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古今文献与临床实践的“附子反半夏”再思考
1
作者 陈昭橦 覃献锋 刘敏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5,共5页
附子与半夏是否可以配伍使用一直存在争议,开展相关古今文献整理与临床实践分析,多维度探讨“附子反半夏”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将“附子反半夏”纳入反药的常规范畴不到40年;从“相反”的内涵分析,将反药视为绝对配... 附子与半夏是否可以配伍使用一直存在争议,开展相关古今文献整理与临床实践分析,多维度探讨“附子反半夏”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将“附子反半夏”纳入反药的常规范畴不到40年;从“相反”的内涵分析,将反药视为绝对配伍禁忌值得商榷;从附子与乌头毒性、药效的对比分析,附子因与乌头的亲缘性而被纳入反药范畴不合理;从毒理作用看,两药合用在药物的炮制、复方配伍及用药对象生理病理状态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毒性不同;从药效作用看,两药合用对辨证为脾肾阳虚,痰湿内蕴者疗效显著。综上,可认为附子与半夏配伍使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经过药物的炮制、复方配伍、药物比例选择及正确的煎服方法,附子与半夏配伍应用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半夏 十八反 相反 中药配伍 配伍禁忌
下载PDF
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华生 梁秉文 +2 位作者 黎晓丽 罗永明 吴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17-1920,共4页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HPLC法测定该配伍中6种乌头生物碱,计...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白芍对6种乌头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HPLC法测定该配伍中6种乌头生物碱,计算其透皮速率和渗透系数。结果制川乌配伍白芍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增渗倍数分别为1.99、2.05、1.83、2.01、2.20、2.16。结论制川乌配伍白芍后,可促进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川乌 白芍 配伍 酯型生物碱 经皮吸收
下载PDF
乌头和“半蒌贝及”配伍对甲醛致痛模型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汪倩倩 孙丹妮 +5 位作者 刘春芳 王超 王慧 孙丛丛 何莲花 林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考察"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基于甲醛足底皮下注射致痛模型,检测致痛小鼠给药后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明确制川乌和法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白及各单药及1∶1、1∶2和1... 目的:考察"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基于甲醛足底皮下注射致痛模型,检测致痛小鼠给药后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明确制川乌和法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白及各单药及1∶1、1∶2和1∶3配伍组合的镇痛效果,并通过联用κ阿片受体激动剂U-69593或拮抗剂Nor-BNI以及ELISA检测致炎足NO、PGE_2和TNF-α含量方法,进一步分析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制川乌单用能明显缩短致痛小鼠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此作用减弱,呈量效关系。制川乌联用Nor-BNI后可使舔足时间延长至不给药的状态;联用U-69593后舔足时间比之前缩短,再配伍法半夏、白及后舔足时间明显延长;制川乌单用能明显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炎症足中NO、PGE_2和TNF-α的含量,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相关因子含量升高。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功效可能是"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其机制与干扰κ阿片受体活化及增高炎症局部促炎介质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反药组合 甲醛致痛 kappa阿片受体 促炎介质
下载PDF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陆燕华 谢丽丽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6期91-94,共4页
综述近年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附子-甘草配伍研究包括活性成分变化、作用机制、代谢吸收、药效等,可为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附子 甘草 配伍 综述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黄芪-附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钰鑫 阎美卉 李森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2251-2257,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黄芪-附子”药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并进一步分析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数据库等获取黄芪-附子药对...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黄芪-附子”药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并进一步分析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数据库等获取黄芪-附子药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并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 OMIM)下载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筛选出二者的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信息,并于Cytoscape 3.8.0构建可视化网络,计算各靶点的Degree值,取其前5位进行分子对接反向验证,进而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将所有信息输入Cytoscape 3.8.0构建“黄芪附子-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结果:本研究共获得黄芪-附子活性成分41个,慢性心力衰竭靶点13 051个,Degree前5位为AKT1,MAPK1,JUN,TP53,TNF,基于以上信息,构建了PPI网络,该网络主要与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凋亡调控、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其KEGG分析主要聚集在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心力衰竭相关信号通路。结论:黄芪-附子药对可通过AKT1、MAPK1、JUN等多个靶点,通过HIF-1、MAPK等多信号通路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黄芪-附子 慢性心力衰竭 作用机制 分子对接 系统药理学 中药药对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下载PDF
RRLC-QTOF/MS研究不同比例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许妍妍 程丽丽 +3 位作者 李遇伯 王晖 陈宁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372-2379,共8页
目的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阐释制川乌与瓜蒌配伍禁忌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利用RRLC-QTOF/MS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提取液,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 目的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阐释制川乌与瓜蒌配伍禁忌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利用RRLC-QTOF/MS分析制川乌与瓜蒌配伍提取液,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采用Mass Hunter Workstation软件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进行化合物鉴别和差异分析;以化合物与内标峰面积之比来表示化学标志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采用此方法共检测到制川乌-瓜蒌合煎液中65种化学成分,进一步鉴别了其中57种成分,15种成分在配伍前后有差异,其溶出受制川乌与瓜蒌配伍比例的变化影响。结论 RRLC-QTOF/MS方法灵敏、准确,能够较全面反映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从体外化学物质基础角度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与瓜蒌是否相反尚无定论,还需结合体内实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RLC-QTof/MS 制川乌 瓜蒌 配伍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在体皮肤微透析法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6种酯型生物碱局部药动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黎晓丽 吴璐 +1 位作者 吴维刚 杨华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8-954,共7页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制川乌凝胶和制川乌-白芍凝胶,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2μL·min-1,每30 min收集1次,共收集8 h。采用HPLC-MS/MS测定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并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SPSS分...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给予制川乌凝胶和制川乌-白芍凝胶,生理盐水为灌流液,灌流速度2μL·min-1,每30 min收集1次,共收集8 h。采用HPLC-MS/MS测定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并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SPSS分析,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制川乌中6种生物碱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川乌白芍配伍后,3种单酯型生物碱达峰时间Tmax缩短,同时,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Cmax和AUC均增加;而配伍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AUC均降低,且次乌头碱的Tmax延长,Cmax降低。结果表明制川乌白芍配伍促进了单酯型生物碱的经皮渗透,抑制了部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吸收,该研究从经皮转运的角度阐明了制川乌-白芍伍用"增效减毒"的配伍机制,同时也为其他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伍 透皮吸收 微透析 制川乌 白芍 液质联用
原文传递
HPLC-MS/MS法同时测定骨刺片中7个生物碱的含量 被引量:5
8
作者 何风艳 何轶 +1 位作者 戴忠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10-1816,共7页
目的:建立HPLC-MS/MS同时测定骨刺片中延胡索乙素、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含量的方法,为骨刺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色谱柱(2.1 mm... 目的:建立HPLC-MS/MS同时测定骨刺片中延胡索乙素、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含量的方法,为骨刺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色谱柱(2.1 mm×50 mm,1.8μm),以0.1%甲酸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7个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平均回收率(n=6)在90.3%~104.8%之间,RSD在0.9%~2.8%之间。18批样品中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计)含量范围为0~10.11μg·片^(-1),安全性风险较小;单酯型生物碱(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总量计)、延胡索乙素含量范围分别为1.99~141.58μg·片^(-1)和0.02~16.43μg·片^(-1)。结论:本方法可为骨刺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刺片 制川乌 制草乌 附片 延胡索(制) 双酯型生物碱 单酯型生物碱 延胡索乙素 中成药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草乌与瓜蒌白及半夏配伍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凌 刘长安 +2 位作者 李文宏 柳芳林 翟兴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16-2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与瓜蒌、白及或半夏配伍对草乌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计算草乌醇提液灌服给药的LD50;固定草乌剂量在LD50,与13个不同比例的反药瓜蒌、白及或半夏配伍,探讨草乌配伍禁忌的毒性变化;... 目的探讨与瓜蒌、白及或半夏配伍对草乌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计算草乌醇提液灌服给药的LD50;固定草乌剂量在LD50,与13个不同比例的反药瓜蒌、白及或半夏配伍,探讨草乌配伍禁忌的毒性变化;选用上述实验中死亡率为75%的配伍比例,即与瓜蒌(36∶1)配伍或白及(10.8∶1)配伍,测算草乌与反药配伍的LD50。结果草乌醇提液灌服给药的LD50为8.45 g·kg^-1,95%置信区间为7.58-9.43 g·kg^-1。与瓜蒌或白及配伍草乌的毒性随着瓜蒌或白及用量的增大而增强;而草乌与半夏配伍小鼠死亡率没有出现上升,反而随着半夏用量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与瓜蒌(36∶1)配伍草乌配伍禁忌的LD50为6.45 g·kg^-1,95%置信区间为5.64-7.34g·kg^-1;与白及(10.8∶1)配伍草乌配伍禁忌的LD50为5.94 g·kg^-1,95%置信区间为5.21-6.73 g·kg^-1。结论草乌与瓜蒌或白及配伍的急性毒性强于单独草乌的急性毒性;但草乌与半夏配伍的毒性没有上升,表明草乌与反药配伍禁忌不是绝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 急性毒性 十八反
原文传递
以附子、肉桂、干姜为例探讨走守配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婉璐 潘轶 +2 位作者 徐诗蕙 秦路平 张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40-7243,共4页
中药的走守药性可以反映药物作用状态和趋势,对于中药的应用和配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满足临床复杂病情的需求,走守药性配伍在药物走守特性发挥以及对病势特征适应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临床遣方用药的重要指导思想。但目前... 中药的走守药性可以反映药物作用状态和趋势,对于中药的应用和配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满足临床复杂病情的需求,走守药性配伍在药物走守特性发挥以及对病势特征适应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临床遣方用药的重要指导思想。但目前对于走守配伍的研究鲜有报道。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走守药性的含义、走守配伍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梳理阐释,并以附子-肉桂、附子-干姜这两个药对为例,对其走守配伍古今研究进行整理,为走守配伍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探索中药走守配伍的规律和现代研究价值,为中药走守药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理论 走守药性 理论研究 配伍理论 药对 附子 肉桂 干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