永秀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7-69,共3页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患者发病年龄年轻,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透...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患者发病年龄年轻,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未分化癌或癌肉瘤等。由于该病再次发生肿瘤的风险较高,危害大,因此及时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是有效预防该类患者再次发生肿瘤的关键。就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和筛查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子宫内膜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定存 倪耀忠 +1 位作者 莫善兢 陈哲京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5-146,152,共3页
目的 :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的特征 ,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复习文献并结合本组四个家族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HNPCC发病年龄轻 ,平均发病年龄 44岁 ;约 6 5 %的患者病变发生在脾曲近侧结肠 ;约 2 ... 目的 :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的特征 ,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复习文献并结合本组四个家族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HNPCC发病年龄轻 ,平均发病年龄 44岁 ;约 6 5 %的患者病变发生在脾曲近侧结肠 ;约 2 5 %的患者有多原发大肠癌 ;2 0— 70 %的患者可检测到错配修复基因 (MMR)的突变 ;病理分化差但有较好的预后。结论 :HNPCC有明显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中国人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及M3胆碱能受体基因(A)_8区突变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文明 袁瑛 +2 位作者 宋永茂 蔡善荣 张苏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 :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检测这些家系中 M3胆碱能受体基因 (A) 8区的突变情况。方法 :根据 2 0 0 3年 4月杭州会议制定的中国人 HNPCC家系标准收集 HNPCC家系共15个 ,分析其临床特征 ;提取先... 目的 :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检测这些家系中 M3胆碱能受体基因 (A) 8区的突变情况。方法 :根据 2 0 0 3年 4月杭州会议制定的中国人 HNPCC家系标准收集 HNPCC家系共15个 ,分析其临床特征 ;提取先证者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PCR扩增 M3胆碱能受体基因第 8外显子中一段长 15 3bp,包含有微卫星位点 (A) 8的基因片段 ,直接进行 DNA测序。结果 :15个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 5 5例 ,其中大肠癌患者 4 1例 ,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 2 .73例 ,73%的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 <5 0岁 ,5 1%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 ,4 0 %发生在直肠肛门 ,同时和异时多原发大肠癌总发生率为 12 % ,2 /3的家系属于 Lynch 型 ,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 14例 (18个 ) ,其中胃癌最常见。 15例先证者外周血中无 1例检测到 M3胆碱能受体基因 (A) 8区的突变。结论 :M3胆碱能受体基因与中国人群中 HPNCC的发病可能无密切关系。中国人 HNPCC家系标准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M3胆碱能受体 基因表达 突变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的诊治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亮 付华 肖新梅 《实用癌症杂志》 2002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 (HNPCC )患者家族成员的患病特点。方法 对 11个HNPCC家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1个HNPCC家族中有 41例大肠癌患者 ,1例合并子宫内膜癌 ,共有大肠癌灶 49处 ,其中多原发癌 6例 ,平均发病年龄 41.5...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 (HNPCC )患者家族成员的患病特点。方法 对 11个HNPCC家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1个HNPCC家族中有 41例大肠癌患者 ,1例合并子宫内膜癌 ,共有大肠癌灶 49处 ,其中多原发癌 6例 ,平均发病年龄 41.5岁。结论 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好发于近侧结肠、同时或异时大肠癌比例高及易发生其他器官癌的特点。对HN PCC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密切随访和定期检测 ,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诊断 治疗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下载PDF
中国北方人HNPCC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文志 尹家俊 +1 位作者 王亚东 王舒宝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0期1527-15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检测,为临床筛检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家系(A...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检测,为临床筛检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诊断标准家系(B组)的先证者各20例,另选散发性大肠癌(C组)20例为对照组,用PCR-SSCP的方法对上述肿瘤标本进行MSI检测。结果:A、B、C3组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的发生率分别为55.0%(17/20)、40.0%(8/20)和10.0%(2/20),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在A、B、C3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3.6、52.2和61.8岁,逐渐升高;右半结肠癌发生率分别为55.0%(11/20)、25.0%(5/20)和0,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个位点中BAT26和BAT25的表达率最高,均为94.1%(16/17)。在MSI-H中,A组低分化腺癌占70.6%(12/17),明显高于B、C两组的4/8和1/2,P<0.05。结论:MSI与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高度相关,该方法经济、易行,可作为HNPCC的筛检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遗传学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林奇综合征相关卵巢癌新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畅 杜靖然 +1 位作者 杨盼盼 王晓慧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684-687,共4页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肿瘤综合征,是由DNA错配修复(MMR)基因中的一个胚系突变使细胞具有高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H)的超突变或缺乏MMR蛋白表达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突变携带者具有罹患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肿瘤综合征,是由DNA错配修复(MMR)基因中的一个胚系突变使细胞具有高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H)的超突变或缺乏MMR蛋白表达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突变携带者具有罹患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一系列恶性肿瘤的高风险。虽然LS中最常见的是结直肠癌,但约有60%的LS首发癌为妇科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且其被诊断年龄较早、组织病理学大多为子宫内膜样或非浆液性类型、总体存活率良好。因此及时发现LS相关卵巢癌(LSAOC)这一亚类,对于预防LS患者其他肿瘤的发生,提高LS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LS的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探索,现就LSAOC的早期诊断、组织病理学、筛查及降低风险方案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奇综合征相关卵巢癌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结直肠肿瘤 子宫内膜肿瘤 卵巢肿瘤 DNA错配修复 基因检测 诊断 预防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欣 周建农 +1 位作者 许发培 尚俊清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7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10年累积风险达52%,第一次异时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5年累积风险达50%。结论: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很高,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累积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