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aemic stroke
1
作者 Irene Volonghi Alessandro Padovani +5 位作者 Elisabetta Del Zotto Alessia Giossi Paolo Costa Andrea Morotti Loris Poli Alessandro Pezzini 《World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3年第4期97-114,共18页
In spite of a documented reduction in incidence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decades, stroke is still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With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stroke-related econom... In spite of a documented reduction in incidence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decades, stroke is still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With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stroke-related economic burde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because of residual disability and its complications, such as cognitive impairment, high risk of falls and fractures, depression and epilepsy. Furthermore, because of the substantial rate of early and long-term vascular recurrences after the first event,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cerebral ischaemia is a crucial issue. Thi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after minor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potentially more severe and disabling events. To accomplish this aim, acute long-term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s as well aslifestyle modifications are strongly recommended. However, apart from the well-established indications to thrombolysis, studies in acute phase after a first stroke or TIA are scarce and evidence is lacking. More trials are available for long-term secondary prevention with different classes of drugs, including antithrombotic medications for ischaemic events of arterial and cardiac origin, especially rela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antiplatelets and anticoagulants, respectively), lipid lowering agents(mainly statins),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drugs,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Secondary prevention ANTIPLATELETS ANTICOAGULANTS Medical stroke treatment CAROTID STENOSIS
下载PDF
Pharmacodynamic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3
2
作者 Hanyu Zhang Bowen Jin +7 位作者 Xinyu You Pengrong Yi Hong Guo Lin Niu Qingsheng Yin Jiangwei Shi Yanjun Zhang Pengwei Zhua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3年第4期496-508,共13页
Ischemic stroke(IS) is a sev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IS is the use of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 PA).Regrettably... Ischemic stroke(IS) is a sev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IS is the use of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 PA).Regrettably, numerous patients encounter delays in treatment due to the narrow therapeutic window and the associated risk of hemorrh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exhibited distinct advantages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S. TCM enhances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alleviate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regulates energy metabolism, mitigates infammation,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injuries, and inhibits apoptosis, thereby mitigating brain damage and preventing IS recurre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biology of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CM,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IS, and further reviews the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CM in the acute and recovery phases of IS as well as in post-stroke complications. Additionally, it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CM in 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 well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stro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minant disease secondary prevention
原文传递
卒中:回眸2023
3
作者 王拥军 熊云云 +6 位作者 李光硕 曹智鑫 王文洁 闫然 王利圆 路正钊 郝曼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共21页
在全球脑血管病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涵盖了脑血管病多个领域和热点,例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取栓/溶栓,针对心房颤动的干预,血压管理等其他卒中急性期干预措施,为脑血管... 在全球脑血管病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涵盖了脑血管病多个领域和热点,例如: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取栓/溶栓,针对心房颤动的干预,血压管理等其他卒中急性期干预措施,为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促进了脑血管病疾病负担的降低。本文对2023年脑血管病领域重要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临床研究的精华,并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血管病 再灌注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心房颤动 二级预防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诊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扬 张哲林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3期45-49,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S)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内皮细胞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沉积、炎性细胞集聚、新生血管形成及钙化过程均可促进AS的进展,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通过相关影像学及分... 动脉粥样硬化(AS)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内皮细胞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沉积、炎性细胞集聚、新生血管形成及钙化过程均可促进AS的进展,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通过相关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AS的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AS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AS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长疗程逆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丹 徐传伟 +3 位作者 周芳芳 陈德仁 林颖 汪燕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观察长疗程逆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海滨康复医院及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 目的观察长疗程逆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海滨康复医院及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4.55±9.37)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4.58±8.89)岁。对照组给予卒中规范化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患者均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长疗程逆灸治疗,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2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24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5%(1/40)比17.5%(7/40)、5.0%(2/40)比20.0%(8/40)、10.0%(4/40)比27.5%(11/40)、17.5%(7/40)比37.5%(1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4.114、4.021、4.013,均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25±2.88)分比(9.07±4.21)分、(9.70±2.74)分比(11.28±3.58)分、(12.17±2.76)分比(13.85±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1、2.210、2.358,均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3.60±1.89)分比(22.70±1.83)分、(24.93±1.46)分比(23.75±1.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3、3.400,均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24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6.13±6.84)分比(62.88±10.35)分、(69.25±4.88)分比(65.75±5.26)分、(73.13±4.63)分比(70.38±4.58)分、(74.63±3.47)分比(71.75±4.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1、3.087、2.671、3.216,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7.20±2.43)分比(11.03±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5,P<0.05)。结论长疗程逆灸急性脑梗死患者百会、大椎穴,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认知功能,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梗死 逆灸 长疗程 预防
下载PDF
热射病的防治进展
6
作者 项楚涵 马骏 +1 位作者 徐凡 宋青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82-487,共6页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暴露在热环境和(或)剧烈体力活动所致,是以核心体温急剧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典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随着高温天气频发,HS作为重症热致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各级医疗机构需采取贯...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暴露在热环境和(或)剧烈体力活动所致,是以核心体温急剧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典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随着高温天气频发,HS作为重症热致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各级医疗机构需采取贯彻预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诊断标准 防治措施 预后 热射病性凝血病
下载PDF
基于血浊理论探讨痰瘀内阻型进展性卒中的中医辨证施治
7
作者 岳怡珂 韩萍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进展性卒中(SIP)是一种难治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对SIP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文章从血浊角度探讨了SIP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阐述了血浊成痰生瘀是导致卒中进展的关键病理环节。提出早期运用化痰祛瘀泄浊法清除血中浊... 进展性卒中(SIP)是一种难治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对SIP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文章从血浊角度探讨了SIP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阐述了血浊成痰生瘀是导致卒中进展的关键病理环节。提出早期运用化痰祛瘀泄浊法清除血中浊气,可防止血浊向痰瘀等其他病理因素转化,能有效控制卒中的病情进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浊理论 进展性卒中 治未病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卒中后抑郁
8
作者 刘华梅 吴平岭 +2 位作者 李衫衫 赵峰 虞鹤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1055-1059,共5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卒中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卒中病人的康复。目前众多的治疗方法应用于PSD的效果均不理想,因此PSD的预防和治疗格外重要。基于“治未病”理论...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卒中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卒中病人的康复。目前众多的治疗方法应用于PSD的效果均不理想,因此PSD的预防和治疗格外重要。基于“治未病”理论,将PSD的病因病机贯穿于防病和治病的过程中,在PSD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各个阶段提前干预,有助于卒中后康复。具体而言,通过普及PSD,防微杜渐,调畅情志,顺应自然做到未病先防;已病之时,运用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既病防变;病情趋于平稳之时,食疗、足浴、饮食调护等防止病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卒中后抑郁 防治
下载PDF
社区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治疗及控制情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容 周志明 +2 位作者 张婕 翟登月 刘亚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提高卒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预防卒中再发的关键。通过对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和白下区王府园2个社区(总人口6.8万人)居民中5年来脑梗死患者所患高血压病治疗和控制情况的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卒中二级预... 目的提高卒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预防卒中再发的关键。通过对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和白下区王府园2个社区(总人口6.8万人)居民中5年来脑梗死患者所患高血压病治疗和控制情况的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途径。方法在南京市2个社区抽样调查脑梗死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方式确定其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分别对治疗、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结果在完成调查的254例脑梗死患者中,172例患有高血压,其中98例对其高血压进行治疗,其中73例控制良好。患者的高血压治疗情况与教育程度(OR=2.601,95%CI:1.427-4.740,P=0.002)、医疗保险(OR=5.253,95%CI:2.434-11.337,P=0.000)、患者的病情(OR=0.247,95%CI:0.106-0.575,P=0.001)以及是否接受健康教育(OR=3.776,95%CI:1.781-8.008,P=0.001)相关;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情况与教育程度(OR=2.515,95%CI:1.450-4.361,P=0.001)、患者的病情(OR=0.299,95%CI:0.135-0.662,P=0.003)以及是否接受健康教育(OR=3.844,95%CI:1.918-7.705,P=0.000)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率与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相关,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血压 治疗 健康教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栓治疗调查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瑛 苗玲 +4 位作者 李红伟 沈沸 林岩 陆钦池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获取2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及其种类;在患者出院后1a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抗栓药物用药情况、随诊方式和功能结局。结果212例患者有...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获取2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及其种类;在患者出院后1a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抗栓药物用药情况、随诊方式和功能结局。结果212例患者有抗栓药物应用指征,其中未用抗栓药物的11例(5.2%)。201例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的占95.0%;完成出院1a时电话随访者176例,其中67.0%的患者依从性良好。应用非阿司匹林药物者依从性较差(OR=0.149,95%CI为0.029~0.764)。卒中门诊随访(OR=2.449,95%CI为1.174~5.109)、较好的功能预后(修订的Rankin评分〈2)(OR=1.939,95%CI为1.024~3.670)可促进患者对抗栓药物的依从。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尚不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抗栓治疗 二级预防
下载PDF
规范化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峰 赵君 +1 位作者 常万生 李俊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7期45-47,共3页
目的观察规范化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IS住院患者1 200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专科医师在脑卒中信息库中填写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等,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及治疗2组... 目的观察规范化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IS住院患者1 200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专科医师在脑卒中信息库中填写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等,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4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量的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针对病因及危险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治疗1组仅给予健康教育及抗血小板聚集、强化降脂治疗,治疗2组则同时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血管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等非药物治疗。随访1 a,观察三组服药依从性及卒中复发率。结果对照组的药物依从性较治疗组明显偏低,治疗1、2组6个月、1 a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2组与治疗1组6个月及1 a的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对基层医院的IS患者建立简易信息库并进行规范化干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逐级建立以基层医院为主导、辐射到社区的全民脑卒中防控体系应成为以后IS防治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规范化治疗 复发 二级预防
下载PDF
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老年中风病 被引量:14
12
作者 楼丹飞 李越华 王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中风病发病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影响疾病的易感性,影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证候类型,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通过研究老年中风病患者的体... 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中风病发病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影响疾病的易感性,影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证候类型,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通过研究老年中风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并对其进行预防、治疗和调护,可以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说 中风病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区域性脑卒中综合性防治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远桃 李梅芳 +4 位作者 王清勇 李小娟 吴石星 李萍 杨松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74-276,共3页
为降低区域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提高及时就诊率以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通过在区域内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登记、干预、复查及访视,实施科学管理、流程布置,实现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医连体的构建,探索并形成脑卒中一体化的防治构... 为降低区域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提高及时就诊率以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通过在区域内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登记、干预、复查及访视,实施科学管理、流程布置,实现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医连体的构建,探索并形成脑卒中一体化的防治构建模式。针对区域性脑卒中综合性防治体系构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改进的对策,实现了脑卒中预防救治质量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区域性 诊疗模式 防治体系
下载PDF
“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中风防治探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姜海华 刘日才 郭元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410-412,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风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家庭、经济将不堪重负。中风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重"治"轻"防",是目前中风病"越治越多"的原因,而降低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充分发挥人的自主健...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风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家庭、经济将不堪重负。中风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重"治"轻"防",是目前中风病"越治越多"的原因,而降低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充分发挥人的自主健康能力,突出"预防为主"的意识,防患于未然,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理念若能在中风的防治中得到始终贯彻执行,必将大大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中风 防治
下载PDF
驻南方部队防治训练中暑对策探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春雨 周军 +1 位作者 黎成 李卫东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年第9期848-849,共2页
本文针对南方部队训练中暑发病率高的特点,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救治措施和预防对策,降低中暑发病率,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
关键词 中暑 治疗 预防 部队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急性中风一二级预防的进展与热点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军 黄燕 +1 位作者 王永炎 邱廷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278-283,共6页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切入点和优势在于以下6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多环节、...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切入点和优势在于以下6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多系统的治疗优势和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开展大规模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临床试验是近两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趋势;中西内外结合以及融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级卒中中心"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高远期疗效已成为国内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仍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优势所在;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联合临床治疗方法学评价研究和中医证候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有好多不足之处;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中成药的个体化治疗和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从而科学规范中成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中风 中医 进展 热点 预防 治疗 中成药
下载PDF
强化内科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江 郭森 +1 位作者 赵亮 朱云波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694-697,共4页
目的观察强化内科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强化内科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普通内科治疗... 目的观察强化内科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强化内科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普通内科治疗方案,使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观察治疗前后核心梗死区、核心梗死区周围、镜面核心梗死区及镜面核心梗死区周围4个区域的信号强度;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1、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结束时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卒中复发、脑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核心梗死区及核心梗死区周围信号强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核心梗死区及核心梗死区周围信号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90 d时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内科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该治疗方案改善梗死核心区及梗死周边的灌注有关。强化内科治疗方案未增加患者卒中复发、脑出血及死亡风险,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强化内科治疗 支架治疗
下载PDF
院内卒中33例发病因素及防治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健 彭勃 席刚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探讨在神经内科诊治的非卒中住院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原因和机制,提高院内卒中的防范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后发生的或转入我科诊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1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就院内卒中发生的可能原因、机... 目的探讨在神经内科诊治的非卒中住院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原因和机制,提高院内卒中的防范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后发生的或转入我科诊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1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就院内卒中发生的可能原因、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脏疾病、过度降血压、脑血管介入检查和治疗、妊娠、骨科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等;引起出血性卒中的相关因素有:溶栓/抗凝/降纤、脑血管介入治疗、脑血管畸形、创伤等。结论院内卒中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在入院早期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及时消除潜在的卒中危险,对预防院内卒中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卒中 诱因 防治
下载PDF
不同文化层次住院脑卒中患者疾病防治知识态度调查 被引量:17
19
作者 梁平 吴旭丽 +3 位作者 郁明素 黄琴香 叶慧君 林敬 《护理学报》 2008年第12期18-21,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文化层次住院脑卒中患者对疾病防治的知识和态度,为保证健康教育质量、开展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台州市6家市级医院32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态度调查。结果不同文化层次住院脑卒中患... 目的了解不同文化层次住院脑卒中患者对疾病防治的知识和态度,为保证健康教育质量、开展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台州市6家市级医院32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态度调查。结果不同文化层次住院脑卒中患者对治疗原发病、及时就医治疗、按时服药方面的认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经常测量血压、参加健康促进活动、减肥及控制体质量、定期体检接受健康教育方面的认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较高者,认知率也相对增加。防治态度方面,不同文化层次患者对调整饮食结构、戒烟的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改变活动方式、戒酒、参加体育运动、控制情绪等防治态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学历患者对脑卒中疾病防治知识认知有差异,低、中等学历人群知识缺乏突出;在愿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态度上有差异,低、中等学历人群态度不积极。应对住院患者及家属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尤其对低、中等学历人群进行重点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文化程度 疾病防治 认知 态度
下载PDF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代波 周欢 刘乐斌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598-1601,共4页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类型,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高热(核心温度>40℃)、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凝血紊乱、肝脏功能损伤及其他多器官功能障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热射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球...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类型,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高热(核心温度>40℃)、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凝血紊乱、肝脏功能损伤及其他多器官功能障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热射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热射病的完整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热射病的防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本单位研究方向,就其发病机制、预防措施以及临床救治的常见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发病机制 预防 救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