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咀嚼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8-314,共7页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维。相应地 ,咀嚼肌、牙齿及相关的骨骼形态也具有一系列与此运动方式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如彼此平行的左右侧颊齿列、沟槽状的下颌关节窝以及咬肌的排列位置前移等。此外 ,两个种具有几乎相同的门齿切割效率和臼齿咀嚼效率。两个种的上述相似特征与它们有着相似的食物结构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田鼠 甘肃鼢鼠 咀嚼肌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多位点DNA指纹技术在保加利亚普通田鼠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炜 Leibenguth Friedrich 陈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4,共4页
In the paper, DNA fingerprinting patterns of common vole (Microtus arvalis) were detected with HindIII, HinfI and microsatellite probe (GTG) 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gible DNA fingerprints were not produced with H... In the paper, DNA fingerprinting patterns of common vole (Microtus arvalis) were detected with HindIII, HinfI and microsatellite probe (GTG) 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gible DNA fingerprints were not produced with HindIII and probe (GTG) 5, however HinfI and probe (GTG)5 produced abundantly informative DNA fingerprints. DNA fingerprints were individual-specific and represented higher polymorphism in number,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bands among individuals. The band-sharing rates (BSR) between individual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DNA fingerprints. The average band numbers and average band-sharing rates in fragment length region (FLR) of >2.3 kb were 29.625±5.012 and 0.388±0.083 respectively. Correlative fingerprint-data with the population were calculated from average BSR. In this study, a technical basis is established for application of multilocus DNA fingerprinting in common v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指纹 普通田鼠 微卫星探针(GTG) 多态性
下载PDF
农田周围杂草带中普通田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特征及杂草带年龄和植被之间的关系(英文)
3
作者 艾尼瓦尔.吐米尔 阿不都拉.阿巴斯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446-452,共7页
本文中我们采用标志重捕方法从2003到2004年11月,对栖息在野花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a和641个体/ha,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a和153个体/ha,从7月份... 本文中我们采用标志重捕方法从2003到2004年11月,对栖息在野花带的普通田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年中种群密度夏季最大分别达到410个体/ha和641个体/ha,春季最少分别达到166个体/ha和153个体/ha,从7月份开始增长,8月份种群密度减少并在11月份开始重新增长.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比较多,雌性在种群中的居留时间比较长同时存活率比雄性高,这种现象导致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周转率比较高,在两个捕鼠期间种群中的80%个体被更新,这表明普通田鼠在野花带中的活动非常活跃,不断与周围的其它种群进行交流,提高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种群中雌雄个体的领域之间没有年间变化,它们的活动领域比较小,领域长度2003年平均为11米,最长为37.5米,2004年平均为13米,最长为52米.本研究中我们没有找到环境因素和种群数量动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田鼠 野花带 种群数量动态
下载PDF
瑞士北部农田周围野花地小型兽类种群结构特征的研究
4
作者 艾尼瓦尔.吐米尔 马合木提.哈力克 Jean-Pierre Airoldi 《地方病通报》 2005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评价野花地等生态保留带对小型兽类种群动态的影响。方法我们在瑞士西北部选择3个野花地样地,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对普通田鼠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生态保留带适合于小型兽类特别是普通田鼠的生存,当周围耕地或... 目的评价野花地等生态保留带对小型兽类种群动态的影响。方法我们在瑞士西北部选择3个野花地样地,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对普通田鼠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生态保留带适合于小型兽类特别是普通田鼠的生存,当周围耕地或农田受到人类干扰时普通田鼠和其他避难鼠种可生存在野花地中,但是,种群数量只有临时达到高峰。在3个野花地间普通田鼠种群数量有所差异,但是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般在春季随着植物盖度和食物丰富度的增加,种群数量也开始增加,中夏达到最高水平。秋季种群数量开始下降,但是进入冬季的个体数量相对也高。种群中雌雄个体年龄结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雄性中亚成体的数量比雌性多,雌性中成体的数量比雄性多(χ2=44.09,df=10,P<0.001,n=236)。幼体的数量和繁殖期的雌性个体数量相关(r=0.894,P<0.0001,n=12),亚成体数量和繁殖前期雌性数量相关(r=0.893,P=0.002,n=12),繁殖期雌性数量和繁殖期雄性数量相关(r=0.99,P<0.0001,n=12)。种群性比基本保持1∶1,但具有月间波动趋势。结论生态保留带为小型兽类提供比较好的栖息地、食物、繁殖和隐蔽空间,因此,普通田鼠占优势地位并且种群数量有季节性变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田鼠 种群生物学 种群结构 野花地 瑞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