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明代建筑遗产价值传承及其对城市的贡献
1
作者 郭华瑜 《建筑实践》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南京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明南京都城的建设遗留塑造了这座城市如今最基础的骨架。然而明清以来,南京城多遭兵燹,建筑遗产几经罹毁,近乎殆尽。如何保护明代建筑遗产,真实表达遗产文化价值?如何延续城脉,将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南京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明南京都城的建设遗留塑造了这座城市如今最基础的骨架。然而明清以来,南京城多遭兵燹,建筑遗产几经罹毁,近乎殆尽。如何保护明代建筑遗产,真实表达遗产文化价值?如何延续城脉,将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传承同频共振?是开展遗产保护工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以笔者主持的南京明孝陵、南京鼓楼、南京灵谷寺中三处明代建筑遗产保护工程为例,探讨时空变迁下应如何认知和诠释明代建筑遗产内涵与价值,将对历史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表达贯彻到保护实践之中,阐述建筑遗产故事,完善城市史脉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南京 建筑遗产保护 价值传承 明孝陵 鼓楼 灵谷寺无梁殿
下载PDF
仿写、建造、传统——从遗产价值的角度看大禹陵禹庙大殿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造的传承
2
作者 胡石 郑蒨 《新建筑》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 重建于1933年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大殿是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写仿的“传统木构建筑”。它不仅在梁架系统上完美模拟了木构结构,还运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制作斗栱、筒瓦屋面和脊饰,并由文人主导进行梁栿彩画的绘制。这种巧妙组合融合了传统建筑形式与新型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并通过乡土工匠对建造过程的参与延续了当地对大禹祭祀传统的承袭。从建造与遗产价值角度来看,固有形式与新材料之间的结合源于对当地历史与文脉的传承和追求。通过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掘传统地方建造系统所具有的巨大惯性和灵活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陵禹庙大殿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现代建造技术 传统建筑形式 遗产价值
下载PDF
北魏平城皇陵营建与经济发展研究
3
作者 许孝堂 倪润安 许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85,共13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北魏桓帝与帝后祁氏合葬的祁皇墓、冯太后的方山永固陵等皇陵。拓跋鲜卑族的陵寝文化也由最初的“潜埋虚葬”发展为鲜卑习俗与中原墓葬文化相融合的“陵寺结合”,葬在山巅之上,设守墓人及因守墓而设县...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北魏桓帝与帝后祁氏合葬的祁皇墓、冯太后的方山永固陵等皇陵。拓跋鲜卑族的陵寝文化也由最初的“潜埋虚葬”发展为鲜卑习俗与中原墓葬文化相融合的“陵寺结合”,葬在山巅之上,设守墓人及因守墓而设县的北魏特有的陵寝文化。然而现有研究始终未对北魏平城皇陵进行系统的揭示。在北魏文献研读和田野考古调查均有新突破的基础上,理清北魏平城皇陵位置、范围及皇陵龙脉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北魏云中金陵、金陵、盛乐金陵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同时讨论北魏平城皇陵营建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助于填补北朝史研究的空白,也将对北朝史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 陵寺结合 潜埋虚葬 地理环境 皇陵营建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辽宁北镇偏坡寺诸遗址性质的再探讨
4
作者 陈术石 佟强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9-116,141,共9页
辽代佞佛始于萧绰。建佛寺依附帝陵始于萧绰葬于辽乾陵后,寺院与陵墓相结合的陵区规制,影响到其他贵族墓葬,形成了墓寺相邻的葬俗。位于辽乾陵北的偏坡寺诸遗址为辽代皇家寺院——崇仙寺,崇仙寺建筑布局与同时代的密宗佛寺建筑布局相似... 辽代佞佛始于萧绰。建佛寺依附帝陵始于萧绰葬于辽乾陵后,寺院与陵墓相结合的陵区规制,影响到其他贵族墓葬,形成了墓寺相邻的葬俗。位于辽乾陵北的偏坡寺诸遗址为辽代皇家寺院——崇仙寺,崇仙寺建筑布局与同时代的密宗佛寺建筑布局相似,大殿供奉密宗大日如来,东配殿供奉药师佛,西配殿供奉阿弥陀佛,前有东钟西鼓二楼,骆驼峰顶有相当于法舍利塔性质的藏经阁,起尘沾影覆之功效,佑福山坡下的辽乾陵。辽代陵墓、佛寺、佛塔三位一体的建筑布局,是辽代中期以后皇族及贵族墓葬的一大特色,也是辽代崇佛、佞佛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乾陵 佛教 崇仙寺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汉藏结合式召庙建筑群体布局特征研究
5
作者 托亚 尚大为 韩瑛 《当代建筑》 2023年第9期106-110,共5页
召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寓涵佛教想传达于世人的空间观念,且随着汉藏文化的交融,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文章分析了5座具有代表性的召庙的院落布局,将空间构成用数的形式进行表达、分析。研究表明,汉传佛教寺院是“天人道”的具象表达,... 召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寓涵佛教想传达于世人的空间观念,且随着汉藏文化的交融,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内涵。文章分析了5座具有代表性的召庙的院落布局,将空间构成用数的形式进行表达、分析。研究表明,汉传佛教寺院是“天人道”的具象表达,藏传佛教寺院是对同构且轮回的宇宙观的描述,汉藏结合式寺院布局融合了两种观念,对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布局 汉藏结合式 空间概念 院落式 曼陀罗式
下载PDF
试论北魏方山建筑的营建与永固陵的形成
6
作者 陈思源 《文物季刊》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前人学者多将陵寺结合作为永固陵陵园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认为北魏在方山上的历次营建均与永固陵有关。本文尝试以动态发展的视角,重新梳理北魏在方山上的营建次序。并对各建筑的营建性质加以推测,认为文石室、思远佛寺的营建在永固陵之前... 前人学者多将陵寺结合作为永固陵陵园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认为北魏在方山上的历次营建均与永固陵有关。本文尝试以动态发展的视角,重新梳理北魏在方山上的营建次序。并对各建筑的营建性质加以推测,认为文石室、思远佛寺的营建在永固陵之前,很可能属于为纪念北燕冯氏先祖所作。结合文献记载,献文帝的生母李氏在文明太后冯氏去世之前已经入葬金陵,这应当是导致冯氏不愿入葬金陵的直接原因。文明太后选择方山作为自己的埋葬之所,并将自己的陵寝与佛寺相联系,很可能表达着对北燕先祖的最终思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山 永固陵 营建次序 性质 陵寺结合
下载PDF
论邺都历史上尚武风习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 被引量:2
7
作者 马爱民 芦金峰 +1 位作者 高春明 马爱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8,共4页
以邺都文化为视角 ,论述了自曹操建都邺城以来各朝代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事与多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及撞击 ,试图廓清当前武术研究中对邺都历史上产生的有影响的武术活动发生地望、时代和人物习武经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使之... 以邺都文化为视角 ,论述了自曹操建都邺城以来各朝代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事与多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及撞击 ,试图廓清当前武术研究中对邺都历史上产生的有影响的武术活动发生地望、时代和人物习武经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使之重现邺都武术文化多姿多彩的那段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文化 尚武 历史 武术活动 重要地位 习武经历 民族武术 发生地 影响 融合
下载PDF
民族音乐学视阈下“人神共舞”的诠释——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乐舞文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董胜强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46-55,共10页
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是祭祀"人祖"伏羲、女娲为核心的盛会,集信仰、休闲、商贸于一体。每逢会期,人们前往祭神拜祖,将一种原始性歌舞"担经挑"献给"人祖"。久而久之,这种歌舞形态逐渐融入"局内人"... 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是祭祀"人祖"伏羲、女娲为核心的盛会,集信仰、休闲、商贸于一体。每逢会期,人们前往祭神拜祖,将一种原始性歌舞"担经挑"献给"人祖"。久而久之,这种歌舞形态逐渐融入"局内人"的日常生活,人们既把它作为取悦神灵的礼物,又把它作为日常强身健体的手段,以至于出现"人神共舞"的局面。同时,担经挑又与当地音乐文化耦合,关系密切。文章对担经挑的缘起、服装道具、舞蹈动作、表演过程等内容进行论述,进而厘清担经挑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关系,采用民族音乐学的视野多方位审视担经挑的象征行为,从"隐喻"中揭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昊陵庙会 担经挑 文化诠释
下载PDF
中岳嵩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宋云飞 付其建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中岳嵩山所特有的宗教景观及文化内涵是其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嵩山的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况、特征以及开发的区位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宗教旅游项目,力求建立嵩山宗教旅游的品牌形象,促进嵩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嵩山 宗教文化 祖庭 禅武合一
下载PDF
元代庙学考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申万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26,共5页
庙学即是各级儒学 ,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庙学合一制度 ,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 ,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关键词 庙学 儒学 殿谒 朔望讲书 庙学合一 元代
下载PDF
蒙古草原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摄与互动——锡林郭勒贝子庙考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昆 尚海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2-78,共7页
蒙古草原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种文化现象,它们的融摄与互动是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完善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在内蒙古的一座寺庙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史料的研究、寺庙喇嘛的... 蒙古草原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种文化现象,它们的融摄与互动是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完善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在内蒙古的一座寺庙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锡林浩特市贝子庙史料的研究、寺庙喇嘛的口述以及实地考察,具体从建筑风格、历史传说、庙仓经济、佛事用品及祭祀习俗、教育、医药等方面,分析、挖掘了历史沿袭中,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交融的过程,详尽梳理了传入内蒙古地区藏地佛教的新特征,从而揭示出两种地方性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彼此之间的借鉴融合,不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也使得藏传佛教经历了一个自我调适的本土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郭勒贝子庙 蒙古草原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 融摄互动
下载PDF
上古仪式中心从宗庙到宫殿的演进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72,共9页
上古仪式中心从宗庙到宫殿的演进,先是从庙寝合一体系到路寝渐次独立出来变成正寝或王寝,然后正寝具有实际行政功能,最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宫殿。与由庙到宫的演进相伴随的,是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都城结构的变化,由座东朝西的主潮变为座北... 上古仪式中心从宗庙到宫殿的演进,先是从庙寝合一体系到路寝渐次独立出来变成正寝或王寝,然后正寝具有实际行政功能,最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宫殿。与由庙到宫的演进相伴随的,是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都城结构的变化,由座东朝西的主潮变为座北朝南的结构;二是宫庙位置的变化,庙由中心移到旁位;三是宫殿中心的最后定型。这一从宗庙中心到宫殿中心的建筑结构变化,透出了一种中华民族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中心 庙寝一体 路寝独立 宫殿中心
下载PDF
湖南沅陵:大禹之陵(上篇) 被引量:1
13
作者 阳国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54-59,共6页
古史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陵墓所在至今尚无定论。《墨子》载禹葬会稽山,《山海经》载会稽山在楚南;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禹葬会稽之山在江南沅水流域;考证沅水之畔的古沅陵县境内有会稽山地名,有禹庙、禹王碑、禹穴等古迹;又沅陵地... 古史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陵墓所在至今尚无定论。《墨子》载禹葬会稽山,《山海经》载会稽山在楚南;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禹葬会稽之山在江南沅水流域;考证沅水之畔的古沅陵县境内有会稽山地名,有禹庙、禹王碑、禹穴等古迹;又沅陵地名源于"元陵",具有"天下第一陵"的含义。系列证据表明:湖南古沅陵地区是大禹陵墓所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陵 沅陵 会稽山 禹王碑 禹庙
下载PDF
杭州市道观园林建设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彩霞 金荷仙 +1 位作者 王欣 胡桂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238-240,共3页
通过对杭州市道观园林的选址、空间组合、植物特色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市道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揭示古人的造园思想,以期对今后道观园林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道观园林 选址 空间组合 植物特色 浙江杭州
下载PDF
乌素图召法禧寺汉藏结合式正殿建筑艺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莫日根 田华 《中外建筑》 2016年第10期42-45,共4页
乌素图召法禧寺汉藏结合式正殿建筑精巧别致,不同于他处。其体现在建筑形式、装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在内蒙古地区召庙汉藏结合式殿堂研究中存在个例现象,对研究清代早期内蒙古地区汉藏结合式召庙殿堂形式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实例价值,为中... 乌素图召法禧寺汉藏结合式正殿建筑精巧别致,不同于他处。其体现在建筑形式、装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在内蒙古地区召庙汉藏结合式殿堂研究中存在个例现象,对研究清代早期内蒙古地区汉藏结合式召庙殿堂形式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实例价值,为中型汉藏结合式召庙殿堂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实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素图召 法禧寺 汉藏结合式 建筑艺术
下载PDF
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成吉思汗陵”
16
作者 叶高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4-68,共5页
在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研究中,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民间文学等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视角。然而,对成吉思汗陵本身,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颇。这是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文化空间的视野下,通过梳理成吉思汗... 在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研究中,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民间文学等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视角。然而,对成吉思汗陵本身,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颇。这是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文化空间的视野下,通过梳理成吉思汗陵现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来探讨成吉思汗陵的属性问题,即非"陵墓"而"灵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墓 灵庙 八白室 可移动 不可移动陵墓
下载PDF
三教合一:铜佛寺的兴盛与衰败 被引量:1
17
作者 赖全 兰秋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8-52,共5页
经过细致考辨,铜佛寺中的三座铜佛像与《乾隆贵州通志》中"播州七座铜佛,三座流落铜仁"的相关记载并无关联。经明清更替之际的长期战乱,维系铜佛寺的历史惯性被中断,铜佛寺湮没无存。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铜佛寺开创的"... 经过细致考辨,铜佛寺中的三座铜佛像与《乾隆贵州通志》中"播州七座铜佛,三座流落铜仁"的相关记载并无关联。经明清更替之际的长期战乱,维系铜佛寺的历史惯性被中断,铜佛寺湮没无存。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铜佛寺开创的"三教合一,文化共生"传统得到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佛寺 三教合一 城市认同 文化生态 和合共生
下载PDF
西汉园陵寝庙礼制考
18
作者 王启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10-113,共4页
西汉立国多继承秦朝的制度,园陵寝庙礼制,如徙守陵园、追封与改葬、庙制改革、谒祠宗庙、冲消庙灾、雀集庙寝、赐臣冢茔、违制处罚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这些规定,形成了西汉丧葬礼俗的规范,也成为了解认识西汉社会制度、礼俗民情... 西汉立国多继承秦朝的制度,园陵寝庙礼制,如徙守陵园、追封与改葬、庙制改革、谒祠宗庙、冲消庙灾、雀集庙寝、赐臣冢茔、违制处罚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这些规定,形成了西汉丧葬礼俗的规范,也成为了解认识西汉社会制度、礼俗民情的一面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园陵 寝庙 礼制
下载PDF
秦淮河畔夫子庙学与庙市合一
19
作者 沈旸 《建筑与文化》 2008年第9期54-57,共4页
以南京夫子庙为发源形成的“庙市合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中国庙学发展史上是甚为罕见的,并由此带来商业、娱乐、聚居等多重城市构成元素的演变和互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秦淮河畔 夫于庙学 庙市合一 建筑文化 中国
下载PDF
勉县武侯墓建筑形制研究
20
作者 孟祥武 叶明鉴 《华中建筑》 2010年第9期177-180,共4页
该文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对勉县武侯墓的历史建置沿革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武侯墓建筑的测绘与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总结出勉县武侯墓建筑单体的特征与的总体建筑布局特征。
关键词 勉县 武侯墓 建筑形制 墓祠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