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研究
1
作者 徐保双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7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9年10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9年10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神经递质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血清神经递质以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神经递质以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患者的血清神经递质指标以及凝血指标得到有效调整,促进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被引量:28
2
作者 田宇 王佳君 +1 位作者 李宝云 宛丰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脑梗死 急性 临床疗效 预后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桂林 杜世伟 +3 位作者 李静伟 孙力泳 张鸿祺 陈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 静脉溶栓 动脉内取栓 支架取栓 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取栓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信宏 史壮宏 +1 位作者 李浩 孙启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8-559,共2页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单纯动脉溶栓组再通率59.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5.7%;两组患者治疗后1 h、24 h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联合溶栓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金点石 高宝山 +4 位作者 钱盛伟 常庆勇 张继志 黄坤 曲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共35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30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病变动脉,...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共35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30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病变动脉,尿激酶用量50万~150万U.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酶0.5万~1.0万U/kg,再动脉给尿激酶,总量不超过150万U.术前及术后6 h、24 h、7 d、30 d、90 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24 h、30 d后ESS评分联合组为83±24、88±26;动脉组为77±29、81±24.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42.8%,动脉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起病6 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相比,总再通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尿激酶 动静脉联合溶栓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凡 杨华 +3 位作者 出良钊 胡阳春 隋建美 刘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60例...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60例,同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46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病变动脉,输注rt-PA50 mg;联合组先静脉输注rt-PA,再经病变动脉输注rt-PA,总量<50 mg,在溶栓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及30 d时,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ESS评分,联合组为42±13,动脉组为43±10,治疗后24 h、30 d时,ESS评分联合组为82±23、89±25;动脉组为76±27、82±23。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53%(32/60),动脉组为35%(16/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联合组为7%(4/60),动脉组为9%(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起病6 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静脉联合溶栓
下载PDF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疗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丰 洪士聪 刘吉良 《医学综述》 2017年第3期524-527,共4页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神经病学的发展和溶栓药物的研发,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静脉溶栓药物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再通率,新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大样...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神经病学的发展和溶栓药物的研发,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静脉溶栓药物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再通率,新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验证。动脉溶栓的应用受一定限制,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溶栓治疗有颅内出血、再闭塞、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应用需严格遵守适应证及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静脉-动脉序贯溶栓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常宝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7期19-21,共3页
目的对比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3-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42例,采用机械取栓治疗38例。通过Barthel评分判定治疗效率,采用心肌梗... 目的对比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3-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42例,采用机械取栓治疗38例。通过Barthel评分判定治疗效率,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定血管再通率,对比2组有效率、血管再通率以及近期与远期预后效果。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与机械取栓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6%、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为71.4%,100%;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45.2%、15.7%(P<0.05);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分别47.6%、0(P<0.05);病死率分别为11.9%、0。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有效率相近,但机械取栓组近期及远期预后情况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后期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依拉达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高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472-1473,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依拉达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溶栓后,观察组继续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两...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依拉达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溶栓后,观察组继续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7、14、21 d的ADL、ESS评分,14、21 d两组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为76.9%,观察组为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观察组39例没有不良反应产生。结论:研究表明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静脉溶栓.联合治疗
下载PDF
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冬 赫鹏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31-34,共4页
目的考察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用r... 目的考察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用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溶栓,对照组单用r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清hs-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数值,观察并记录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NIHSS分值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 rt-PA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比单用rt-PA更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RT-PA静脉溶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联合用药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房颤脑栓塞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肖 张保朝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房颤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7-09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发病4.5h内的43例房颤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15例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比较2组入...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房颤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7-09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发病4.5h内的43例房颤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15例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比较2组入院到穿刺时间、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2组入院到穿刺时间、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到再通时间、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房颤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与单纯机械取栓相比,两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相近,但前者的血管再通时间更短,短期效果及90d预后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脑栓塞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 单纯机械取栓 阿替普酶
下载PDF
不同方式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峻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4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采取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N...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采取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76.47%,高于对照组55.88%,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1 h、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4.0±2.3)分、(8.1±2.2)分,均低于对照组(15.8±1.7)分、(9.5±1.7)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联合溶栓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下载PDF
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超早期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丽芳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283-287,共5页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超早期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疗法治疗试验组患者,rt-PA静脉溶栓单一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对比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超早期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疗法治疗试验组患者,rt-PA静脉溶栓单一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对比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64.71%(22/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29%(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颅内压和NSE、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6/34),与对照组的11.76%(4/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A静脉溶栓 超早期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联合疗法
下载PDF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霍占军 李璐璐 吴一楠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期38-40,共3页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两...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心脏功能、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治疗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
下载PDF
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畅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12期159-160,共2页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此次研究对象择取本院收治的160例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患者,实施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安...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此次研究对象择取本院收治的160例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患者,实施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症出血性转化、病死率为23.75%,对照组发生率为21.25%,观察组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率对于对照组下降明显,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MCV、PI、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5%显著低于对照组12.50%,P<0.05。结论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患者应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与安慰剂治疗进行对比,在治疗效果方面更加显著,虽然治疗中增加了脑出血风险,但是病死率未增加,对于脑梗死近期以及远期的治疗效果进行改善,促进患者后期的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合并脑微出血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功能
下载PDF
直接动脉取栓和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鄢仕强 陈林 +2 位作者 周海涛 许刚 胡明才 《西南军医》 2019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比较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直接动脉取栓和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66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直接动脉取栓组与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组(动脉取栓26例,静脉溶栓后... 目的比较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直接动脉取栓和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66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直接动脉取栓组与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组(动脉取栓26例,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40例),分别使用相应的方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术后病死率、再出血风险以及治疗前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应用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3个月预后。结果与直接动脉取栓组血管再通19例(73. 07%)、END10例(38. 46%)、3个月mRS评分(2. 73±1. 78)比较,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组血管再通29例(72. 50%)、END13例(32. 50%)无明显差异(P>0. 05),3个月mRS评分(1. 90±1. 46)明显降低(P<0. 05);与直接动脉取栓组出血3例(11. 54%)及死亡1例(3. 84%)比较,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组出血6例(15. 00%)及死亡2例(5. 00%)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对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疗效优于直接动脉取栓,且没有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直接动脉取栓 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序贯使用阿加曲班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安全性和初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鑫 刘雅婷 +6 位作者 武国德 张振昶 吕文明 郑婷 王蕾 袁薇 鄢琦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0,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静脉回流受阻的脑血管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该疾病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急性期治疗主要以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现本文对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窦血...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静脉回流受阻的脑血管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该疾病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急性期治疗主要以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现本文对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同时序贯使用阿加曲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及对治疗疗效的初始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 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 阿加曲班
原文传递
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睿 赵星辉 +3 位作者 黄栋 张彤 戴威 贺茂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评估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发病3h内的4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 目的评估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发病3h内的4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并就患者预后良好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等与国外多个大样本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行DSA显示25%(10/401未见血管闭塞,7.5%(3/40)有严重血管狭窄f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67.5%(27/40)发现血管闭塞(颈内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18例)。其中24例于发病后180~390min[平均(304±61)min]开始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TICI分级2或3级1为79.2%(19/24)。再梗死发生率为7.5%(3/40)。3个月时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比例为60%(24/40),与NINDS试验安慰剂组[27.2%(85/3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NIHSS评分≤1)比例为52.5%(21/40),与NINDS试验rt-PA组[31%(97/312)]、安慰剂组[20%(62/312)]和IMS[27.5%(22/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5%(1/40),病死率为10%(4/401,与NINDS试验rt-PA组、安慰剂组、EMS和I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提供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溶栓疗法 动静脉联合 再通率
原文传递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33
19
作者 周华勇 龙继发 +1 位作者 季一飞 张珊珊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大动脉闭塞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外周静脉及经股动脉插入指引导管至病...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大动脉闭塞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外周静脉及经股动脉插入指引导管至病变处实现动静脉联合溶栓;研究组经股动脉置入微导管支架行机械取栓。采用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vs 88.0%,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30%血管残余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96.0%vs 74.0%,50.0%vs 18.0%,P均<0.01);两组24 h内颅内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低于治疗后1周(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2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的疗效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在改善血管再通及狭窄率方面具有优势,且近远期临床预后均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血管再通率 血管残余狭窄率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洋 徐炳欣 +2 位作者 钱哲 项广宇 尤书德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23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溶栓组,29例...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颈内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溶栓组,29例)和观察组(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及颅内出血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NIHSS评分为(9.50±2.1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4±3.07)分,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9%(20/22),90 d mRS评分低分者(0~2分)占36.4%(8/22),均高于对照组的20.7%(6/29)和10.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10.3%,3/29)与观察组(36.4%,8/2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颈动脉T型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桥接TREVO支架取栓 脑梗死 颈内动脉T型闭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